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軍陳海楓
(1.黑龍江大學寒區地下水研究所,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2.黑龍江大學水利電力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水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性自然資源。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對水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水資源短缺,水污染擴展速度加快,對我國的經濟可持續發展產生強烈的制約作用。在此背景下,如何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已經成為水資源領域關注的重點[1]。目前,對于水資源效率的研究成果越來越豐富,胡林凱等基于WCA-MEPP從多個方面對云南省進行區域水資源利用效率動態評價[2];崔東文等基于SL-PP模型,對文山地區水資源利用效率進行評價[3],分析研究變化趨勢。陸中偉等基于DEA-Malmquist模型對江蘇地區水資源利用效率進行了評價研究,并且進行了利用效率的空間相關性分析[4];丁緒輝等利用考慮非期望產出的SE-SBM的模型[5],估算了各個省市的水資源利用效率,在此基礎上借助Tobit模型探討相關的驅動因素;李莉等構建DE-BC2模型,從時間和角度對新疆15個地區水資源利用效率進行差異性分析[6];管新建等結合CRITIC-TOPSIS-灰色關聯度對淮河流域水資源利用效率進行評估,結果表明,淮河流域用水效率整體上有上升趨勢[7]。通過對相關學者的研究進行梳理,對于用水效率的評價研究,多數以DEA模型為主,側重考慮水資源與其他生產要素結合的經濟效益,考慮與污染排放的研究較少,很難反映區域水資源利用效率的真實水平,本文運用DEA-SBM模型,考慮非期望產出污水排放量,并引入Malmquist指數,科學評價安徽省的水資源利用效率情況,從各地區實際情況出發,促進水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安徽省位于我國華東長三角地區,東連江蘇省,西接湖北省,總面積14.01萬km2。地勢由平原、丘陵、山地構成,在氣候上屬于暖溫帶和亞熱帶過渡地區,四季分明,季風明顯,全年平均降水量在773~1670mm,夏季降水充沛,年平均氣溫在14~17℃。境內有河流2000多條,湖泊580多個[8],地跨淮河、長江、新安江3大水系。由于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帶,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衡,淮北地區人均水資源不足500m3,水資源調度難度大,供需矛盾凸顯。因此改善區域水資源問題、提高用水效率是亟待解決的問題[9]。
本文收集到的資料數據,源自安徽省統計年鑒(2012—2021)及安徽省水資源公報(2012—2021)。
1.2.1 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基于評價指標的系統性、科學性以及可獲取性,結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參考安徽省區域實況,本文從投入-產出的角度出發,選取地區從業人數、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實際用水量作為投入指標,考慮到水資源在利用過程中所產生的經濟效益,選取地區生產總值作為產出指標,同時考慮到水資源利用產生的經濟效益過程中,也會產生一系列廢棄物,故選取污水排放量作為非期望產出,構建安徽省水資源利用效率評價指標體系[10],詳見表1。

表1 安徽省水資源利用效率評價指標體系
1.2.2 DEA-SBM模型
DEA模型是一種進行投入-產出效率計算的非參數模型方法,基于線性規劃的方法確定決策單元前沿面,在確定最優權重時,無需考慮處理隨機誤差的影響以及進行權重假設,客觀評價了決策單元投入與產出之間的相對效率值,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主觀性,被廣泛應用于水資源效率評價領域[11]。本文采用考慮非期望產出的DEA-SBM模型,考慮決策單元處于規模報酬可變的情形,根據各個決策單元偏離生產前沿面的程度,研究分析水資源利用效率,模型:
式中,S為投入產出的松弛變量;λ為權重向量;m為投入指標種類數;p、q分別為期望產出,非期望產出的種類數;f為效率評價指數;x、yg、yb分別為投入指標、期望產出和非期望產出。
1.2.3 Malmquist指數模型
Malmquist是一種鑒于距離函數提出的模型,用來評價DMU全要素生產率動態變化情況的非參數指標。在進行評價跨時期的動態生產效率,可以研究技術變動,技術效率等對全要素生產率動態變化的影響[12]。具體原理:
=ECH×TCH
ECH=PECH×SECH
TFPCH=PECH×SECH×TCH
式中,X、Y為決策單元投入與產出向量;M表示生產效率;TFPCH、TCH、ECH、PECH、SECH分別為全要素生產率、技術變動效率、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D(X,Y)投入產出到有效前沿面的距離,結合技術、規模等因素分析研究水資源全要素生產力率指數動態變化。
基于2012—2021年安徽省16個地級市的數據,采用DEA-SBM模型,在規模報酬可變的情況下,以投入要素為導向計算16個地級市的水資源利用效率,見表2。

