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蓉蓉
摘 要:在城市化和數字化發展背景下,我國現代城市社會結構發生了重要的變遷。城市社區這一城市基本構成單位也發生相應的轉變,其中城市社區鄰里關系變化尤為明顯。基于社區發展與社會治理的社會學視角,實地調研蕪湖市X社區發現,隨著城市現代性的發展,差序格局下半熟人慢慢向陌生人過渡,空間效應里公共性與私密性開始碰撞,數字化場域中身體“缺場”逐漸實現。在這些機制作用下,鄰里交往出現關系淡漠化、互動內容淺層化、交往動機功利化的現狀與問題。因此,需要通過賦權與增能各社區治理主體,擴大并分類建設社區公共空間以及制定社區樓棟鄰里文化規約的路徑來構建現代城市和諧鄰里關系。
關鍵詞:城市社區;鄰里關系;生成機制;路徑
中圖分類號:C91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3)06 — 0088 — 05
社區不僅是城市構成的最基本單位,也是城市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城市化在發展道路上展露出了一些社會問題。例如在現代化城市社區轉型過程中,社區成員之間存在許多異質性的交流與碰撞,尤其在鄰里關系方面與傳統鄰里發生巨大的變遷。“鄰里關系”在社會學研究領域通常指一定地域空間內的人們在地緣基礎上共同生活形成一種相互關聯和作用的社會關系[1]。費孝通認為“鄰里,就是一組戶的聯合,他們住的很近,日常生活中有著很密切的接觸并且彼此幫助”[2]。鄰居作為社區組織的非正式成員是個體生活中最常見且不可避免要面對的人群。鄰里關系表面看是個體間的行為,實際上卻關系到個體與社會之間的發展。當前,高度現代化的城市與冷漠的人際關系形成一種割裂的城市鄰里狀態,阻礙了城市社區治理與社會發展。因此,筆者選擇蕪湖市X社區作為研究個案對象,實地調研探究該社區鄰里關系現狀及生成機制,嘗試為未來城市社區構建和諧鄰里關系和社區治理提供可參考的思考路徑。
一、文獻回顧與綜述
梳理國內外文獻發現,西方城市化和現代化起步較早,有關社區鄰里關系研究在19世紀末就被一些學者關注和深入研究。在《社區與社會》中,滕尼斯認為“現代型社會的工具理性會驅使人們傾向以自我為中心,更加注重個人價值,從而使其與地理、親屬關系逐漸減弱”[3]。費爾曼也提出當代的“個人社區”是以居民個體為中心,其社會網絡構成的社區關系是非正式的。即居民之間的交往與聯系才是社區構成的主要因素,而非地域。
我國城市社區經歷了從單元體系向社會體系的轉變。在傳統社會,人們固有的“生于斯,死于斯”和“落葉歸根”的觀念將人與地的關系密切聯結在一起,鄰里成為除血緣親戚之外重要的親密社會網絡。但隨著社會分工形態的出現,傳統鄰里特征因城鄉分化導致地理和血緣分離而慢慢消失。學者們普遍認為“在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嬗變的過程中,傳統鄰里團體已經瓦解,鄰里關系普遍弱化,主要反映在鄰域概念的弱化和鄰居交互頻率的降低”[4]。部分學者還認為,現代性社會中社區個體之間的認知與認同也會影響鄰里關系的親疏遠近程度。如蔡禾等人認為城市社區存在的異質性越強,居民間鄰里關系就越弱[5]。傳統社會人們毗鄰而居,社區空間自由開放,因而鄰里溝通較多。現代社會的高樓大廈形成了各自獨立的樓棟、單元、樓層,鄰里間的公共交流空間逐漸縮小,鄰里交往產生了空間障礙。宋言奇認為“一定程度上,社區的空間設置對城市社區居民鄰里關系會產生影響,一般公共空間大的社區,居民鄰里關系會好一點”[6]。
綜上,雖然該領域的研究成果頗豐,但是在分析視角上,現有對社區鄰里關系的研究大多從社會組織、社會變遷等宏觀角度進行分析,缺乏微觀層面的細致研究。并且相關研究的分析基本都是圍繞鄰里關系現狀、影響因素以及作用等方面,分析還不夠與時俱進,不夠全面,仍有一些值得深入探究的問題。因此,筆者希望通過實地調研探究城市社區鄰里關系的現狀、生成機制與治理路徑。
