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綠色稅收的環境保護效應研究

2023-09-20 06:59:14劉中軍郭永園
鄱陽湖學刊 2023年4期

劉中軍 郭永園

[摘 要]文章在重新界定綠色稅收之概念與內涵的基礎上,通過選取2001—2019年間30個省份的相關面板數據,運用系統廣義矩估計方法,實證檢驗了綠色稅收對污染減排以及節能降耗的影響。結果表明:綠色稅收對污染減排作用顯著,但對節能降耗產生的效應還有待提升。需要從優化污染物測度及稅額征納方法、擴展征稅范圍、健全稅款專用與資金調節機制、開征碳稅等方面,通過制度創新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協調共生。

[關鍵詞]綠色稅收;污染減排;節能降耗

當今世界,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主流趨勢,經濟社會的全面綠色轉型業已成為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必然所需。綠色稅收作為政府應對資源與環境問題的有效經濟手段,如何科學評估現行綠色稅收制度的綠色紅利效應,為優化綠色稅收制度提供實踐參考?如何完善新時代綠色稅收制度供給,實現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問題負外部性的內部轉化,更好地發揮其促進經濟綠色轉型與發展的綠色紅利效應?厘清以上問題既是完善綠色稅收制度供給的理論需求,也是助推我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現實考量。

本文主要從污染減排和節能降耗兩個方面具體分析綠色稅收的環境保護效應,與已有相關研究相比,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拓展:第一,在對綠色稅收現有內涵進行廣狹區分的基礎上,重新界定綠色稅收的概念與內涵;第二,采用熵值法對環境污染水平進行系統測算得到綜合污染排放指數,從整體上考察我國綠色稅收的污染減排效應;第三,把綠色稅收的綠色環境保護效應細化為污染減排和節能降耗,并運用省級面板數據構建動態面板模型,以期更為全面地考察其對環境之影響,從而為我國綠色稅收制度的完善提供經驗依據。

一、綠色稅收的概念界定與理論基礎

一般認為,綠色稅收的理論淵源于庇古(Pigou A. Cecil)①提出的“庇古稅”理論,他在馬歇爾的外部性理論基礎上,首次從福利經濟學的角度系統地研究了外部性問題,擴展了“外部不經濟”的概念和內容,主張利用稅收手段將環境污染問題所產生的負外部性因素內部化,以優化資源配置。OECD②將綠色稅收界定為利用改變市場價格等手段引導消費行為和經濟交易活動,以此降低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污染排放的稅種。

國內學者對綠色稅收的理論研究源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基于對資源能源與環境保護問題的重視而展開,對其概念界定逐步深化且多元,呈現出從狹義到廣義的層級遞進。其內涵既包括減少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為開發利用資源而征收各種稅費,也有為促進綠色發展采取的減免、補貼等調節手段,可以分為環境保護與促進可持續發展兩部分。①稅收過程中更加注重綠色稅收理論的運用及新時代新理念的引導,彰顯出中國特色。

90年代中期以后,對環境稅經濟效應的研究逐漸引起學者們的重視。皮爾斯(David Pearce)在污染稅的基礎上首次正式提出環境稅的“雙重紅利”理論。②學界普遍認為“雙重紅利”理論包括環境稅能降低環境污染獲得“綠色紅利”,進而能促進就業,提高經濟效率實現“藍色紅利”。多數學者通過理論或實證推演,論證了“雙重紅利”的存在性及其實現路徑。以美國經濟學家古爾德(Lawrence H. Goulder)③為代表的部分學者④利用CGE(一般均衡模型)模型,在增加外部性經濟矯正的基礎上,論證環境稅的動態均衡演化過程,對綠色稅收的實施效果進行評價。國內研究在理論探索的同時,注重解決改革與發展中的實際問題,采用實證分析方法拓展雙重紅利理論的實踐價值。在稅收對環境影響的實證分析與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研究中,多數學者僅選擇某一特定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排放量⑤作為反映該區域環境污染水平的指標,不能較為全面地反映某一區域的污染程度;還有學者將環境污染分割成工業廢水、工業廢氣、工業固體廢物排放等內容分別進行研究,⑥研究的也只是稅收對單獨某一種污染減排的效應,并非整體環境的污染減排效應。不過,相關學者通過多學科的理論展示與實證驗證,對雙重紅利理論的研究日趨完善并注重實用性,進一步深化和豐富了其理論內涵與社會功用。

