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瑞瑤 楊凱 于璐菲 趙長紅 張健
摘?要:在“雙碳”目標的大背景下,高校研究生如何在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發揮作用值得探究。本文以華北電力大學為例,高校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為切入點展開分析,運用文獻分析、問卷調查及訪談調研法,分析了華北電力大學研究生的科研現狀,并從學校、導師以及學生層面為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提升提供切實可行的具體策略。該研究有助于培養和提高在“雙碳”背景下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
關鍵詞:“雙碳”目標;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
根據教育部印發的《加強碳達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工作方案》的通知,積極探索提升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路徑,對接國家節能減排和“雙碳”目標等重大戰略,進行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改革實踐成為高等院校下一步的發展重點。研究生教育肩負著向各個領域輸送高層次人才的重要使命,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關乎國家長遠發展,更是關乎“雙碳”目標的如期實現。
1?文獻綜述
目前,對于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提升的研究較為豐富,探索實踐的方式多樣,且有進一步拓展空間,但也存在一定問題。
從研究背景來看,大多數研究都是圍繞“雙一流”建設背景。譬如,何新黨等基于“雙一流”背景下國家對創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開展工程力學學科研究生的培養模式與質量保障體系研究,深入剖析影響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因素,并探索工科研究生創新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徑[1]。
從研究對象來看,當前的研究包括多種專業及學科。例如,靳新悅等通過對當前針灸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在培訓學習期間遇到的問題以及如何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加以分析探究,并提出解決方案和對策[2]。
從研究方式來看,現有的文章大多數都使用文獻綜述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展開研究。比如,潘仁勝等針對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缺乏的現狀問題,查閱相關文獻,總結并分析了當前各大高校研究生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改革現狀和趨勢,并以此為基礎提出了研究生創新能力提升培養理念[3]。
從科研創新能力方面來看,多數文獻提出研究生用于科研工作的時間相對少。此外,有些課題難度大,涉及范圍廣等,這些均使研究生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受到很大影響。張清安等認為研究生導師對研究生的科研及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影響[4]。目前,隨著院校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擴大,傳統單一導師培養模式難免會影響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和思維方式的提高。于濤等在研究生課程體系設置方面發現,各高校目前基本上以專業課為主,很多課程與本科課程重復,而且內容較陳舊,沒有反映出學科交叉及熱門領域的最新研究結果和最新進展。同時,高校在開展學術講座時,管理不規范等情況使得學生收獲較小,這些不足都直接影響了研究生上課的積極性及課堂教學效果,不利于激發研究生的創新思維[5]。于秀娟針對工科專業科研現狀進行分析,認為研究生做的重復性、跟隨性研究多[6]。研究生在研究過程極少挖掘深層次問題,而是沿著導師現有課題以及別人的方法思路開展工作,最終導致研究內容缺乏創新觀點。
綜上所述,目前,對于“雙碳”目標的思考和研究較少,并且視角聚焦于某一專業或某一學科,缺乏涵蓋各專業各學科的全面研究,另外,現有研究缺乏較為定量化的分析。為進一步提高科學性與實踐性,本文在“雙碳”目標下以華北電力大學為例將研究重點繼續深入,利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式聚焦于各學科研究生的科研現狀,探索研究生的特色科研創新路徑。
2?“雙碳”目標下華北電力大學研究生科研現狀
2.1?論文發表情況
根據相關的統計數據來分析華北電力大學研究生的科研情況。學校近18年在中國知網和SCI數據庫中發表的學術期刊如圖1所示。由圖1可知,2004—2017年華北電力大學的發文量總體呈上升趨勢,2017—2021年發文量呈現下降趨勢。其中,中文的發文量在2012年迎來了發文高峰,英文的發文量從2004年英文文章僅為中文文章的1/14左右,到2016年及以后基本與中文文章持平。由此可見,華北電力大學師生在國際上的學術貢獻越來越突出,與中文文獻發文量相似的是,英文文獻的發文量在近5年內也開始波動下降,從2017年到2021年發文量下降了16.7%。
