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萍萍 蔡雨清 張小寧
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是現代醫院發展的重要標志,除高水平醫療設備及技術外,要求醫護人員具備全面綜合素質及良好應急能力,無形中增加醫護人員壓力[1]。加之NICU 患兒病情嚴重,搶救任務繁重,工作缺乏規律性,極易產生職業倦怠。職業倦怠是指職業壓力所致身心極度疲憊,表現為工作自卑、冷漠等癥狀。若未積極處理,極易誘發焦慮、抑郁負面情緒,降低工作效率,影響醫院經濟、社會效益。相比于普通科室,NICU 醫護人員勞動強度、心理壓力更大,職業倦怠發生率更高[2-4]。目前,雖有研究證實醫護人員職業倦怠與心理彈性、負性情緒密切相關,但針對NICU 醫護人員的研究較少,仍需進一步驗證[5]。本研究選取宿遷多家醫院125 名NICU 醫護人員,明確職業倦怠現狀及其影響因素,以期為NICU 醫護人員職業倦怠防治提供有利參考。
1.1 研究對象 采用橫斷面調查法,選取2020 年1月至2021 年11 月宿遷多家醫院(宿遷市人民醫院、宿遷市第一人民醫院、宿遷市鐘吾醫院等)NICU 醫護人員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NICU 連續臨床工作1年及以上;②注冊護士;③知曉本研究,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①外出學習超過2 周者;②因事、病、生產休假者;③實習護士;④嚴重精神疾病者。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批準文號:2019-111-03)。
1.2 方法
1.2.1 樣本量計算 基于文獻回顧,共篩選10 個影響因素,根據樣本量計算公式,每個樣本量需要5~10例患者,預期職業倦怠發生率為64.09%,考慮10%失訪:(10×7/0.6409)/0.9≈121,因此本研究樣本量應大于121,最終確定為125 名。
1.2.2 資料收集方法及質量控制 采用問卷調查結合查閱病歷資料進行研究資料的收集。問卷調查前,調查員指導NICU 醫護人員合理安排填寫時間,盡量避開培訓、交接班時段,并用統一語言解釋問卷填寫要求,問卷填寫后,雙人復核,剔除不合格問卷。
1.2.3 調查工具 ①一般資料:采用自制問卷調查問卷收集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崗位、受教育程度、職稱、工作年限、聘用形式、月收入、日工作時間等資料。經預試驗發現,該調查問卷Cronbach,s α 系數為0.863。②Maslach 職業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6]:涉及個人成就感降低(8 個條目)、去個性化(5個條目)、情感耗竭(9 個條目)3 個維度,各條目均采用Likert 7 級評分法(0~6 分),情感耗竭總分54 分,0~18 分正常,19~26 分中度倦怠,27~54 分高度倦怠;個人成就感降低總分48 分,0~34 分高度倦怠,35~39分中度倦怠,40~48 分正常;去個性化總分30 分,0~6分正常,7~9 分中度倦怠,10~30 分為高度倦怠。該量表3 個分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數為0.793~0.875。③心理彈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7]:涉及樂觀(4 個條目)、堅韌(13 個條目)、自強(8 個條目)3 個維度,采用Likert 5 級評分法,0~4 分依次為完全不是這樣、很少這樣、有時這樣,經常這樣、幾乎總是這樣,總分100 分,得分越高心理彈性越高。3 個分量表Cronbach,s α 系數依次為0.60、0.88 和0.88。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2.0 進行統計分析,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多組間比較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比較用SNK-q檢驗,多元線性回歸分析NICU 醫護人員職業倦怠影響因素,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NICU 醫護人員職業倦怠情況 NICU 醫護人員情感耗竭、去個性化均高于國內常模,個人成就感降低評分低于國內常模(P<0.05)。見圖1。

圖1 NICU醫護人員職業倦怠情況
2.2 職業倦怠單因素分析 不同年齡、工作年限、CDRISC 及PANAS 評分的NICU 醫護人員情感耗竭得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職稱、工作年限、日工作時間、CD-RISC 及PANAS 評分的NICU 醫護人員去個性化得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受教育程度、職稱、工作年限、月收入、CDRISC 及PANAS 評分的NICU 醫護人員個人成就感降低得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職業倦怠單因素分析(分)
