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剛, 張清蓮, 楊亞閣, 任俊梅, 王永立, 劉如垚, 湯永濤, 周傳江, 聶國興*
(1.河南師范大學水產學院, 河南省水產動物養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河南新鄉 453007;2.尉氏縣水利局水產技術指導站, 河南開封 475500)
尉氏縣屬河南省開封市,位于豫東平原。 東面開封通許縣、周口扶溝縣,南和鄢陵縣、許昌長葛市接壤,西與新鄭市交界,北與祥符區、中牟縣相連。 尉氏縣四季分明,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1]。 尉氏縣年平均氣溫14.1℃。年平均無霜期215天,年平均降水量692.3毫米。 年平均日照2481.9小時,尉氏縣域屬淮河流域,境內大小河流30余條,境內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主要有賈魯河、雙洎河、康溝河、尉扶河、百邸溝、黎明河等9條河,河道總長230公里。 故其水資源豐富,為魚類提供了棲息環境。 我們對尉氏縣的魚類資源狀況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工作, 并分析其魚類種類組成和區系分布特征。
2020年9月22日至9月25日, 河南省魚類資源調查隊對尉氏縣魚類資源狀況進行了為期四天的調查工作。 為全面摸清尉氏縣魚類資源情況,我們采取實地采樣和走訪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調查。
根據尉氏縣內河流分布情況, 在賈魯河和康溝河等干支流共設置樣點19個(見表1)。 選用刺網、地籠和撒網等多類型的網具采集魚類。 同時,對尉氏縣豫東農貿市場銷售的野生魚類進行了調查采樣。 在實地調查過程中,走訪調查樣點附近的居民、垂釣者及水產相關工作人員, 了解并記錄近期及早期的魚類資源情況。 到尉氏縣檔案館、水利局和縣志辦等部門借閱早期漁業資源調查報告及縣志等資料, 全方面了解尉氏縣魚類種類和資源分布的歷史狀況。

表1 尉氏縣魚類調查采樣點
采集到標本后, 用清水洗凈粘附在魚體上的泥沙和粘液等污物, 將標本用10%的福爾馬林溶液固定,對部分魚體右側胸鰭條用95%酒精保存。 對體形較大的標本, 在固定前先用10%或濃度略高的福爾馬林溶液作腹腔注射和背部肌肉注射。 標本的分類鑒定采用納爾遜分類系統, 并參考陳宜瑜等(1998)《中國動物志硬骨魚綱鯉形目》,褚新洛等(1999)《中國動物志硬骨魚綱鲇形目》和朱松泉(1995)《中國淡水魚類檢索》等國內權威分類專著[2-4],以及世界魚類數 據 庫FishBase (http://fishbase.fishin-fo.cn/search.php)、臺灣魚類資料庫(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hao.php)等權威網絡資料。 最后將部分活體魚類置于拍照缸內進行拍照, 采集側面及局部形態特征照片。
根據尉氏縣境內的河流水系分布特點, 此次共設定了20個采樣點。 其中樣點2長滿水草,水量較少,不宜采捕。 樣點5、14有污水排入,樣點3、8、9河流干涸,不具備采捕條件。 樣點10、12水體呈綠色,長有雜草,但通過訪問,獲知之前存在的魚類。 本次調查共采集30種魚類,隸屬于5目12科29屬(表2)。 鯉形目魚類種類占據多數,共21種占總種數70.00%;鱸形目魚類4種、 鲇形目魚類3種, 各占總種數的13.33%、10.00%;合鰓目(黃鱔)和鳉形目(青鳉)均占總數的3.33%。 鯉科是淡水魚類群體數目最多的科,尉氏縣的魚類資源主要以鯉科魚類為主,占總數的50%。