盡管華北電力大學為響應“雙碳”目標,在培養科研人才方面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然而通過研究不難發現依舊存在培養方面的不足。第一,縱向科研項目對激發研究生的科研創新能力更具優勢,這一結論從華北電力大學研究生橫向項目和縱向項目發文數量以及質量的對比上得到了印證。目前,部分導師承接的橫向項目比縱向項目多,導致師生的科研創新能力沒有得到最大限度的激發。第二,華北電力大學近兩年來線下學術講座顯著減少,線上學術講座也較少,未能形成良好的彌補。此外,學生對于線上講座所闡述知識的吸收情況不佳,開展學術講座的情況未能達到廣泛激發研究生前沿思維的預期。第三,電氣等相關專業在全國名列前茅,科研氣氛濃郁,但學校還存在不少弱勢學科,比如經管類、法學類等,相比于其他院校缺乏競爭優勢,未能很好地利用學校電力優勢。雖然大多數也會基于電力背景做科研,但整體研究的特色不夠鮮明,專業知識水平有待加強。
2.2?科研參與情況
本研究向華北電力大學研究生發布了“‘雙碳目標下華北電力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現狀問卷調查”,隨機抽取華北電力大學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共253名,主要從“科研創新現狀”“科研創新的影響因素”和“‘雙碳目標與研究生科研創新的關系”三個方面進行調查。
通過調查,本文較為全面地了解了目前學生的科研現狀,由圖2(左)可知,研究生每日投入科研的時間方面,53%的學生投入4~6小時,僅有11%的學生投入不足4小時。研究生每日平均投入科研時間較短,僅為5.8小時。由圖2(右)可知,在研究生與導師交流的頻次方面,9%的學生交流頻次為每天,13%的學生交流頻次為每月,僅有極少數的研究生與導師溝通頻次在一個月以上。由此發現,研究生與導師溝通的時間間隔較短,說明華北電力大學的導師和研究生對科研任務較為重視。
關于研究生參與科研的方式,主要集中在參與導師課題項目和撰寫學術論文,占比高達83%和88%,除此之外還會參加相關專業比賽和會議。形式相對來說比較少,大部分同學僅在課題組內部進行交流,這對科研創新能力提高有所阻礙。
由圖3(左)可知,關于華北電力大學研究生參與導師課題項目的情況,66%的研究生參與過導師的科研項目,僅有16%的研究生沒有參與過科研項目,說明此校學生樂于參與導師的科研項目。但也存在參與項目過多、思索創新點的時間較少的情況。
由圖3(右)可知,在論文發表篇數上,52%的研究生未發表,7%的研究生發表了3篇及以上。一半以上的研究生未發表論文,可能與畢業不要求論文、導師科研項目類型和論文處在發表過程中有關,也可能是因為對自己要求較低,導致沒有發表論文。由圖4(左)可知,已經發表論文的研究生中,有59%的研究生在核心期刊上發表過文章,41%的研究生在普通期刊上發表文章,說明學校研究生發表的論文質量較高。
關于學術氛圍,由圖4(右)可知,58%的研究生表示身邊的學術氛圍較為濃厚,僅有14%表示身邊的學術氛圍較低。由此說明學校對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比較重視,對大部分同學還是有比較好的科研氛圍。
2.3?訪談研究與分析
為了研究華北電力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情況,本文采取對學校的導師、碩士、博士研究生進行訪談調研的方法。
本文采訪了電氣學院、能動學院、經管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教師和同學,分析華北電力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現狀,剖析在科研創新中存在的困惑和問題,并找到改進的方法。采訪中準備了不同的問題,如圖5,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詳細的探討。
調研結果顯示,從教師方面來看,研究生在科研方面的優點有查閱文獻能力較強、肯于聽從教師的意見和建議、有較強的團隊意識。存在的問題有專業理論基礎不扎實、主動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不夠強。從學生方面來看,影響科研創新的因素有專業知識積累、對于前沿領域的關注,還有對專業宏觀發展趨勢的判斷等。科研創新中的困惑有創新點的提出與相關問題的推進、如何保持工作效率等。關于如何提升科研創新能力,知識積累、知識交流、參與實際的科研工作、自主去構思研究內容是關鍵。
對于有關“雙碳”對科研能力相關聯的問題,能動學院教師認為“雙碳”目標的實現離不開新型電力系統的構建,而新型電力系統對調峰資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一大背景下,首先,需要培養研究生發現問題的能力,抓住新型電力系統建設過程的瓶頸問題開展研究;其次,需要培養研究生的創新思維以及實踐能力。學生對“雙碳”科研問題的見解包含以下四個方面,一是要對我國“雙碳”目標有清晰、深入地認識;二是結合自身專業知識和科研基礎挖掘有價值的研究主題,把實現“雙碳”目標作為重要的前提條件之一,并且融入研究內容之中;三是擴展自身的研究邊界適應“雙碳”需求;四是借助高水平研究平臺推進科研工作。
2.4?“雙碳”目標下科研創新能力的SWOT分析
在研究分析文獻數據及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如圖6,通過SWOT模型分析,能夠清晰看出,“雙碳”目標下提升華北電力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優勢、機會,以及劣勢與威脅,為更好地提升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提供理論依據。
3?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提升路徑建議
本文通過對我國高校研究生學術水平及華北電力大學研究生科研現狀進行調研分析,針對學校、導師及學生三方面提出建議。
