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張麗青,朱延美,黨光耀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化學與制藥工程學院,山東泰安 271000)
我國于2020年向世界鄭重承諾將于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戰略目標。“雙碳”目標的提出給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帶來了巨大影響[1]。為了能夠扎實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雙碳的戰略部署,切實發揮高等學校開展基礎研究和重大科技創新的作用,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撐,教育部于2021年發布《高等學校碳中和科技創新行動計劃》,提出學校應全面開展碳中和通識教育,促進大學生碳中和理念的樹立以及碳中和理論、實踐技能的掌握,構建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2]。
碳中和行動是目前世界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共識性策略。溫室氣體的排放已經對地球的整個生態系統產生了較大影響,人類已經進入全球氣候變化時代,有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將是人類未來很長時間內需要面臨的共同挑戰[3]。在這一背景下,應對氣候變化的教育舉措被提上了議事日程。聯合國大會于1992年發布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其中提出了氣候變化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行動框架。氣候變化教育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是改善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措施,并將其列為2002年12月“可持續發展教育十年”項目的主要內容之一。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行動起來:開展氣候變化教育實踐》研究報告,建議政府將可持續發展以及氣候變化教育整合到各級(類)教育機構開設的課程中,普及氣候變化的起因和后果。一些西方國家(如美國、英國)從不同角度開展了氣候變化教育,我國據此也采取了針對性、有效性的應對行動,例如,國務院發布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將應對氣候變化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3]。
我國作為世界人口大國之一,近一段時期以來,經濟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快速發展和提高。與此同時,我國能源消耗的增加也隨之而來,當前,我國已被列為世界上較大的碳排放國之一。為此,我國提出了“30·60”雙碳目標,強調把該目標作為經濟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重點內容之一,實現經濟發展的綠色轉型。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精神,教育部印發了《加強碳達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工作方案》,要求高校充分考慮雙碳人才培養體系建設覆蓋廣、周期長的特點,做好統籌規劃,為社會培養合格的雙碳專業人才。因此,高校要開展雙碳教育,增強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
高校的碳中和教育具有明顯的跨學科特征,重點是通過不同形式的碳中和、低碳發展理念教育的開展,增強大學生的低碳環保意識,并實現對碳中和的基礎知識與技能的掌握,進而形成正確的環境價值觀、態度和行為。高校全方位、高質量地開展碳中和教育,其首要措施是構建科學合理的碳中和教育體系。這也是高校豐富德育內容、提高育人質量的必然要求,對大學生成長成才、實現全面發展至關重要。
“碳中和”不僅是環境保護問題,而且是發達國家對后發國家“卡脖子”的手段,會對我國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產生重大影響。我們必須認識到,高校作為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的基地,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人才培育力以及社會影響力,將為雙碳教育的開展提供智力驅動、價值引領和人才支持[4]。高校要對大學生開展碳中和教育,積極引導其參與碳中和行動,引導大學生樹立雙碳理念。
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的建設者,擁有良好的雙碳意識將會給環境、經濟和社會帶來有利影響。筆者通過調查,發現我國大學生沒有充分了解氣候變化的成因和危害,不能從全球化的角度認識氣候變化的相關問題。大學生作為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和實現碳中和的生力軍,其對氣候變化和碳中和的認知與態度,將直接影響碳中和目標的成效。在這一背景下,高校應承擔起碳中和普及教育的責任,開展在校大學生的碳中和教育,使學生形成正確價值導向下的生態文明意識,以提升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碳中和行動的能力。
高校可通過構建通識教育知識體系來開展碳中和教育。高校要改善碳中和教學方法,拓寬實踐教育途徑,將碳中和教育融入人才培養改革中。高校可以通過零碳校園的建設,打造碳中和教育環境,傳播校園碳中和文化。
碳中和對經濟社會的運行以及全球的政治經濟版圖乃至個人生活都會產生重要影響,因此,高校要以開闊的視野進行碳中和通識教育知識體系的構建。碳中和通識教育涵蓋的相關知識不僅是科學方面的問題,而且會涉及政治和經濟方面的問題,如碳關稅、國際氣候談判、碳減排等。當前,我國僅有部分高校開設了節能低碳教育公共必修課,通過低碳節能理念和知識的講授,使大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技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除了開設必修課外,高校應重視碳中和通識教育的開展,通過開設全校范圍的碳中和教育通識選修課,普及碳中和及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知識,以增強大學生的低碳意識、提倡低碳文化、弘揚可持續發展理念。高校要運用跨學科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將社會科學的知識與自然科學的知識結合起來,并從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思維與視角開展通識教育。自然科學知識的學習可以讓大學生理解人類行為與氣候變化之間的關聯性。社會科學可以使學生從另一個角度認識與碳中和相關的具有社會挑戰性的問題,如公平、責任和價值等,并為全社會實現碳中和做出個人負責任的行為。
