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牟瓊吳仙吳佳海冉偉男
(1.貴州省草業研究所,貴州 貴陽 550006;2.貴州省畜牧獸醫研究所,貴州 貴陽 550005)
畜牧業是國家農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滿足人們日常生活所需的蛋、奶、肉等必需品,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普通的種養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今社會發展所需,這就需要結合當地的飼草料發展情況,以及當地的經濟發展情況,轉變畜牧業產業發展方式。發展草食畜牧業是當前農業調整的要求,促進糧改飼改革發展,促進糧草兼顧、高度利用、協調發展的環境。在畜牧業發達的國家,在種植栽培等方面多采用混播種植的形式。混播后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及穩定性,改善草品質,利于干草調制及利用,減少病蟲害,增強混播草地生命力,增強抗旱、抗寒、耐高溫等能力。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是一種蛋白質含量高的優質豆科牧草,被稱為“牧草之王”。種植紫花苜蓿可以解決畜牧業發展過程中飼草料和高蛋白飼料短缺等問題,苜蓿與其他牧草混播,具有比苜蓿或其他牧草單播時更為明顯的優勢,即可以在時間、空間上充分利用光、熱、水、土和草資源,實現單位土地面積牧草營養體產量的最大化和適口性增加,土地資源高效利用,避免土地閑置浪費,為草地畜牧業提供技術支撐和保障。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人們認識到紫花苜蓿和多年生禾本科牧草混播的好處,在土壤肥力、空間利用、資源利用上存在互補而非競爭,通過試驗發現最優種類及配比,以及最佳的混播栽培技術使其成為高產優質的混播草地。
選擇平坦,也可選擇坡地、撂荒地等,且排水良好、土層深厚疏松的土地,避免與糧爭地;土壤pH值在6.8~8.3的中性或微堿性沙壤土。由于紫花苜蓿有自毒作用,會抑制種子萌發,導致幼苗死亡,產量、品質下降等,因此前茬作物為紫花苜蓿的土地上不宜再次種植苜蓿,前茬作物是紫花苜蓿必須間隔2年或2年以上才能再次種植苜蓿。
清除地面上茬物、雜草、石塊等,播種前深翻20~25cm,耙細,壓實,不能有大的土塊或土坑,整勻一致的疏松土壤。結合整地施足底肥、灌足底水。
1.3.1 混播組合
根據播種地的土壤條件、氣候條件等因素,選擇適合于當地播種的紫花苜蓿品種;根據與其混播草種的形態學、生態學、營養學等,選擇適合混播的多年生禾本科牧草,使其達到互利互生,互相促進,優勢互補,促進高產、穩產、營養品質更高的目的。根據播種目的和收獲年限選擇,2~3年或4~5年的草種組合,混合播種。在貴州,苜蓿選擇秋眠級高,抗病蟲害能力強,越夏性能優越,產量高、品質好的品種。如貴州省草業研究所2020年12月審定的國審紫花苜蓿品種(國審590);多年生禾本科可以選擇高羊茅、黑麥草、扁穗雀麥、鴨茅等。
1.3.2 混播比例
根據飼喂不同的家畜禽,采用的配比不同,通常紫花苜蓿30%和70%的多年生禾本科混合,既可以提高草產量又可以提高混合草的品質。在貴州省烏蒙山區采用紫花苜蓿與黔南扁穗雀、黔草4號鴨茅混播,都比單播禾本科牧草3年平均產量高,且營養成分也能保持較高。
1.3.3 混播方法