3.1?學校層面
為響應教育部印發“雙碳”目標下的人才培養方案,學校應提前備戰“雙碳”目標,加強氣候變化成因及影響研究方法,在未來的道路上應繼續發展此方面的優勢,為國家培養更優質的人才而努力。
為了提升學生科研創新能力應從時代的背景下對各種學科,各個學院的培養方案及培養目標做出調整。
(1)重構豐富的教學體系。在“雙碳”目標下,像華北電力大學同樣有電力特色的院校應開創“碳管理”專業這一管理學新分支,從而挖掘更為創新的科研點。要實施碳中和交叉學科人才培養計劃,學校應大力支持跨學院、跨學科組建科研和人才培養團隊。
(2)加強對社會實踐的重視。在“雙碳”目標的背景下,國內多所企業已經開始進行轉型,學生可以通過學校搭建的橋梁去學習、參觀采訪及實地調研。實踐項目激發了學生實踐探索的積極性,將科研與實際工作結合的同時,提升學生的自我要求和科研能力。
(3)加強學生培養跨學科學習,有利于打破傳統學科的局限,促使學生發散思維,從而萌生科研創新意識。結合學生的興趣點進行研究,設置豐富的選修課,還可以邀請國內外專家為學生開展相關學術講座,借鑒發達國家在“雙碳”方面的經驗,鼓勵學生進行學術交流,拓展國際化視野。
3.2?導師層面
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導師要積極介入,通過課題安排、論文指導引導研究生創新發展。
(1)導師與研究生科研能力同步。“雙碳”目標下關注較好的課題研究,對于新內容課題組所有的人員都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不斷與同學、導師進行交流,碰撞創新思維。具體措施可以通過合理安排研究生導師的在校課程任務、組建導師團隊、對研究生導師的綜合評價,從而保證其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2)導師針對所帶研究生的特點,共同探索更為合適的培養方案,能夠更加有效地提高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
(3)結合電力行業特點摸索新模式。導師應與國內外專家人員保持溝通,集結不同業內專業人員的觀點,同時結合行業特點及國家戰略不斷探索新模式,為研究生個人創新能力的提高創造力所能及的條件。
3.3?學生層面
研究生除了受教于導師,更重要的是從自身主觀能動性上出發,積極探索提升自身科研創新能力的途徑。
(1)研究生應該端正自身的科研態度,從思想上對科研工作真正重視起來。在閱讀相關學科文獻時不停留于了解其他學者的觀點,更要激發自我獨立思考,只有進行深刻的獨立思考才能在科研中發現新問題,提出新思路,萌發創新思維。
(2)研究生應通過積極參加課題實踐培養自身創新能力。研究生積極參與各種有關“雙碳”課題實踐,從中找出自己的興趣所在,同時應該積極參加專業以外的課題研究,通過不同課題的實踐經驗來鍛煉自身的能力。
(3)研究生應注重參加學術交流,了解目前國家的發展方向,考慮未來在“雙碳”下的工作發展前景,了解各行各業在“雙碳”目標下的工作要求。
另外,也不能忽視研究生黨員在學生群體中發揮的作用。具體建議有以下兩個方面:
(1)樹模范。研究生黨員要起到模范帶頭作用,提高自制力和自主能力,爭取做學習上的領頭羊,自主安排科研工作,給周圍的同學做表率。研科研要結合時代背景,瞄準國家的需求,為以后找工作打基礎。
(2)重分享。在校內可以開展各種黨員分享活動,多組織黨員學術交流會,分享科研經歷,對于學術成果較好的研究生黨員可以開展一些以科研為主題的經驗分享講座,幫助、引導同學提升科研能力。
參考文獻:
[1]何新黨,楊未柱,王安強,等.“雙一流”背景下工程力學研究生創新能力提升路徑研究[J].高教學刊,2022,8(02):2124.
[2]靳新悅,王茜娜,賈晨陽,等.針灸專業學位研究生規培中存在的問題及科研創新能力提升的探析[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1,19(11):187189.
[3]潘仁勝,程靈霄.強化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實踐與探索[J].科技風,2021(26):6971.
[4]張清安,張寧.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導師團隊培養模式的探究與實踐[J].農業技術與裝備,2020(01):8485+87.
[5]于濤,王哲.“雙一流”建設背景下提升高校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的思考[J/OL].科教文匯(下旬刊),2020(10):14.
[6]于秀娟.新工科背景下高校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14):111113.
項目基金:華北電力大學第十二期研究生黨建和思政工作調研基金項目,“雙碳”目標下我校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提升路徑的研究
作者簡介:周瑞瑤(1997—?),女,漢族,山東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能源經濟、能源低碳轉型;楊凱(1998—?),男,漢族,湖北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CCS、煤電決策;于璐菲(1999—?),女,漢族,吉林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能源政策及經濟;趙長紅(1971—?),男,漢族,北京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企業管理。
*通訊作者:張健(1989—?),男,漢族,北京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為能源規劃、電力系統靈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