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功莉
(江蘇省戲劇學校,江蘇南京 210000)
2016年,北京電影學院本科錄取45人,但是報考的人數卻高達7 631人,報錄比僅為170∶1。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與政策導向、社會供給需求、市場需求分不開。同時,互聯網的興起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熱點和聚焦。“互聯網+”技術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藝考資訊的透明化,以此為基礎的諸多新媒體形態也拓寬了文化藝術的傳播途徑,為影視類學子提供了更廣闊的就業空間。相應地,藝考生的心態也發生了不同的變化,從而使影視類高校不得不開展教學改革和教學創新。
影視類專業為什么成了藝考的“香餑餑”,吸引一屆又一屆考生擠破頭報考?其中不乏一夜爆紅、高額的報酬、聚光燈下的炫酷、場面熱烈的排場等原因。在多年前,觀眾們見到明星大多是在電視、電影等熒屏上,明星與觀眾的距離還是很遙遠的。隨著現代科技“互聯網+”的出現,微信、微博、直播等新媒體的出現突然讓這些明星不再遙不可及。明星與觀眾的距離變得近在咫尺,甚至觀眾還可以與明星互動、對話,還可以給明星刷禮物,購買明星推薦的琳瑯滿目的物品。觀眾可以通過“互聯網+”隨時了解明星的日常生活,可以吃明星喜歡的食物,用一樣的化妝品和同款的包包、衣服等[1]。近年來,各類突然走紅的流量明星、網紅不斷涌現,讓觀眾有一種錯覺,原來靠臉、靠吃(吃播)、靠穿能一夜走紅。觀眾的心態發生了許多變化,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影視專業的考生。
在“表演專業不許化妝”的藝考禁令下,各校紛紛要求學生裸妝參加考試,無論初試還是復試,考生均不得化妝。即使這樣三令五申,考生們仍在“美”的道路上用盡渾身解數,以便能給考官留下良好的印象,實現提高分數的愿望。部分考生開始模仿知名演員,選擇“微整”“瘦臉針”“水光針”“玻尿酸”“肉毒素”等部分激光整形來進行微調整。微整形具有時間短、見效快的特點,能提升考生的顏值。筆者在各類考場親眼所見,考生進行微整形雖不至于像某些媒體所報道的“十人九整”這樣夸張,但這一情況確有出現。由于微整形一般是局部調整,創傷較小,且沒有動過手術,幾乎不會被察覺。即使是非常熟悉的人,如果不認真辨認,估計也很難想清楚熟悉的人怎么突然就不一樣了。在藝考中,考官和考生都是不認識的,考官要想分辨考生是否整形,的確存在一定難度。無奈之下,對于一些具備過于標準的大眼睛、雙眼皮、高鼻梁、尖下巴等特征的考生,考官如果拿不準,只得通過讓考生微笑(某些整過形的考生的笑容會不自然)以及反復查看正面、側面照片等方法來進行判斷。
在校學生大多涉世未深,甚至還未具備社會實踐經歷,他們難以有效地分清影視劇高片酬背后復雜的原因。學生存在盲目崇拜心理是導致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部分學生認為年輕、美貌就是資本,于是走出校園去賺一把、紅一次、走幾回。甚至認同“讀書無用論”,不想讀書,認為靠“臉”、靠“美”也能實現財富自由,甚至會出現很多荒唐想法和念頭。在影視類高校,學生會出現缺課逃課、代點名等不良行為。有些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積極性不高,進校不久就熱衷于跑關系、接私活等社會活動,降低了對提高自身素養的要求。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戲劇體系是表演教學的基石,也是大多數院校課程設置的根本,其遵循現實主義原則,強調深入研究劇目中人物形象的生活邏輯,強調重新創造生動的戲劇過程。需要指出的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本人已于1938年去世,其所主導的戲劇體系主要是以舞臺藝術為研究對象加以考慮的,并未設想到隨后出現的新型影視藝術表演形式(如電視、即興戲劇、網劇、直播等),致使一部分按照他的理論架構所編寫出的學習教材,與當今這個已經被互聯網顛覆了諸多生活與思維習慣的社會存在一定的不適應性。
