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第三中學 甄繼平
我國的傳統文化包羅萬象,有關典籍更是浩如煙海,文言文就是其中的精華部分,與之相關的文言文教學,是當下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頭戲,也在新高考的考查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古今文化差異,加上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和可行性高的輔助手段,當下高中文言文的教學現狀堪憂。經過研究發現,成語由于其自身得天獨厚的特點和優勢,可以成為輔助教師擺脫高中文言文教學困境的有效手段。因此,圍繞當下高中文言文教學和成語這一特定的語言現象展開探討和研究,不僅具有相應的理論價值,更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著名語文教師錢夢龍曾說,“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死角’,即使在語文教學改革很紅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學這塊‘世襲領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荒涼景象。”筆者認為,由于古今文化的差異,教師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和可行性高的輔助手段,教學方法較為單一且偏向傳統,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日趨減弱,師生之間的相互要求又高,再加上文言文自身獨特的特點,導致當下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現狀不容樂觀,且有雪上加霜之勢。
窮則思變,作為一線高中語文教師,當務之急是認真學習新課標理念,運用一切能夠想到且行之有效的手段和媒介去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合理地引導學生。成語有一種很特別的功能:大凡古代漢語中不能輕易被學生所理解的地方,文言實詞也好,語法句式也罷,與其教師聲嘶力竭地正面解釋,倒不如列舉一個成語作為典型的例子,只要簡單引導,學生往往能恍然大悟,豁然開朗。
“成語”這一特定稱謂,最早是在東漢時期出現的,人們將其稱之為“成言”。根據前人研究綜述,筆者認為,所謂成語,是指脫胎于古代漢語,人們長期以來習用的、具有書面色彩的、簡潔精辟的固定短語,其基本形式為“四字格”,具有結構上的穩定性和意義上的整體性。正是由于其自身得天獨厚的特點和優勢,成語可謂是研究古代文言和文化最好的“活化石”。與此同時,對高中學生來說,他們已經接觸了大量的成語,而且成語本身就是當下高考的一個必考點。試想,如果教師能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很好地利用成語這一資源幫助學生學習文言文,算是另辟蹊徑,嘗試探尋一條高中文言文教學的新路子。這種做法從較為簡單且耳熟能詳的成語入手,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符合學生接受新事物的認知規律,既能積累大量成語,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成語這一高考中的高頻考點,又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學習文言文,可謂一舉兩得。
在當下的高中語文教學中,成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幫助高中生學習文言文的一把利器,作為當下的高中生,學好成語、運用成語,可以有效地幫助自己學好文言文。
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學生借助平時比較熟悉的成語中有關字詞的特定詞義,可以推斷文言實詞詞義,學習通假字和古今異義。
統編版高一語文必修(二)第七單元蘇軾的《赤壁賦》中有“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一句,很多學生對該句中“危”字的理解不準確、不到位,還是按照慣有的現代漢語思維去理解,當成“危險”之義,顯然不符合語境。此時,若能借助成語“危言危行”,便可知“危”字在古代漢語中還有“正直”“端正”之義,進而去探求“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一句中的“危坐”即“端坐”的意思。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如表1所示。

表1
通假也是文言文中很常見的一種現象,要求學生必須掌握。對這樣一種特殊的語言現象,學生同樣可以借助成語去學習。如表2所示。

表2
古今異義也是文言文中很常見的一種現象,要求學生必須掌握。如果學生稍不注意,仍然利用現代漢語中常見的義項去理解,很容易出現問題。對于這樣一種特殊的語言現象,學生同樣可以借助成語去學習,如表3所示。

