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靈芝 占婷婷 王鶯 朱敏敏
1.麗水市殘聯康復醫院 浙江 麗水 323000;2.麗水市蓮都區人民醫院 浙江 麗水 323000
【關鍵字】 家庭病床服務;殘疾兒童;康復護理
殘疾兒童作為特殊的弱勢群體,受身體缺陷、經濟條件等因素限制,在就醫、保健、康復、護理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難。而殘疾兒童康復不僅僅是家庭問題,也是突出的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對殘疾兒童提供及時、有效的康復服務,能夠幫助殘疾兒童恢復或補償功能,促進殘疾兒童更快地融入社會環境。
隨著家庭病床服務模式的逐漸發展,采取為殘疾人設置“家庭病床”的方式,并為其提供個性化醫療康復、心理疏導、健康指導、居家照料、輔助器具及無障礙設施改造等綜合性支持服務,可有效改善殘疾兒童的功能情況[1]。基于此,本研究為探討“家庭病床”模式下殘疾兒童康復護理的可行性,選取麗水市50 例殘疾兒童進行分組研究并比較。現報道如下。
選取本市某康復醫院2021 年9 月至2022 年9 月收治的50 例殘疾兒童作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①符合殘疾兒童診斷標準;②年齡0 ~16 歲;③監護人能配合問卷調查并同意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文件。
排除標準:①項目實施期內退出、家長不愿參與的;②存在其余嚴重器質性病變的患者。
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25 例):男15 例,女10 例;年齡2 ~10 歲,平均年齡(6.36±2.61)歲。觀察組(25 例):男12 例,女13 例;年齡2 ~10 歲,平均年齡(6.72±2.34)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亦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為患兒家屬講解殘疾的相關知識,叮囑患兒進行康復訓練,包括運動療法、作業療法、物理治療等訓練方式。每次30min,1 天1 次,每訓練5 天,休息2 天,連續訓練12 個月。
觀察組采取基于“家庭病床”模式下的康復護理,具體如下:
(1)組建“家庭病床”模式小組。參與家庭病床的工作團隊由家庭醫生、護士、康復治療師等組成,分工明確,職責界定清楚,為患兒提供全方位的專業服務。
(2)健康宣教。①家庭醫生為患兒講解關于疾病、殘疾癥狀的相關知識,根據患兒的疾病情況以及生活方式,有針對性的為患兒制訂健康指導;②由于身體的缺陷,嚴重影響著患兒的身心健康,因此需要及時與患兒溝通,為其提供心理教育、疏導。囑咐家屬對患兒進行監督并注意情緒變化;③每周進行1 次電話隨訪,每月上門隨訪1 次。解決患兒康復護理期間遇到的問題。
(3)康復護理。康復治療師根據患兒的實際情況為患兒制訂針對性的康復護理計劃,并由護士執行,康復護理的同時確保安全。
①針對日常生活能力較低的患兒:指導患兒強化自理能力。可告知家屬為患兒創造特定的家庭環境,學會自己完成日常生活的瑣事。選擇適宜患兒的餐具、桌椅、洗漱臺、如廁輔助工具等。采取面對面情景模擬的方式指導患兒進行穿衣、進食、洗漱、如廁等日常生活能力的訓練。
②針對社會適應能力低的患兒:需要強化患兒的交流。指導患兒認識親屬,可通過肢體語言、表情等與親屬進行溝通。采取卡片、視頻等方式讓患兒了解陌生的環境,通過參與外界活動來加強與外界的交流。
③針對肢體活動功能較差的患兒:可根據患兒的喜好選擇套圈、投籃、剪紙、磨砂紙打磨、裝飾面板、臨摹、畫畫等作業治療方式,同時加強上肢粗大運動、精細運動的訓練。進行地滾球、推盤游戲,根據患兒的下肢功能設計場地大小,或采取大型立體棋盤的作業治療,將棋盤置于地面,訓練患兒軀干的運動控制,上下肢的運動、平衡、協調功能。每次25min,1 天1 次。每訓練5 天,休息2 天,連續訓練12 個月。
(1)比較兩組患兒的社會功能。采取嬰兒—初中學生社會生活能力量表(S-M 量表)對患兒進行評定,分數越高說明患兒的社會功能越好。
