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農機數字化現場推進會日前要求各地進一步明確當前農機數字化建設的任務目標,主動迎接數字經濟發展帶來的新機遇,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進“機慧來”實質性應用、積極整合農機數字化優勢資源、創新打造農機數字化示范典型、努力培育農機數字化人才隊伍、切實提高農機化數據安全意識,以“四敢”精神激發擔當作為,以農機數字化工作的新成效,為農機強省建設注入強大動能,實現“數字化賦能農機化,農機化率先數字化”。
會議指出智能農機是實現農業數字化的重要載體,要重視農機數據采集和匯聚問題,不斷拓展農機化綜合性和特色化應用,堅持把數字化建設作為貫徹落實中央部署的必答題、堅持把數字化發展作為農業強省的必選項、堅持把數字化運用作為數字化建設的必修課,重點圍繞全鏈條發展形成一批務實管用的解決方案、圍繞全要素融合推出一批水平領先的行業標桿、圍繞一體化原則構建一批數據賦農的應用場景、圍繞全環節管理筑牢網絡數據安全的防護屏障。
會議強調,各級農機部門要進一步統一思想,明確農機數字化“為什么建”“怎么建”兩大問題,著力在打破“市縣數據孤島”、打破“散裝的13 太?!?、打破“無序的農機數字化重復建設”、打破“缺乏統一協議標準,難以形成統一精準算法模型的老格局”等四個方面下功夫,推動建立“一個平臺、一套算法、一組協議、一個標準,數據互通、資源共享、安全互聯、持續發展”的全省農機化數字大腦。
農業農村部日前發布關于做好2023 年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的通知,要求扎實推進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加快形成與產業需求相適應、與農村發展相協調的高素質農民隊伍,夯實穩糧擴油人才支撐,全面提升農民素質素養。2023 年,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將全面聚焦糧油穩產保供,從提高生產技術技能、提升產業發展能力、提升農民素質素養等3 個方面入手,聚焦大豆玉米提單產、油菜產業發展、農業機械化生產等重點領域,組織開展專項行動。
文化和旅游部、農業農村部聯合印發《鄉村文化和旅游帶頭人支持項目實施方案(2023-2025年)》,明確從2023 年至2025 年,每年培養支持500 名左右的全國鄉村文化和旅游帶頭人,充分發揮鄉村文化和旅游帶頭人在鄉村振興中的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推動鄉村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
江蘇省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范工作交流會日前指出,五年來全省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范工作成效顯著。全省共有7 個縣(市、區)獲批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縣,12 個鎮、121 個村創建成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鎮,遴選推介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8 個、省級鄉村治理典型案例48個。在創新探索基礎上,江蘇省初步形成了黨建引領、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村級集體經濟充分發展的“1+4+1”鄉村治理體系。深化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范,健全縣鄉村三級治理體系功能,強化典型示范引領,創新鄉村治理方式方法,積極推廣積分制、清單制、網格化、數字化、接訴即辦等務實管用的方法,大力推進數字鄉村治理,創新運用三個“一張圖”典型方式,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農業農村部對2023 年秸稈綜合利用工作進行專題安排部署,堅持農用優先、產業導向、多措并舉,建設400 個左右全國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1600 個秸稈綜合利用展示基地,全國秸稈綜合利用率保持在86%以上。