二、調研情況概述
(一)蕪湖市X社區概況
X社區于2011年成立,相較于周邊其他社區,建立時間較晚。它位于蕪湖市弋江區,轄區面積18萬平方米,共有1380余戶,人口4000余人。地處蕪湖市大學城中心附近,文化氣息濃厚,交通比較便捷。目前社區有六名工作人員,黨支部書記1人,副書記1人,社居委副主任1人,社區工作者2人,矛盾調解員1人。X社區黨支部于2012年6月成立,現有黨員36名,設黨小組3個,黨支部班子配備齊全。社區積極開展各類活動多達300多次,社區黨員、在職黨員和流動黨員以及社會志愿者廣泛參與,服務成果頗有成效。
X社區還建立了智慧社區網格化管理,每個網格配備相應的管理人員。網格管理員有針對性的負責各自所管樓棟,負責內容包括所轄樓棟的治安安全、政策宣傳、困難幫扶以及矛盾調解等,為社區治理奠定了有力的基礎。
(二)樣本基本情況描述
筆者選擇以蕪湖市X社區為切入點,進行為期12天的實地調研。調研前期通過問卷調查初步了解該社區鄰里關系現狀,后期通過與小區居民,社區居委員會成員以及物業管理人員等建立聯系后展開深入訪談。本次調查共發放110份問卷,篩選無效問卷后,回收有效問卷105份,有效回收率為95%。
調查樣本中,男性占51%,女性占49%,性別比例比較平衡。在年齡方面,21-30歲的占主體,31-40歲的和41-50歲的人次之,50歲以上所占比例最低。X社區在地處市區中屬于建設較晚的新社區,小區居民中大部分為年輕人,調研情況較符合實際。在文化程度方面,初中以下的共占16%,高中(包括職高)和大專共占34%,本科以上共占50%。X社區地處大學城周邊,許多高校的畢業生和青年人由于升學和工作原因聚集在此地租房和居住。最后,住戶類型上,自買房住戶占44%,租戶占56%,其中長期租戶占22%,短期租戶占34%。
三、城市社區鄰里關系現狀與生成機制分析
(一)城市社區鄰里關系現狀
1.鄰里關系淡漠化
當前城市社區鄰里關系的實際情況和居民對鄰里關系的認知與期待存在偏差與沖突。在“您是否滿意目前的鄰里關系”這一問題回答中,將近79%的居民覺得還未達到滿意狀態,普遍認為自身所處社區的鄰里關系較為冷漠。在“您對遠親不如近鄰這一觀點持何種態度”調查中,73%的居民表示非常認同,10%的居民表示比較認同,11%的居民表示一般,剩下6%不認同這一觀點。當問及“您愿意主動與鄰居交往并熟絡起來嗎”這一問題時,大部分居民表示如果鄰居主動與他們交往一般不會拒絕,但是他們不會主動找鄰居互動。城市社區不再以傳統的血緣、地緣和業緣為基礎形成共同居住空間,冷漠的鄰里狀態與居民實際預想的熟絡的鄰里關系產生了偏差。再加上城市社區的老年群體由于子女工作繁忙與他們交流偏少,又在現實社區中很難找到可以交往的半熟人。如此一來,鄰里交往意愿較強的老年群體的孤獨感逐漸增加,更多老人計劃重返鄉村,從而讓本就陌生的鄰里關系更趨于淡漠化。
2.鄰里互動內容淺層化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們對于社會互動層次的需求是在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基本得到之后開始產生。在傳統社會,大家口口相傳“千金買宅,萬金買鄰”的說法,鄰里充當著滿足人們情感需求的重要社會群體。但調查發現,X社區居民在鄰里交往時會保持一定的距離,禮貌性社交占據大多數。現代城市社區中鄰里關系是比較模糊的,有些面對面生活很多年的鄰居甚至互相也叫不上名來,更別提了解甚至深入交往。訪談中,居民提到“現在小區里有些鄰居住戶都是租客,一波換一波的,還沒搞熟絡就搬走了,下一個租戶又住進來,懶得了解和交往了。”“他們很多都是短期居住,很難清楚了解他們的基本情況,不知道是好人還是壞人,會有點防備心理,不敢和他們深交。”費孝通提出中國社會存在“差序格局”式的人際交往關系特征。城市社區鄰里間由于將陌生的鄰居當成“外人”看待,產生了信任危機,致使在陌生人社區中的居民與鄰居構建親密性的社區關系網絡的內生動力較弱[7]。從而使得鄰里之間的互動內容呈現出淺層化的特征。