混播方法是指各種牧草及其個體在空間上的合理配置。方法為撒播和條播,條播又分為同行播種和間隔播種,同行播種先將種子混勻,條播行距30cm,播種深度2~4cm,播后及時鎮壓。撒播是將草種混合后,人工或機械撒播于地中;同行播種是將草種混合后播在同一行;間隔播種又分為窄行間隔條播和寬行間隔條播2種。播種3種以上牧草時,可以一行播種一種牧草,或者每種都在每行播種。寬窄行間隔播種,通常在窄行中播種不喜光或競爭力較強的牧草,而在寬行內播種喜光或競爭力較弱的牧草。
1.3.4 播種時間
根據紫花苜蓿和多年生禾本科的生物學特性及當地土壤、氣候條件決定適宜的播種期。如豆科與禾本科牧草同為冬性或春性牧草,可以在秋季或春季同時播種,否則應分別秋播和春播。春播可在3—5月播種,秋播可在8—10月播種。
混播草地由于2種及2種以上草種混播,常會出現種間競爭等現象,從而影響其產量及品質,因此對其進行合理的田間管理和灌溉施肥,可以使其產量增加,品質提高。
1.4.1 施肥
牧草生長需要大量的氮、磷、鉀等大量元素,還需要一些微量元素。豆科牧草和禾本科牧草對營養元素的需要量有相同也有不同。禾本科牧草比豆科牧草對氮肥的需求量更大,反應也更加敏感,這是由于豆科牧草根部的根瘤菌可以起到固氮作用,但在苗期根瘤菌形成之前需施入少量氮肥。如果不施肥,牧草從土壤中吸收的營養物質是不能滿足自身需要的,只有通過科學的施肥方法才能滿足其營養需求。施肥是給植物提供生長所需的養分,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的技術措施,為植物增加產量和改善品質。因此,根據牧草種類不同,在不同時期,肥料的施肥種類及數量也不相同,應根據牧草品種的特點,適時適量施入不同的肥料,以滿足牧草在不同時期對營養元素的需求。
1.4.1.1 基肥
牧草播種前,結合土壤耕作施用有機肥料和遲效化肥,滿足牧草生長期的需要,稱為基肥。基肥施用方法有2種,播種前結合耕地,施用腐熟后的農家肥或者化肥;播種時和種子同時放入,以滿足牧草苗期需要。紫花苜蓿混播草地都是多年收獲,在播種之前應該施足基肥,包括腐熟后的有機肥和化肥,一般施有機肥2000~2500kg·667m-2。要施足化肥,一般施純氮5~7kg·667m-2,速效磷6~8kg·667m-2,速效鉀4~6kg·667m-2。根據土壤養分情況適當施入所需要的微肥。紫花苜蓿是豆科牧草,根部有固氮根瘤菌,能夠達到固氮的作用,在一般情況下,紫花苜蓿不需要增施氮肥,只是在紫花苜蓿幼苗期,根瘤菌未形成時,施少量氮磷肥,以促進幼苗的生長。
1.4.1.2 追肥
追肥是牧草出苗后,在其生長發育內,根據牧草長勢進行追施肥料,目的是供給不同生長期內的牧草所需要的養分,可以增加其產量,促進牧草高產優質。根據牧草的需要,對于不同的環境、氣候、降雨量等變化,施肥種類和用量不同。追肥主要是以化肥為主,追肥方法可以條施、穴施、撒施、葉面噴肥等。為了提高牧草產草量,每次刈割后應及時追施,紫花苜蓿只需少量增施氮肥或不施,禾本科需要追施氮、磷、鉀肥。每年春季和秋季要各追施1次,秋季給牧草追越冬肥,豆科牧草主要以磷、鉀肥為主,目的是增強抗寒能力,使其安全過冬;禾本科牧草以氮肥為主,配施一定量的磷、鉀肥,可以增加分蘗數,提高冬天分蘗的成活率,使其安全過冬。
1.4.2 雜草防治
雜草與混播牧草爭奪水分、養分、光照等,影響混播牧草的生長和發育,降低產量。雜草和牧草混在一起,在幼苗期清除費時費力,因此,在播種前清除雜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人工,減少成本,提高產量。
1.4.2.1 播前準備
在播種前可先深翻整地,將土壤表層種子及已發芽雜草一并深翻入土深埋,使其不宜發芽;也可以采用深翻整地與淺翻整地相結合。預先深翻整地,一部分種子深埋不宜發芽,一部分種子提前發芽,在牧草混播之前再淺翻整地,消滅已發芽的草,減少雜草危害,確保出苗整齊一致。
1.4.2.2 中耕除草
一般出苗4周左右,混播牧草地上部分生長比較緩慢,此時進行第1次除草。第2年返青后再次進行中耕除草,避免雜草與牧草爭搶水分及養分,同時還可疏松土壤促進牧草生長。每次刈割后,也要進行除草培肥。
