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康,陶迎春
(滁州學院,安徽滁州 239000)
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如何讓學生愿意聽、記得住、真的信,是原理課應當達到的目的。問題鏈教學法的特色在于問題鏈,關鍵在于教師的講授。問題鏈教學法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和教師的積極性,實現“學”和“教”的良性循環,增強原理課的實效性。
美國哲學家杜威認為,學校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反省思維,即對問題進行反復的、嚴肅的、持續不斷的深思。他把問題教學的過程分成五個步驟:第一步,提出與生活緊密相關的情境;第二步,從情境中產生真實的問題,作為思維的刺激物;第三步,根據已有的資料和觀察,提出解決問題的各種假設;第四步,對假設進行整理和排列,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第五步,通過應用實踐來檢驗這些假設是否成立,從而得出最終的結論。
以馬赫穆托夫為代表的蘇聯教育論專家提出問題教學理論。問題教學理論的核心是問題情境,問題情境中包含未知的新知識,與學生原有的知識產生激烈沖突,激發學生的思考和求知欲[1]。與杜威的問題教學法相類似,問題教學理論同樣分為五個步驟:第一步,產生問題情境;第二步,分析問題情境并提出問題;第三步,用已知方法解決問題,或者提出假想尋找解決方案,或者提出猜測尋找解決方案;第四步,實施假想或猜測,或者論證假想,或者頓悟;第五步,檢驗解決方案。
問題鏈教學法是在總結以往問題教學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教學方法。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困惑,通過一連串系統性的教學問題而展開的教學活動。問題鏈教學法不同于杜威的問題教學法和蘇聯的問題教學理論,其特色在于問題鏈[2]。問題鏈的問題之間具有包含、并列、因果和遞進的關系,就像鏈條那樣緊密相連,形成系統。其關鍵在于教師的教授,問題鏈教學法不純粹是以問題為中心,除了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問題之外,教師結合教材并圍繞問題的講授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師把具體的問題上升到抽象的理論,導向教材的觀點和結論。
我們處在一個價值多元的時代,不同的社會思潮相互激蕩,這就要求我們要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多樣的問題中抓住主要矛盾和問題的關鍵,而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教育的社會環境在變,教育對象也在變。大學生出生和成長于市場經濟環境和網絡時代,具有追求自由的特性,對傳統的灌輸具有天然的逆反心理和批判意識,對現實世界有自己的理解。教師與其消極被動地應付學生的懷疑與批判,不如順勢而為,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勵和支持學生的懷疑與批判精神,培養他們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原理課的教材涵蓋所有的知識點,主要以觀點和結論的形式體現出來,而教學則不同,教學面對的是學生,這就要求教學必須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教材體系在語言上具有論斷性、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而學生的思維習慣是具體的、感性的,學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識基礎有限,這就會讓學生產生不懂不解的困惑。事實上,原理課所面臨的挑戰還有很多。如果教師不把這些關鍵的問題講清楚,那么,學生就很難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甚至會對原理課產生反感。因此,教師要把這些問題旗幟鮮明地擺出來,引導學生思考,幫助學生解答這些問題。
在制訂問題鏈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方面,問題需要結合學生的關注點來設置。如果教師只是按照教材的知識點來設置問題,就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師按照教材的知識點設置問題雖然便于把握課堂,但是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造成“目中無人”的結果。另一方面,如果教師完全根據學生的喜好來選擇問題,就會陷入另一個極端——偏離了教材的知識點[3]。教師完全根據學生的喜好選擇問題固然會贏得學生的喜歡,但是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理論分析能力,結果只能是“天馬行空”。因此,教師在制訂問題鏈時,需要把學生的關注點和教材的知識點結合起來,形成教學結合點。
發現問題是問題形成的基礎,主要有三種途徑:第一,學生根據原理課的教材和課堂教學內容,結合自身的情況提出的問題;第二,學生在小組討論問題的基礎上提出的新問題;第三,學生在課后答疑階段提出的問題。第一種問題既與課堂內容相關,又結合了學生的實際困惑。第二種問題因為是學生經過思考討論后提出的問題,所以更深入。第三種問題與學生的人生經歷直接相關,雖然帶有更大的隨意性,但是也更真實,更有針對性,更貼合學生自身的實際情況。
通過三種途徑發現的問題并不能真正運用到教學中,還要進行完善。由于學生的知識結構相對簡單,思考的問題不夠深入,人生閱歷、社會實踐欠缺,對世界的認識比較淺薄、表面,所提出的問題還不能緊扣教材內容,往往會出現“劍走偏鋒”的情況。大學生的關注點往往是就業、生活、社會等一些現實性問題,他們對理性思考不感興趣。如果教師完全以學生為中心,就會淡化理論。因此,教師要對問題進行規范、調整、加工,深挖學生提出的問題背后的思想理論問題、思維方式問題、價值觀問題。教師要將教材分成若干個版塊,把學生的問題分到各個版塊之中,整理每個版塊的教學知識點,將學生的關注點與教材知識點進行一一對比,形成教學結合點[4]。