據全國農業保險數據信息系統統計,2022 年,我國農業保險為1.67 億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5.46 萬億元,農業保險支農、惠農、富農、強農作用進一步發揮。全年實現農業保險保費規模1192億元,同比增長23%。中央財政撥付農業保險保費補貼434.53 億元,同比增長30.3%。
2022 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3元,首次邁上2 萬元臺階。數據顯示,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13 年快于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12 年的2.88 下降到2.45,也是首次降至2.50 以內,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持續縮小。
江蘇省農業農村廳印發《關于推進設施種植機械化高質量發展的通知》,要求到2025 年,全省“宜機化”設施大棚、日光溫室、鋼架大棚等農業設施改擴建面積達到100萬畝,建設設施種植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50 個,智能化連棟溫室25 個;全省設施農業機械化率達70%以上,保持全國第一方陣。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不斷探索聯農帶農模式,完善農戶與村集體產業發展利益分配機制,把“黨建+股田制”作為推動農民增收與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取得顯著成效。2021-2022年區級財政投入1000 余萬元專項資金用于發展股田制。目前已有60 個村實施“黨建+股田制”項目(其中32 個為十三五經濟薄弱村和十四五重點幫促村),經營規模5 萬余畝。據核算,新實施“黨建+股田制”的村當年平均增收15.2 萬元;部分經營面積在1000 畝以上的村,僅此一個項目每年就可實現收入約30 萬元。同時,以土地入股的農戶又可獲得務工收入,每個村的合作社可以帶動40 多名村民務工,全區“黨建+股田制”項目可吸納約3000 人務工。平均每人每年增加工資性收入3000 多元。
江蘇省興化市千垛特色田園鄉村示范區規劃方案通過初步審查,標志著該市特色田園鄉村示范區建設正式轉入項目實施階段。2022 年,興化市結合全域旅游、里下河濕地公園保護、鎮村布局等規劃,啟動以千垛鎮為核心的省級特色田園鄉村示范區規劃編制工作,確定“垛田”特色田園鄉村示范區規劃建設范圍,該區域涉及千垛、興東、中堡3個鎮東羅村、萬旺村等11 個村,共81.34 平方公里。截至2022 年底,該市創成省級特色田園鄉村15 個、泰州市級特色田園鄉村15 個,梯次培育泰州市級特色田園鄉村創建村13 個、興化市級特色田園鄉村45 個,實現特色田園鄉村鄉鎮(街道)全覆蓋。興化市將圍繞泰州市“兩田一湖”特色田園鄉村示范區總體規劃,突出里下河水鄉特色,圍繞“特色”“田園”“鄉村”3 個關鍵詞,謀劃特色田園鄉村創建計劃的整體布局。
浙江省農業農村廳發布了全省數字鄉村引領區建設的思路舉措。全速推進數字鄉村引領區建設,積極探索形成浙江創新、全國共享的數字鄉村建設模式。力爭到2027 年,建成數字農業工廠1000家、未來農場100 家、和美鄉村示范村1000 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到1800 億元。
重點聚焦“156”的工作舉措推進引領區建設:“1”,即圍繞1 個合作備忘錄,充分發揮部省共建機制作用,加快推進中央網信辦、農業農村部在試點建設、政策項目、專家智庫、模式提煉和宣傳推廣等方面的支持有效落地;“5”,即明確“五個高地”的建設目標,即農業農村數字化改革變革高地、鄉村產業數字賦能創新高地、鄉村數字服務實踐高地、鄉村網絡文化活力高地和鄉村整體智治引領高地;“6”,即開展“六大行動”:農業農村數字化改革行動。加快“鄉村大腦”和“浙農”應用迭代升級,逐步實現“三農”領域核心業務全覆蓋。鄉村產業數字化增效行動。啟動實施智慧農業“百千”工程,深化農業產業大腦建設,綜合集成產業鏈、供應鏈、資金鏈和創新鏈,加快建設數字農業工廠、未來農場。鄉村數字服務提質行動。加快推廣“浙農碼”,升級完善“農民信箱”,創新打造一批鄉村數智生活館。鄉村網絡文化振興行動。加強新技術推廣、電子商務銷售、新媒體應用、農民手機應用技能等培訓,提升農民數字素養。鄉村“四治融合”推進行動。推廣鄉村“一張圖”模式,普及“善治積分”“隨手拍”等治理手段,加強生產管理、自然資源、人居環境等領域的數字化管理應用。鄉村數字基礎提升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