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超,高鵬宇,李雅君
(1.江蘇師范大學圣理工學院—中俄學院,江蘇徐州 221116;2.哈爾濱師范大學斯拉夫語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25)
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在世界大舞臺上所展現的形象和國際社會對它的輿論評價,是指世界對一個國家的整體認知和印象,是對一個主權國家相對穩定的總體評價[1]。國家形象是涉及地理、民族語言、歷史文化、宗教和經濟方面的特點,是基于國內外受眾所形成的對一個國家的看法和印象。國家形象是軟硬實力的綜合體現,是最高層級的國家軟實力[2]。國家形象的作用日益重要,因此,各國十分重視國家形象的構建。外語教學不僅是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且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教師要在教學中幫助學生辯證地認識他國的國家形象,避免成為西方文化的奴隸,要提高學生維護、宣傳并提升本國國家形象的能力。
國家形象意識是人們自覺和自愿地維護、尊重、傳播并且提升國家形象的意識和態度[1]。其核心是公民對本國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認同感。因此,盲目崇拜他國及其文化、貶低本國以及本國文化,或者對本國文化的過分自信、盲目自大都是不可取的態度,不利于本國國家形象的構建。外語教學不僅是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培養與傳授,而且其本質更是對他國國情文化、思維方式、民俗風情、價值觀的了解,以及一個更重要的任務——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良好的中國形象、讓世界了解中國。因此,在外語教學中,教師要理性地引導學生對待和學習他國的文化,正確認識其國家形象。
科技迅猛發展,網絡十分發達,在外語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互聯網很容易接觸到五花八門、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國外信息。這些信息良莠不齊、精華與糟粕并存,因此,學生要提高政治性和思想性,避免落入他國的“文化陷阱”。首先,學生需要理性看待和認識他國形象。學生要保持頭腦清醒,要用正確的眼光看待他國文化,從歷史的角度客觀辯證地分析西方國家進入高度發達的后現代社會的原因[1],既不全面排斥他國文化,也不過分夸贊他國文化,需要把握合適的度。其次,學生要批判地認識他國國家形象。學生在外語學習過程中,要學會運用科學、批判和辯證的思維去認識他國的國家形象。學生要運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方法,對所有事物都一分為二地分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吸收學習其優秀文化。對于不適合本國國情的信息,學生要將其摒棄。
在外語學習中,學生要堅定本民族的文化自信,認清本國的綜合優勢。中國是文明古國,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基石。因此,我們有必要讓世界了解中國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指引下,中國走出去的步伐在不斷加快,中國的國際影響力顯著提高,中國文化影響并貢獻于世界。中國文化的顯著優勢是中國國家形象的重要保障。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今社會具有多重價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人文精神、道德思想、教育意義等,是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有力的思想武器,是治國理政的科學依據,可以促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教師在外語教學中構建良好的中國國家形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讓世界了解中國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消除對中國的誤解。教師要大力弘揚富有傳統特色且兼具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引導學生堅定文化自信,提升國際傳播能力,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外語人才。
我國教育之根本在于立德樹人。中國共產黨歷來都把立德樹人置于首要位置。黨的十八大把“立德樹人”明確規定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黨的十九大進一步突出“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因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個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教育的任務是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學生樹立共產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理想,這恰恰是我們需要立的“德”[3]。
在全球化背景下,拜金主義、功利主義等負面影響不容忽視。因此,在外語教學中,教師要辯證地看待其他國家的形象,構建正確的本國國家形象,引導青年學生肩負起時代和國家賦予的重任。
在外語教學中,教師構建良好的中國國家形象有助于幫助青年大學生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的問題,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中必須要解決好的根本問題。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培養能夠擔當起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3],對時代新人的要求之一即要有民族自信。作為炎黃子孫的中華兒女和新時代的社會主義青年,要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對實現中國夢堅定信念。