在充分借鑒國內外關于綠色稅收概念的基礎上,本文基于廣義視角,將其概念界定為:所謂綠色稅收,是指為促進環境保護、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維護生態平衡,推行綠色生產與消費為目的,對市場主體所開征的環境稅、資源稅和其他與環境保護相關的稅種及稅收政策。其內涵廣義界定既包括專門的綠色稅種,比如環境保護稅,也包括現有稅收體系中與環境保護相關的稅種。需要說明的是,鑒于現行的環境保護稅是基于“費改稅”的延續,按照“稅負平移”與“稅收中性”原則順延演化而來,故將排污費列入綠色稅收的統計范疇。

二、綜合污染排放指數測算

(一)指標選取及說明

綠色稅收即政府通過經濟手段介入,對污染者征收相當于最優活動水平時的邊際外部成本,用稅收來彌補污染主體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的差距。由于環境污染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工業污染物排放,與居民消費所導致的生活污染相比,綠色稅收與工業污染關系的關聯度更高。目前,我國綠色稅收主體稅種是以企業為納稅人,因此,本文考量的環境污染指標以工業“三廢”,即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廢氣排放量和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為主。

在借鑒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分別選取:工業廢水中的化學需氧量(COD)與氮氧化物排放量,具體反映水污染中兩種代表性污染物的工業排放情況;工業廢氣中的二氧化硫與煙塵、粉塵顆粒物排放量,具體反映大氣污染中兩種代表性污染物的工業排放情況;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與危險廢物的產生量,具體反映固體廢物污染中兩種代表性污染物的工業產生情況。以上述六種污染物指標作為一級指標來構建綜合污染排放指數。

本文選取了2001—2019年除港、澳、臺、西藏自治區以外的30個省市和自治區的面板數據進行綜合污染排放指標測算。①所有數據全部摘自《中國環境統計年鑒》《中國環境年鑒》,其中2001—2010年工業廢氣中煙塵、粉塵顆粒物排放情況(SD)是相關年鑒中工業煙塵排放量、工業粉塵排放量數據的加總,2011—2017年為相關年鑒中工業煙(粉)塵排放量數據,2018—2019年選用了年鑒中的顆粒物排放量數據。

就2001—2019年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環境污染中六種主要污染物排放/產生量數據而言,可見同一省份不同的污染物指標變動情況并不相同。例如,廢水中COD排放極差與排放最大的省份均在廣西省,說明19年間廣西省相較于其他省份的COD排放量變動最大,這與當地制糖行業、林漿紙工業集中發展密切相關,制糖業廢蜜糖及廢液、造紙工業廢水是該省廢水中COD含量較高的主要原因。而工業危險廢物產生量極差最大的為山東省,其中以廢酸、氰化尾渣等為主,這與該省以冶金、化工等支柱產業為主的工業體系,以及近年來綠色稅收征繳、環保投資力度加大密不可分。

可見,由于不同地區的工業體系發展情況不同及主要支柱產業各異,工業生產過程中造成的環境污染差異明顯。如果以單一指標衡量不同地區環境污染情況,并不能全面測度該地的環境污染。實踐證明,通過多種不同的污染物排放、產生數據進行綜合污染排放測度是必要的。

(二) 指標權重確定

本文收集了30個省市自治區19年來共570條數據記錄,選用基于數據特征確定權重的熵值法對六個指標進行綜合。熵(Entropy)的概念最先由物理學家魯道夫·克勞修斯(Rudolf Julius Emanuel Clausius)提出,是一種物理計量單位,后由信息論的創始人香農(Claude Elwood Shannon)引申到信息論中,目前已經在社會經濟、工程技術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在信息論中,信息熵是對不確定性的度量,一般來說信息熵Ej越小,說明數據攜帶的信息量越多,在綜合測評中所能起到的作用越大。熵權法的基本思路就是根據指標變異性的大小來進行客觀賦權。

