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成芳 常欽達
聊城市第三人民醫院神經內科,聊城 252000
吉蘭-巴雷綜合征(Guillain-Barré syndrome,GBS)是致殘率和病死率均較高的一種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以肢體遠端感覺異常、肢體無力等為主要表現,嚴重情況下可導致神經肌肉病變和呼吸衰竭,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呼吸衰竭是GBS較為常見和致病的一種并發癥,有研究報道,GBS患者中有20%~30%因并發呼吸衰竭而需要行機械通氣治療,延遲插管可增加致病性并發癥的發生風險,導致患者住院時間延長和預后較差[2]。因此,及早發現和預測可能存在呼吸衰竭的GBS患者,進而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措施對于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臨床意義。C反應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是可敏感和準確反映機體的急性期炎性反應的敏感指標,其與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的比值能較好地反映肺部微血管通透性,已被研究指出可用于預測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肺癌患者預后等[3],但其在GBS患者呼吸衰竭的預測價值尚不明確。系統免疫炎癥指數(systemic immune inflammatory index,SII)是近年來應用于評估機體免疫系統功能的一種新的評分系統,可幫助預測腫瘤患者預后[4],但對于GBS患者呼吸衰竭評估價值的研究報道較少。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討CRP/ALB比值及SII對GPS患者呼吸衰竭的預測價值,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8年5月至2022年5月期間聊城市第三人民醫院收治的108例GBS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臨床資料和血清標本進行回顧性分析。納入標準:均符合中國GBS診治指南2010版中GBS的相關診斷標準[5];年齡≥18歲;入院時接受CRP、ALB檢測,具備完整臨床資料。排除標準: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免疫系統疾病及肝腎功能異常者;有毒物質、糖尿病等所致周圍神經病變者;住院期間死亡者;入組前出現呼吸衰竭者;急性脊髓炎、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病、多發性硬化者。108例患者中男69例,女39例,年齡(52.15±12.46)歲(21~80歲);有前驅感染46例,手術或外傷3例,其他前驅事件3例,無明確前驅事件56例。依據患者住院期間血氣分析結果,當患者氧分壓<60 mmHg(1 mmHg=0.133 kPa),伴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壓>50 mmHg,或住院期間患者需要機械通氣,并排除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腦卒中等所致的呼吸衰竭,即可診斷出現呼吸衰竭[6]。將住院期間出現呼吸衰竭的患者劃為呼吸衰竭組(25例),未出現的患者劃為單純GBS組(83例)。本研究經聊城市第三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研究、設計符合《赫爾辛基宣言》。
2.1.臨床資料收集 查閱納入患者的臨床資料,收集所有患者的性別、年齡、發病季節、發病前4周前驅事件、入院修斯功能分級量表(Hughes Functional Grading Scale,HFGS)評分、首發癥狀、有無吸煙史、住院期間有無腦神經受累、腦脊液檢查、有無蛋白細胞分離等。
2.2.血清CRP、ALB檢測和SII評估 于患者入院后次日清晨,采集空腹靜脈血5 ml,經3 000 r/min離心10 min后,取上清液,采用東芝TBA-40FR Accute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CRP、ALB水平,試劑盒購自上海酶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計算CRP/ALB比值。采用美國賽默飛世爾公司的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檢測患者血小板計數等血常規指標,并計算SII:SII=血小板計數×中性粒細胞計數/淋巴細胞計數。
采用SPSS 20.0軟件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α入=0.05,α出=0.10;CRP/ALB和SII對GBS患者發生呼吸衰竭的預測價值此采用受試者工作特性曲線(ROC)進行分析,曲線下面積的比較采用Z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檢測后,呼吸衰竭組患者入院時的CRP/ALB和SII均明顯高于單純GBS組(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GBS患者入院時的CRP/ALB和SII比較
ROC分析結果顯示,CRP/ALB比值和SII聯合預測GBS患者發生呼吸衰竭ROC的曲線下面積明顯比兩項指標單獨預測的ROC曲線下面積更高(Z=3.045,P<0.05);且二者預測GBS患者呼吸衰竭的cut-off值分別為2.85×10-3、870.52×109/I。見圖1、表2。

