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炎樞 王春姣
[摘 要]高中化學與生產、生活緊密聯系,明確勞動教育融入高中化學教學的內涵、特征和策略,對于落實學校勞動教育,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尤為重要。文章在深入挖掘勞動教育融入高中化學教學內涵的基礎上,闡明其具有的實踐性、創造性、整合性、安全性的特征,并提出相關的提升策略。
[關鍵詞]勞動教育;高中化學教學;內涵;特征;策略
[中圖分類號] ? ?G633.8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3)18-0041-04
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提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接班人”[1],強調了勞動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 中指出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在同年7月教育部印發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 試行) 》中提出,融合學科勞動教育課程,利用勞動教育和學科教育的某種內在關聯性滲透勞動教育內容,以熏陶的方式發展學生的勞動素養[2]。進一步明確了勞動教育實施的路徑,也為勞動教育與學科教學相融合指明了方向。高中化學與生產、生活緊密聯系,明確勞動教育融入高中化學教學的內涵、特征和策略,對于落實學校勞動教育,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尤為重要。
一、勞動教育融入高中化學教學的內涵
《簡明教育辭典》中指出:“勞動教育是指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點和勞動態度,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養成勞動習慣的教育。”[3]勞動教育是以促進學生形成勞動價值觀(即確立正確的勞動觀點、積極的勞動態度,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等)和養成良好的勞動素養(形成勞動習慣、有一定的勞動知識與技能、有能力開展創造性勞動等)為目的的教育活動[4]。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內涵也被賦予了新的內容,《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勞動教育是發揮勞動育人功能,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活動。”[5]當前,勞動教育更關注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注重手腦并用、身心融合,將勞動教育與德智體美相結合,形成“五育”融合教育模式。
勞動教育不能獨立于其他教育而存在,必須與其他教育相結合。化學作為高中課程中的重要科目,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化學知識在生產和生活中的實際價值和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化學與勞動之間的關系愈加緊密。化學的發展促進了經濟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勞動方式也從原有的體力勞動逐漸向腦力勞動的方向發展。融合學科勞動教育課程則是基于“勞動教育與學科教學的某種內在關聯性”[6],在學科教育實施過程中嵌入勞動觀念、勞動精神和勞動技能的教育,以滲透和熏陶的方式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因此,在高中化學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是利用勞動教育與高中化學學科教學目標的一致性、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相關性,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使其形成勞動精神,規范學生勞動技能的教育。這意味著高中化學教師需要理解和把握教學背后的勞動價值觀、原則和策略,在化學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在滲透過程中,勞動教育與化學學科教育相結合,相互發展,不僅豐富了多維化化學教育的價值,而且促進了學生勞動素養的全面培育和深化。
二、勞動教育融入高中化學教學的特征
(一)實踐性
化學教學與勞動教育之間不論學習機制還是學習方式上都存在區別,參與性的實踐是整合勞動教育與高中化學教學的最佳選擇。因此,實踐性是勞動教育融入高中化學教學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特征。學生在實踐中逐步發展理解能力,并在協作學習中通過親身體驗發展高階思維,融合創生所思、所學、所想。通過創設真實的情境,使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調查和解決由“先學后用”轉變為“學用結合”。在此過程中,學生建構了化學基礎知識,發展了核心技能,同時也提高了勞動意識。基于此,教師需要打破時空的界限,依據勞動教育的目標,為學生創造參與實踐的環境,讓學生通過實踐提高勞動能力,發展勞動素養。不同的學科與勞動教育有著不同的關聯性,意識形態較強的道德與法治、歷史、語文等屬于與勞動教育強關聯的學科;而意識形態較弱的理工類學科如物理、化學、生物等屬于與勞動教育弱關聯的學科[7]。實驗操作在高中化學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進行實驗教學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規劃和設計實驗任務,在此過程中明確強調實驗儀器的操作規則,鼓勵每個學生參與實驗,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勞動規范意識與勞動效率觀念。
(二)創造性