已知數據矩陣A為綜合測評指標取值矩陣 ,一共有X1,X2,X3,…,Xm共m項測度指標,其中Xi={X1,X2,…,Xm}。

對30個省市自治區2001年—2019年的主要污染指標權重運用熵值法進行了權重計算,結果如表1所示。

由結果可知,工業廢水中主要污染物 COD的權重為0.156、氨氮的權重為0.191, 工業廢氣中主要污染物SO2的權重為0.109、煙塵的權重為0.108,工業廢固中一般固體廢物產生量的權重為0.163,危險廢物產生量的權重值為0.273,并且各指標間的權重相對較為均勻。

運用表1中的權重對30個省市自治區標準化后的六個污染指標進行綜合測算,為了便于比較將結果放大10000倍,部分省份的測算結果詳見下頁表2。

將30個省市自治區按照東部、中部、西部與東北地區劃分成四個區,繪制2001—2019年間綜合污染排放指數折線圖,詳見下下頁圖1。結合圖1呈現的污染指標隨時間變化情況,可見多數省市自治區污染物排放情況在逐年逐漸改善,但也有個別地域出現了明顯的波動趨勢,比如內蒙古、山東、山西等省份,內在原因還需要結合當地工業發展體系、綠色稅收效應、環保治理投入等具體因素進行詳盡分析。

三、計量模型和數據說明

從目前的研究看,關于綠色稅收效應的研究大部分局限在使用一般均衡模型(CGE)、動態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DCGE),且分析多是針對污染減排和節能降耗某一方面的實證研究,研究視角相對單一。一般均衡模型可以對經濟環境進行系統建模,更側重于模擬政策實施的預期效果。環境保護效果實際上需要考察的影響因素較多,與模擬方法相比,運用計量經濟學方法進行建模分析,能夠更加直接地測度綠色稅收的實施效果。

(一)計量模型

在研究環境資源影響的文獻中經常會用到IPAT方程,①I一般表示對環境的沖擊,IPAT 方程把影響環境的因素分解為人口(P)、財富(A)和技術(T),②IPAT方程一般形式見式(6)。另外,還有很多學者運用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對環境、經濟之間的相互影響進行實證檢驗。EKC是Grossman通過對環境污染指標和人均收入指標之間的變動趨勢,分析得出的環境污染程度與經濟發展水平演替關系的計量模型。③但是由于不同樣本的異質性,學者們對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倒“U”型假說是否成立仍然存在一些分歧,所以本文僅基于IPAT方程對現行的綠色稅收政策帶來的環境效應進行評價分析。

國家現在大力推行綠色清潔能源的使用,用太陽能、風能、水能及核能等替代逐步替代化石燃料等碳基能源,此舉并不是一味遏制現有資源能源消耗,這樣反而會抑制相關地域的綠色創新能力,對經濟發展產生負面影響。二氧化碳排放包括自然排放和人工排放,人工排放是由于人類活動引起的CO2排放,主要包括化石燃料消耗、生物質燃燒等方式,其中化石燃料消耗所排放的CO2占95%以上。①李建也指出第二產業是影響地區碳排放的主要因素。②碳排放量與當地的產業結構、碳基能源消費密不可分。在產業結構偏重的地區能源消耗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有鑒于此,本文對綠色稅收的節能降耗效應分析,選用可以衡量碳基能源消費的碳排放量為主要指標,而不用以往文獻中的能源消耗總量指標,節能降耗的衡量僅考量對于非清潔能源的消耗量。

式(8)中的Cit表示二氧化碳排放量,反映各省非綠色能源(碳基能源)的消耗水平;Cit -1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滯后一期;GTit為綠色稅收;νit表示其他與環境相關的控制變量,包括人口因素、技術水平、產業結構、工業污染治理投資強度等;εit表示隨機擾動項。

式(9)中的環境沖擊I,本文用前文測算的綜合污染排放指標Eit表示;Eit-1為綜合污染排放指標的滯后一期;GTit為綠色稅收;νit表示其他與環境相關的控制變量,包括人口因素、技術水平、產業結構、工業污染治理投資等;εit表示隨機擾動項。