3.鄰里交往動機功利化
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壯大、西方個體自由觀念的不斷輸出以及現代社會對個體包容性與接納度的擴大化,個體在社會交往時會更加追求自我價值實現,對地域觀念和鄰里意識較為淡薄,更偏向把社區當成在大城市安身立命的物質性空間,而忽略社區鄰里交往對個體社會資本積累的重要性。訪談中,X社區的居委會成員提到他們會經常為增強社區凝聚力舉辦一些促進鄰里關系的社區活動,但社區集體活動的開展會在一定程度上消耗居民個體的時間、金錢和情感等成本。調查發現,超過7成的的居民不愿意花費過多的成本參加對自身利益無直接聯系的社區鄰里活動。在X社區,大多數居民秉持著成本—收入成正比的鄰里交往概念,居民注重個體短期即時效益的需求與社區集體活動的長期的循序漸進的效用出現了不匹配的情況,城市社區的鄰里交往關系逐漸趨向工具性關系。但通過利益杠桿原理形成的鄰里交往由于帶有強烈功利色彩會加劇人們對鄰里關系發揮的作用的質疑與迷茫,弱化對傳統真摯淳樸的鄰里關系的慣習認知。
(二)城市社區鄰里關系生成機制分析
1.差序格局下半熟人向陌生人過渡
由于城鎮化的發展形成了社會流動,城市社區居民來源于自五湖四海,缺少傳統鄉土社會鄰里間的血緣和地緣基礎。這些年,城市社區從一開始的“熟人社會”進入到“半熟人社會”再過渡到現在的陌生人社區,居民個體從以地緣、業緣為基礎的“單位人”變成獨立的“公共人”。加上個體間的階層差異,鄰里交往不再像以前那么容易能夠突破信任壁壘,而是帶著戒備心理表現出一種排他性[8]。并且在現代化推進下,城市社區基本配備較完善的服務配套設施,基本生活需求能夠得到滿足。因此,人們對鄰里關系所發揮的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傳統鄰里關系具備的社會功能呈現出弱化趨勢[9]。
隨著城市功能區域不斷擴大,工作場所與居住地相對分離。加上快節奏的城市生活和越來越內卷的工作機制,個體的私人生活被繁重的工作所占據,工作逐漸滲入家庭生活變得不足為奇,下班和休假時光更多被用來滿足諸如睡覺等放松個人的基本需求,很難空出時間去思考更高層次的社交需求。傳統社會中,較慢的生活節奏和受限的地域社交范圍讓鄰里關系容易更加密切。在城市社區,個體的工作生活很容易嵌入家庭生活中,但家庭生活卻很難融入社會生活中。繁忙的學習和工作使鄰里間交往機會越來越少,關系慢慢淡化。訪談中,很多21-30歲的居民坦言由于平時工作太忙,加上生活壓力較大導致和鄰里見面的機會都很少,更不用說交流了。因此,鄰里關系逐漸走向疏遠。
2.空間效應里公共性與私密性碰撞
社區的住宅空間設置對鄰里交往十分重要,足夠的公共空間是保證鄰里交往的基礎。由于城市封閉式的住宅空間設計,住宅多為單元式,加上現代個體私有意識逐漸增強,房門緊閉成為現代城市社區的基本樣貌。房門之內的居住空間具有私密性,房門之外的小小走廊被賦予公共性。在居住空間結構影響下,鄰里互動主要依托小區內的公共空間進行簡單認識和交往。例如社區的小花園、小廣場等公共設施亦或是通過社區集體活動。
公共性與私密性是人類交往需求中既矛盾又統一的兩個方面。一方面,居民的私密性在這種泛泛之交甚至毫無交集的鄰里狀態下得到保障,個體獲得安全感和自由度,另一方面,小區的公共空間為有需求的人創造了鄰里互動場域。這種允許雙向選擇的新型鄰里關系逐漸成為當前城市社區的普遍鄰里交往模式。而公共空間的狹小和空間設置的不完備使當前公共空間的使用局限于原子化家庭,被用于鄰里交往占少數情況,城市鄰里關系還是缺少人情味。我們必須看到新型鄰里關系的這種空間效應性。傳統社會“不分彼此,親如一家”的鄰里關系已漸成歷史,新型鄰里關系的建立,空間的設置是一個楔入點[10]。
