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偉 劉 晶
安康市農作物種子站,陜西 安康 725000
玉米_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是一種高效的種植模式,能顯著促進農民增收,但目前玉米、大豆間作存在一定的問題。例如,高稈作物玉米會對矮稈作物大豆產生遮陰作用,光照強度的減弱會對大豆的農藝性狀及產量造成一定影響,如大豆節間變長、株高增加、木質素含量降低等,導致大豆易出現倒伏、產量下降等現象,降低農民的經濟收益[1-2]。
不同間作模式下玉米對大豆的遮陰程度不同,且不同大豆品種對弱光環境適應能力不同。因此,選擇適宜的間作模式及耐陰的大豆品種,對促進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增產增收具有重要意義。筆者選擇陜豆125、中黃13、秦豆2018、陜墾豆4 號等大豆品種,設置不同的玉米-大豆帶狀復合間作行比,研究4個大豆品種對弱光的適應能力,旨在為陜西省安康市玉米-大豆復合種植模式及適宜大豆品種的選擇提供參考。
試驗在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某試驗田開展。供試土壤類型為壤土,土壤有機質質量分數為23.7 g/kg,全氮質量分數為1.55 g/kg,全磷質量分數為0.88 g/kg,堿解氮質量分數為116 mg/kg,有效磷質量分數為13.7 mg/kg,速效鉀質量分數為115.0 mg/kg,pH值約6.5。
參試大豆品種為陜豆125、中黃13、秦豆2018、陜墾豆4號,玉米品種為華盛2000,種子均由安康市農作物種子站提供。
試驗設置玉米品種華盛2000分別與陜豆125、中黃13、秦豆2018、陜墾豆4號間作,同時以陜豆125、中黃13、秦豆2018、陜墾豆4號單作為對照(CK)。試驗采用單因素隨機區組設計,每個處理一個小區,3次重復。3種復合種植模式田間種植情況如下。①M2∶S3 模式(即2 行玉米+3 行大豆):玉米行距40 cm,種植密度為6 萬株/hm2;大豆行距30 cm,種植密度為20 萬株/hm2;玉米與大豆間距60 cm,帶寬220 cm。②M4∶S3 模式(即4行玉米+3行大豆):玉米、大豆行距及種植密度同M2∶S3 模式。③M6∶S3 模式(即6 行玉米+3 行大豆):玉米、大豆行距及種植密度同M2∶S3模式。
2022年5月播種,基肥為大豆專用復合肥,于整地時一次性施入。大豆生育期不追肥。其他田間管理措施按當地常規進行。2022年9月上旬收獲。
1.4.1 農藝性狀測定
使用卷尺、游標卡尺于各參試大豆品種開花期、結莢期、鼓粒期、成熟期測定株高、莖稈直徑等農藝性狀。
1.4.2 光合參數測定
于大豆開花結莢期和鼓粒盛期,在各試驗小區每行選取有代表性的植株3 株,利用TPS-2 光合儀(英國漢莎科學儀器有限公司生產),在晴天09:00—11:00 選取大豆倒數第3 片復葉中間小葉進行測定,測定指標包括葉片凈光合速率、胞間CO2濃度、蒸騰速率及氣孔導度。
1.4.3 產量及產量構成要素測定
于玉米和大豆成熟期,在各試驗小區隨機選取4 m行長植株,全部收獲并測產,每個小區重復取樣3次,取平均值;每行選取5株具有代表性的大豆植株進行考種,測定單株莢數、單莢粒數及百粒鮮質量。根據不同復合種植模式下玉米-大豆所占比例和各小區測產產量,計算作物的總產量。
使用Excel 軟件統計數據,使用SPSS21.0 軟件分析數據。
