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茹 張巧明 楊英軍
(河南科技大學園藝與植物保護學院,河南 洛陽 471000)
戶外游憩(OutdoorRecreation),又稱野外游樂、野外游憩、戶外游樂,是指在閑暇娛樂時間內開展的,通過使用自然資源以達到享受和娛樂為主的戶外休閑活動,如野營、觀光、考察、教育等[1]。對于研究者來說,戶外游憩的定義基本上都會包含休閑活動、閑暇時間、滿足身心放松愉悅等方面的需求[2]。
近年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使得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休閑時間也逐漸增加。這導致了人們對戶外游憩的需求日益迫切。尤其在“新冠疫情”結束后,人們對于戶外游憩方面需求增加、頻率增高,所伴隨的游憩相關的優勢與問題也逐漸突出,如何能更好地發展戶外游憩,緊跟時代的步伐,則需要更多方面的了解戶外游憩領域的動態。
本文運用科學計量方法對國內戶外游憩相關文獻所涉及的發文量、研究人員、關鍵詞等進行統計,分析、總結國內戶外游憩領域的發展趨勢,更好地把握戶外游憩發展脈絡以及演進過程,對未來戶外游憩理論探究和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數據來源于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選擇類型為“高級檢索”,篇名檢索“戶外游憩”,為保證全面性,主題檢索中加入“或包含游憩空間”“或包含游憩”“或包含戶外游憩空間”同義詞。為保證數據的權威性和完整性,以1987—2022年的SCI來源期刊、CSSCI、核心期刊、EI來源期刊和CSCD等期刊文獻,中文文獻共檢索1795條,利用COOC軟件對文獻進行同義詞的合并、無意義詞刪除、檢驗、提取、去重等,排除了國際會議、圖書、報紙等,文章的數據來源最終共篩選出1249篇相關文獻。
運用COOC軟件(9.94版)對高頻關鍵詞共現及研究熱點、研究趨勢、發文量分析、作者合作關系進行分析研究。
對1987—2022年戶外游憩研究領域發表的1249篇相關文獻進行分析,結果如圖1a所示,2000年之前,每年發文量<5篇;2000年以后,每年發文量≥5篇,表明我國學者對戶外游憩2000年之前的研究尚處于初期基礎階段,在核心期刊中發表戶外游憩的相關文章較少;2005—2012年發文量整體處于迅速上漲形式,且在2012年發文量達到最多(91篇),表明該階段的學者對戶外游憩的相關研究處于飛速發展時期;2013—2015年發文量出現急速降低的趨勢,表明國內學者對戶外游憩的研究熱度在此期間有所下降;2016—2020年發文量呈上升增漲趨勢,且2020年為史上最多發文量(125篇);2021—2022年發文量呈下降趨勢,但總體發文數量偏高。圖1b中趨勢線從2000—2022年整體呈上升趨勢,表明在該樣本期內戶外游憩研究的學者越來越多。由此可預見,游客對戶外游憩的需求增加,隨之吸引更多學者進行戶外游憩的研究,也反映出我國戶外游憩領域還有較大的研究空間。

圖1 1987—2022年戶外游憩研究領域發文量與發文累積量
作者間合作網絡關系分析得出的網絡知識圖譜,可以更好地呈現發文量及作者之間的合作關系。選用1249篇文獻計算,共有1731名作者,其中有44位作者發文總量為3篇及以上,整體來看,作者的發文總量較低且差別不大,個別作者發文量超過6篇以上,如重慶師范大學馮維波的發文量最多(7篇),這說明各學者對戶外游憩的研究還需要多加提高。
網絡知識圖譜中的節點表示作者,不同作者間的合作關系以節點間的連線表示。權重越大所代表的節點和字體越大,權重越小所代表的節點和字體越小。由圖2可知,作者的合作關系整體上呈現分散布局的特點,主要作者合作網絡聚集類別是以王甫園、王開泳、李仁杰、郭風華為核心。戶外游憩研究并未形成較廣泛和緊密的作者合作網絡,作者之間還需進一步加強合作。