圖1 CRP/ALB比值和SII聯合預測108例GBS患者呼吸衰竭的ROC

表2 CRP/ALB和SII預測108例GBS患者呼吸衰竭的ROC曲線下面積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在入院時HFGS評分、有無腦神經受累、入院時CRP/ALB比值和SII方面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在年齡、性別、吸煙史、發病季節、前驅事件、首發癥狀、有無蛋白細胞分離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影響GBS患者發生呼吸衰竭的單因素分析[例(%)]
以GBS患者住院期間是否出現呼吸衰竭(非呼吸衰竭=0,呼吸衰竭=1)作為因變量,對表2中兩組存在明顯差異的因素(入院HFGS評分、有無腦神經受累、入院時CRP/ALB和SII)進行賦值,腦神經受累(無=0,有=1)、入院時HFGS評分(<3分=0,≥3分=1)、入院時CRP/ALB(<2.85×10-3=0,≥2.85×10-3=1)、SII(<870.52×109/I=0,≥870.52×109/I=1),并將其納入logisitic回歸模型中,結果顯示HFGS≥3分、CRP/ALB≥2.85×10-3和SII≥870.52×109/I是GBS患者出現呼吸衰竭的重要影響因素,見表4。

表4 108例GBS患者發生呼吸衰竭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GBS屬于一種自身免疫介導的異質性疾病,具有潛在的惡化風險、預后差等特點,其發生的病理生理機制目前尚不明確,多與感染、手術、腫瘤等有關[7-8]。GBS患者在住院期間常容易發生呼吸衰竭,合并呼吸衰竭后患者往往預后較差。既往已有學者指出腦神經麻痹、自主神經功能障礙、Erasmus醫院研究組制訂的GBS預測量表(EGRIS)評分等是GBS患者呼吸衰竭的相關危險因素[9],其中EGRIS評分可幫助預測GBS患者在入院后1周內出現呼吸功能不全的情況,但存在一定主觀性。GBS的發生與機體免疫炎性反應具有重要聯系,尋找潛在的臨床血液學指標以幫助早期評估患者并發呼吸衰竭的風險對于降低CBS患者病死率至關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呼吸衰竭組患者入院時的CRP/ALB比值和SII均明顯高于單純GBS組,可見合并呼吸衰竭的GBS患者入院時的CRP/ALB比值和SII偏高。CRP在機體受到感染、創傷等時其血清水平會出現顯著升高,ALB由肝臟合成,發生感染或遭受打擊時消耗增加,在血液中出現下降[10]。CRP/ALB比值可較好地反映毛細血管滲漏程度和微血管通透性,有研究指出,CRP/ALB比值與GBS患者呼吸衰竭之間呈正相關關系,其與常規血液生化指標聯合檢測全身炎性反應具有高靈敏度、特異度[11]。當GBS患者CRP/ALB比值升高時,可提示患者伴有嚴重的毛細血管滲漏,增加了肺部微血管通透性,促進了呼吸衰竭的形成。SII是一種新的綜合指標,能反映宿主免疫和炎性反應的平衡情況,與肝癌、非小細胞肺癌等腫瘤疾病及冠狀動脈疾病的預后相關[12-13]。最近的一項研究也表明,SII可作為GBS患者呼吸衰竭的預測指標,其預測能力優于中性粒細胞、血小板和淋巴細胞計數[14]。本研究ROC分析結果顯示,CRP/ALB比值和SII聯合預測GBS患者發生呼吸衰竭的ROC曲線下面積明顯比兩項指標單獨預測更高,表明聯合檢測CRP/ALB比值和SI對于GBS患者是否出現呼吸衰竭的預測價值更高,可能作為預測患者呼吸衰竭的重要指標。本研究中對GBS患者出現呼吸衰竭影響因素分析的結果亦顯示,HFGS≥3分、CRP/ALB≥2.85×10-3和SII≥870.52×109/I是GBS患者出現呼吸衰竭的重要影響因素。其中HFGS評分可反映GBS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HFGS≥3分提示患者病情較為嚴重,可累及患者呼吸肌,并發呼吸衰竭的風險較高。臨床上,可在住院期間密切監測CRP/ALB比值和SII指標,評估患者呼吸衰竭的發生風險,并關注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及早制定干預措施以減少呼吸衰竭的發生,改善預后。
綜上所述,CRP/ALB比值和SII聯合檢測對于GBS患者呼吸衰竭具有較高的預測價值,二者可能作為臨床上評估GBS患者發生呼吸衰竭風險的重要指標。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