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魯慧
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中醫醫院 山東菏澤 274000
【關鍵字】 青少年;焦慮癥;綜合心理護理
青少年焦慮癥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精神疾病,患者表現為無誘因的恐懼和緊張,通常還伴隨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肌肉緊張與運動不安等癥狀,給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帶來極大影響。焦慮癥狀難以控制,會使患者夜間睡眠質量嚴重下降[1]。臨床上可根據患者發病性質分為急性焦慮癥和廣泛性焦慮癥,目前病因尚不明確。除遺傳因素外,青少年焦慮癥一般是在個人心理、個人生理還有社會環境三重因素共同作用下而產生的精神疾病,多發生于青少年時期,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異[2-3]。據數據調查顯示,近幾年青少年焦慮癥發病率不斷上升,給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帶來嚴重負面影響,同時也給社會安定和發展帶來一定阻礙[4]。本研究選取60 例青少年焦慮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應用綜合心理護理的干預效果,報道如下。
此次研究選取2021 年12 月至2023 年2 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60 例青少年焦慮癥患者,將其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30 例,男16 例,女14例;年齡12 ~18 歲,平均(15.14±1.28)歲;研究組30 例,男15 例,女15 例;年齡12 ~18歲,平均(15.32±2.01)歲,對比資料P >0.05。參加本研究的青少年家長知情且同意,排除依從性極差,全程不配合的青少年患者。
對照組焦慮癥患者30 例,予常規護理,根據患者焦慮狀態實施對癥治療,定期給其提供心理咨詢,對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予以解答,定期隨訪患兒情況。研究組予綜合心理護理,主要包括個體化護理、團體心理治療、家庭干預以及其他干預的護理方式,具體如下。
1.2.1 個體化護理
由本院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和護理人員配合治療,為患者提供1 對1 心理疏導。咨詢室環境需整潔,光線需柔和,咨詢空間需滿足20m2,室內設有沙發和茶幾,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前讓其填寫調查問卷,并通過問卷了解患者的性格特點及個人喜好。醫護人員在咨詢和疏導過程中為患者播放輕柔音樂,使其能夠全身心放松,逐步引導患者提高自我認知水平,不斷尋找自我價值和社會認同感,在傾聽患者訴求的同時,善于運用心理暗示,讓青少年認識到目前自身病情處于穩定期,只需定期配合心理治療,疾病可治愈。
1.2.2 團體心理治療
團體心理治療是指將癥狀相同、病情一致的患者組成團體,成員年齡相仿,參與人員相對固定,可流動,不做特定限制,醫護人員根據患者病情組織針對性的繪畫、沙盤、社交、音樂等活動,團體定期開展成員活動。首先,引導各成員進行自我介紹,醫護工作者在與成員交流互動過程中利用心理學技術改變青少年的既往認知和溝通模式。團體干預給青少年焦慮癥患者提供交流平臺,并使患者在團體中不斷獲得正向力量,進而改善負面心理感受。
1.2.3 家庭干預
家庭干預開始前,護理人員先進行自我介紹,再對治療方法和目的進行說明,每次治療時長為1 小時,并設定治療目標,護理人員與青少年家長進行訪談,了解疾病發生和發展原因,得知調查結果后進行針對性干預,如母親過度管理或父親情感交流不良等原因引起的焦慮癥,應引導父母雙方與子女良性溝通,發現情感障礙問題,建立新型家庭交流模式,促使家庭成員回歸個人角色,提高護理干預效果。
1.2.4 其他干預
矯正此類青少年患者的錯誤行為,并進行正確的心理教育,醫護人員與青少年患者的家人應及時發現其異常行為。利用專業的教育和指導讓患者意識到自身行為的錯誤,通過制定合理的獎懲措施和行為矯正時間表,來促進其不良行為的轉換。在了解患者家庭教育背景的基礎上,深挖青少年患者的性格優點和興趣潛能,以促進健康人格的重塑。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評估,得分越低,表示焦慮和抑郁水平越低;采用生活質量評判量表(short form 36 questionnaire,SF-36)對兩組青少年情況進行評價,評分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高。采用Piers—Harris 兒童自我意識 量 表(the piers-harris children's self-concept scale,PHCSS)進行評估,測試題共80 道,總分越高則被測青少年情緒困擾程度越輕,自我意識越高。
使用SPSS23.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分別采用χ2檢驗、t檢驗,若兩組數據結果P<0.05,則代表兩組患者在以上方面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施行綜合護理干預后,青少年焦慮癥患者的SAS 和SDS 評分均下降,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SAS 和SDS 評分對比(x±s,分)
焦慮癥青少年實施護理手段干預前普通生活質量較差,干預后研究組患者4 項質量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SF-36 評分對比(x±s,分)
研究組的PHCSS 各單項目平均分和總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PHCSS 評分對比(x±s,分)
近幾年,隨著生育政策的改變和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傳統獨生子女家庭模式逐漸轉變,學習、生活和社會壓力逐漸增加,由此引發的青少年情緒問題日益突出。隨著焦慮癥程度的加重,青少年自傷、厭學和自殺等問題越來越突出,目前已經成為僅次于學習壓力的第二大心理問題[5]。青少年焦慮癥直接影響著此類患病群體的健康成長,近幾年家庭和社會對該種情況的關注度不斷提高,期望通過科學的干預手段調節青少年不良行為和負性情感,提高青少年的情緒控制力,穩定其心境。
目前,臨床針對青少年焦慮癥主要通過藥物和護理手段進行干預,本研究從影響青少年心理狀態的因素出發,發現其焦慮癥常見誘發因素包括家庭忽視、親屬家庭寄養、父母教養不當、雙方在與子女相處時態度蠻橫,有甚者還存在過激管教行為、虐待、暴力處理沖突、社會負面報道、遭遇創傷事件、不良成長環境、青春期經常性與游手好閑人事、社會無業青年交往[6]。通過家庭干預、個體化護理、團體心理治療等療法傾聽患者想法,促使患者情感釋放,提高其克服困難的身心能力,改變錯誤觀念和行為。
結果顯示,研究組干預后青少年SAS 和SDS評分均下降且低于對照組,P<0.05;綜合心理干預根據青少年焦慮癥患者癥狀和心理特點疊加治療方法,提高護理效果,改善患者負性感受[7-8]。護理干預前青少年患者生活質量較差,干預后研究組的生活質量高于對照組,P<0.05;PHCSS 的總分與各單項平均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上述結果表明,綜合心理干預治療效果更佳,在改善青少年焦慮癥狀的同時,還可以對其疾病根源進行深層次挖掘,起到標本兼治效果[9-10]。
綜上所述,對青少年焦慮癥患者開展綜合心理護理,可減輕患者心理負擔,改善其焦慮狀態,提高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