(2)比較兩組患兒的運動功能。采用精細運動能力評定量表(Fine Motor Function Measure,FMFM)以及粗大運動功能評定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進行評定,FMFM 表分為5 個方面,共有61 個項目,包括視覺追蹤(5項)、上肢關節活動能力(9 項)、抓握能力(10 項)、操作能力(13 項)、手眼協調能力(24 項),采用四級評分法(0、1、2、3 級);GMFM 表分為臥位與翻身(17 項)、坐位(20 項)、爬與跪(14 項)、站立(13 項)、行走及跑跳(24 項),共包含88 項。最終測試后以粗大運動、精細運動和總運動的發育商表示,評分越高,運動功能越好。
本研究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社會功能無差異(P>0.05),護理后組間相比較,觀察組的S-M 量表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社會功能比較(x±s,分)
觀察組與對照組護理前粗大運動、精細運動和總運動評分無差異(P>0.05),護理后,在組間相比較,觀察組粗大運動、精細運動和總運動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運動功能比較(x±s,分)
殘疾兒童主要是指生理功能、解剖結構、心理和精神狀態異常或喪失,部分或全部喪失日常生活自理、學習和社會適應能力的14 歲以下兒童[2]。有研究發現,我國殘疾人每年增加約200 萬,2020年以后每年將以250 萬人的速度快速增加,至2050年我國殘疾人口數將增至1.68 億,占全國總人口比例的11%[3]。身體功能的障礙和損傷,導致殘疾兒童的活動受到限制,使其身心健康受到嚴重威脅,也導致其家庭承擔了極大的壓力和負擔。近年來,不論是國際上,還是從國家到地方,都日益認識到殘疾人康復工作的重要性,開始把提供基本康復服務,提高康復服務覆蓋面,改善和提升殘疾人康復服務水平,放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殘疾兒童的康復,是一個較為全面且系統化的康復護理。常規的護理干預難以滿足殘疾兒童的康復需求,針對這一現狀,臨床開始以殘疾兒童為中心,在“家庭病床”模式下展開康復護理,以提高殘疾兒童的生活質量。
家庭病床,是指以城鄉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形式,通過家庭醫生簽約管理這一方式來為患兒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也是現今新形勢下更能維護患兒健康的重要途徑。家庭醫生簽約管理不僅可以強化基層醫療服務,還可以實現從“以治病為中心”到“以患兒健康為中心”的重要轉變,也是建立良好醫患關系的途徑之一,并統籌了基層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成為連接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的橋梁。
殘疾兒童建立家庭病床康復護理是為了達到一個延續護理的狀態,以便最大程度的改善殘疾兒童的各項功能。對適合在家庭連續治療、又需依靠醫護人員上門服務的患兒,在其居住場所設立家庭病床,由醫護人員定期上門提供治療、康復、護理、健康指導,并在家庭病床病歷上記錄醫療服務過程,并充分結合患兒的家庭因素為其開展個性化護理指導[4-5]。通過家庭醫生的健康宣教,加強患兒和家屬對疾病的認知。在健康宣教的同時,注重觀察患兒的心理變化,防止不良情緒影響患兒的后續康復。通過康復治療師的專業評定后,針對其獨立生活、運動能力、作業操作、社會能力水平,為殘疾兒童選擇合適的康復護理方案[6-7]。
在本研究中,觀察組的社會功能、運動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說明采取“家庭病床”模式下殘疾兒童的康復護理具有顯著效果,針對患兒的實際情況,為患兒制訂個性化家庭康復護理模式,不僅可以提高其社會能力,還能改善其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的能力,以此來提高殘疾患兒的生活質量,使其能夠得到安靜的休息和充足的睡眠,消除不良情緒,規避不良事件的發生[8-9]。
綜上所述,基于“家庭病床”模式下的康復護理能有效改善殘疾兒童的運動功能,提高其社會生活能力,護理效果好,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