圖2 1987—2022年戶外游憩研究領域的主要作者合作情況分布
相關文獻被引頻次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體現戶外游憩研究領域在學術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影響程度。被引頻次排名前10的戶外游憩相關文獻如表1所示。高被引論文的研究內容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

表1 被引頻次排名前10位的文獻信息

表2 戶外游憩領域研究主題及方法技術
2.3.1 戶外游憩管理方面
戶外游憩資源管理是戶外游憩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景區與植被管理、生態系統與風景資源管理以及游憩影響評估等。美國在戶外游憩的發展歷程、風景資源管理及游憩資源管理方面的研究較早且深入[2]。在研究理論中,常用的方法有游憩機會譜(ROS)、游客體驗與資源保護(VERP)和可接受的變化限度(LAC)等[3]。在我國,學者關注將游憩機會譜(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簡稱ROS)應用于游憩資源管理中。如,賈倩等[4]學者主要從游憩資源管理、游憩的服務管理和游客的管理3個方面研究了國家公園,并與國外進行了比較;劉明麗等[5]研究了ROS對國外游憩資源管理中的應用實踐,并提出了ROS在我國游憩資源管理中的應用前景;李宏等[6]則基于ROS探索,分析得出了我國的國家公園經營的模式;此外,肖隨麗等[7]學者也對構建森林游憩機會譜等方面進行了嘗試;鐘永德[8]、王傳偉等[1]主要研究方向為戶外游憩的發展歷史、游憩機會、資源管理等,研究方法有模型分析、觀察法、文獻法等。
2.3.2 戶外游憩評價方面
吳承照[9]通過因素關系的分析,初步構建了戶外游憩者的體驗質量評價模型,為之后學者的研究提供參考價值。不同學者對城市公園的游憩者進行了研究分析,發現不同年齡和職業的游憩者對游憩項目的滿意度存在差異,主要原因在于游憩項目的設置主要滿足青少年的需求,而未能滿足中老年游憩者的需求;游客對城市公園整體期望高,要求較高,在公園免費游憩之前,游憩者滿意度影響的主要因素有休閑娛樂營造的氛圍、景觀總體性的質量高低、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和游客便利的程度;在公園免費之后,影響游憩者滿意度的因素則主要是游憩的環境、景觀的質量和游憩的項目[10,11]。
2.3.3 戶外游憩者需求方面
我國學者主要關注游憩者對休閑娛樂的需要、游憩者行為活動的不同、游憩者生活方式的改變和游憩者對游憩地不同需求的影響以及游憩地滿意度評價等方面[12-16]。其中,影響游憩需求差別的主要因素包括游客的構成,目前國內外學者對游憩者所在區域、游憩者的年齡、性別、經濟收入和文化差異的研究比較多見。國內學者陳偉吉等、賈黎明等[11,17]運用了調查法和分析法,研究游憩者的特征、偏好、差異及對環境、生態的影響;許春曉等[18]、吳國清等[19]、汪德根等[20]、寧澤群等[21]、粟路軍等[22]從地域上分析北京、長沙、蘇州、上海等經濟繁榮的旅游城市,通過職業差異的游客對旅游的不同需求、消費中的不同需求以及在休閑娛樂中的行為來進行分析。表明從事不同職業的游憩者在游憩中的行為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差異,從而也會有不同的游憩需求及不同的游憩傾向愛好。
將戶外游憩研究領域的52個高頻關鍵詞進行分析,結果見圖3,戶外游憩的研究熱點主要為“風景園林”“游憩空間”“游憩行為”“城市游憩空間”“城市公園”“國家公園”“景觀設計”“規劃設計”,可以分為游憩空間類型、景觀設計、游憩者行為、戶外游憩規劃設計這4個方面。游憩空間類型研究包括游憩空間需求、城市游憩空間、空間結構、布局及形態;景觀設計方面研究包括風景園林、濱水景觀、生態及綠道;游憩者的行為研究包括游憩體驗、兒童、游憩活動及游憩評價;戶外游憩規劃設計研究包括設計策略、城市、濕地公園。