(二)變量選取及數據說明

綠色稅收,是指以促進環境保護,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維護生態平衡,以及推行綠色生產與消費為目的,對市場主體所開征的環境稅、資源稅和其他與環境保護相關的稅種及稅收政策。由此可見,本文對綠色稅收的概念界定既包括專門的綠色稅種,比如環境保護稅,還包括資源稅、消費稅、耕地占用稅、城鎮土地使用稅、車船稅、車輛購置稅、城市維護建設稅、煙葉稅等現有稅收體系中與環境保護相關的稅種。需要說明的是,鑒于現行的環境保護稅是基于“費改稅”的延續,故將其此列入綠色稅收的統計范疇。將環境保護稅(排污費)、資源稅等九個稅種加總表示綠色稅收收入(GT)。模型中其余變量的具體說明及計算方法見表3。

本文選取了2001—2019年除港、澳、臺、西藏自治區之外的30個省市自治區的面板數據。其中,二氧化碳排放數據選自中國碳核算數據庫(China Emission Accounts and Datasets, CEADs)。中國碳核算數據庫由中外多所研究機構的科研人員共同開發,該庫所提供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基于《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并根據中國統計年鑒中的能源消耗數據,通過測算排放因子計算得到。①綜合污染排放指標為前文測算結果,工業增加值數據摘自國家統計局網站,其余數據全部摘自《中國統計年鑒》《中國投資領域統計年鑒》《中國稅收統計年鑒》。其中2001—2006年科學技術支出數據為各地財政支出中科技三項費用與科學事業費的總和。所有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分析見表3。

在使用面板數據構建動態回歸模型的時候,如果時間序列有較多期,需要對各個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如果變量非平穩卻仍然進行回歸分析,則可能導致“偽回歸”問題出現,回歸結果失真。本文選擇的數據樣本量(N)為30個,時間跨度(T)為19年,因此是短面板數據。用于平穩性檢驗的單位根方法用于短面板得到的不是有效估計量。因此,學術界普遍認為即使檢驗出的結果是平穩的,也可能是一個錯誤的結果,短面板無需做面板單位根檢驗。

四、實證檢驗

傳統的計量經濟模型在參數估計時要求滿足不存在異方差、序列相關等假設條件;固定效應與隨機效應是概括了沒有觀測到的、不隨時間而變化但影響被解釋變量的因素,在檢驗綠色稅收對環境保護的影響并不適用。系統廣義矩估計(Sys-GMM)允許隨機誤差項存在序列相關和異方差,是一個穩健估計量,可以有效解決模型解釋變量的內生性問題。在有限樣本下,Sys-GMM利用的樣本信息多,在實證過程中進行參數估計時具有更好的表現,偏差更小,因此,本文采用系統廣義矩方法進行參數估計。

在具體分析中,依次逐漸添加前文考慮到的控制變量,以便逐步觀察各個控制變量對綠色稅收與經濟關聯效應的影響。在系統廣義矩估計中加入了所有內生變量的二階到五階滯后(若存在)作為工具變量,并且加入了collapse選項選取最適合的滯后階數對工具變量進行了控制。

(一)綠色稅收的污染減排效應分析

在前文分析的基礎上,實證檢驗綠色稅收的污染減排效應,估計及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系統廣義矩作為一致估計,該方法成立的前提是擾動項{εit}不存在自相關,所以要對擾動項是否存在自相關進行檢驗,可以通過檢驗擾動項的差分是否存在一階與二階自相關來檢驗原假設,即AR檢驗?;貧w結果中五個模型的擾動項AR(1)均小于0.05,但AR(2)均大于0.1,表示各模型擾動項的差分均存在一階自相關,但不存在二階自相關,接受原假設“擾動項{εit}無自相關”,可以使用Sys-GMM進行估計。另外,由于系統廣義矩估計過程中使用了工具變量,需要進行過渡識別檢驗。本文采用Hansen檢驗,各模型Hansen檢驗值均大于0.1,表示接受“所有工具變量都有效”的原假設。

從回歸結果看,五個模型中因變量與其滯后一期值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表現出顯著的正相關,證實了選用動態面板模型是合理的。同時,從變量回歸系數的符號看,五個模型中各個變量的系數符號均一致,也證明了模型的穩健性。根據回歸結果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1.污染排放存在路徑依賴效應