高校在給大學生開設碳中和通識選修課時,除了注重科學性,也要兼顧內容,內容不宜過深、過專,應側重包括世界氣候問題、生命起源、地球發展歷史、雙碳國際戰略等知識在內的基礎內容的講授。課程體系的構建形式可以以專題的形式進行,每次課著重闡述某一專題,一系列的專題構成一門通識選修課,選修課也可由不同領域的專業教師結合自身的研究內容分別進行講授。高校要從生態環境的角度出發,向不同學科層面延伸,從而將碳中和通識選修課拆分為多門選修課程,如人類健康與氣候變化、生態文明與人類發展、碳中和與可持續發展等[3]。
碳中和的跨學科性非常明顯,不僅涉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而且也與人文科學和管理科學有一定關聯。因此,高校對大學生開展碳中和教育應注重跨學科的滲透教育,將碳中和教育與其他學科的教育實現互融。這種方法既可以有效提高教育效果,也使教育過程更加自然,使“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應更加突出,從而有效加深學生對碳中和重要性的認識和了解,促進低碳減排意識向自然道德意識內化,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投身到應對碳中和的行動中。一方面,高校要在公共基礎課、思想政治課等公共課中增加氣候變化、碳中和等教育內容,保證所有在校學生都能接受教育,從而提高大學生的雙碳素養;另一方面,高校要結合各專業課的知識體系,從他們的學科角度出發,將其與氣候變化、碳中和相關的內容聯系起來。此外,高校要挖掘專業教學與碳中和教育內容的最佳切入點,借助各學科相互滲透、促進與結合的寬領域、廣范圍的教育作用,使碳中和教育持久有效地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中。在醫學專業的教學中,高校可將環境與健康問題結合起來,啟發學生思考環境、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以及發展的影響。
碳中和教育具有跨學科、綜合性、實踐性等特點,高校需改進傳統的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模式。教師應積極進行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OBE等教學模式的探索,通過探究式教學、PBL教學和專題講座等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高校要注重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如舉辦以“碳中和”為主題的學術講座、學術研討會,不僅要幫助學生拓寬碳中和視野,而且要幫助學生積極進行學術創新。高校要將碳中和理念貫穿于師生的科研中,鼓勵學生參與低碳科研,在科研實踐中實現創新。高校要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及各類創業設計大賽,發揮學生在比賽中的主體作用,推動學生參與碳中和實踐。
碳中和教育與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高校要重視碳中和教育的實踐工作。一方面,高校要通過校園網、校報、校廣播、宣傳欄等媒介大力宣傳碳中和理念,使碳中和理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高校要依托校團委、學工處、社團組織的實踐活動,帶動大學生參與碳中和實踐。高校可利用學分、獎學金來建立激勵制度,通過碳中和信用積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碳中和實踐。高校要組織開展以“碳中和”為主題的學術活動,如節能低碳征文比賽、碳中和科技創新知識競賽、碳中和的形勢與政策知識競賽等,普及碳中和的相關知識。高校要廣泛有效地開展各類碳中和主題活動,如利用世界水日、世界環境日等環保節日,設立節水節能、環境保護宣傳周,開展以“低碳”為主題的工藝品展、書畫展、攝影大賽。高校要在假期組織學生參與以“低碳環保”為主題的青年志愿者服務活動,培養學生的低碳意識,提升學生的碳中和文明素養。
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校園環境的熏陶。學校應以建設零碳校園為依托,將碳中和理念融入學生的日常管理中,推進校園碳中和文明建設。高校的碳中和文明建設涵蓋兩層內容,一是指物質環境的建設,二是指校園文化環境的建設,且需要實現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辯證統一,不應過分強調哪一個內容的建設,以免與現實造成不必要的偏離。在物質環境建設方面,國外高校對于低碳校園、可持續發展校園的建設開始得較早,美國耶魯大學于2005年就提出了“2020年較1990年減排10%的低碳建設目標,其中,現有建筑節能改造和可再生能源使用占減排目標量的60%”[4]。高校屬于能源使用較高的單位,應當在雙碳目標的實現上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其中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實現校園建設的有效轉型,如從節約型向綠色低碳型轉變,最終實現零碳校園的發展目標。高校應設置階段性的碳排放管理目標,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制定行之有效、易于實施的減排計劃;建立完善的監測系統,其中包含校園碳排放源的監測和碳匯量的數據統計;科學設計校園布局,提高綠化率,有效利用校園綠地,提升碳匯能力,最終實現校園的零碳排放。
在校園文化環境方面,高校要積極建立零碳校園的日常管理機制,制定節能低碳生活準則,如杜絕長明燈、長流水現象,珍惜糧食,合理消費,減少一次性餐具等物品的使用,推廣物品的循環使用等。科技部于2007年發布的《全民節能減排手冊》指出:“減少一本新教科書的使用,可減少耗紙約0.2千克,節能0.26千克標準煤,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0.66千克。如果全國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教科書循環使用,可減少耗紙約20萬噸,節能26萬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66萬噸。如果全國10%的打印社做到紙張雙面打印、復印,每年可減少耗紙約5.1萬噸,節能6.4萬噸標準煤,相應減排二氧化碳16.4萬噸。”
實現“雙碳”目標不僅要依靠高校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感,而且需要廣大師生的共同努力,還需要有完善的公共政策作為保障。高校率先開展碳中和教育,彰顯了中國大學乃至高等教育機構為全球碳中和目標實現提供的中國方案,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