3.數字化場域中身體“缺場”實現
現代社會互聯網的運用與發展形成了新的社區鄰里交往模式。通信技術拓寬了社會關系網絡,人際交往不再局限于狹小的地域,交往形式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數量達10.32億[11],其中,即時通信用戶規模占網民整體的97.5%。類似于微信等依托于互聯網基礎的社交軟件被廣泛運用于居民日常社交中,例如社區業主交流群這類線上社交的出現讓互聯網虛擬社交成為現代人的社交常態。傳統鄰里產生交往是因為社交需求受制于地域因素,但互聯網通過擴大個體的社會資本網絡,轉變社區鄰里交往模式,弱化了鄰里交往需求。互聯網線上社交實現了跨地域、跨國界互動的可能性,這種優勢使傳統身體“在場”的鄰里交往開始轉向身體“缺場”的社會交往模式。可計算的理性個人通過衡量線上和線下交往,更傾向選擇既便捷又能滿足基本社交需求的線上交往,而慢慢忽略面對面的交往。長此往來,人們會越來越不習慣處理真實生活世界里身體“在場”的鄰里交往。
在交往內容方面,現代城市基于5G網絡的快速建設,以“抖音”“快手”為主的短視頻平臺、網絡游戲軟件與影視app以及“云演出”等云業務的不斷興起,人們即便足不出戶,娛樂生活也照樣豐富多彩。但任何新興技術的發展與應用都不可避免的具有兩面性,現代社會交往模式在互聯網的影響下逐漸趨向“自我封閉型”,“社恐孤獨患者”群體逐漸龐大。他們將社區更多理解為滿足個體居住的物質性空間,不關注鄰里社會交往,不重視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社區重要的社會性屬性逐漸被大家忽略和遺忘。
四、構建現代城市新型鄰里關系的路徑
(一)賦權與增能推動鄰里互動
我們不僅要從政府層面進行“頂層思考”,還要從社區多治理主體的視角進行“底層思考”。作為社區建設與治理的中堅力量,社區居委會在鄰里關系構建過程中需要被賦權,其中包括資金資源保障、能力建設培訓以及他們對其他社會組織規范指導的制度激勵。但作為賦權客體的社區居委會接受政府賦權的同時,也要作為賦權主體給社區居民和其他社會組織進行賦權增能[12]。作為主體力量的居民需要被合理引導和組織,提升自身參與構建和諧鄰里關系的能動作用。諸如社區居民自發形成的志愿團體組織等應當被賦權平等合作與協商的權力。最后要賦權于具有協同力量的社會組織,讓專業的知識團隊組織利用專業技術優勢對居民進行心理和技術的雙重賦權,讓集體意識和集體認同感伴隨在居民鄰里交往過程中。所有治理主體在共同規則下開展鄰里關系治理工作,通過堅持協同治理原則,實現各主體共同利益、共同需求、共同目標協調發展,致力構建有凝聚力的社區共同體。
(二)擴大并分類建設社區公共空間
現代個體雖然對私人生活空間有著極大的需求,但是對公共生活空間也仍然持有期待。城市社區中個人空間的私密性基本得到保障,而公共空間的缺失成為普遍有待解決的社區問題。現階段,由于城市規劃的空間布局與設計,鄰里間互動和聯系主要依賴于社區公共空間。但當前公共空間的功能設計常見為公園和老年體育設施等。公共設施的功能區較為單一,目標使用人群多為老年群體。可以考慮增強空間的功能性,讓每個年齡階段的居民群體都有興趣投身于公共空間。即關注不同住戶群體的需求,為不同群體之間的交流提供潛在的機會與場域。在建造公共空間時,物業公司需要充分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存在和重要性,思考如何創造更完善的鄰里交往場所。我們需要理清并盡量考慮到每一類住戶群體的訴求,減少出現一些群體有訴求但被忽視的現象,加強他們對社區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合理利用公共資源,有針對性的提供多元化的鄰里交流場域,促進鄰里關系建設與時俱進。