五個模型中綜合污染排放指數均與其滯后一期值表現出顯著的正相關性,說明污染排放存在著明顯的路徑依賴效應,當期的環境污染程度受前一期污染程度的影響,即上一期污染排放水平越高,本期也越高,環境污染的治理是一個長期的動態過程。有鑒于此,綠色稅收制度供給也要通過穩定的彈性機制,具體通過設定相應的稅率區間,污染越高則稅率越高,反之亦然,以此匹配環境污染的路徑依賴效應,實現有效的同步調整與及時變遷。

2.綠色稅收產生污染減排效應

以上模型檢驗及結果顯示,綠色稅收(lnGT)與綜合污染排放指數(E)呈負相關。除模型3之外,其余模型均通過了顯著性水平檢驗,說明綠色稅收對污染排放產生了較為顯著的遏制作用,驗證了綠色稅收污染減排效應的存在性與合理性。一方面,通過綠色稅收可以對企業的污染排放起到懲治矯正作用,從外部對其實現環保約束;另一方面,以稅收法制的形式積極引導綠色生產與消費,促進企業主動積極采取清潔生產,從而實現從企業內部及源頭上解決污染排放等環保問題,為市場主體帶來直接的綠色環保紅利。

3.科技創新水平對污染減排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模型5中 R&D投入占財政支出的比值對綜合污染指數的貢獻為-0.091,這表明一個地區科技投入的力度越大,則越有利于促進其進行污染減排。前文在對域外發達國家的綠色稅收制度進行借鑒時,多數國家通過注重對科技創新的研發與專項投入,充分利用高新環??萍荚诖龠M企業實現節能降耗的同時,也有助于進行稅制綠化與提升稅收征管的效率與現代化水平,同時可以將其作為稅收優惠政策的適用對象,實現政府與市場主體的多贏局面。國內學者比如李斌(2010)也證實了技術進步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①可見,理論研究與域外實踐均表明,市場主體加大環保科技投入,既可以促進企業本身的綠色創新發展,也迎合了綠色稅收制度對環??萍夹枨?,從而推動科技進步與環境保護實現多向共贏。

4.污染排放水平與產業結構密切相關

本文用工業增加值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I)反映各省的產業結構。從模型中可見,I與E呈顯著的正相關,一方面說明了第二產業在產業結構中的占比越重則污染排放程度越嚴重,另一方面也證明了由于工業生產帶來的環境污染占比是最大的。在稅制綠化改革中,要注重對產業結構區別對待,加大對環境污染嚴重的相關產業綠色稅收的稅率設定與征管力度,提高第二產業在工業生產過程中污染排放的環境保護成本支出,在促進其進行節能減排的基礎上實現現有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

除此之外,各地的人口規模(P)與E呈現出正相關,人口數量越多對當地綜合污染排放指數影響也會越高,即人口密度對環境帶來的沖擊是負面的,說明了人們日常生活中所造成的環境污染與資源浪費等問題同樣不可忽視,綠色稅收制度供給過程中要注重對居民綠色生活方式的合理引導與規制。同時,工業污染治理投資額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M)與E負相關,說明了各省域對轄區內治污投資強度越大則污染減排的效果會越好。通過對全國進行分區的數據可知,經濟較發達的東部地區環保投入較高,綜合污染治理的效果相對突出,間接驗證了綠色稅收制度供給完善程度與經濟發展水平及治理能力的正向關系。

(二)綠色稅收的節能降耗效應分析

綠色稅收的雙重紅利理論中第一重紅利指保護與改善環境的“綠色環保紅利”,污染減排和節能降耗均屬于綠色環保紅利。對前文中式(9)的參數進行估計及檢驗,結果如表5所示,五個模型的擾動項AR(1)、AR(2)均大于0.05,表示各模型的擾動項的差分不存在一階、二階自相關,可以使用系統廣義矩進行估計。另外,對工具變量進行過渡識別檢驗,各模型Hansen檢驗值均大于0.1,表示接受“所有工具變量都有效”的原假設。

五個模型中因變量lnC與其滯后一期值L.lnC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表現出顯著正相關,證實了研究綠色稅收的節能降耗效應選用動態面板模型是合理的。此外,從五個模型回歸系數的符號來看,除常數項之外各個變量的系數符號均一致,證明了模型具有穩健性。根據回歸結果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1.碳基能源消耗存在路徑依賴效應

