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威
蘇州高博軟件技術職業學院,江蘇 蘇州 215163
智慧理念最早由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IBM)正式提出,其宗旨是以信息技術提升人們生活的便捷性。智慧理念結合城市建設發展理念催生出了智慧城市理念,這為豐富城市人居空間提供了新的思路。人居空間從廣義層面解釋是指人類聚居生活環境的總和,涵蓋具有居住、休閑、娛樂、購物等功能的私人家庭空間與社會公共空間,如小區、商場、酒店等環境空間。城市文化人居空間則是以城市人居空間為空間載體,以區域特色文化的發揚與傳承為目的,并以文化豐富城市人居空間的視覺形式、內涵及相應生產生活方式的環境空間。
筆者以蘇南城市典型代表——江蘇省蘇州市為例,結合智慧理念,探討智慧城市文化人居空間設計方案,并以蘇州傳統園林文化展示空間設計案例展開具體分析;嘗試建立“四素”同構、線上線下、多位一體的蘇州智慧文化展示空間,并以小見大地探索提出蘇南城市智慧文化人居空間設計思路與方法,以期實現“人—技術—空間”的有機協調[1]。
蘇州市的四大名園與多數圖書館、博物館建立了相應的線上平臺,如蘇州拙政園官方網站、蘇州市公共文化中心網站等。
筆者通過調查發現,蘇州市以園林設計文化為基礎建設的智慧文化人居空間系統存在以下問題。第一,園林遺存豐富但無法盡覽。出于遺跡保護等原因,蘇州市60 余處園林遺跡僅能開放17 處,園林領域學者與相關文化研究愛好者對其他優秀園林無法或不便展開持續的現場調研。第二,文化展現方式多樣但大眾參與度較低。觀看、閱讀、體會、欣賞是大眾最主要的游覽方式,但多數為被動接受,大眾參與度較低。第三,資源豐富但地理分布不均。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等空間多位于蘇州市區,周邊區域較少,在一定程度上給蘇州園林的展現造成了空間局限。第四,建立線上平臺但彼此不關聯。蘇州園林同根同源,存在天然的聯系,但其線上平臺彼此很少建立聯系,導致信息更新相對滯后。園林相關研究成果和實時數據無法準確共享,給園林領域學者與相關文化研究愛好者的研究帶來不便。第五,資源管理各行其是。由于上述多數資源之間存在空間距離,加之線上平臺的關聯較少,導致其管理存在隔離現象,不利于數據的整理與比較。
依據城市中與園林相關的實體空間類別,可將蘇州文化人居空間系統細分為四大要素,分別是文化旅游空間、文化創意空間、文化展示空間及文化服務空間。
文化旅游空間是結合蘇州傳統園林文化主題,依托園林景觀遺存開展智慧旅游的空間。文化創意空間是基于江南傳統園林文化開展的創意與創造,聯合產業服務商業的活動空間。文化展示空間是以江南園林為展示對象,以介紹園林設計、園林營造、園林人文等因素為目的的空間。文化服務空間是以滿足人們的文化興趣與需要的服務空間,包括與江南傳統園林文化相關的餐飲娛樂等。文化服務空間是智慧文化人居空間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其他空間彼此聯系的橋梁與紐帶。
在區域文化的聚合作用下,上述“四素”不可能彼此割裂,互不干涉。因此,設計人員應做到“四素”同構,確保各要素緊密聯系,以打造多元文化體驗,豐富城市人居空間[2]。筆者基于智慧理念,通過“線上平臺”結合“線下實體”運行模式,提出建立“四素”同構的蘇州智慧文化人居空間,以期有效促進統籌管理與資源整合。
相關研究發現,沒有任何一個機構可以獨立管理歷史文化空間保護工作的所有事務,現代城市正逐漸成為各類機構和團體的聯合體[3]。“信息融、空間融、民眾融、管理融、成果融”致使“文化融”,顯然“融”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一個主題。智慧文化人居空間的建設思路歸根結底就是“一切能夠促成‘融’的舉措集合”,而其未來也必將走向融通并茂。