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不僅是高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要求,而且是勞動教育的內在要求。在化學學科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強調內在關聯、自然融入、體驗創新。項目式學習是一種建構性的學習方式,倡導“任務導向”“做中學”等。項目式學習為勞動教育向其他學科的滲透拓寬了渠道。學生要完成某一個項目,就不得不親自動手做。在動手的過程中,學生可以融入創造性思維,發揚創新精神。因此,在化學項目式學習中滲透和融入勞動教育,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在實施教學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勇于實踐探索,以保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整合性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需要有結構化的思考和系統化的設計。以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為依據,注重知識之間的銜接,以遞進螺旋式上升的方式安排教學內容,使勞動教育與化學學科教學融合的普遍性和豐富性得到充分體現。把勞動教育的目標要求有機滲透于化學學科的目標理念之中,避免勞動滲透中出現過于片面和隨意的情況。同時,由于學生之間存在年齡、性別、性格和思想方面的個體差異,在融入勞動教育時,教師要考慮到學生的認知層次和類別的不同,選擇與學生能力水平和勞動教育內容相適應的勞動方式以及適合的勞動強度。由此可見,高中化學教學與勞動教育的整合需要注意章法和原則,應以大概念、大觀點去整合不同的內容,如將大氣污染、酸堿土壤治理等社會熱點問題整合在一起。在課程的開發與設置過程中,盡可能地使整合的內容具有不可替代性,如此整合才有存在的意義。
(四)安全如此性
安全性是任何教育的首要原則,尤其是在化學教學與勞動教育相融合的過程中,學生會接觸到化學儀器或藥品,實驗中也存在一些危險的環節。為此,教師應在平時知識的教授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勞動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在滲透各種原理的過程中制訂操作流程及相關的規則,以消除一切安全隱患,確保學生的人身安全。
三、勞動教育融入高中化學教學的策略
(一)深挖勞動元素,優化內容供給
1.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勞動教育素材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針對教育目標,要求普通高中要注重圍繞豐富職業體驗,開展服務性勞動、參加生產勞動,使學生熟練掌握一定勞動技能,理解勞動創造價值,具有勞動自立意識和主動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情懷[7]。結合文件,我們從現行人教版高中化學教材必修一、必修二中梳理出含有勞動教育素材的章節共21節,將近占了教材的三分之一。
教材中的勞動素材十分詳盡,有體現傳承發展的,如必修一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鈉和氯”一節中,宣傳了侯德榜的卓越成就,弘揚其自強不息的工匠精神和艱苦奮斗的優良品質;也有展現勤學苦練的,如必修一第三章“鐵 ? ?金屬材料”一節中,介紹人類從四千五百年前就開始使用鐵器,對人工冶煉鐵的精湛技藝及其相關歷史進行了介紹,反映了中國人民的勞動智慧。高中化學必修教材中勞動教育素材的整理如表1所示。
2.深入挖掘化學史中蘊含的勞動教育理念
化學史實可以對學生的勞動觀念和勞動精神的培養產生影響。20世紀末期,美國頒布的《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中將“科學史”作為培養學生學科素養的重要內容之一。化學學科的發展與完善離不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科學家艱辛的探索。化學史有助于學生培養勞動觀念和勞動精神,使他們認識到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創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從而尊重和熱愛勞動,對勞動人民心存敬畏。
如在講授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中“氨的性質探究”時,教師可以哈伯合成氨獲得諾貝爾獎的事例引入,介紹氨氣性質探索的歷史線索:哈爾斯將氯化銨和熟石灰混合,并將混合后的物質放在用水封閉的曲頸瓶中加熱,水被吸收進曲頸瓶中卻沒有氣體放出(1727年);普利斯德里改進哈爾斯的實驗,成功制取氨氣(1774年);奧斯特瓦爾德研究了氨氧化反應的熱力學理論(1902年);勒夏特列和能斯特先后開始研究氮和氫氣合成氨的反應(1900年);哈伯用氮氣和氫氣成功合成氨(1908年)。通過介紹以上事例,可以讓學生感知到,一百多年來,人類從最初發現氨氣到能夠大量生產并利用氨氣付出了許多的努力,同時這個過程中充滿了物質論證、發展、改進的艱難探索,以此增強學生堅持勞動、不斷改進勞動技術的意識。又如,在人教版必修二第六章“化學反應與能量”中“化學反應與電能變化”一節課中,介紹了意大利生理學家加帕尼在解剖一只青蛙時將青蛙的腳用銅鉤鉤住,懸掛在鐵欄桿上,他意外發現蛙腿一旦觸碰鐵欄桿就會抽搐一次,而這種肌肉收縮是由動物電引起的,這就是史上第一個“化學電源”的發現。這個有趣的事例可以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學生意識到細心觀察的習慣有時候會帶來意外的收獲。
(二)實踐形式多元化,培養勞動精神
1.利用化學實驗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
化學實驗可以在技能層面培養學生的勞動知識和技能。 化學實驗在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深化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探索能力和創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在實驗教學中,教師應介紹常見儀器的使用注意事項以及實驗室的管理規則,并演示有關藥品使用、物質加熱、儀器連接等基本實驗操作;在實驗結束時,應要求學生做好實驗室清潔工作,讓學生明白干凈的實驗室是需要通過勞動來實現的。除了清洗實驗儀器、擦拭實驗臺,還要培養學生使用藥品后放回原處的良好習慣。此外,還要愛惜實驗儀器,節約實驗藥品,培養學生珍惜勞動成果的意識。通過實驗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例如,“自制酒駕檢驗儀器”“自制消毒水”“自制原電池”“漂白花朵”等課外實驗富有趣味性和知識性,非常適合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探索,讓學生在具體的勞動中獲得快樂和真理,同時養成堅持不懈、吃苦耐勞的習慣。