五個模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均與其滯后一期值呈現出顯著的正相關性,說明二氧化碳排放存在著明顯的路徑依賴效應,這與大多數學者的研究相一致。①當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受前一期污染程度的影響,即上一期排放水平越高,本期也越高,節能降耗是一個長期動態的過程。我國資源能源結構歷來碳多油少且分布不均的狀況,長期以來以煤炭為主要的生產生活化石燃料資源對產業結構產生深遠影響,造成碳排放量高且短期內難以實現產業全面轉型,造成了碳基能源消耗存在路徑依賴效應。

2.綠色稅收節能降耗效應有待提升

基于樣本數據的實證結果表明,綠色稅收收入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現正向相關關系,這就意味著目前我國通過提高綠色稅收倒逼降耗作用不明顯。一方面說明我國的綠色稅收制度供給有待完善。據前文所呈現的當前我國綠色稅收的總稅收占比情況可知,綠色稅收收入占比小,其環境保護與資源合理利用作用有待加強。另一方面表明我國當前應對碳排放的政策缺乏針對性與有效性?,F有的碳排放權交易制度雖然作用初顯,但是仍然缺乏專業的碳稅制度支撐,難以實現對碳排放的制度合力,這是下一步需要重點彌補的制度缺陷。

3.工業污染治理投資強度對于碳基能源消耗具有“綠色悖論效應”

綠色悖論是指當今世界各國雖然都相繼推出節能減排的政策,但是全球變暖依然還在加重,二者之間的矛盾形成了綠色悖論。具體言之,該理論認為環保政策的實施會導致化石能源企業利潤降低,基于此該類企業會增加短期排放量以規避利潤損失,從而造成全球氣候變暖更加嚴重之境地。通過上述模型數據可知,工業污染治理投資的強度對于碳基能源消耗存在綠色悖論現象,但此種情形是階段性的數據顯現。從長遠來看,通過增加工業污染治理投資強度,可以實現降低碳排放的效果。從理論層面來看,綠色悖論理論是建立在排污企業無法實現科技創新、只能增加碳排放獲得利潤以及忽略供求關系兩個假設的基礎上,現實中很難通過市場檢驗與競爭考驗,此類污染企業必然會遭到市場淘汰。從實踐角度來看,新稅種的開征在短期內多數是以低稅率多優惠的形式出現的,會導致短期內其制度效果不會很明顯;換言之,綠色稅收制度的綠色效應展現需要時間跨度來予以體現。

4.科技創新水平提高有利于降低碳基能源消耗

科技創新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核心推動力。從促進生產力發展與進步角度來看,只有通過科技創新以及制度變遷,才能更好地實現對經濟發展的有力驅動。世界各國綠色稅收制度供給情況可以驗證并提供借鑒?,F實中,全球化石能源總的碳含量是恒定且可以測算的。如果要實現節能降耗以減緩全球變暖趨勢,就必須在現有的制度框架內進行革新。其中,環保類的科技創新與成果運用至關重要,這是推動稅制綠化和實現碳減排的最佳路徑,具體可通過技術創新實現對新能源的替代運用以及提升現有化石能源的使用效率,如此可以實現對全球碳排放量的有效減少與大氣質量的穩步改善相結合。

5.碳基能源消耗量與產業結構密切相關

眾所周知,碳基能源消耗量主要通過對化石燃料能源的消耗而產生,反映在產業結構領域則集中于第二產業范疇,本文的模型數據已驗證了這一點。當前,國際社會中發達國家已經基本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布局,將碳排放及污染類較高的相關產業實現了世界范圍內轉移,即將開始使用綠色稅收手段對全球進行碳稅征收,且主要國家間已經達成基本共識,國際間資源能源博弈即將實現分化。國內鑒于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與產業結構情況,亟需在雙碳目標及綠色發展理念的引導下,對現有產業結構進行多元化改制與優化,以此增強國內企業的競爭力與綠化發展水平。

五、研究結論和建議

本文通過從污染減排和節能降耗兩個方面構建理論模型,探討了綠色稅收的環境保護效應,利用面板數據進行了實證檢驗及分析,結論如下:第一,無論是污染排放還是碳基能源消耗都存在路徑依賴效應,在環境治理中控制污染排放以及節能降耗是一個長期動態的過程;第二,綠色稅收對污染排放產生了較為顯著的遏制作用,但目前我國通過提高綠色稅收倒逼降耗作用不明顯,綠色稅收節能降耗效應有待提升;第三,污染排放與碳基能源的消耗量均與產業結構密切相關;第四,增加工業污染治理投資額有利于降低污染排放,但在節約碳基能源消耗上不起作用。此外,人口密度在污染排放及能源消耗方面對環境帶來的沖擊都是負面的,但是科技創新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環境保護進程的推進。