根據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戲劇體系,演員的言行舉止具有邏輯的理性,他們要將生活中的每一種感受銘記于心,并將其熟練地呈現在舞臺之上。演員在舞臺上不是在表演,而是在生活[1]。演員不該去挑戰與自己性格反差太大的角色,而應該挑選接近自身性格的角色,隨后當作本尊一樣去演。即使塑造的角色與本人性格有反差,演員也應該發掘其隱藏性格,而不是刻意去顛覆形象。在話劇舞臺上,這種以理性的情節一步步推動故事發展、帶著觀眾入戲的敘述方法,是非常合乎情理的。但是在當今社會,尤其是資本占據主導力量的影視行業中,這種對角色的理解方式回避了人在現實社會中的行為具備很多非理性動機的問題,演員也不太可能在現實中找到每類角色可以參照的真實原型[2]。
在具體的教學層面,筆者認為對于影視表演類專業長期以來過于偏重傳統經典式話劇排演的現象,高校應當進行調整。經典式話劇排演雖然重要,但教師也應當及時輸入新型劇目,并結合最新的舞臺技術創新表演形式。否則,經典式劇目會存在淪落為傳統樣板戲的風險。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傳統的影視運作模式與運營思想受到互聯網的沖擊,高校影視表演類專業從學生招考到在校求學期間的學科建設思想有必要進行轉變。唯有此,高校方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對學生負責,為國家培養合格的影視表演人才。
娛樂圈的吸引力是導致普通人追夢的根源,不斷涌現的演藝明星是娛樂圈所需的新鮮血液,而觀眾則是娛樂圈和明星的衣食父母,觀眾的需求才是直接決定明星能否一炮走紅和常青不倒的主要因素。因此,學校在開展專業教學時,應將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結合起來,端正學生的考試態度,認真做好學生思想的“消毒”工作,引導學生勤奮務實、愛學好學,培養他們獨立思考與辨別是非的能力。教師要教導學生將目光投向更深遠的人生彼岸,不要拘泥于眼前。事實也不斷證明,僅僅依靠外在不切實際、表面的東西是不能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的,學生只有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腳踏實地地學好表演,努力上好每一堂課,把汗水灑在勤學努力的道路上,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為支撐,才能開出不敗的花。
時代在不斷變化,表演類專業的課程設置也應當順應社會的發展,有所轉變。筆者很擔憂的情況是——在以舞臺為主要表演情境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戲劇體系下,學生因為自身相貌與外在條件的局限性,在四年有限的學習時光中,只能在學校內部編排的劇目中飾演某類固定的角色。而這類劇目的內容卻日益趨于樣板戲。這種一成不變的表演方式已經與時代脫節。
從表象來看,中國的影視行業十分繁榮,但實際能公映的影視劇目比較少。因此,影視行業提供給個人的就業機會十分少,學生想要成名更是難上加難。針對這一現狀,高校要對教學課程的設置安排做出相應的調整,要從通識教育入手,著重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以拓寬他們的就業范圍。表演專業的學生除了學習形體、臺詞等表演技能之外,也應該學習一些劇本寫作與后期制作方面的技能。高校不應將影視創作、后期制作與表演三者人為地割裂開。在互聯網時代,在傳統的電視電影有可能被網絡劇取代的大背景下,教師還應給學生講授一些有關網絡劇表演與傳播新特質方面的內容,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具有更好的適應性。受互聯網的影響,人民群眾的消費習慣也發生了改變。近年來,我國熱播影視劇已經幾乎一面倒地出現了不直接采購原創劇本,轉而直接收購網絡熱門IP文學作品的現象,導致編劇專業學生的就業空間被進一步壓縮。傳統的關起門來寫劇本的方式已經不適應社會發展了,編劇專業的學生如果不認真研究熱門IP劇的寫作風格和劇本類型,很難靠一己之力取得成功[3]。