從國家形象的概念中不難看出,良好國家形象的塑造有利于培育民族精神和民族自信,可以增強民眾的愛國情感和作為炎黃子孫的自豪感[4]。例如,2022年的北京冬奧會,我們通過精心地組織和舉辦賽事,積極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美食,讓各國運動健兒樂在其中。我們構建了良好的中國形象使世界對當今的中國有了新的認識。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縱觀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現在和未來之后,提出了“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的重要觀點[5],這有利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世界和平發展。人類文明是多樣的,但不絕對是相斥和對抗的。相反,他們之間互相融通、互相借鑒,不同國家的人民可以相互理解、包容。平等相待是人類文明交流的基礎,那些渲染西方文明優越、貶低其他文明的價值觀是不能被接受的。
在外語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看待他國形象、樹立良好的本國國家形象。此外,我們還應該保持謙虛,積極借鑒其他民族的優秀思想文化[5],以期求得共同發展、構建和平世界。
外語教師是外語教學的主體,是積極守護中國形象的重要角色。我們要立足中國國情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要以立德樹人為航向,堅守意識形態的陣地,確保我們的大學教育“不偏航”。外語教師要具備國家安全意識,提高政治覺悟,堅決維護中國國家形象,有義務和責任維護國家利益。筆者對部分高校教師進行了調查訪問,發現部分教師的思想政治素養有待提高,特別是歸國教師群體,他們對當前中國的政治、政策和傳統文化都不太了解,缺少構建中國國家形象的意識。因此,學校要加強對教師的思想政治素養培育,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等。
外語教材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也是日常學習中接觸較多的資源,因此,學校要努力加強對外語教材的思想意識把關。在選擇外語教材時,學校要避免選擇那些大力宣揚西方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教材。對于那些隱形詆毀我國國家形象的教材,學校更要棄之。同時,我國的外語教材建設要積極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目的是讓學生學會用外語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宣傳偉大的中國夢。學校選擇的教材要能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民族精神,要體現我國在世界舞臺的立場和作用,要彰顯炎黃精神與中國風貌,展現出強大的中國力量,向世界展示新時期社會主義文明大國的形象[6]。
外語教學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技能和維護本國國家形象的能力。長期以來,我國的外語教學一直強調語言對象國的文化輸入,而忽視了我們本民族文化的輸出,這是片面的教學理念。當前,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我們的外語教學更應強調本土文化的輸出,進而構建良好的國家形象。因此,在外語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培養學生的中外文化對比意識,使學生掌握跨文化交際本領。教師要培養學生用外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使學生自覺承擔起講解中國故事的任務,向世界宣傳優秀的中國文化,認清本國的綜合優勢。
人類命運共同體即每個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應秉承聯合國憲章的宗旨,構建以合作共贏為基礎的新型國際關系,努力把我們共同生活的世界構建成一個和睦的大家庭[5]。世界各個國家一律平等,要建立和睦相處、合作共贏的國際關系。這就要求我們秉持求同存異的原則,既要肯定他國的優秀文化和長處,也要努力構建我國良好的國家形象,以便世界人民能夠真正了解中國和我們推動構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在外語教學中,教師培養學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遠格局既是落實新時代外語人才的要求,也是培養學生國家形象意識的重要一環。
總之,外語教學不應該是單純的語言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更重要的任務應當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在此過程中,我們要謹防他國對中國的過分贊美。對于其他國家的文化,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們要用科學和客觀的態度對待他國國家形象。同時,我們要注意構建良好的國家形象,相較于“他塑”,我們更應該注重“自塑”。我們要積極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會用外語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展示中國精神和中國軟實力。在外語教學中構建良好的中國國家形象需要教師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加強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教師要在外語教材建設中充分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引導學生積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師要培養學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遠格局,維護國家利益。學生樹立良好的中國國家形象意識是落實立德樹人要求的具體體現,是促進其外語學習的良方,是新時代外語人才責任與擔當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