基于以上結論,需要通過制度創新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協調共生,具體建議如下:

一是要明晰并擴展征稅范圍。在征稅對象方面,適時將揮發性有機物(VOCs)等納入征收范圍,增加征稅環節的覆蓋面,針對不同地點與程度設置差別稅率予以彈性征納,將對固體廢物污染物的處置環節納入征管范圍,參照國外先進做法適時對征稅范圍進行調整。逐步加大對高耗能、高污染及資源類消費品及消費行為的征稅范圍與力度,有效發揮綠色稅收的環保消費引領作用。

二是要優化污染物測度及稅額征納方法。增加對固體廢物的細化精分,除了現行的適用范圍之外,對其他固體廢物進行稅目列舉實現分類處置。優化對大氣及水污染污染物排放測度方式,在技術層面通過補貼或折抵方式,鼓勵市場主體安裝自動在線監測設備,鼓勵第三方提供污染物測度服務并予以相應的法制規范與責任約束,以保證數據的追溯性與真實性。

三是要健全稅款專用與資金調節機制。要按照??顚S迷瓌t,設立環境保護專項資金與環保基金,用于處理跨區域及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建議實現中央與地方環保專項資金分級,實現對全國以及各省級領域內針對不同范圍的重大環境問題予以及時應對與覆蓋,積極倡導社會主體參與環境治理,構建多元化的環?;饋碓矗栏癜凑辗ǘǔ绦驅κ褂们闆r進行及時公開。

四是要開征碳稅。溫室氣體中二氧化碳含量在九成以上,將其作為主要征稅對象的同時也要對其他氮氧化物及甲烷等納入征收范圍。建議根據化石燃料的含碳量與使用量進行具體測算,稅率的測算及確定要同時考慮地域、產業、稅基質量與征管能力等多重因素,采取由低到高漸進式的彈性稅率機制并注重與國際接軌,采取積極且必要的稅率優惠政策予以配套,發揮碳稅的綠色稅種激勵作用促進產業升級,明確碳稅收入的地方綠色稅種定位以提高征管效率,發揮其累退屬性給予低收入群體進行適度補助。結合碳達峰碳中和的實施進程進行同步宣傳,利用大數據信息化技術手段進行科學征管,實現稅收中性與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雙重目標。

責任編輯:孫飛行 徐 穎

特邀編輯:胡春雷

[作者簡介]劉中軍,山西省財政稅務專科學校財稅學院講師;郭永園,山西財經大學生態法治研究中心研究員(山西 太原 030006)

[基金項目]山西省統計學會課題“山西省綠色稅收制度供給研究”(KY[2022]223)

①Pigou A. Cecil,The? Eoconomics? of? Welfare,London: Macmillan,1920,pp. 116-123.

②OECD,Tax? Administration 2013:Comparative? Information? on? OECD? and? other? Advance? Emerging Economics,OECD Publishing,2013.

①蘇明:《中國環境稅改革問題研究》,《當代經濟管理》2014年第11期;劉劍文、耿穎:《開征環保稅:“綠色稅制”建設的重要一步》,《人民論壇》2017年第14期。

②David Pearce, “The Role of Carbon Taxes in Adjusting to Global Warming,”Economic Journal,vol. 101, issue 407, 1991, pp. 938-48.

③Lawrence H. Goulder,“Environmental Taxation and the Double Dividend:A Reader's Guide,”International Taxand Public Finance, no. 2, 1995,pp. 155-182.