由表1可知,在不同栽培模式下,4個大豆品種株高從開花期到結莢期顯著增加,但從結莢期至成熟期株高變化不顯著。在開花期,各間作模式與CK模式相比,4個大豆品種的株高差異不顯著。在結莢期,M2∶S3模式與CK模式相比,4個大豆品種株高差異不顯著;M4∶S3模式下陜豆125、中黃13、秦豆2018株高均顯著高于CK模式,但陜墾豆4號株高與CK模式下相比差異不顯著,且顯著低于相同種植模式下其他3個品種;M6∶S3模式下4個大豆品種株高均顯著高于CK模式。這說明結莢期后大豆株高受玉米遮陰影響較大,隨著玉米種植行數的增加,各大豆品種株高呈增加趨勢;其中陜墾豆4號株高增加趨勢較緩,表現出良好的耐遮陰能力。
表1 不同復合種植模式對不同大豆品種株高的影響 cm
由表2 可知,在不同栽培模式下,4 個大豆品種的莖稈直徑從開花期到結莢期顯著增加,從結莢期至成熟期變化不顯著(進入穩定期)。在開花期,M2∶S3、M4∶S3 模式下4 個大豆品種莖稈直徑與CK 模式相比差異不顯著;M6∶S3 模式下陜豆125、中黃13、秦豆2018 莖稈直徑顯著低于CK 模式,陜墾豆4 號莖稈直徑與CK 模式相比差異不顯著。在結莢期至成熟期,M2∶S3、M4∶S3、M6∶S3 模式下陜豆125、中黃13、秦豆2018 莖稈直徑均低于CK 模式,說明復合種植模式會對大豆莖稈直徑產生一定的影響;M2∶S3、M4∶S3模式下陜墾豆4號莖稈直徑與CK模式相比差異不顯著,但M6∶S3模式下陜墾豆4號莖稈直徑顯著低于CK模式。在成熟期,4 個大豆品種進行比較,M2∶S3 模式下陜墾豆4 號莖稈直徑分別較陜豆125、中黃13、秦豆2018 增加8.00%、10.96%、10.96%;M4∶S3 模式下陜墾豆4 號莖稈直徑分別較陜豆125、中黃13、秦豆2018 增加12.50%、9.46%、14.08%;但M6∶S3、CK 模式下4 個大豆品種莖稈直徑無顯著差異。這說明結莢期后大豆莖稈直徑受玉米遮陰影響較大,隨著玉米種植行數的增加,大豆莖稈直徑呈減小趨勢;其中陜墾豆4 號株高減小趨勢較緩,表現出良好的耐遮陰能力。
表2 不同復合種植模式對不同大豆品種莖稈直徑的影響 cm
由表3 可知,間作模式與CK 模式相比,不同大豆品種的單株莢數、每莢粒數均無顯著差異,但百粒鮮質量、產量有顯著差異。M2∶S3、M4∶S3、M6∶S3 模式下陜豆125、中黃13、秦豆2018 這3 個品種百粒鮮質量、產量明顯低于CK 模式,且隨著玉米種植行數的增加,上述3 個大豆品種產量呈逐漸減少趨勢。M2∶S3、M4∶S3模式下陜墾豆4號產量與CK模式相比較差異不顯著,但顯著高于相同種植模式下其他3 個品種。M2∶S3 模式下陜墾豆4 號產量分別較陜豆125、中黃13、秦豆2018 增加10.49%、10.60%、10.42%;M4∶S3 模式下陜墾豆4 號產量分別較陜豆125、中黃13、秦豆2018 增加29.22%、33.33%、35.76%。M6∶S3 模式下陜墾豆4 號產量顯著降低。這說明隨著玉米種植行數的增加,遮陰強度加大,大豆百粒鮮質量和產量呈減小趨勢;其中陜墾豆4 號百粒鮮質量和產量減小趨勢較緩,表現出良好的耐遮陰能力。
表3 不同復合種植模式對不同大豆品種產量及產量構成要素的影響
