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偉
(渤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錦州 121013)
黨的二十大是我國邁向新征程的一次歷史性會議,黨的二十大精神具有深刻的時代價值意蘊。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的開篇部分開宗明義地強調,“大會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1]。在新征程的進路上,中國共產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適應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的要求,既要以偉大建黨精神滋養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又要以立德樹人突出黨和國家培養社會主義新人的根本目的。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時代發展大勢,結合十年來的理論與實踐經驗,取得了重大發展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映照了時代發展變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深刻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在當前仍然具有的優越性。總結歷史經驗是為了以更加奮進的姿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并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勇毅前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征程的背景下也被賦予了時代化發展的新使命。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了我們黨從革命、建設、改革以及邁向新時代新征程的全過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關課程自系統化建設以來,不斷為國家和社會輸送專業化教育人才,為我國的意識形態工作、社會道德建設、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高校匯集了大批青年才俊,這些青年才俊有著敏銳的時代洞察力,是未來我國發展的重要人才支柱。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闊步出發,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有信仰、有擔當、有作為的時代新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方向決定著培養目標、培養對象、培養方式等問題。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背景,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育人體系。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培養堅定理想信念、強化責任擔當、爭做時代先鋒的大學生,其根本和基礎性工作在于“立德樹人”。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立大德、明大志、成大才、擔大任為培養目標,充分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各項優勢。這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發展方向和基本要求,也為高校培養擔當時代大任的社會主義青年提供了行動指南。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1]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一方面是我們黨對歷史經驗的高度總結,其中蘊含著中國共產黨人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深度思考和實踐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凝練表達,反映了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靈活運用和時代的先進性。在新時代背景下,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應有之義。高校要堅持“因時而進”與“守正創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基礎性工作。
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歷久彌新的精神譜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教育系統要更好弘揚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脈,把偉大建黨精神繼承下去、發揚光大,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3]。黨的百年發展歷程是一部中國共產黨不畏艱難、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奮斗史,這賦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厚的精神滋養和豐富的育人素材。高校要緊緊圍繞偉大建黨精神,緊隨時代并與時俱進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利用課堂內外兩種環境和師生主體兩種教育對象將偉大建黨精神全方位融入課堂教學中。一方面,高校要從偉大建黨精神中汲取不怕萬難、砥礪前行的精神力量,包括紅船精神、長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鋒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另一方面,高校要從偉大建黨精神中深刻理解時代發展的要求,立足新時代把握發展大勢,將其注入思想政治教育各個方面中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要以守正創新為本質要求,既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開展各項思想政治工作,又要與時俱進地改革、創新教學方法。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從事的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1]高校要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師生的頭腦,使師生深刻領會其思想精髓,不斷增強政治覺悟,推動“三進工作”進一步落實。一方面,高校要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體會其中的價值意蘊,從而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另一方面,高校要緊隨時代變化而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構建網絡化、信息化教學模式,進而創新課堂教學形式。
高校要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黨史學習教育為切入點,深入把握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黨帶領全國人民從反抗外來侵略者、建設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步入新時代后的重大成果,進而使黨史發展的歷史脈絡印刻于大學生頭腦。其次,高校要組織學生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因時而新”,進一步將黨的奮斗目標與大學生的個人理想統一起來。
高校要提升文化育人效果。文化有涵養德育、凈化心靈的作用,而文化育人是堅持守正創新的重要方面。高校要活態化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提升其教育過程的文化魅力,從而讓大學生浸潤在文化生活中。文化育人具有更加深遠、更加持久的特征,可以對大學生價值觀念的培養起到深層作用,將影響大學生的人生態度。因此,文化育人直接指向了人的發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貫穿線。高校要善于營造校園文化氛圍,發揮好我國的傳統節日、革命歷史節點等諸多文化優勢,建設多元的校園文化,形成文化育人的重要力量。此外,高校還要以文化的物質外延推動文化育人,以豐富的實踐活動促使大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和行為習慣,最終使文化育人更有力量、更加深入。
