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晉江市池店鎮教委辦 鄭亞華
“減負”不僅指作業減負,而且要求精準施教。目前,大多數教學僅僅停留在低階思維能力(記憶、理解、應用)的重復學習上,教師沒有從根本上審視自己的教學內容和手段,實施精準施教。高效靈動的數學課堂必須要充分發揮數學的學科思維培養優勢,精準施教,引導學生開展高階思維學習。
教師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是問題設計。問題精準,才能促使學生深入探究,才能減負提質。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準確把握教材中各知識的生長點、連接點、重難點精準設計問題,幫助學生打開思路,幫助學生多角度深入分析、判斷、探究,大膽探疑釋疑,從而逐步培養高階思維能力。
如《三角形的三邊關系》一課的教學中,可以設計如下問題:
師:“你們懂得圍個三角形嗎?請拿出老師給你們提供的學具。”
生:“只有兩根小棒,但是三角形有三條邊?”
師:“如果只給你兩根小棒,怎樣才能圍成一個三角形?”
生(思考):“可以把其中一根剪斷,這樣一共有三根,就可以了。”
師:“你打算剪哪一根呢?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把長的一根剪開是能夠圍成三角形的,但是如果把短的一根剪開,則不可以圍成三角形……有的情況可以圍成三角形,有的情況則不可以圍成三角形,也就是說,它們的結果不同。”
師:“此時,你們心里是不是浮現一個大問號呢?那你們想問什么呢?”
生:“只有把長的一根剪開才有可能圍成三角形,這是為什么呢?圍成的三角形三條邊之間存在著什么關系呢?”
師:“對了,圍成三角形的三條邊之間究竟有何關系呢?你們問得真好。請你們把剛才的作品每4人一組,擺在一起,仔細觀察,相互討論,嘗試著解決你們心中的疑惑。把發現寫在記錄單上。我這里也有兩根小棒,分別是17cm和9cm,依據你們剛才分析的經驗,我該剪哪根呢?“
生:“剪長的,17cm。”
師:“把17分成15和2。”
生:“雖然15+2>9,但是這三根小棒并不能圍成三角形,也就是說這樣剪是不對的,要任意兩條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才可以。顯然只考慮一組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是不夠的。”
師:“把17分成13和4。”
生:“雖然13+4>9、13+9>4,但是9+4=13 也是不能圍成三角形。”
師:“怎么剪就能一次成功呢?”
生(思考、頓悟):“那我們只要考查三角形兩條短邊的和是否大于最長的邊就行了。要把17 分成11和6或分成10和7或8和9都可以。”
上述教學中,學生通過思考這些問題,在不斷質疑釋疑的操作過程中,經歷了分析、判斷、推理等深度思考,準確掌握了三角形的三邊關系,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在精準施教中得到了培養。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要讓學生參與數學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就要精準引導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促使學生從低階思維的聽得懂、說得來提升到高階思維的講得明、理得透。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精準創設機會,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思辨,通過生生、師生的對話交流,讓學生有更清晰、更深入、更全面的思考,幫助學生養成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的習慣,促進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發展。
如《有余數的除法》教學過程中,教師特意設計了“130÷20=?”一題,讓學生用豎式計算,結果如下:
生A:130÷20=6余1;生B:130÷20=6余10。
這時,教師把握住機會,進行因勢利導,于是有了新的生成。
教師問:“看到這兩種不同的計算結果,你贊同哪一種呢?”學生經過思考后,有的認為余數是1,有的認為余數應該是10,還有一部分學生仍處在困惑中。教師就此精準追問:“為什么余數是10而不是1呢?你能用什么方法來證明呢?”在學生思維進行碰撞之后,讓雙方各派代表闡述理由。學生1 說:“從豎式中可以看出,這道題可以根據商不變的規律進行簡便計算,把被除數和除數都除以10,變成13 除以2,商是6不變,所以余數1是對的。”學生2說:“我反對!我覺得可以用驗算來看看答案是否正確,把20乘6的積再加上余數,要等于被除數才對,而第一個算式的余數是1,120+1 不會等于130,證明是錯的。”學生3說:“我贊同她的意見。我們也可以把被除數減去除數和商的積,看會不會等于余數,130-20×6=10,所以余數1是錯誤的……”
在雙方的爭辯中,多數學生開始意識到驗算可以檢驗計算的正確性。此時的學生已是聽得懂、講得來了,那么他們能夠講得明、理得透嗎?于是教師趁熱打鐵,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算理。
教師問:“剛才兩位同學都是用驗算的方法說明余數是10 才是對的。但是我發現還有一些同學對余數是10的道理仍舊有些困惑,誰能夠把其中的道理講得更清楚明白呢?”學生沉默。教師進一步引導:“如果我們把題目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比如一瓶洗發水的售價是20元,媽媽有130元,這些錢能買多少瓶洗發水,還剩下多少元?你能結合題目講清余數是10的道理嗎?”話音剛落,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學生1說:“1瓶20元,20乘6瓶,是120元,130-120=10,余數是10 元肯定是對的。學生2 興奮地說:“我們可以把130元看成13張的10元,每瓶20元看成2張10元,13÷2=6,可以買6瓶,而余數1是代表1張十元,不是1元。所以1元是錯的。”學生通過“辯(爭論)—思(思考)—辨(明理)”的過程,進一步學會了思考和表達、交流和接納,在增強其數學思考力、表達力,提高數學思維品質的同時,有效地培養、發展了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
精準引導學生掌握、運用一定的數學思想方法思考、解決數學問題,對于培養學生高階思維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以“真分數和假分數”的教學為例,教師借助數軸,在引出了等分數后,引領學生進行如下探索:
分法一:我們是根據分子和分母的大小特點來分的,分為三類。分子比分母小的分子等于分母的分子比分母大的
分法二:我們分的結果跟他們一樣,但分類的標準不同,是以“1”為標準來分的。

分法三:我們也是以“1”為標準,但只分成兩類。

師:“同學們真會動腦筋,創造出了這么多的分法,比較一下,這三種分法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生1:“三種分法中,相同的是把分子比分母小的,也就是比1小的分數分成一類,不相同的是有的分成兩類,有的分成三類,像第二種和第三種分法。”
生2:“我認為小于1也就是分子比分母小,大于或者等于1就是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等于分母。”
師:“是呀,在數學上就是像第三種分法那樣,把分數分為這樣的兩類,并且給它們取了名字,叫真分數和假分數。”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鍛煉,數學學習成為一種再創造性的活動,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提升了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聚焦“雙減”,精準施教,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能,致力培養學生高階思維能力,從而提升和發展學生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