1.5.1 刈割
秋季播種,第2年以后每年刈割4~5次,首次刈割在初花期,隔40~45d刈割1次,最后1次刈割應在初霜后,留茬高度5~8cm。
1.5.2 加工
1.5.2.1 干草加工貯藏
干草是指青草或栽培青綠飼料的生長植株地上部分在未結籽實前刈割下來,經一定干燥方法制成的粗飼料,其特點是營養價值高,適口性好,易于貯藏,干草一般貯藏年限可以達到1~2年。紫花苜蓿及紫花苜蓿混播干草蛋白質含量高對肉牛羊等具有多重優點,如促進產奶量、提高肉質、促進動物生長等。制備好的青干草為青綠色,蛋白質、纖維等含量高,適口性好,具有清香味,是冬春季節鮮草短缺時的主要草料。干草的制備方法分為人工干燥和自然干燥。在紫花苜蓿初花期,開花達到15%時,混播草地刈割,將刈割后的鮮草晾曬0.5~1d,天氣晴朗時,刈割后原地晾曬4~5h,使其含水量下降至35%~40%時,轉至草架上或者堆積成壟陰干,使其含水量降至15%成為優質的青干草。
1.5.2.2 青貯加工貯藏
青貯是將刈割后的鮮草壓實密封起來,使其與外界空氣隔絕,進行厭氧發酵,從而達到植物長久保存的目的,這樣做既可以減少養分損失,又有利于動物消化吸收。青貯可以分為半干青貯和裹包青貯。半干青貯又叫低水分青貯,是將混播草地刈割后,使其含水量降至50%~60%時,進行密閉青貯,特點是比一般青貯飼料干物質含量高,營養豐富,酸味小且氣味芬芳,適口性好。天氣晴朗時刈割,刈割后晾曬,使其葉片卷曲,壓迫莖稈能擠出水分,含水量達到50%~60%。將晾曬好的牧草切成1~3cm小段,快速轉入青貯罐等裝置,壓實密封進行青貯。
混播是指將2種或2種以上草種混合播種建植的草地的方法,目的是使其優勢互補,互相促進,達到最優的效果。這種種植方式可以高效利用土地資源,能夠保證牧草全年產草及生態的穩定性。而豆科牧草和禾本科牧草混播不僅具有上述特點,還具有養分互惠作用,可以增加氮素的利用,提高單位面積土地利用率、光合利用率、養分利用率等,延長草地利用年限,從而提高單位面積上的產量。貴州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區,混播草地的建植,可以增加地表的植被覆蓋率,保持水土,改善生態環境,從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2個方面達到雙贏的效果。
紫花苜蓿與多年生禾本科混播比單播更能夠保持生態結構多樣性和穩定性,更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紫花苜蓿屬于多年生豆科植物,直根系,具有扎根深等特點,根部的固氮根瘤菌具有生物固氮的能力,可以固定大氣中的氮素,轉化為土壤中可吸收的氮素,增加了土壤中的氮素含量;同時具有強大的根系,能夠防止水土流失,可以作邊坡綠化植物。多年生禾本科多為須根系,與紫花苜蓿混播后,根系分布于不同的土層,能夠從不同的土壤層面吸收水分及營養元素,禾本科牧草還可以利用豆科牧草根瘤菌固定的氮素,使其減少化肥施用量。
牧草產量是種植牧草的直接目的和體現,也是混播建植的主要目的之一。豆科牧草葉片集中在上部,禾本科牧草葉片集中在下部,充分利用空間,提高光合利用率及單位面積產草量。牧草混播比單播產量高,通常產量提高14%~25%。衡量牧草營養價值的標準是粗蛋白的含量,因此對動物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是人們選擇牧草的重要指標之一。豆科牧草粗蛋白含量比較高,禾本科牧草碳水化合物含量比較高,當紫花苜蓿與多年生禾本科牧草混播刈割后,粗蛋白含量明顯高于禾本科牧草單播時的含量,因此增加適口性,也提高了混播牧草營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