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彥平 黃紅波 何建明 韓光杰 柯柳華 覃振仲
1柳州市紅十字會醫院檢驗科,柳州 545001;2柳州市紅十字會醫院眼科,柳州 545001;3柳州市紅十字會醫院內科,柳州 545001;4柳州市中醫醫院檢驗科,柳州 545001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以高血糖為特點的代謝性疾病[1]。長期的糖尿病會引起各種并發癥,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其中一種以視網膜微血管炎性病變為特點的并發癥。隨著DR病情不斷進展,患者血-視網膜屏障受到損傷,新血管增生導致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發生。嚴重的PDR會對患者視功能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PDR的發病機制非常復雜,影響因素眾多。目前,已有許多細胞因子與PDR發病相關的文獻報告[2-3],而血小板反應蛋白2(thrombospondin-2,TSP-2)是一種具有抗血管生成、抗炎等功能的細胞因子[4]。本地區患者血清TSP-2水平與PDR發生是否相關尚有待證實。另外,繼發于糖尿病的全身性微血管損傷不僅會引發PDR,還會影響患者的腎臟功能。目前,腎功能的常用監測指標為血清尿素氮(urea nitrogen,BUN)、肌酐(creatinine,Cr)。本研究對血清TSP-2、BUN及Cr水平與PDR的相關性進行檢測分析,以期揭示這些指標與PDR發病的關系,結果報道如下。
研究對象為柳州市紅十字會醫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患者和門診正常體檢者。T2DM患者共117例,52例不伴PDR患者為觀察1組[男26例,女26例,年齡60(33,69)歲],65例伴PDR患者為觀察2組[男31例,女34例,年齡58(37,79)歲]。T2DM診斷標準按照2014年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臨床診療指南進行[5]。正常對照組(對照組)共52例,男25例,女27例,年齡56(40,87)歲,均為門診體檢健康合格的正常人,無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疾患,無糖尿病病史。排除標準:排除1型糖尿病及其他特殊類型糖尿病患者、急慢性感染、甲狀腺等內分泌代謝疾病及惡性腫瘤等。3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本研究已獲柳州市紅十字會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本研究方案及試驗標本的獲取均符合倫理學原則。
采取試驗者空腹靜脈血標本,分離血清后檢測。(1)血清TSP-2測定:采用酶聯免疫分析法,試劑盒由上海聯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嚴格按說明書進行實驗操作。在檢測標本的同時做空白對照樣品、陰性對照樣品及標準品,測量各孔的吸光度(OD值)。根據標準品濃度及對應的OD值計算出標準曲線的直線回歸方程,再根據樣品的OD值在回歸方程上計算出對應的樣品濃度。(2)血清BUN、Cr水平測定:采用羅氏生化分析儀,使用其配套試劑進行檢測。
觀察并比較3組研究對象的血清TSP-2、BUN、Cr水平。
應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不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M(P25,P75)表示,采用Mann-WhitneyU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OD值計算標準曲線采用ELISACalc軟件。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觀察1組及觀察2組的TSP-2、BUN、Cr水平見表1。觀察2組與對照組TSP-2值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1組與觀察2組、對照組TSP-2值兩兩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2組與觀察1組、對照組BUN值兩兩相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1組與對照組BUN值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2組與觀察1組、對照組Cr值兩兩相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1組與對照組Cr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3組研究對象的TSP-2、BUN、Cr水平比較[M(P25,P75)]
當前,嚴重的PDR已成為我國主要的致盲性眼疾。DR的誘發因素包括病程、年齡、高血糖、高血壓等,其發病的主要因素有山梨醇和糖基化終末產物的積聚、氧化應激、蛋白激酶C的激活及炎癥[6-7]。這些因素均嚴重影響視網膜血管自動調節功能,導致血管調節功能喪失,血管基底膜增厚,細胞外基質蛋白降解,周細胞缺失,出現無功能血管。而毛細血管非灌注造成視網膜缺血、缺氧,缺氧的視網膜組織釋放促血管增殖物質,引起內皮細胞增殖、遷移,繼而出現微血管芽,生成新血管[7-8]引發PDR。
TSP-2是血小板反應蛋白家族中的重要成員之一,屬于上皮來源組織中的細胞外基質糖蛋白[9]。TSP-2由成纖維細胞、內皮細胞、視網膜上膜等多類型細胞分泌。TSP-2對Ca+敏感,具有二硫鍵維系的三聚體結構。TSP-2可結合各種配體,如纖維粘連蛋白、纖溶酶原激活劑等,參與細胞黏合、遷移和增殖等細胞行為。TSP-2具有抑制血管生成、抗炎并維持細胞外基質完整性的作用。研究表明,TSP-2可明顯抑制促血管生成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的表達,抑制VEGF的信號通路,從而抑制VEGF的生物活性,達到抑制血管化的目的[10]。TSP-2通過與CD47相互作用,激活抗炎調節性T細胞來發揮抗炎作用。TSP-2還可通過抑制降解細胞外基質的基質金屬蛋白酶2、9來維護細胞外基質完整性[9]。本研究發現,觀察2組的TSP-2總體水平較對照組低,這兩組TSP-2值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推測多數觀察2組患者由于病情持續進展,TSP-2分泌減少,其抗炎、維持細胞外基質完整性等作用減弱,VEGF信號通路抑制及生物活性作用下降,導致VEGF促進PDR患者視網膜血管增生;少數患者TSP-2升高可能因病程等不同,抑制視網膜血管化的能力也不同。
有研究者證實隨著DR嚴重程度的增加,腎臟功能也隨之下降[11]。Wu等[12]研究發現血清BUN、年齡≤45歲和吸煙是中國東北地區PDR患者進行性纖維血管增殖的獨立危險因素。Zhang等[13]發現較高水平的收縮壓、高水平的BUN和Cr均與DR的發病有關。本研究顯示血清BUN及Cr水平在觀察2組與觀察1組、對照組兩兩相比較時,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本結果提示隨著DR病情進一步發展到PDR時,患者血清BUN和Cr水平逐漸增加,腎臟功能受損日益嚴重。
綜上所述,在PDR患者中血清TSP-2、BUN及Cr水平的變化均與PDR的疾病進展有關。因此,臨床醫生應注意檢測PDR患者TSP-2、BUN及Cr水平,將有助于防治PDR。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覃彥平:設計試驗,實施研究,采集數據,分析/解釋數據,起草文章,統計分析,獲取研究經費;黃紅波:采集數據,分析/解釋數據,統計分析,技術、材料支持;何建明:對文章的知識性內容作批評性審閱,統計分析,行政、技術支持指導;韓光杰:采集數據,分析/解釋數據,統計分析,技術、材料支持;柯柳華:分析/解釋數據,統計分析;覃振仲:實施研究,采集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