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金元/江蘇省蘇州市農業農村局
江蘇省蘇州市緊靠太湖和長江,轄區內湖河縱橫交錯,生態環境容量小,發展大型畜禽養殖產業沒有足夠土地和環境容量。多年來,蘇州市始終堅持“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發展,不斷探索畜牧業發展新路徑,持續推進生態循環、綠色高效的都市畜牧業發展。
2018年,蘇州市委市政府將美麗生態牧場全覆蓋列入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三年行動計劃考核指標,經過持續5年建設,全市累計建成45家美麗生態牧場,覆蓋率達到95.74%。2022年,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農村養殖場達到標準化改造要求”決策部署,同步啟動規下畜禽養殖戶美麗牧園創建工作,力爭到2023年6月底轄區內111家規下畜禽養殖戶全部完成美麗牧園建設。
強化建設標準。美麗牧園創建主要從污染管控、設施提檔、管理規范、環境美化4個方面進行改造提標,重點突出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全面完成“一分流二配套”建設標準,分別是雨污分流設施改造、建設配套干糞堆肥場和糞污貯存池、建立配套糞污消納農田與消納協議。針對規下生豬養殖污水全部納入城鎮污水管網,一體規劃、整體推進。
明確建設責任。按照屬地管理原則,鎮級人民政府統籌兼顧美麗鄉村建設、農村環境整治,同步推進美麗牧園建設工作。同時市級財政在鄉村振興片區化獎補資金中切塊660萬元,分別用于各區和縣級市一次性獎補10萬元和5萬元。
強化目標路徑。對規下養殖戶分成宅前屋后、獨立場地、林地養禽、大棚養羊4類不同業態進行分類指導、分批實施。綜合考量屬地村容村貌,養殖戶場容場貌、基礎設施、土地消納等資源稟賦條件,因地制宜,科學制定養殖戶標準化改造提標建設方案。
2020年全市新建9家穩產保供萬頭規模豬場,生豬養殖存欄量將近20萬頭。如何破解城市周邊生豬養殖帶來的環境影響,是我們面臨的新問題、亟待解決的新課題。
加強養殖臭氣排放管理。轄區內5萬頭存欄規模豬場必須配套臭氣收集處置設施設備,對棚舍養殖、干糞堆肥、污水儲存的臭氣都要建設有組織收集設施設備,做到集中處置。特別是多層式樓房豬場的臭氣排放,采用濕化、酸化和活性炭吸附等多種模式,從源頭上進行減排,減量臭氣源。
強化農牧結合循環利用。在基礎設施上,地方政府主動建設污水管網對接規模豬場污水接口,市水務局發文明確生豬養殖廢棄物預處理后可接入城鎮污水管網,同時對污水處理費實行階梯式收費價格,倒逼養殖場主動開展農田消納。利用環太湖地區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示范區建設契機,招商引進復合有機肥生產企業,主動承接、全量處理大型生豬養殖場糞污。
提標改造無害化設施。協調構建全市動物無害化收集處理新機制,提標改造吳中區動物無害化處理設施,將高溫碳化改造為高溫干化模式,處理范圍擴大輻射到全市畜禽養殖和屠宰、城市犬貓、野生動物等病死動物和產品以及市場過期畜禽產品。目前企業已確定改造設施設備,即將進入工程改造階段。
推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不能僅僅停留在畜禽養殖上,必須前伸后延產業鏈,積極探索畜牧業創新發展新路徑。
文化加碼拓展非農功能。2020年以來,蘇州市太湖鵝保種場在生產、保種基礎上,建設太湖鵝文化館,以文化為載體,逐步形成科普教育、餐飲民宿、產品開發為鏈條的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創建以“太湖鵝莊”為品牌的蘇州市共享農莊,成為蘇州市首家畜牧業旅游基地。同時,吳中中蜂枇杷蜜、張家港梁豐奶牛、昆山鼎豐農場、太倉東林羊場等多個生產基地都在積極拓展牧旅融合發展,延長產業鏈和價值鏈,打造產業高地,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數字賦能實現智能管理。2020年以來,依托智慧農業國家改革試點平臺,制定《蘇州市智慧農業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出臺智慧農業支持政策,制訂智慧牧場建設與評價標準,截至目前累計認定4個全產業鏈智慧畜牧示范生產場景,實現畜禽養殖生產場景在線化、可視化。
產業集群加快創新發展。2022年市委市政府成立市級農業發展集團,采用收購控股、資產劃轉等模式,整合湖羊保種場、蘇太豬蘇太集團等企業資源,成立蘇州市特色農產品發展有限公司,在50多個農貿市場打造地產優質農產品銷售平臺,并且啟動線上直銷模式,打通牧場到餐桌“最后一公里”。太倉安佑集團做大做強飼料產業,2022年產值超過100億元,同步成立安小佑豬肉銷售品牌,開展肉品分割、肉品加工、肉品深加工等,全國生鮮零售連鎖門店100家以上,豬肉年產量20萬噸,銷售額達到14億元。同時招商引進碩騰生物、美農生物、漢璟生物、天康生物、艾益疫苗等大型獸用生物制劑、飼料添加劑等動保產品生產企業,積極培育現有人用生物醫藥企業拓展動物生物醫藥產業項目,大力推動替抗、替粕類和寵物疾病治療類等生物飼料、動物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預計到2025年,創新類動保產品企業將超過10家,年產值將超過2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