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綱,高盼
(蘇州市職業大學,江蘇蘇州 215001)
在新時代背景下,青年大學生思維活躍、富于激情、內心敏感。高校傳統的育人模式很難走進青年大學生的內心。信息井噴的時代,各類APP、游戲軟件、社交軟件組成的虛擬世界帶來的海量信息讓青年大學生有了各種體驗,部分負面和錯誤的信息會導致學生沉浸其中,不辨良莠。這一現狀給傳統的育人工作帶來了不小的沖擊。思政工作者只有了解青年大學生的思想動態,才能有效開展思政工作。這也是高校育人工作“心系學生”“以人為本”的重要體現。因此,如何在當前的制度和體系中有效把控和引導學生的思想方向,切實關注、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更好服務高校主流意識形態引導工作,保證學生的思想和學校育人工作朝著良好態勢發展,成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急需去解決的重要問題。
新時代是網絡新媒體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大學生存在境遇的“時”“勢”“事”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即時通信(Instant Messaging)等應用基本實現普及,網民中即時通信、網絡視頻、短視頻用戶使用率分別為97.5%、94.5%和90.5%[1]。“00后”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接班人。互聯網如同水和空氣一樣“彌漫”于學生生活、學習的全過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2]因此,精準把握新時代大學生思想的新特征是思政工作者直面挑戰、化解風險、搶抓機遇的前提。新時代大學生思想動態的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主體意識增強。網絡社會的交往方式更為多元、開放、平等、自由,這也導致網絡的主客體較為模糊。傳統意義上的面對面交流被鍵對鍵、屏對屏所取代,也就意味著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無法以更為直觀的方式相互呈現。在傳統思想政治工作中,思政工作者“在場”感強烈,具有明顯的權威性,起著主導作用。而在網絡中,這一情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壓力差”消失,地位趨于平等,呈現出多維互動、交互影響、動態互構的特征。因此,在網絡環境下,受教育者的主人翁意識增強、個性化表達增多、網絡話語權提升。長此以往,受教育者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都會發生變化。在網絡時代,尤其是隨著新媒體的廣泛普及,大學生在虛擬的空間中頻繁地展現自我、表達自我、認識自我,獲得他人的點贊、羨慕、欣賞,增強了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會因為現實社會中同學之間的差異而產生心理隔閡,在平等的交往環境中直抒胸臆,不需要過多考慮他人的感受[3]。
二是樂于表達思想。網絡成為大學生現實話語表達的有效補充。在網絡空間中,大學生能夠將現實中的偽裝卸掉,化被動為主動,敞開心扉,暢所欲言,讓更多的網友與自己同悲同怒、同喜同樂。當前,大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發微博、發微信朋友圈、發抖音視頻等已成為常態。很多學生選擇在網絡空間中抒發情緒、發表人生感悟、分享學習心得。由于網絡存在隱蔽性特征,學生無須顧及老師、長輩的感受,可以直言不諱地傾訴自己并能夠獲得具有類似經歷的同學的共鳴,有利于大學生找到歸屬感,從而獲得心靈的滿足感。具有相似或相同興趣愛好的青年群體能在網絡上傾訴學習、戀愛、生活以及實習過程中的遭遇,更有利于個體表達思想、釋放壓力、宣泄不良情緒、促進身心的健康發展。
三是開拓認知空間。大學生獲取信息的傳統渠道比較窄。通過網絡,當代大學生能高效、便捷地了解國內熱點新聞以及國際時事,與同學、老師討論國家發展及世界的變化也更加便利。可以說,網絡不僅可以成為大學生輔助學習的手段,也可以成為他們獲取課外知識的新渠道。各大搜索平臺也做到與時俱進,把圖像識別、語音識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應用到搜索引擎中,為大學生提供更好的服務。網絡的廣泛普及、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為形成“人人皆學、處處能學、處處可學”的終身學習型社會奠定了基礎,也為大學生獲取最新知識提供了“源泉”,必將有利于大學生認知空間的開拓。
新時代帶來了新的挑戰。網絡成為大學生思想變化的“最大變量”,如何破題、闖關,精準把握大學生思想動態的變化,成為一項重大且嚴肅的時代命題。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受內在和外在兩個因素的影響。內在即自身層面的因素,每個個體都有獨立的意識。在網絡環境下,個體的主體意識在不斷增強,思想動態變化也更加快速。外在層面,網絡是無形的,新技術、新理念層出不窮,新技術的發展可謂日新月異、一日千里。內外因素相互交織,共同影響著大學生的思維,給新時代把握大學生思想動態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具體可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學生群體多樣性現狀。當前,大學生群體的多樣性導致思政工作者對其真實思想動態的把握存在很大誤差。傳統的做法,如與大學生開展談心談話、專題座談會、問卷調查等,很難真實地反映學生的思想動態。就微信群而言,學生個人手機中可能存在數十個不同分類的微信群。在這些微信群中,學生的網絡面貌特征是什么、關注什么、接受什么、拒絕什么,可能都會隨著這些群的分類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傳統的幾種獲取學生思想動態的方法顯得較為無力。如何準確區別、定位、掌握學生群體的類別,有針對性地選用把握思想動態的具體方法,在當下顯得尤為迫切。
二是西方文化的沖擊。網絡具有開放性。近年來,西方文化給我國的傳統文化和意識形態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大學生是網絡時代的活躍群體,部分個人主義、功利主義、自由主義思潮以及暴力、色情、低級趣味的價值觀念通過微博、抖音等平臺傳播給大學生,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行為養成和精神感知,并在不知不覺中腐蝕學生的思想。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在互聯網這個戰場上,我們能否頂得住、打得贏,直接關系我國意識形態安全和政權安全。”[4]
