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靜宋書巧
(1.南寧師范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1;2.南寧師范大學環境與生命科學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1)
生態環境保護一直是人們關注的一個熱點,自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在不同場合反復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的環境資源,是經濟得以發展的重要基礎。按照我國《城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古樹是指樹齡在100年以上的樹木,名木則是指國內外稀有的以及具有歷史價值和紀念意義及重要科研價值的樹木[1]。古樹名木是悠久歷史的見證,也是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志[2]。古樹名木是自然界和祖先給予的寶貴孑遺,是我國珍貴的不可再生資源、物質文化遺產,同時作為綠色活化石,本身也具有很高的綜合價值。除了具有涵養水源、氣候調節、阻擋風沙等改善自然生態環境的作用外,還有經濟、文化、美學景觀、種質資源等價值[3,4]。
中國近年來十分重視古樹名木保護與合理利用。2016年開始全國綠化委員鼓勵要對古樹名木的價值進行深入探究并發揮其時代作用。《2019年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顯示,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力度再加大,組織完成全國古樹名木資源普查并將其保護首次列入《森林法》專門條款。為此,廣西從2017年開始制定《廣西壯族自治區古樹名木保護條例》以來,做好了對于古樹名木的“一樹一策”的信息存檔、修復保護以及分級保護等工作。樹與社會生活、人類環境、百姓命運等相關聯的社會文化現象,人與文化形影相隨,樹與文化相依相存。往往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5]。因此,對古樹資源及其生態文化進行探析,是揭示環境與人類活動相互關系的一個重要體現,對區域生態環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對于古樹名木的研究多為樹種分布[6,7]、植物景觀[8,9]、名木修復[10-12]等方面,結合空間分布探究古樹名木背后文化內涵的研究較少,因此基于GIS空間分析對賀州市古樹名木分布進行研究,并通過探究相關自然、人文因素對其分布的影響,對合理保護樹木、發掘相關生態文化內涵以促進鄉村旅游以及區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賀州市地處N23°39′~25°09′,E111°05′~112°03′,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背靠大西南,面向粵、港、澳,處于桂、粵、湘3省(區)的結合部。賀州市下現轄2個城區(八步、平桂)、2個縣(昭平、鐘山)、1個自治縣(富川瑤族自治縣),總土地面積為11752.64km2。地處桂東南丘陵區,地勢北高南低。水量充沛,河流眾多,境內水系發達,桂江、賀江自北向南流經該市。2021年賀州市地區生產總值達909.21億元,增長13.9%,增速排全區第1。三產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分別為9.5%、20.4%和11.0%。
賀州是多民族聚居區,壯、瑤、苗、侗等多個少數民族在內居住,共有212個少數民族行政村,少數民族常住人口達35.79萬人,約占總人口的17.8%。賀州有著歷史和現代共存的特色鮮明自然與人文旅游資源,主要的自然景觀有溶洞、石林、古樹名木、峽谷等,如玉石林旅游風景區、姑婆山森林公園等;人文景觀有古建筑、古文化遺址、摩崖石刻等,如黃姚古鎮、客家圍屋、秀水村等。
2020年,賀州市林地面積89.75萬hm2,占國土面積76.36%,其森林覆蓋率是全國森林覆蓋率的3倍多,樹木資源較為豐富。賀州市政府根據2017年3月《廣西壯族自治區古樹名木保護條例》明確了古樹的分級保護,其中樹齡在1000年以上、樹齡在500~1000年、樹齡300~500年、樹齡100~300年的古樹,分別實行特級、一級、二級、三級保護。目前,賀州市古樹名木的數量為11294株,其中,特級古樹有39株,一級古樹221株、二級古樹863株、三級古樹8994株,一級以上古樹占古樹名木總數量為2.3%,數量稀少,值得對其進行優先保護與研究。