高校要創新高校課堂教學。一是要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傳統的灌輸教育法雖然在知識掌握方面有極大優勢,但也忽略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因此,高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既要注重理論灌輸的質量,又要牢牢把握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具體來說,高校要靈活發揮自身所承載的地域、時刻優勢,采取活動—理論—活動的全過程教育教學方法,使教師和學生成為知識主體人、活動主體人。二是要注重校園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化系統建設。運用互聯網學習已成為當前大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手段和工具,比如學習強國、知網、微信公眾號等。高校一方面應主動號召大學生正確使用互聯網學習平臺,另一方面也要著手搭建富有本校特色的學習平臺、傳播平臺,并組建相應平臺的教師隊伍,與大學生產生良好的網絡互動,最終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實到課堂中。
立德樹人規定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高校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根本引領,切實培養肯吃苦、肯奮斗的社會主義時代新人。因此,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是檢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關鍵,也是高校踐行“以人為本”理念的重要體現。
一是從理想信念教育出發,培中國精神之“根”,鑄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之“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4]。高校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培養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通過思政課堂講授相關知識,準確把握時代風向,充分運用課堂內外的教育資源。高校可以開展各項校園知識競賽、理想信念辯論和演講活動,使讀寫的感召力縈繞在師生中。此外,高校可以開發校園自媒體,使大學生個體參與到理想信念的具體教育活動中。
二是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要想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就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培養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大學生。大學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型的關鍵時期。以人為本要求高校從學生主體需要出發,幫助學生解決發展中遇到的難題,科學制定各項幫扶機制,為大學生建立成長“綠色通道”。一方面,高校要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提升高校心理健康全過程指導能力,最大限度地保障學生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高校要開展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政治觀、法治觀等教育,從學生主體需求進行課程甄選,實行靈活選課模式,從而關注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的思想行為。人是立德樹人的落腳點,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質是調動一切校園資源,積極為大學生搭建各種學習平臺。
三是塑造高校文化場域。高校要運用文化的柔和灌輸特征達到“立德樹人”目的。我國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不同,形成了各具地方文化特點的民族文化。一般來說,高校大學生來自不同地區,極易形成多彩、多元的文化生活合力,這天然賦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場域,也為立德樹人提供了一定的文化條件。高校可借此開展異質性文化活動,充分發揮文化在生活中的積極作用。一方面,高校要將優質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當中,通過文化活動潤物細無聲地將正確的思想觀念、價值理念融入大學生的頭腦;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通過各種文化形式來活躍文化氛圍,以此反哺思想政治教育,讓其具有永恒的青春活力。
四是打造高校思政課“明星”師資。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提高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發揮教師的榜樣示范效應。在高校當中,思政課教師承擔著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主體責任。教師個人的思想、行為會直接影響學生,是發揮榜樣力量的優勢所在。因此,高校要完善師資培養體系,從教師道德和學科素質出發,構建思政課教師系統培養體系,健全思政課教師評價體系,以提升優質思政課教師的人格魅力。高校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弘揚尊師重教社會風尚[1],從而在師生間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開展激發教育合力。
五是構建高校思政課程評價體系。評價體系的構建是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最后一公里”。評價體系健全與否,直接關系到高校思政課程的質量,也關系到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完成程度。高校要扎實構建思政課程的教師評價體系、內容評價體系、形式評價體系。例如,教師本人師德師風方面的評價可以通過學生調查問卷、學校定期考查等形式完成。課程內容與形式評價可以通過微課比賽、活動舉辦質量進行全方位的教育教學評價。因此,評價體系的建設工作是教育教學實踐成果的“摸底”,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一環。
“立德樹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要求和根本遵循。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學生個人“修身”為起點,不斷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從而進一步增強大學生的家國情懷、文化歸屬感、民族自豪感。高校要培養熱愛社會主義、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是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大計。”[1]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闡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務、路徑,顯示了黨中央對我國高校教育事業的深度思考。高校要在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導下,積極為黨和國家培養具有堅定理想信念、敢為人先、敢于斗爭的時代青年。高校要將理論與過往的成功實踐進行結合,勇于開拓,勇于創新,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實的思想政治教育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