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丹萍HU Dan-ping;孫紅權SUN Hong-quan
(瀘州職業技術學院智能建造學院,瀘州 646000)
2020 年9 月22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講話提出: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 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
2021 年1 月25 日,習總書記在世界經濟論壇發表特別致辭:中國將全面落實聯合國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倡導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
2021 年3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要實施以碳強度控制為主、碳排放總量控制為輔的制度,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和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率先達到碳排放峰值,深入推進工業、建筑、交通等領域低碳轉型。
2022 年7 月4 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提出要推進綠色低碳建造,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推廣鋼結構住宅,到2030 年裝配式建筑占當年城鎮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40%。
建筑行業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關鍵領域。推動建筑行業碳達峰、碳中和要從建筑全壽命周期角度出發,從建筑設計、施工、運行、拆除等環節著手,從各個環節降低碳排放。裝配式建筑大量采用預制構件的建造方式,能夠有效減少現場施工帶來的噪聲及粉塵污染。預制構件的模塊化、工業化生產也能夠最大限度減少建筑垃圾及廢棄物的排放。在瀘州市大力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發展階段,瀘州市裝配式建筑產業高質量發展可以有效助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
瀘州市現有裝配式生產企業5 家,其中PC 構件(混凝土預制件)企業4 家,鋼結構企業1 家。2021 年,瀘州市新開工裝配式建筑29 個,面積151 萬平方米,占全市新開工建筑面積的24%;其中裝配率達到50%以上的項目6個,面積63.35 萬平方米。
瀘州市裝配式建筑發展起步較晚,目前仍處于試點探索階段,雖然在基地建設、項目推廣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但在推進過程中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1 發展主體積極性與主動性不高
裝配式建筑的設計、施工、建造過程與傳統現澆建筑的建造方式不同,傳統的建造習慣難以在短期內轉變,企業轉型發展意愿不足,加之受成本因素的制約,房地產開發企業對裝配式建筑銷售問題較為擔憂,幾方主體接受度不高,缺乏積極性與主動性。
1.2 上中下游產業鏈發展不完善
從上游產業鏈分析,瀘州市裝配式企業的砂、石、水泥、鋼材等大宗原材料大部分來自重慶、成都等周邊地區,未形成本地配套的產業鏈;從中游產業鏈分析,5 家裝配式生產企業規模普遍較小,產能發揮率和盈利水平都不高;從下游市場分析,瀘州裝配式建筑市場尚不成熟,裝配式企業產品以疊合樓板和預制樓梯為主,產品多銷往重慶、成都等市場,且因區域位置問題,瀘州裝配式企業運距相對較遠,競爭優勢不足。
1.3 專業人才短缺
裝配式建筑施工工藝與傳統現澆建筑施工工藝有著較大區別,缺乏設計、施工、監理等技術人員。原有的建筑設計人員與施工人員大都不具備裝配式建筑的相關專業知識;傳統的項目管理人員雖然已經具有豐富的經驗,但缺乏工業化的管理思維,對整個裝配式建筑設計、生產、施工流程缺乏系統的認識。總體而言,裝配式建筑人才十分缺乏。
1.4 社會認知度推廣不夠
目前,瀘州市裝配式建筑主要集中在工業廠房、市政基礎設施及公共建筑等領域,在民用建筑中應用比例較小,雖然政府部門和裝配式部件生產企業在積極推進,但房地產開發企業、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和監理單位積極性均不高。普通老百姓對裝配式建筑缺乏認知,甚至將裝配式構件與淘汰的預制板等同起來。社會認知推廣還不夠。
2.1 問卷調查設計 對瀘州裝配式建筑產業發展制約因素分析采取了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本次問卷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從被調查者的單位性質、從業年限、職稱以及對裝配式建筑了解程度四個方面進行基本信息收集。
第二部分為問卷主體部分。主要從政策因素、經濟因素、市場因素、技術因素與管理因素五個維度設計。政策因素主要從政策支撐、相關標準規范、系統性監管、推進機制、經濟扶持措施等方面調研;經濟因素主要從研發投入、企業融資、生產成本、建造成本、規模效益等方面調研;市場因素主要從發展基礎、產業鏈、市場供需、技術人才、社會認知等方面調研;技術因素主要從BIM 等信息技術應用、智能化生產技術、相關模數、構件深化設計與施工安裝工藝、關鍵節點質量把控等方面調研;管理因素主要從管理經驗、管理模式、信息管理、項目參與方配合度、項目全過程組織管理系統化等方面調研。
2.2 問卷調查分析 本次問卷調查由課題組成員組成專家團隊,采用網絡問卷與現場問卷的方式進行,網絡問卷采用“問卷星”小程序發布,發放問卷100 份,現場問卷8 份,總計發放問卷108 份,除開無效問卷2 份,回收有效問卷106 份。參與本次問卷人員基本信息情況見圖1、圖2、圖3、圖4。