由表4可知,在CK模式下,4個大豆品種葉片凈光合速率、氣孔導度、胞間CO2濃度、蒸騰速率無顯著差異;在間作模式下,陜豆125、中黃13、秦豆2018 這3 個品種葉片凈光合速率、氣孔導度、蒸騰速率較CK 模式顯著降低,而胞間CO2濃度顯著升高,葉片光合作用能力下降,且上述3 個品種葉片光合作用能力隨著玉米種植行數的增加呈逐漸降低趨勢。與其他3 個品種大豆相比,M2∶S3 模式下陜墾豆4 號葉片光合作用能力下降較緩慢,且葉片凈光合速率較CK 模式相比差異不顯著;M4∶S3、M6∶S3 模式下陜墾豆4 號葉片凈光合速率顯著低于CK 模式,但顯著高于相同模式下其他3個品種大豆。M4∶S3模式下陜墾豆4號葉片凈光合速率分別較陜豆125、中黃13、秦豆2018 高25.85%、35.36%、34.5%;M6∶S3 模式下陜墾豆4 號葉片凈光合速率分別較陜豆125、中黃13、秦豆2018 高43.22%、31.54%、30.49%。這說明隨著玉米種植行數的增加,遮陰強度加大,光照減弱,大豆葉片光合作用能力呈下降趨勢;其中陜墾豆4 號葉片光合作用能力下降趨勢較緩,表現出良好的耐遮陰能力。
表4 不同復合種植模式對不同大豆品種光合特性的影響
推廣應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農民收益的有效舉措。帶狀復合種植模式與單作模式相比,由于生態環境發生改變,如玉米對大豆光照條件的影響,導致大豆農藝性狀、產量較單作模式發生變化[3]。株高、莖稈直徑是作物重要的農藝性狀,不僅是反映作物長勢的重要指標,也關系著作物產量的形成及干物質的積累[4]。封亮等[5]研究表明,大豆、玉米按照行比2∶4種植(帶寬2.4 m 模式下),大豆株高、莖稈直徑表現較佳,單位面積產量較高。筆者此次研究表明,陜豆125、中黃13、秦豆2018、陜墾豆4 號等4 個大豆品種在復合種植模式下較單作株高增加、莖稈直徑降低,這與前人研究一致。此次研究還表明,在復合種植模式下,隨著玉米種植行數的增加,大豆株高呈增加、莖稈直徑呈降低的趨勢;其中陜墾豆4號農藝性狀變化較為緩慢,表現出較好的適應性。
光照是影響植物生長的重要非生物因素。在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模式下,高稈作物玉米對低稈作物大豆會產生一定的遮陰作用,對葉片光合作用不利[3]。李植等[6]研究表明,在大豆生育后期,受玉米遮陰的影響,大豆葉片凈光合速率顯著降低,氣孔導度、蒸騰速率顯著降低,胞間CO2濃度升高。李初英等[7]研究表明,當遮光強度超過20%后,大豆單株莢數、單株粒數、單株粒質量、單株地上部生物量、百粒質量和小區產量顯著或極顯著下降。筆者此次研究結果與前人一致:在玉米遮陰下,大豆葉片光合作用能力減弱,且隨著玉米種植行數的增加,大豆葉片光合功能下降幅度變大。
單株莢數、單株粒數、每莢粒數及百粒鮮質量是產量形成的重要構成要素,直接影響產量的高低。曹曼君等[8]研究表明,大豆單株莢數、單株粒數、每莢粒數及百粒鮮質量受光照強度的影響較大,在遮陰處理下,菜用大豆的單株莢數、單株鮮莢質量、有效莢數、單株粒數、百粒鮮質量和小區鮮莢質量均會有不同程度下降,且大豆生長前期對光照反應更敏感。筆者此次研究表明,復合種植模式與單作比較,株莢數、單株粒數、每莢粒數無顯著變化,但百粒鮮質量、產量較單作顯著降低,且隨著玉米種植行數的增加,下降幅度變大,這可能與玉米種植行數越多遮陰作用越強烈有關。綜上所述,4個品種相比較,陜墾豆4號各指標下降較緩慢,表現出良好的適應性。
在玉米-大豆復合種植模式下,玉米的遮陰作用會降低大豆葉片光合功能,使大豆株高增加、莖稈直徑降低、百粒鮮質量降低、產量降低,且不同品種對遮陰適應性不同。筆者此次的研究表明,陜墾豆4 號田間綜合表現優于陜豆125、中黃13、秦豆2018,適宜在生產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