表2 2012—2021年安徽省水資源利用效率
從時間進程上來看,2012—2021年,安徽省水資源利用效率整體處于下降的趨勢,由2012年的0.856下降到2021年的0.837,研究期內總體下降了2.2%。2012—2015年,水資源利用效率呈現連續下降的趨勢,在2015年達到0.736,反映出該階段水資源利用結構不合理,水資源問題突出。2015—2017年,整體處于良好的上升趨勢,由0.736上升到0.824,但在2018年水資源利用效率達到了歷年最低,僅有0.636。2018—2021年,對水資源的利用效率有較大的恢復趨勢,由2018年的0.636上升到2021年的0.837,2018年以來,隨著用水結構的不斷優化,節水優先的方針深入推進,安徽省調整產業結構布局,淘汰用水效率低生產工藝,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全面提高用水效率。
從空間上來看,安徽省16個地級市水資源利用效率均值為0.768,其中黃山市、池州市、淮北市、宿州市水資源利用效率達到高水平,這與地區統籌配置和有序利用水資源緊密相關,合肥市、亳州市、銅陵市處于較高水平,蚌埠市、淮南市、馬鞍山市、滁州市、安慶市、六安市等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馬鞍山、淮南作為資源型城市,在建設過程中,污染排放大、產業結構重,治理難度高,其余3個地級市處于中等的水平。在2012—2021年期間,合肥、蚌埠、滁州、馬鞍山等地級市整體的水資源利用效率處于上升趨勢,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加大資源的投入,優化配置水資源,獲得的產出也在增加。
對收集到的安徽省2012—2021年的數據,運用Malmquist指數模型,測算安徽省2012—2021年水資源全要素生產率及變動情況,以及16個地級市的水資源全要素生產率,結果分別見表3、表4。

表3 2012—2021年安徽省水資源全要素生產率及其分解

表4 2012—2021年安徽省16個地級市全要素生產率及其分解
由表3分析結果可知,2012—2021年,只有3個年份水資源全要素生產率處于負增長,其余年份均處于正增長,2015年以后,均處于上升的趨勢,平均值為1.015。從技術變動指數來看,技術變動指數均值為1.033,整體處于技術進步的狀態,變化趨勢與水資源全要素生產率基本保持一致,說明技術變動是導致水資源全要素生產率變化的主要原因,對節水技術的不斷改進提高,可以提高安徽省水資源利用效率。從技術效率來看,平均值為0.983,2012—2021年以來,圍繞著1上下波動,反映出安徽省對現有的資源有效利用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從規模效率來看,平均值為0.992,在2012—2014年,2018—2020年期間達到了最優的水平,在其它時間段值均小于1,實際規模遠離最優規模。
由表4分析結果可知,安徽省16個地級市水資源全要素生產率年均增長率為1.4%,16個地級市水資源全要素生產率差異明顯,除宿州、淮南、阜陽、六安、宣城、池州、安慶等以外,其余各地級市水資源全要素生產率均大于1。對于阜陽市,技術效率和技術變動效率的值均小于1,因此區域需要不斷改進技術,推廣采用節水設備,改善現狀。對于池州市,規模效率的值小于1,是造成區域水資源全要素生產率衰退的主要原因,需要合理優化生產要素的生產規模。對于宿州、淮南、六安、宣城、安慶等地級市,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的值均小于1,表明區域在水資源管理、技術投入以及規模約束等方面還有一定的欠缺。
本文采用DEA-SBM模型與Malmquist指數模型,利用安徽省2012—2021年16個地級市的相關指標數據,對水資源利用效率進行評價,得到的結論如下。
從DEA-SBM模型來看,2012—2021年,安徽省水資源利用效率由2012年的0.856下降到2021年的0.837,研究期內總體下降了2.2%,16個地級市水資源利用效率差距明顯,黃山市、池州市、淮北市、宿州市等地級市水資源利用效率處于前列。
從Malmquist指數模型來看,安徽省水資源全要素生產率整體呈上升趨勢,平均增長率為1.5%,技術進步是影響其增長的主要影響因素。16個地級市水資源全要素生產率年均增長率為1.4%,各地在發展過程中,要合理優化生產要素的生產規模,創新節水用水技術,達到高效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