如圖1 所示,在線上建立蘇州園林智慧文化人居空間平臺(線上平臺體系),下設線上文旅平臺、線上大眾文創平臺、線上文展平臺與線上文服平臺四大板塊;每個板塊以“蘇州地圖系統”為基礎,鏈接對應單元信息,建立互聯模式,形成由點及面、自上而下的邏輯關系。
圖1 蘇州園林智慧文化人居空間線上平臺邏輯圖
實體空間依據關聯性適當融合,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化布局,如對商場、地鐵、餐飲店等人流量較大的公共區域可適當建立簡化版文化創意空間、文化展示空間及文化服務空間,解決“資源豐富但地理分布不均”的問題。
注重大眾的文化參與,加入互動的、創新的、大眾的文化傳承思路,改變傳統的文化接受式傳播途徑,以創造提升認知,深化文化對大眾的影響。
通過該系統構建文化發展與傳播的可視平臺,便于信息的收集與整理,利于文化成果的廣泛傳播與轉化,不斷豐富文化的內涵。
建立線上平臺體系需要配套的統一協調與管理的制度,實現自上而下的“統一協調,分級管理”,從各司其職到聯合共享,不斷深化“四素”同構的發展局面。
上述舉措的實質是“融”,而“融”就意味著“多與繁”,極易導致“雜與亂”。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從線上資源入手梳理邏輯,并通過線上資源的協調管理開展有序的實體資源融合。
這里的探索有兩個層面,一方面是持續探索蘇州園林設計文化,使蘇州園林在城市中能夠得到更生動的展現;另一方面是持續探索智慧文化人居空間的“四素”同構機制,不斷深化改革,利用新思想、新技術拓展文化的表現形式。
從文化展示的內容上看,關于蘇州傳統園林的智慧文化展示空間設計(下文簡稱智慧文展設計)應包含園林自然、園林人文、園林設計、園林營造四大板塊,通過“線上文展平臺”與“實體空間融合(融合實體文創空間‘園林營造互動體驗區’)”實現不同系統間單元的互聯,組建成統一多元的體系[4]。
項目主題為“蘇州古典園林博物館設計”,建筑面積約300 m2。項目的設計與建設應達到以下4 個要求。一是全面。能夠從自然、人文、設計、營造等方面充分全面地展示園林設計文化。二是智慧。利用信息技術設計實體文化展示空間,運用動態展示、互動體驗等形式,促成多元化高品質“智能與智慧”的展示形式。三是雙線。建立配套手機App或微信公眾號等線上文化展示平臺,并鏈接蘇州園林智慧文化人居空間線上平臺,梳理各要素的邏輯,再以此聯系智慧文化人居空間系統中其他線上資源,便于統一管理。四是融通。利用文化創新、文化服務等方式,配合線上資源與線下實體展區,建成功能完整、形式豐富全面的大眾園林設計文化認知與體驗區。
項目平面設計方案如圖2所示,共包含2個房間與1 個走廊。結合戶型,并考慮到展廳面積較小,將該項目區劃分出三大展示區,分別是園林自然展區、園林人文展區、園林設計與營造展區。在布局方面,以墻面為展墻,隔斷多設置為半隔斷形式位列正中,影響動線流向但不影響視覺空間,適合小空間的展示設計。在動線方面,采取環形布局、同進同出的方式,避免交通流向混亂帶來的觀覽不便。三大展區采用實物展臺展柜展示、墻面圖文展示、電子多媒體動態展示、虛擬情景漫游體驗展示等形式,開展豐富的、多元化的園林設計文化博覽活動。
圖2 蘇州古典園林博物館設計平面布局分析圖
智慧文化展示空間的實體資源以建筑空間為載體與基礎,依據人們的觀覽習慣設計布局與動線方案,在動線上安排展示內容與展示元素。配合靜態與動態展示,利用合信息互聯技術與線上平臺體系,連貫園林自然、園林人文、園林設計與園林營造的展示主題,聯通文化旅游空間、文化創意空間、文化展示空間及文化服務空間“四素”,以小見大,層層遞進。
該項目的設計內容主要包含展示空間設計(室內設計)、用戶界面(User Interface,UI)設計兩方面。空間設計作為實體文化展示,承載所有蘇州園林典型特征,包括實物的、圖文的、動態的展示內容,還包含空間中導向性、說明性設施。UI 設計則構成了線上文化展示,以線上虛擬展示館為主體,利用虛擬互動技術,營造類似游戲場景的“體驗式”線上觀覽模式,對每部分的內容展開動靜結合的、通俗易懂的、深入淺出的講授與傳遞。