三是供給側與需求側的失衡。吳海南在論述思想政治教育精準化時指出:“思想政治供給側與需求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失衡狀態,供給側發展明顯滯后于需求側。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重復供給、無效供給和低端供給的現狀,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給形式單一、內容陳舊;另一方面,在當今的時代背景下,受教育者的需求已經發生了嬗變。”[5]大學生思想動態的研究屬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同樣存在供需失衡的問題。網絡具有草根性、互動性、即時性等特征。“00后”大學生的思維、學習方式和生活習慣深受網絡的影響。“00后”大學生作為網絡時代的“土著”,無論是信息技術水平還是信息意識都遠超思政工作者。因此,“一言堂”“自上而下灌輸”“案例陳舊”的教學方式與網絡時代大學生多元化、個性化、精準化的需求格格不入,供給方式與時代脫節,導致很多學生覺得思想政治教育索然無味。
四是“信息繭房”的困擾。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認為,資本作為幕后推手,為了無底線地追逐“流量至上”,正構筑一個“成癮工業”,根據受眾的興趣、搜索習慣等投其所好,精準投喂,再結合心理學、生物學機制讓受眾渾然不覺地上癮,欲罷不能。左殿生把網絡視頻、游戲等比喻成“精神鴉片”,很多大學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左殿生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你想摧毀一個年輕人的未來,就讓他下載抖音吧,這是個用空洞內容吞噬時間的算法。因此,以追求經濟利益為目的的網絡娛樂帶有較強的‘愚民’性質,容易使學生的網絡思想和網絡行為發生異化。”[6]筆者以蘇州市職業大學的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對思政課“低頭族”的現狀展開調研,深入分析了“低頭族”產生的根源。手機依賴癥、手機成癮癥的學生不在少數,在“低頭族”成因中,高達44.04%的學生選擇了“控制不住,手機依賴”。可以說,網絡平臺為了迎合分眾化、差異化的受眾,追逐“流量經濟”,博取“眼球效應”,對用戶的興趣愛好、瀏覽習慣等予以精準把握,實現精準“投喂”,深刻塑造了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判斷,引發的認知“繭房”效應已成為普遍現象。
所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指針對經濟發展需求完善供應鏈、產業鏈,提高供給質量,優化要素配置,使供給體系與需求結構相適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是一種手段,而且是一種思維,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有重要啟示。網絡時代,大學生的需求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這要求思政工作者要掌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維,優化供給質量,提高供給的信度和效度,精準施策,“重點滴灌”。以蘇州市職業大學為例,學校在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取得了累累碩果,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樹立靶向思維,動態分析學生需求。學校需對校內各類學生群體進行調研,做到心中有數,根據不同學生群體特征“靶向”了解不同群體的思想動態。這要求新時代的思政工作者要更深入地了解學生的群體需求和狀態,并對不同學生群體開展問卷調查研究,分析其思想動態中的共性部分,找出問題存在的原因,有的放矢地開展思想政治工作。
二是樹立技術思維,搭建數字化育人平臺。在5G、融媒體、數字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背景下,基于新技術的育人工作平臺將越來越普及。思政工作者關注并掌握新時代背景下的新技術進程對學生的影響,融于其中并與其互動,能提升育人工作的實效。實踐發現,無論大學生的哪一類群體,其思想的真實呈現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賴于網絡,學生內心的真實狀況和想法更容易在網絡上輸出。因此,學校基于互聯網搭建數字化思政育人平臺就顯得尤為重要。以蘇州市職業大學為例,學校建成數字化“宣傳思政融媒學習驛站”33個。“宣傳思政融媒學習驛站”遍布校園公共區域、宿舍,實現了人機、人人的自動體驗學習。數字融媒功能融入驛站能將報紙、演播室、點歌臺、熱點追蹤、每日播報等融合到數字育人平臺上,并基于學生使用、表達等痕跡分析學生在校園內的興趣點和關注點,為思政工作者有效針對學生思想動態進行把控、引導提供了數據支撐。
三是樹立導向思維,優化供給內容和形式。基于前兩點,思政工作者還要樹立育人工作的導向思維。在供給形式上,蘇州市職業大學立足新時代面向產業需求特性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方案,組建了與產教深度融合相適應的高素質思政課師資團隊。蘇州市職業大學在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的同時,拓展思路,拓寬視野,將校內的思政課教師與其他各個專業的課程教師和校外的專業人士(專家學者、企業CEO、技能大師、非遺傳承人等)組合起來,協同研究思政課程改革,共同承擔思政課的教學任務。在供給內容上,“宣傳思政融媒學習驛站”融入了思政教學功能,以VR等豐富有趣的形式覆蓋思政學習新領域,讓學生可登錄“云思政”平臺完成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紅色經典故事等6個版塊的學習并積分。此外,學校還建成“數字化思政沉浸式交互體驗中心”,憑借自主開發的200多個數字化思政資源庫和大規模學習空間,實現了信息技術與思政課教師授課、視頻資源、音樂、彈幕等的深度融合,更好地滿足了學生運用新技術、接受新知識、獲得新提升的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網信事業代表著新的生產力、新的發展方向”,“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個重要歷史機遇,我們必須牢牢抓住,決不能同這樣的歷史機遇失之交臂 ”[7]。網絡是開放的、共享的。學校要想更加高效地洞察學生的思想動態,需要調動一些積極因素打破傳統的各個部門單打獨斗、各自為政的局面,合理分工、統籌安排各部門人員。學校黨委宣傳部、學工處、教務處、信息中心等要整體布局、協同發力、同頻共振、同向同行。新時代,高校把握大學生思想動態要借助網絡的“東風”,不能脫離學生的實際自說自話、自言自語。學校要想構建出學生喜聞樂見的話語體系,既要有把住思想動態之向,又要有握住思想動態之方,切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