圖1 單位性質

圖2 從業年限

圖3 職稱分布

圖4 了解程度
從調查數據可以看出,參與本次問卷人員大部分來自建設單位、施工單位與設計單位,占比45.81%;從業年限以10-20 年為主,占比63.54%;職稱以中級和副高級為主,占比65.43%;專業技術人員對裝配式建筑以基本了解和比較了解為主,占比68.64%。從參與問卷人員基本信息分析,本次問卷調查結果符合設計初衷,可以作為瀘州裝配式建筑產業發展制約因素分析的依據。
問卷第二部分為主體部分,設置25 個問題,問卷采用李克特5 級量表模式,選項中的高、較高、一般、低、較低代表各影響因素的量化程度,用5、4、3、2、1 分別予以賦值。利用SPSS 軟件進行信度分析,Cronbach′s α 系數如果在0.9 以上,則表示信度甚佳,0.8-0.9 之間表示信度不錯,0.7-0.8 之間表示信度可以接受,0.6-0.7 之間表示信度一般,0.5-0.6 之間表示信度不太理想。
從表1 可以看出,Cronbach′s α 系數值為0.99,說明該問卷的信度非常好,數據信度質量高,可用于進一步分析。

表1 Cronbach 信度分析
將回收的106 份問卷進行描述性統計,見表2,可見各影響因素整體平均得分情況和中位數均在3 以上,標準差均偏小,問卷可靠性較高。

表2 問卷描述性統計
綜合來看,政策因素中推進機制影響均值最高,經濟扶持措施影響次之;經濟因素中建造成本影響均值最高,規模效益影響均值次之;市場因素中的上中下游產業鏈影響均值最高,專業技術人才缺失影響均值次之;技術因素中構件深化設計與施工安裝工藝影響均值最高,裝配式構件智能化生產技術影響均值次之;管理因素中相關企業管理經驗不足影響均值最高,項目各階段參與方配合度低影響均值次之。
3.1 政策方面 政府部門應出臺更有力的裝配式產業政策,建立更加完善的推進機制和經濟扶持措施,例如:加大裝配式建筑對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推動作用的宣講力度,提高社會認知;對相關企業給予稅收方面的政策優惠,提高企業參與的積極性;積極開展瀘州市裝配式建筑示范工程建設,申報國家或省級裝配式建筑示范工程項目,發揮引領作用,在項目實施和市場推廣中積累經驗。
3.2 經濟方面 提高設計施工一體化水平,促進設計施工深度融合;提高預制率和相同構件的重復率,減少水平構件現澆,降低模板和腳手架費用,提高構件重復率進而減少模具種類,降低成本;由瀘州裝配式研究院牽頭,加強瀘州地區高校、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等聯合科研,推動裝配式關鍵技術核心難題攻關,提高規模效益,從而降低建造成本,從實質上減輕企業經濟壓力。
3.3 市場方面 瀘州裝配式建筑上中下游產業鏈未實現內循環,原材料與市場大都在市外,應積極拓展本地市場,為企業尋求本地市場支撐;組織需求端與原材料供應的對接活動,實現產業鏈內循環良性發展;此外,政府主管部門與企業應加大裝配式建筑人才培養投入,積極開展相關講座、研討會、技能競賽,并通過媒體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相關技術人員專業技術水平的同時提升社會認知度,讓低碳建筑深入人心。
3.4 技術方面 裝配式構件深化設計具有分工較細和重復率較高的特征,應制定詳細和科學的BIM 標準,從而增強分工協作和團隊合作;應及時改革傳統的“先總體后拆分”設計方案,讓建筑、結構、機電、裝飾裝修等設計人員共同參與裝配式建筑方案設計,協同完成項目的總體設計和構件的深化設計,從而確保各環節的效率與質量;要做好裝配式建筑施工安裝人員與機械操作人員的培訓教育,制定合理的裝配式施工方案,保證施工質量。
3.5 管理方面 企業內部要提高裝配式建筑管理水平,提升管理責任意識;施工單位要堅持質量第一的原則,與設計單位加強溝通,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保證施工的質量和進度;總承包企業要加強項目各階段參與方的配合與協調,制定相關管理制度,要求各施工單位嚴格執行。此外,要做好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工作,讓其全面了解裝配式建筑圖樣設計、預制構件生產、施工現場管理的系統知識,提升施工團隊的整體管理能力。
在國家大力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發展階段,傳統建筑產業將面臨更加嚴格的環境保護和碳排放指標的約束,資源和環境約束的增強,必將進一步倒逼地區裝配式建筑產業加快發展步伐。文章分析了瀘州裝配式建筑產業發展現狀與發展制約因素并提出發展建議,為地方裝配式建筑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借鑒與理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