表2 尉氏縣魚類組成名錄
將本次調查的魚類按照棲息環境、 營養結構和產卵方式等指標進行生態類型劃分[5-6]。 從棲息環境看,生活在水體中上層的魚類較多共15種,如鰱、鳙、中華鳑鲏等;中下層的魚類較少僅3種,如麥穗魚、草魚、鲇。 從營養結構來看,以食肉性魚類為主,共15種,如紅鰭鲌、馬口魚、黃顙魚、圓尾斗魚等,占比為50.00%;雜食性魚類次之,共10種,如鯉、鯽、麥穗魚等,占比33.33%;植食性魚類數目最少(5種),占比16.66%,如草魚、鰱、團頭魴等。 從魚類棲息環境來看:靜水定居型魚類較多,共13種;江湖洄游型的魚類較少,僅有5種。 從魚類的產卵方式來看:屬于沉性卵的魚類數目最多, 如泥鰍、 黃顙魚等, 占總數的46.66%;其次是漂流性卵魚類,如馬口魚、長春鳊、似鳊等,占總數的26.66%;浮性卵的魚類數目最少,如圓尾斗魚、青鳉、烏鱧僅占10%。 按照淡水魚類的分布區系劃分, 本次調查采捕的魚類屬于江河平原區系復合體的數量較多,共12種(40%);其次是屬于南方平原區系復合體魚類共9種(30%);晚第三紀早期區系的魚類共8種(26.66%);而屬于北方平原區系復合體的魚類最少僅1種(3%)。 (詳見表3)。

表3 魚類生態習性和區系劃分
本次魚類調查共設19個自然水域樣點和1個售賣野生魚的農貿市場,獲得30種魚類。 在樣點12、13、18、20采集到的魚類種類較多,代表這些地點的生境良好、適合多數魚類生長。尉氏縣的魚類多屬于江河平原區系復合體, 該復合體魚類多產流動性卵,如鰱、鳙、中華鳑鲏和草魚等魚類都屬于該復合體。 而北方平原區系復合體的魚類,大多產卵較早,耐寒,較耐鹽堿,本次調查僅發現麥穗魚一種。 據報道,根據史為良[7]魚類動物區系復合體學說,尉氏縣在魚類組成中占有絕對優勢的是江河平原區系復合體魚類,說明魚類區系分布特征和該縣地理特征相一致。
本次在開封市尉氏縣的魚類調查涉及賈魯河、康溝河等主要河流且均為淮河水系。 我們發現賈魯河在尉氏境內魚的種類主要以鯉、鯽為主,魚的種類多樣性和資源量較少。 與下游周口市扶溝縣魚類資源情況相比[8],不僅種類數減少12種,種群數量也大幅度地減少。 我們分析可能造成尉氏縣魚類資源明顯減少的主要的原因包括:(1)河流污染。 我們在多處樣點發現河中有大量的有害藻類以及污水排入的現象,魚類的生存環境遭到了破壞,魚類資源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和干擾。 (2)過渡捕撈。 由于人們缺乏對野生魚類的保護意識, 大規模捕撈成魚、 低齡魚、幼魚和越冬魚。毫無選擇地從水體中捕撈所有年齡段的魚類最終會影響魚類種群的結構,引起不可復的損害。
我國經濟日益發展, 隨著不斷推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提高。但由于缺乏專門的農村水污染防治法, 公共政策執行偏差和環保意識淡薄,使河流出現水體富營養化、水質惡化等問題,這種現象不僅使魚類棲息地遭到破壞,魚類資源量降低甚至導致稀有種類遭到滅絕。 因此河道水的治理勢在必行,刻不容緩[9]。 針對尉氏縣存在的河流污染問題, 可采用生物修復技術進行修復:(1)由水芹、麥草等制成的浮床對去除水體中的氮、磷和抑制藻類滋生等也有顯而易見的有利影響。 這些植物的發達根系以及與根系共同生存的微生物往往共同作用并凈化著水體。(2)投放微生物修復劑即添加有效微生物群EM,不僅可以加快富營養化水體中的有機物和污染物質降解速度, 而且可以顯著提高水體中微生物的種群密度, 利用大規模微生物群的代謝作用可在短期內加快污染物的降解速度[10]。生態環境要時刻保持警惕, 普及人們對河流環保意識,加大宣傳力度,施以適度獎懲措施,讓河流生態長期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