圖3 1987—2022年戶外游憩研究領域的高頻關鍵詞詞云圖情況分布
關鍵詞反映研究領域的發展方向和發展脈絡,而關鍵詞出現的頻次高與低,則說明關鍵詞在該研究領域重要性的高低。論文從1249篇文獻中提取3009個關鍵詞,圖4為高頻關鍵詞出現頻次10及以上(共51個)的共現圖譜,可看出研究方向在游憩空間、游憩需求、風景園林、城市公園、景觀、規劃設計、旅游這一主線發展;地域分布在北京、上海等經濟繁榮區域;游憩者研究中,更重視對兒童游憩需求的研究。

圖4 1987—2022年戶外游憩研究領域的主要關鍵詞共現情況分布
通過對文獻中關鍵詞共現的作者分析,對作者進行分類,同類別的作者之間研究的文章主題、熱點等更加接近。由圖5可知,相同關鍵詞頻率高的作者分為5類,分別是郭風華、李琪、嚴先琴、呂梁;虞虎、王開泳、王甫園、陳田;葉圣濤、田逢軍、保繼剛、馮維波、陳渝;陸林、張海霞、車生泉、王冰、席岳婷;劉家明、李濤、朱鶴、林嵐。分析結果為以后作者之間的合作提供借鑒作用。
為直觀地體現出關鍵詞演化趨勢,本文繪制戶外游憩相關文獻中頻次排名前10的演化趨勢圖,見圖6。將演化發展脈絡(1987—2022年)劃分為4個階段:1987—1999年,為戶外游憩研究的萌芽期,研究重點在游憩空間、生態及戶外公園;2000—2007年,研究重點增加了園林、旅游、規劃、城市方向;2008—2014年,游憩空間依舊是關注重點,規劃設計、城市游憩空間有一定的進展,并且開始加入游憩行為這一方向;2015—2022年,增加了景觀設計、郊野公園、游憩需求。這4個階段可以看出,學術研究側重空間結構、規劃與景觀設計、游憩者行為和需求,研究成果日益豐富,游憩高質量的研究領域更進一步發展。

圖6 1987—2022年戶外游憩研究領域的關鍵詞演化趨勢圖
1987—2022年發表在CNKI期刊中的戶外游憩相關文獻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戶外游憩相關文獻的發文量在2000年以前較少,研究處于初期基礎階段;2000年以后發文量上升,研究呈現飛速發展階段,尤其在2020年為史上最多發文量;作者合作關系網絡中,戶外游憩研究并未形成較廣泛和緊密的合作網絡,作者之間還需要加強合作;高被引論文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戶外游憩管理、戶外游憩評價、戶外游憩者3個方面。
戶外游憩領域研究熱點為游憩空間類型、景觀設計、游憩者行為、戶外游憩規劃設計;研究方向在游憩空間、游憩需求、風景園林、城市公園、景觀等這一主線發展;地域分布偏在北京、上海等經濟繁榮區域;游憩者更重視對兒童游憩需求的研究。
戶外游憩研究領域每階段關鍵詞有相應的進展和演化趨勢。2000年以前是研究的萌芽期,研究重點在游憩空間、生態及戶外公園;2000—2007年,研究重點增加了園林、旅游、規劃、城市方向;2008—2014年,規劃設計、城市游憩空間有一定的進展,并且開始加入游憩行為;2015—2022年,增加了景觀設計、郊野公園、游憩需求。表明學術研究側重空間結構、規劃與景觀設計、游憩者行為和需求。
通過對我國戶外游憩研究現狀及熱點的分析,可以看出該領域在近年來取得了顯著進展。此外,加強學術機構之間的合作與交流,促進學科交叉與融合,將為我國戶外游憩的規劃與管理提供更好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