本文數據來源于2019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全區特級一級保護古樹和名木名普查結果(桂政發〔2019〕40號),文件中認定廣西特級保護古樹(樹齡1000年以上)409株、一級保護古樹(樹齡500年以上不滿1000年)2221株。經過篩選得出,賀州市39株特級古樹和221株一級古樹(即樹齡在500年以上)作為本次研究的數據基礎。
本文將古樹點視為點要素,結合所得到的信息,配合百度地圖的地名搜索功能,獲取賀州市260株古樹分布位置,使用ArcGIS 10.2完成繪制分布圖,見圖2,采用泰森多邊形面積大小變異系數CV(Coefficient of Variation)、核密度等空間分析方法探索特級和一級古樹分布的空間格局以及分布特征,結合文獻查閱和現場調研方法,從多角度探索古樹生態文化內涵。

圖2 一級以上古樹空間分布圖
1.3.1 變異系數法
變異系數法作為一種概率分布離散程度的統計,需采用標準差與平均數的比值來比較。本文將利用ArcGIS泰森多邊形工具,根據離散的古樹點計算出該區域分布強度,計算泰森多邊形面積的標準差與平均值的比值,因而來判斷古樹分布在空間上的相對變化程度[13]。變異系數的計算公式:
(1)
式中,Cv為多邊形變異系數,當Cv≤33%時,點要素呈均勻分布;當Cv≥64%時,點要素呈集群分布;當33% 1.3.2 核密度估計法 核密度估計(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其原理是根據單變量的樣本點群,計算其空間平滑估計值,是概率論中用來估計未知的密度函數,使用該方法可以了解古樹點在周圍領域的分布情況[15]。本文將使用ArcGIS 10.2核密度工具(Kernel Density)來估算古樹在的空間密度上的分布情況。 對賀州市一級以上古樹種類等內容進行統計,結果如圖3所示,260株古樹中,隸屬19科24屬30種。其中,樟(Cinnamomum camphora)株數最多,共64株,占24.6%;其次是雅榕(Ficus concinna),共計58株,占22.3%;再次是苦楮(Castanopsis sclerophylla),共計56株,占總數的21.5%。 圖3 賀州一級以上古樹樹種情況 通過使用ArcGIS 10.2中的“Create Thiessen Polygons”工具,以260個古樹點做出的泰森多邊形,見圖4。經計算,泰森多邊形變異系數屬于強變異系數,賀州市一級以上的古樹在空間上總體呈集群分布,聚集程度較高且區域之間存在較為顯著的差別。經計算分析,一級以上古樹在賀州分布密度為22株·1000km-2。在各縣(區)中,富川瑤族自治縣一級以上古樹分布最為密集,為75株·1000km-2;其次是鐘山縣,密度為31株·1000km-2,八步區和平桂區古樹分布密度分別為13株·1000km-2、12株·1000km-2;昭平縣古樹分布密度最低,為7株·1000km-2。為進一步了解古樹的分布密度特征,使用“Kernel Density”工具,以5km為分析帶寬做可視化呈現,見圖5。可以發現,廣西賀州一級以上古樹呈現出總體聚集,局部分散的狀態。核密度高值位于富川瑤族自治縣、昭平縣分布較為稀疏,并在空間上形成4個集聚區,分別是富川北部集聚區(主要包括朝東鎮、麥嶺鎮、城北鎮等)、鐘山縣東南部集聚區(主要包括鳳翔鎮、石龍鎮等)、平桂中部集聚區(沙田鎮、鵝塘鎮等)以及八步中部集聚區(主要包括賀街鎮、蓮塘鎮、南鄉鎮等)。 圖4 賀州市一級以上古樹分布泰森多邊形 古樹之美,不僅在于其齡、其形,更在于其對中國歷史的別樣記載,是文化景觀的一種體現,現在也逐漸成為一種文化的重要載體,其空間分布與資源特征體現著人與自然的合作,背后所蘊藏的文化內涵較為豐富,因此文化影響因素不能忽視[16]。這主要與瀟賀古道、植物文化、傳統文化以及民族風俗、宗祠文化等有著密切關系。 2.3.1 古樹與瀟賀古道 瀟賀古道位于湘桂之間,連瀟水達賀州,主要經過湖南永州、道縣、江華、賀州富川,穿越都龐嶺和白芒嶺,隨后過現賀州八步區南下,是秦漢以來北民南遷、南北經濟交流的重要通道。現今,瀟賀古道沿途仍保留著數量眾多的古建筑及民居,沿線范圍主要包括富川瑤族自治縣、鐘山縣、平桂區以及八步區,據統計,在賀州地區的傳統村落有80個,其中瀟賀古道沿線傳統村落為共有73個傳統村落。古樹的富川北部集聚區、桂中部集聚區以及八步區中部集聚區3個高值區域,均分布在傳統村落內以及瀟賀古道沿線上,可以看出,古樹的發展與瀟賀古道有著密切的關系,見圖6。中國傳統的生活居住地選址通常講究依山傍水,若是沒有山體相依,通常種植樹為依,因此大部分的古樹是在傳統村落之中。從更科學的角度來講,古人將樹種植于生活居住區內是體現了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從生態學的觀點看,古樹發揮了涵養水土、抵擋風沙、預防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的侵襲等作用﹐可以在村落內形成天然屏障,促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圖6 古樹與瀟賀古道、傳統村落分布情況 2.3.2 古樹與傳統的生態文化 在瀟賀古道上還保存多處反映先人保護生態的石刻,石刻充分反映當時在環境日益被破壞的社會背景下,百姓渴望生態文化的回歸,如八步區鋪門鎮的刻于光緒三十年的《嚴禁(毀壞)山石樹林碑記》,鐘山縣清塘鎮刻于道光八年的《永禁大由龍骨等山碑》,富川瑤族自治縣瑞光公園內刻于清雍正十年的《奉縣封禁坑場碑》等。