采用漏窗、屏門、盆景、假山等設計元素,配合抽象、借景等設計手法,設計實體文展空間。園林自然展區以盆景實物設計為主,配合圖文與動態視頻展示,以局部設計小景(皴石、假水、綠植等園林元素)穿插其間,再以漏窗與屏門借取“一壺天地”,體現蘇州園林相石、造水、植木的自然之趣。園林人文展區則以圖文配合實物的展示形式為主,利用解構與重組的藝術處理手法對展墻進行規劃,實物則使用展臺與展柜,部分圖文與實物采用懸掛方式,通過繩索懸吊于展廳空間增加趣味性,再配合上述園林元素穿插其間。園林設計與營造展區除了繼續沿用上述展墻、懸吊、展柜、動態展示等展示形式與融合園林元素的設計手法外,還建立實體文創空間,引導游客制作簡易的園林小盆景、小木作構件裝飾等。所得產品可由游客自購,或關聯線上大眾文創平臺進行展示與線上售賣(見圖3)。
圖3 實體文展空間中園林元素的使用與搭配
UI 設計針對的是線上文展平臺。筆者以手機App 為例展開用戶界面設計。配合實體資源,共設置5 大板塊,分別是虛擬展館、園林自然、園林人文、園林設計與營造、營造體驗成果展示。線上文展平臺可通過一級線上文展平臺地圖系統鏈接到蘇州園林智慧城市線上平臺與其他二級文展平臺,形成上下連貫的邏輯關系。每個版塊結合采用圖文、視頻、虛擬漫游、虛擬互動等展示形式,開展多元化的園林設計文化線上展示。界面設計注重畫面感,背景采用拙政園、留園等經典園林的全景圖,并配合虛化處理,圖標融入園林漏窗、屏門等元素,同時融入中國山水畫風格,畫面適當留白,線條簡單,營造簡潔大方的用戶界面(見圖4)。
圖4 線上文展平臺UI界面設計與點擊操作圖示
綜合關于智慧文化人居空間的論述,智慧理念的融入絕不僅僅是使用信息技術,更為重要的是規劃與設計思路的拓展,自上而下地整合資源,并將其融入規劃設計的總體“故事線”[5],形成智慧“邏輯”。這也是“四素”同構的前提,可為智慧文化展示空間乃至智慧文化人居空間各要素提供穩定堅實的邏輯聯系。
以項目線上文展平臺為例進行“邏輯”梳理(見圖5)。平臺之間乃至平臺板塊間都需要建立聯通,而聯通的邏輯要點正是各平臺的功能與分級關系。設計配套的線上文展平臺包含園林自然、園林人文、園林設計與營造、虛擬展館、營造體驗成果展示五大板塊。園林自然、園林人文、園林設計與營造三個板塊除了利用圖文、視頻等動靜結合的展示形式外,還可鏈接園林慕課資源、園林學術資源等,建立園林學術研究與文化認知體系,便于相關專家、園林藝術愛好者等人群的專業認知。營造體驗成果展示板塊是對實體文化展示中園林營造互動體驗區的文化創意作品進行線上展示,融合大眾文創思路,除博物館自銷外,還可將有藝術價值與市場的文化創意作品發布于“線上大眾文創平臺”,促成文化創意產品的可視化與商業化,形成特色的園林設計文化“展—創—銷”體系。虛擬展館板塊則是效仿游戲互動模式的線上虛擬展示館。游客可以通過安裝插件,感受游戲互動式場景漫游體驗,點選場景中的物品即可查閱相關說明文字。此外,通過“蘇州地圖系統”,鏈接蘇州園林博物館、蘇州博物館等其他與園林相關展館的線上平臺,建立展館之間的線上聯系,加之遍布蘇州市各處的線上文展平臺(二級平臺),共同構成了蘇州園林“線上文展平臺體系(一級平臺)”。
圖5 配套線上文展平臺的“邏輯”梳理
邏輯梳理的最終目的是將文化旅游空間、文化創意空間、文化展示空間及文化服務空間的聯系進一步增強,利于線上線下、“四素”同構局面的產生與持續強化,形成內涵豐富、多元的智慧文化人居空間系統。
筆者以智慧理念結合特色文化,以蘇州傳統園林文化展示空間設計為例,探究豐富城市文化人居空間的途徑。筆者認為,一方面要由線上到實體梳理智慧“邏輯”,要素間的和諧共生必然需要邏輯的整合,將無序的、龐雜的要素成分自上而下、由內到外、分門別類進行劃分;另一方面應引導其他文化形式的智慧融合。蘇州市擁有眾多的文化形式,以園林設計文化作為代表,其建設能夠引導其他文化形式的智慧融入,持續豐富蘇州智慧文化人居空間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