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藝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一直以來都備受關注,任何負面的情緒或心理狀況一旦出現,不僅會嚴重影響生活和學業,甚至還有可能發展成精神疾病。如何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已成為當前校方教育工作亟待解決的課題,據此,本文對其展開探討。
容易自卑,或產生悲觀情緒。不少青少年由于睡眠不足、校園霸凌或家庭因素等外部壓力對學習缺乏主動性,究其原因,是部分學生在情感上未得到重視,或是在學習方法上不自信。
容易焦慮。不少青少年由于學習壓力大,影響了飲食、睡眠、生活各方面,從而在情緒上易產生焦慮、煩躁、疲勞等現象。久而久之青少年心理容易出現一系列問題。
一方面,加強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關注,比如在學校設立心理咨詢室,學院和班級定期開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建立個人心理檔案,對有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的學生給予及時的關注和治療。
另一方面,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比如學校可開設相關心理學課程,讓青少年按照興趣進行選擇,授課老師可邀請心理學專家教授心理學知識,提高青少年對心理問題的認知,從而自己調整或者尋求幫助調整心理狀態,更好地適應和度過青少年階段。
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開始渴望愛情,并向往與異性交往。部分青少年會因失戀、單相思等問題而被影響,嚴重者還會由此產生抑郁等心理疾病,更有甚者出現輕生等行為。
對青少年樹立正確的戀愛觀,比如學校可以組織一些公益活動,以此轉移青少年的情感壓力,既可以幫助他人,又可以豐富青少年生活,從中尋找人生價值,體會人生真諦。
嫉妒。很多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都會因羨慕他人的長處且自己難以達到而產生嫉妒心。部分青少年可以將其轉化為動力,但也有部分青少年會因此出現語言甚至行為攻擊,如造謠、校園暴力等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行為。
自卑與自負。在校園人際交往中,部分青少年會因自身的缺陷,或是家庭的不完整而感到自卑,與之相對應的還有自負。無論自卑還是自負,這些消極心理均會影響青少年在校園內的人際交往,并伴有過度防衛或盛氣凌人的行為。
首先,讓青少年正確地認識自我,這是完善自我意識的根本。其次,在教學安排方面也要進行適當調整,更好地滿足不同階段青少年的學習要求,引導他們正確處理人際關系。最后,應培養青少年客觀理性地看待自我,要結合青少年自身條件,做好定位,促進青少年不斷進取,做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