表3
結合當下高中文言文教學和新高考的相關要求,筆者主要研究文言語法中“詞類活用”這一語言現象,如名詞作狀語、名詞作動詞、動詞作名詞等。
古代漢語中的名詞,普通名詞、時間名詞和方位名詞等在句子里可以充當狀語,這種現象在成語中也很常見,如“穴居野處”。其中的普通名詞“穴”和“野”分別用作了動詞“居”和“處”的狀語,可翻譯為“在洞穴居住,在野外生活”。類似的成語還有很多,如道聽途說(在路上,在途中),風餐露宿(在風中,在露水中),席卷天下(像席子一樣),灰飛煙滅(像灰一樣,像煙一樣),車載斗量(用車,用斗),耳濡目染(用耳朵,用眼睛)。
文言文中當兩個名詞連用,前一個名詞經常就會用作動詞。例如:“文過飾非”。在這個成語中,“文”和“過”兩個名詞連用,第一個名詞“文”在古漢語中本來多用作名詞,但在這個地方活用作動詞,是“掩飾”或“掩蓋”之義,“文過”就是“掩蓋過錯”的意思。像這樣的成語還有衣錦還鄉(穿),勇冠三軍(位居第一),黨同伐異(偏袒),焚書坑儒(活埋)。
所謂動詞作名詞,是指當動詞在句子中處在主語或者賓語的位置上時,這個動詞可以作為名詞來使用,表示與這個動作和行為有關的人或事物。這種現象在成語中也很常見,例如“發蒙振落”,“蒙”在本為動詞,是“覆蓋”的意思,在這里用作了名詞,指“覆蓋物”;“落”也是動詞,是“落下”的意思,在這里也用作了名詞,指“落葉”。這個成語的意思就是“揭去覆蓋物,振落枯葉”,常用來比喻輕而易舉。像這樣的成語有奪人所好(喜好的事物),路不拾遺(遺失的物品)。
古代漢語中,文言句式比較復雜,尤其是其中的倒裝句更是晦澀難懂。結合當下高中文言文教學的相關要求,筆者主要研究文言句式中“賓語前置”和“狀語后置”這兩種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置于動詞或介詞之后,但在一定條件下,賓語會前置,這就是文言文中的“賓語前置”。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
1.在文言文的否定句中,當代詞充當句子的賓語時,這個由代詞充當的賓語就要前置。例如,“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國也》),“而莫之夭閼者”(《逍遙游》)。像這種情況的成語有時不我待(正常語序是時不待我),歲不我與(正常語序是歲不與我)等。
2.在文言文疑問句中,當代詞充當句子的賓語時,這個由代詞充當的賓語就要前置。例如,“沛公安在”(《鴻門宴》),“大王來何操”(《鴻門宴》)。像這種情況的成語有何去何從(正常語序是去何從何),何罪之有(正常語序是有何罪)等。
3.“是”作標志引領的賓語前置。例如,“及長,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像這種情況的成語有馬首是瞻(正常語序是瞻馬首),唯利是圖(正常語序是唯圖利)等。
狀語一般置于謂語之前,但是在文言文中,副詞、形容詞、動詞詞組、介賓詞組等多用在謂語后面,這就是文言文中的“狀語后置”,主要包括以下兩種類型。
1.介詞“于”作標志引領的狀語后置。例如,“貪于財貨”(《鴻門宴》),“燕王拜送于廷”(《荊軻刺秦王》)。
以上兩個例子中,表對象的狀語“于財貨”和地點狀語“于廷”,分別置于動詞“貪”和“拜送”之后,它們的正常語序應為“于財貨貪”(《鴻門宴》),“燕王于廷拜送”(《荊軻刺秦王》)。像這種情況的成語有無濟于事(正常語序是于事無濟),重于泰山(正常語序是于泰山重)等。
2.介詞“以”作標志引領的狀語后置。例如,“樹之以桑”(《寡人之于國也》),“具告以事”(《鴻門宴》)。
以上兩個例子中,表方式的狀語“以桑”和表對象的狀語“以事”,分別置于動詞“樹”和“告”之后,它們的正常語序應為“以桑樹之”(《寡人之于國也》),“以事具告”(《鴻門宴》)。像這種情況的成語有動之以情(正常語序是以情動之),繩之以法(正常語序是以法繩之),時不我待(時不待我),何罪之有(有何罪),一以當十(以一當十),馬首是瞻(瞻馬首),唯利是圖(唯圖利)等。
由此可見,很多文言知識點基本上都能從成語中找到例證,而成語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在幫助學生學習文言實詞、文言語法和文言句式方面,作為一種互相印證、拓展補充的教學輔助手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此,在具體的文言文教學中,筆者大膽嘗試,逐步形成“成語輔助學習文言文”的一種新教法,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近年來,筆者積極采用這樣一種“成語文言兩相宜”的教學手段,不僅能讓學生更好地積累和正確使用成語,還能激發其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更好地掌握文言知識,提高學習效率和考試成績,一舉兩得。
“成語輔助學習文言文”的教學方法盡管這只是一次簡單的嘗試和探索,但只有高中語文教師更多地去嘗試,守正出新,文言文教學才不會是死水微瀾,才有希望找到那片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