④徐曉亮:《資源稅制改革的雙重紅利——基于動態遞歸CGE模型的研究》,《經濟管理》2015年第2期;李虹、熊振興:《生態占用、綠色發展與環境稅改革》,《經濟研究》2017年第7期;梁強、許文、蘇明:《基于CGE模型的稅收政策控煤效果分析》,《財政科學》2016年第5期。

⑤劉曄、張訓常:《環境保護稅的減排效應及區域差異性分析——基于我國排污費調整的實證研究》,《稅務研究》2018年第2期。

⑥盧洪友、朱耘嬋:《我國環境稅費政策效應分析——基于“三重紅利”假設的檢驗》,《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年第4期;盧洪友、劉啟明、祁毓:《中國環境保護稅的污染減排效應再研究——基于排污費征收標準變化的視角》,《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5期;劉海英、安小甜:《環境稅的工業污染減排效應——基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檢驗的視角》,《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3期;盧洪友、劉啟明、徐欣欣等:《環境保護稅能實現“減污”和“增長”么?——基于中國排污費征收標準變遷視角》,《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9年第6期;李建軍、劉元生:《中國有關環境稅費的污染減排效應實證研究》,《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年第8期。

①鑒于2019—2022年處于疫情期間,相關數據的獲取與實際參考價值有限,故使用現有年限數據。

①崔鑫生、韓萌、方志:《動態演進的倒“U”型環境庫茲涅茨曲線》,《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9年第9期;鐘太洋、黃賢金、韓立等,《資源環境領域脫鉤分析研究進展》,《自然資源學報》2010年第8期。

②Paul R. Ehrlich and John P. Holdren,“Impact of population growth, ” Science, vol. 1971, no. 171, pp. 1212-1217.

③Gene M. Grossman and Alan B. Krueger,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110, issue 2, 1995, pp, 353-377.

①王雪娜:《我國能源類碳源排碳量估算辦法研究》,北京林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6年。

②李健、周慧:《中國碳排放強度與產業結構的關聯分析》,《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年第1期。

①Yuli Shan, Qi Huang and Dabo Guan, et al.,“China CO2 Emission Accounts 2016-2017,” Scientific Data, vol. 7, no. 54, 2020; Yuli Shan, Jianghua Liu, Zhu Liu and et al.,“New Provincial CO2 Emission Inventories in China Based on Apparent Energy Consumption Data and Updated Emission Factors, ”Applied Energy, vol. 184, no. 15, 2016, pp. 742-750.

①李斌、謝鵬、李曉歡等:《科技進步與能源效率、環境保護——基于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科技與經濟》2010年第3期。

①付莎、王軍,《綠色稅收政策降低了中國的碳排放嗎?——基于擴展STIRPAT模型的實證研究》,《現代經濟探討》2018年第2期;鐵衛、宋爽,《基于STIRPAT模型的稅收政策與碳排放問題研究》,《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5年第5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jizz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一级福利视频| 亚洲成肉网| 伊人中文网| 啪啪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北条麻妃一区二区| 无遮挡国产高潮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天堂网在线视频| 97久久免费视频| 91福利片| 不卡午夜视频| 青青草原国产av福利网站| 2024av在线无码中文最新| 午夜影院a级片|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性色| 日本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 国产喷水视频| 国产日产欧美精品| 性激烈欧美三级在线播放| 麻豆精品在线视频| 538国产视频| 日韩不卡免费视频| 福利在线不卡一区| 青青草欧美| 看你懂的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国产精品页| 亚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日韩av无码DVD| 国产成人喷潮在线观看| 国模粉嫩小泬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网站男人都懂| 人妻21p大胆| 日韩123欧美字幕|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天堂| 成人在线综合| a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 国产在线精品香蕉麻豆| 一级香蕉人体视频|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 成年A级毛片| 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观看| a亚洲视频| 欧美一级在线看|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三区五区| 黄色a一级视频| 亚洲侵犯无码网址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 久无码久无码av无码| 波多野结衣第一页|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精99品| 国产乱人免费视频| 免费在线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 日韩无码精品人妻| 美女啪啪无遮挡| 久久网欧美|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灰| 亚洲IV视频免费在线光看| 亚洲一区免费看| 97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呦|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AV|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观看网址|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播放| 久久超级碰| 97综合久久|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色欲不卡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乱子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美女国内精品自产拍在线播放 | 国产真实乱子伦视频播放| 香蕉久久永久视频| 天堂在线www网亚洲|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蜜芽影院| 又大又硬又爽免费视频| 韩国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一线天| 欧美亚洲香蕉| 欧美综合中文字幕久久|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