(三)制定社區樓棟鄰里文化規約
一直以來,我國對鄰里文化的注重使鄰里交往需求一直存在。新型城市社區鄰里關系的構建需要通過適宜的社區規約進行治理。通過一系列精神文化建設,加強鄰里交往與互動,打破當前冷漠的僵局,創建共同期待的鄰里氛圍。在“文化自覺”的現代化過程,我們可以通過文化建設潛移默化的影響個體在交往中對鄰里重要性的認識。既然我們改變不了城市社區的空間結構,我們可以因地制宜的利用樓棟進行鄰里文化規范。因此,社區管理者除了建立適宜的社區規約之外,可以縮小治理范圍,以樓棟為單位制定鄰里交往的共同規范,培育優秀的鄰里文化,推動鄰里關系和諧發展。可以定期舉辦一些樓棟文化評比活動,通過宣傳和表彰優秀樓棟的方式讓社區居民認識到樓棟鄰里關系維護的重要性,增強居民參與自主性,發揮樓道文化的引領作用。通過社區“樓棟文化”規約的軟力量增強居民的內生性和自發性,由點帶面,進而推動整個社區鄰里關系的發展。
五、結語
自古以來,我國就口口相傳著“遠親不如近鄰”的諺語。在社區治理現代化背景下,鄰里關系是社區建設與社會治理中一項重要的指標,并且對于激發社區發展的內在動力具有重要影響。筆者通過實地調研蕪湖市X社區發現,現代城市社區鄰里關系的轉變是由多種現代性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現代性帶來了技術與便利,但同時也帶來了人際交往的信任風險,我們需要適應并致力于構建符合時代發展的新型鄰里關系。社會治理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持續過程,我們應該保持對未來城市社區鄰里關系的期待,為城市社區新型鄰里關系構建做出努力。
〔參 考 文 獻〕
[1]梁爽.空間重組與鄰里關系變遷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6.
[2]費孝通.江村經濟[M].北京:北京三聯書店,1985.
[3]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M].林榮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4]吳鵬森.傳統鄰里在城市變遷中解體的后果、原因和對策[J].江漢論壇,1992(06):39-44.
[5]蔡禾,賀霞旭.城市社區異質性與社區凝聚力——以社區鄰里關系為研究對象[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4(02):133-151.
[6]黃萬勝.利益相關者理論視角下的城市社區鄰里關系研究[D].南昌大學,2018.
[7]張雪霖.城市社區鄰里關系性質研究[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20(06):83-91.
[8]盛婷婷.動遷對農村居民人際關系影響的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2.
[9]張丹.居住方式變遷下的鄰里關系重塑[D].蘇州大學,2016.
[10]宋言奇.城市社區鄰里關系的空間效應[J].城市問題,2004(05):47-50.
[1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22-02-25.https://www.cnnic.cn/n4/2022/0401/c88-1131.htm1.
[12]李亞男.賦權視角下的鄰里互助模式建構[D].華中師范大學,2019.
〔責任編輯:孫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