2.利用多種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勞動精神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在“課程目標”部分明確指出:“充分發揮化學學科特點,結合學生生活實際,有效落實勞動教育內容。”[9]教材中勞動教育內容的呈現形式豐富多樣,涉及實驗、調查、社會實踐等多種方式。
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模式應該加以改良。如在講授化學實驗知識的時候可以采用討論法,讓學生討論實驗方法、步驟、儀器、原料以及實驗改進,培養學生的勞動創新精神。角色扮演教學法可以應用于概念性定理內容的傳授,如在講解原子結構與元素周期表時,可以讓學生扮演提出原子模型的化學家,讓學生通過角色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學生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崇尚勞動的精神。
3.利用課外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
課外實踐活動可以在應用層面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與品質。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置多種形式的課外實踐活動,并在課外實踐活動中融入勞動教育,讓學生親身體驗勞動,接受勞動鍛煉,磨煉頑強的意志。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必修二第七章“有機化合物”中的“糖類和蛋白質”等知識后,開展以“日常生活中食物的主要營養成分”為題的課外活動,讓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等方式,收集和掌握日常食物中的主要營養成分,并為家人制訂合理的膳食,在鞏固知識的同時拓寬思維與思考方式。在此過程中不僅能夠鍛煉學生收集、整理資料的技能,還可以讓學生獲得從容應對學習與生活所需的基本勞動操作能力。如在教授人教版必修二“化工生產中的重要非金屬元素”中的“二氧化硫的性質”之后,教師讓學生分組圍繞“二氧化硫研究”這一主題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對測試地區的雨水進行采集并進行pH值的測定,根據測試數據及化學知識分析酸雨的形成過程及主要原因,從而給出依據該地區特點的酸雨防治對策。這一系列的實際操作對提升學生的學習視野有很大的幫助,同時在深層次鞏固課本所學知識的基礎上,充分培養學生的數據收集和團隊合作能力。再如,開展以“芳香類中草藥”為主題的課外實踐活動。常見的芳香類中藥有薄荷、艾草、香茅、紫蘇、金銀花等。芳香類中藥對于阻斷病毒性疾病經空氣傳播以及治療呼吸道感染具有極佳的效果。我們可以讓學生通過蒸餾、萃取等方式提取芳香族化合物中的精油或者制作薄荷清涼膏等副產品,并在校園中模擬微信官方店鋪活動進行推介,或將制成的芳香類產品送給社區;同時可以開展識別藥材、開發中藥種植基地等延續性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在這個過程中,既弘揚了傳統中醫,讓學生意識到中醫的博大精深,認識到中醫之所以流傳千古,離不開先輩的辛勤努力和刻苦研發,又激發了學生的勞動意識,增強了文化自信,內化并鞏固學生的勞動價值體認,使學生養成尊重勞動成果的優良品質。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是可行且必然的,體現了“勞以樹教育之德、勞以增學科之智、勞以強學生之體、勞以育化學之美”[10]。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不斷發掘教材中包含的勞動教育資源,積極實施化學學科與勞動教育融合的實踐和探索,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三)外鑠內化并行,提高融入意識
首先,教師應該明確融合教育發展的意義。功利化、應試性的教育終究會被時代摒棄,單一化的教學方式也會在新時代融合教育的背景下轉向復合式教學。其次,教師應該明確化學教學發展中融合課程的意義。化學學科與勞動教育的融合會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同時也會促進學科教學提質增效。最后,教師應該明確復合式教學對于學生發展的意義,而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已然成為教育教學的主流趨勢。如果想更高效地實施融合教育,教師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為學生提供更加完備的有利于未來發展的知識體系。
[ ? 參 ? 考 ? 文 ? 獻 ?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0)[2022-11-09].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8n/2018_zt18/zt1818_bd/201809/t20180910_348145.html.
[2][5][8]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EB/OL].(2020-07-07)[2022-11-09].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00715_472808.html.
[3] ?姜文閔,韓宗禮.簡明教育辭典[M].陜西: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256.
[4] ?檀傳寶.勞動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認識勞動教育概念的基本內涵與基本特征[J].中國教育學刊,2019(2):82-84.
[6] ?解慶福,邵志豪.新時代中學勞動教育課程體系設計探微[J].課程·教材·教法,2021(9):130-136.
[7] ?郝志軍.學科課程滲透勞動教育:理據與路徑[J].中國教育學刊,2021(05):75-79.
[9]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10] ?徐雪平.學校勞動文化培育的價值與策略[J].教學與管理.2021(14):18-20.
(責任編輯 ? ?羅 ?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