2.3 職業倦怠多因素分析 以NICU 醫護人員職業倦怠3 個維度(情感耗竭、去個性化、個人成就感降低)得分作為自變量,以α=0.10 為檢驗水準篩選可疑因素,再以可疑因素為自變量(職稱:初級=1,中級=2,高級=3;工作年限:1 年~=1,5 年~=2,10~20 年=3;CDRISC 評分:<50 分=1,≥50 分=2;日工作時間:<8 h=1,8~10 h=2;受教育程度:中專=1,大專=2,本科及以上=3),α=0.05 為檢驗水準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工作年限、CD-RISC 評分是NICU 醫護人員情感耗竭的保護因素(P<0.05);職稱CD-RISC 評分是NICU 醫護人員去個性化的保護因素,日工作時間是NICU 醫護人員去個性化的危險因素(P<0.05);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齡、職稱、CD-RISC 評分是NICU 醫護人員個人成就感降低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 職業倦怠多因素分析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工作內外環境變革創新,醫護人員除承擔沉重職業壓力外,亦面臨日益進展的醫患關系,迫于外部與內部各種壓力,醫護人員職業倦怠尤為突出,給其個體及患者均造成不良影響。研究表明,我國醫患比例高于發達國家,醫護人員普遍工作負荷重、壓力大,存在發生職業倦怠的高危因素[8]。本研究顯示,NICU 醫護人員情感耗竭、去個性化均高于國內常模,個人成就感降低評分低于國內常模[9],可見NICU醫護人員存在高度職業倦怠感。可能原因:NICU 是收治早產兒及新生兒重要場所,存在突發性、多變性、復雜性等特點,加以專業技術要求高、工作任務繁重、噪聲刺激等因素影響,顯著增加其心理負荷,產生嚴重職業倦怠感[10]。因此,明確NICU 醫護人員職業倦怠影響因素,為醫院管理者及個人進行針對性調整提供參考,進而提高NICU 醫護人員身心健康水平,為廣大人民群眾創建更為和諧醫療環境,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本研究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隨著工作年限延長,NICU 醫護人員職業倦怠感越輕,表明工作年限10~20 年的NICU 醫護人員職業倦怠感較輕 。分析原因可能是工作年限越長,醫護人員臨床工作經驗及生活閱歷越豐富,可淡然處理日常工作及突發事件,減輕職業倦怠;加以該階段醫護人員多擔任醫院帶教、科研、管理等重任,較為關注職稱評定及收入,工作積極性高,職業倦怠感輕[11-12]。但有學者[13]提出反對意見,認為認為隨著工作年限延長,醫護人員對乏味重復工作變得冷淡、麻木,加以該階段醫護人員處于家庭及工作全面發展時期,來自生活及家庭雙重壓力,致使其產生嚴重職業倦怠。出現差異原因可能與醫護人員異質性有關,仍需后續研究證實。本研究結果顯示,不同職稱NICU 醫護人員在去個性化、個人成就感降低兩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即高級職稱去個性化得分低于其他職稱,個人成就感降低得分高于其他職稱。高級職稱醫護人員是NICU 內中堅力量,具備豐富臨床經驗和良好個人溝通技巧,可熟練處理突發事件及醫患間溝通,加以其生活閱歷豐富,可較好解決工作與家庭間沖突,減少負面情緒,減輕職業倦怠感[14]。工作時間8~10 h是NICU 醫護人員去個人性化高危因素:工作時間長短是反映工作強度重要指標,工作時間越長,醫護人員承受心理越大,加以人手不足、光線、造影危害,可增加其心理負荷,產生嚴重職業倦怠感。因此,建議臨床實際中彈性安排排班制度,要求新老醫護人員搭配合作,盡可能縮短工作時間。本研究發現,本科及以上NICU 醫護人員更易產生個人成就感降低,與以往研究[15]觀點相近。高學歷者知識豐富,精神需求高,自身期望值高,希望得到領導、同事認可,但NICU 患兒病情嚴重,工作強度大,人際關系復雜,加以診治對象特殊性,極易產生醫患糾紛,致使其無法達到自我期望,個人成就感低[16]。以往研究表明,心理彈性與職業倦怠呈現明顯相關性。本研究顯示,CD-RISC 評分與去個人性、情感耗竭呈現負相關,與個人成就感降低呈現正相關,進一步佐證心理彈性與職業倦怠相關性[17]。分析認為,心理彈性良好醫護人員可從容面對生活事件,積極處理壓力,可合理利用資源面對生活挑戰和機遇,賦予壓力事件積極意義,減輕職業倦怠程度,隨著時間延長,個體體驗的積極情緒可構建諸多個人資源(生活目標、積極信念、社會支持),進而增強生活滿意度,緩解焦慮、抑情緒,降低職業倦怠感發生率,而心理彈性低下患者多用消極視角看待壓力、倦怠和工作環境,負向情感體驗及職業倦怠感相對嚴重[18-20]。因此,建議加強NICU 醫護人員培訓,定期組織心理講座,詳細介紹減壓方法,如音樂療法、內觀療法等,幫助其緩解負面情緒。
綜上所述,宿遷多家醫院院內NICU 醫護人員職業倦怠處于中等水平,且與心理彈性、負性情緒密切相關,建議臨床實際中加強醫護人員職業風險管控,鼓勵其掌握正確心理疏導方案,以此緩解職業倦怠。本研究僅選取多家醫院院內醫護人員,缺乏樣本代表性,尚需后續多中心、多渠道選取樣本,擴大樣本量進行研究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