在聯動方面,南京大學戲劇影視文學專業有極佳的成功經驗,該校所自行編排公演的話劇《蔣公的面子》迄今已巡演數年,堪稱近年來國內話劇界難得的一部低成本、高內涵的優秀代表作。大三學生溫方伊是《蔣公的面子》這部話劇的演員,也是這部話劇的編劇。因編劇直接參與了這部戲的演出,所以整支演創隊伍極好地領悟到了這部戲的精髓所在,演繹到了讓觀眾情不自禁入戲、不由自主深思的傳神境界。筆者的想法是,雖然不可能每所藝術類院校都能培養出溫方伊這樣杰出的年輕編劇,但可以嘗試著在校內實現影視類專業之間的聯動,比如讓表演專業的學生排演由歷屆編劇專業學生創作積累下來的某一兩部優秀作品,并讓后期制作專業的學生直接參與后勤保障。因為由新時代的學生所撰寫出的優秀作品無疑會帶有時代氣息,經過校內同門的選用、改編、排演,對于幾個相關專業的學生而言,都有難得的相互提高與促進作用。
“雙師型”一詞,意指教師應同時具備教師資格和職業資格。這本是源自職業教育領域的一個理念,但筆者認為有必要在我國本科類藝術院校影視專業這種應用性質較強的學科領域加以推廣。由于傳統教育和當前高校錄用人員政策的影響,我國本科類院校的影視專業在教師引進過程中已經越來越追求高學歷。除少數稀缺專業還允許有本科生以外,高校招聘的教師幾乎都是研究生、博士生,有些學校甚至還要求教師要有海外留學經歷。我們看到的是,強調學科建設體系的高校,其培養出的學生往往會重理論、輕實踐,很多學生在學校死讀書、讀死書,不能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甚至認為實踐不重要。與此同時,還有一個現象也非常嚴重,很多社團有大量實踐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但他們因為編制、學歷等原因,很難進入大學。當學生在知曉教播音的教師沒有播音經歷、教表演的教師沒有演過戲、教編劇的教師沒有寫過劇本、教后期制作的教師沒有接到過外面的實際演出項目后,該是多么的失落。這不僅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讓他們在成才之路上倍加艱難。因此,依照“雙師型”標準去建設教師隊伍應當成為高校表演類專業不可忽視的重要舉措。
學校除了開展傳統的交換進修等工作外,也應盡可能地為教師隊伍創造各種接地氣的實地工作學習場景,例如,鼓勵某些專業的教師(如表演類)以脫崗的形式直接參與劇目演出,對實踐教學成果顯著的“雙師型”教師進行重點培養,給他們提供優先進修的機會。對于在產學研合作中做出突出成績的“雙師型”教師,高校要給予其一定的獎勵[3]。高校應建立“雙師型”教師津貼制,實現科研資助優先、參加學術活動優先、活動經費報銷優先,從而充分調動雙師型教師的主動性,發揮他們在師資隊伍中的骨干作用。高校可以引導教師通過與影視行業直接接軌的方式接受鍛煉,從而更好地用自己的經驗來反哺教學。
影視專業報考與學習的背后,反映的不僅僅是考生的夢想,從本質上而言,它更加體現的是當今觀眾的真實需求。當年,《編輯部的故事》火遍全國,換作在今天播放,由于互聯網社會提供了更多的文化選擇和觀眾的審美發生了變化,這部電視劇已經不太可能有那么多的受眾了。同樣,如果我們把當前火遍網絡的各類綜藝節目放到三十年前,這些綜藝節目也可能成為“缺乏專業性”“太過驕奢浮夸”的代名詞。因此,明確如何在教學設置上進行改革才能順應市場、滿足觀眾需求是高校發展的關鍵,也是教育界必須深入思考、各出高招的著眼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