經過選擇、加工后,問題鏈最終形成。教師可以將2021版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材設置成八個一級專題:我們為什么要學習馬克思主義、人類能否把握世界的本質、為什么要照辯證法辦事、我們該怎么認識和改造世界、如何揭開人類社會歷史之謎、如何解讀資本主義制度、社會主義500年滄桑告訴了我們什么、共產主義是歷史的必然嗎。在一級專題之下,再設置二級專題,比如專題“人類能否把握世界的本質”,設置“我們從哪里來:物質第一,還是意識第一”“宇宙的奧秘:運動和時空旅行是否可能”“我是誰:人類能否揭開意識之謎”“我到哪里去:世界與自我如何統一”四個二級專題。二級專題之下包括具體的知識點,例如,“我們從哪里來:物質第一,還是意識第一”這個二級專題包括世界觀、哲學基本問題和馬克思主義物質觀三個重難點,而學生的關注點是“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是真是假”“唯心主義和有神論為什么是錯誤的”“唯物論與當代科技的發展是否兼容”,三個重難點和三個學生關注點結合便形成了三個教學結合點,即“世界的本質是真實還是虛幻”“世界的本原是物質還是意識”“馬克思主義唯物論是被證實還是被證偽”。教師可以在教學結合點之下再設置一些小問題,這些小問題必須是非常具體的,且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以便于引導學生思考討論。
問題鏈教學法的問題是學生關注點和教材知識點相結合的問題,因此,在實施的過程中,相關人員既要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討論,不至于“孤芳自賞”,又要發揮教師的積極性,對問題進行深入的闡述,用理論讓學生信服。
問題鏈提出的問題首先要由學生思考討論。比如,對于教學結合點“馬克思主義唯物論是被證實還是被證偽”,教師先以反物質作為案例,提出問題“反物質是證實了還是證偽了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學生討論回答之后,教師給出問題的正確答案。物理學中“反物質”的概念,是以物理學對物質的定義為基礎提出來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對物質的定義是“客觀實在”,反物質都是實際存在的,所以是物質。反物質是多樣性的物質的其中一種,豐富了物質的范疇,“世界是物質的”被進一步證實,而不是被證偽。在討論環節,學生作出自己的回答之后,教師要迅速及時回應,并且也要把問題與相關知識點相結合,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從而形成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回應的良性循環,提高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參與討論的興趣。
問題鏈教學法是一個完整的教學方法。一方面,教師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另一方面,教師通過答疑解惑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二者缺一不可。除了討論之外,教師也要發揮自身的作用,給學生講授理論知識。課程內容要有深刻的學理支撐,否則原理課就顯得膚淺,沒有理論深度。教師可以講不同理論觀點的對比,比如講物質觀,教師就要講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區別。教師也可以講理論的歷史演變過程,比如從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到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再到辯證唯物主義的發展歷程。教師也可以只講純粹的理論,比如講運動與靜止的關系。需要強調的是,問題鏈教學法是以問題來引出理論的一種教學方法,而不是為了提問而設計問題,是為了導向教材的觀點和結論而設計問題。教師要明確這一點,切不可本末倒置,否則,原理課就不是“原理”課了,而是“問題”課了。
教師要補足教學內容。教學結合點是根據學生的關注點,從教材的每一個專題中抽取出來的重難點。因為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其關注點和教材全部知識點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教學結合點不能涵蓋教材的所有內容。比如“我們從哪里來:物質第一,還是意識第一”這個教學結合點,教師除了要講授“為什么世界是物質的”這個重點之外,還要講授“馬克思主義物質范疇的理論意義”這一十分重要的內容。這就需要教師在抓重難點的基礎上,補充問題鏈教學法沒有涉及的其他知識點。
教師要夯實理論功底。在討論環節,教師需要回答各種問題。在講授環節,教師要把理論講深講透。這兩個環節都要求教師要有扎實的理論功底。一方面,教師要善于從各種平臺尋找理論支撐,借鑒他人的研究成果。例如,知網上的文章和各種學術著作,“周末理論大講堂”和“教育部社科司集體備課會”平臺,還有馬克思主義的經典原著,如《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自然辯證法》《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矛盾論》《實踐論》。另一方面,教師也要對問題鏈中的問題開展深入研究,既要研究每一問題背后的理論淵源,也要弄清實踐基礎。只有這樣,學生才會真信真懂。如果教師一知半解,只是照著文件或教材宣講,那么,其結果只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學生要積極參與討論。一方面,由于每堂課所要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單一的問題,而是多個問題,每個問題都需要由學生來討論,這對于學生具有很大的挑戰性。如果學生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作出有效的回答,或回答質量不高,就達不到討論的效果[5]。另一方面,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存在較大差異,有些學生不愿意思考,習慣于教師“投喂”。這些因素會使討論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會導致討論環節很難進行。因此,學生要主動求變,在課前要有充分的準備,養成主動思考、獨立思考的習慣,并且要敢于表達、善于表達。
教師要采用問題鏈教學法開展教學。問題是從學生中得到的第一手資料,契合當下學生的所思所想,不至于“目中無人”,學生愿意聽。因為問題不止一個,而是逐級遞進的問題鏈,由學生自己主動思考,主動回答,得出結論,不至于“孤芳自賞”,學生記得住。問題經過合理加工,與教材知識點緊密結合,具有強烈的思想性和理論性,用徹底的理論征服學生,不至于“天馬行空”,學生真的信。問題鏈教學法的目標就是讓學生愿意聽、記得住、真的信。教師如果能做到這三點,那對于原理課的教學就起到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