在過去的賀州政府管理中就對生態環境有了保護意識,有些樹木便在清代開始生長,后續得以保存[17]。 在賀州富川瑤族自治縣有當地有從宋朝流傳至今的后龍山文化,“后龍山”所在之處都是當地有好山水與樹木茂密的地方,當地許多關于此的民約,如“后龍水口,刀斧禁入;枯枝落葉,不準撿拾;若有違反,嚴懲不赦”;背靠“后龍山”和風水林,直飲“虎井”水,講究“以山水為血脈,以草木為毛發”若家中無論是人或是牲畜對木林產生損傷,需要罰殺1頭豬,請全村人吃飯以表歉意以此謝罪等。這種“后龍山”文化與生態鄉村理念相當吻合,在后來受到當地政府重視,賀州市將鄉村“后龍山”林木全部劃為公益林,請專職人員管護樹林,并給予村民發放一定的生態補助金;同時引導村民制定新的村規民約將生態理念延續。 2.3.3 古樹的植物文化 人們常把樟樹看成是景觀樹、風水樹,寓意避邪、長壽、吉祥如意,此外,香樟樹有被稱為“幸福樹”“和諧樹”的傳說[18]。據考證,我國南方自唐宋開始人們愛樟成時尚,每個部族建村立寨皆必在村前屋后種植樟樹,引領風水靈氣。宋代人周去非在《嶺南集遺》中記載,“唐人好樟,村前居后,多植之”。賀州市鐘山縣龍福村據傳宋代時便建村,因樟樹具有驅蟲的氣味,具有避邪、驅穢的吉祥寓意,故歷代喜栽樟樹。同時,該地區有信仰“樟樹娘娘”的傳統,即為了讓孩子如樟樹一般茁壯且長壽,父母會選擇一棵粗壯老樟樹,讓孩子認樟樹為母,稱為“樟樹娘娘”。古樹見證著歷史,承載著村內一代代的記憶與情感,村民也把古樹保護作為“分內之事”,是人與環境和諧相處的一種體現。另外,榕樹占比較多是因榕樹在南方屬于鄉土樹種,適宜當地生長環境,長成后樹冠寬大,多用于乘涼納暑,人們對其存在普遍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2.3.4 民族風俗、宗祠文化的影響 賀州市是瑤、壯、苗、侗等少數民族人口分布較多的地區。壯族有重要的民俗信仰是對于榕樹崇拜,起源于壯族聚居地特殊的地理環境和原始社會特殊的社會心理。通過榕樹隱喻壯族人民利用自然資源配置以實現自我標立,從而突出其民族“保護神”形象。隨著傳統民俗信仰神秘色彩的褪去,榕樹崇拜在長期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生態信仰、社會制度表征及其指向的凝聚作用、平臺作用,其實踐理性作為一種綠色動員令,在當今仍然具有積極的社會建構性[19]。鐘山縣公安鎮大田村該古樹群中生長著1株樹齡為560年的雅榕包樟古樹,是村里的社樹,逢年過節當地村民都會祭拜這株古樹,祈禱平安幸福。另外,在賀州宗祠文化十分濃郁,宗祠數量多,在宗祠選擇該樹主要是以契合當地的生態條件來種植,其周邊的樹種主要以樟樹和榕樹為主。 古樹作為鄉村旅游發展珍貴的鄉土資源,體現了獨特、實用性的地域風俗和中國傳統的風水文化。本文利用ArcGIS軟件,采用變異系數法、核密度分析法研究賀州一級以上古樹在空間上的分布情況,結果表明,賀州一級以上的古樹在空間上總體呈集群分布,聚集程度較高。核密度高值位于富川瑤族自治縣、昭平縣分布較為稀疏,并在空間上形成4個集聚區,分別是富川北部集聚區,鐘山縣東南部集聚區、平桂中部集聚區以及八步中部集聚區,4個集聚區與瀟賀古道路線以及沿線的傳統村落在空間上有著高度的重合,結合傳統文化、植物本身內涵以及民族風俗、宗祠文化等方面探索其背后的生態文化意義。 為進一步保護與利用難得可貴的古樹資源,為此提出以下建議:加強宣傳教育,保護需要居民、廣大群眾以及政府部門共同參與,提高大眾的環保意識,可以將當地傳統文化、風俗文化與古樹文化與“互聯網+”方式相結合,如利用微博、微信公眾平臺等新媒體平臺,幫助群眾及時、有效地了解古樹環境保護規定和實時狀況等信息。通過加強保護和教育的力度,幫助大眾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學會尊重自然,并使保護鄉村旅游環境和節約資源的意識深入大眾心中,有利于營造出良好的環境保護氛圍,共同促進美麗鄉村的發展;建立并完善保護管理制度,針對古樹的生長狀況與生長條件,堅持做好“一樹一策”動態保護,古樹名木搶救復壯工作要持續進行,對于遺址、祠堂、寺廟等周邊的古樹因地制宜規劃,避免過度硬化等;深挖古樹資源潛力,探索文化、環境與區域經濟發展等方面和諧共生的新范式,生態是鄉村旅游發展的一個核心,有良好生態環境和富有當地獨特文化氣息的村莊是吸引游客的魅力所在,古樹作為生態保護的見證者,可以將其與當地風土人情和文化結合,以多種方式將其文化內涵轉變成旅游周邊,從而產生經濟價值。 樹木和森林往往是比人類的生命要長久,因此常常可以在表象上提供給人秩序性、持續性與安全感的依賴,促進古樹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是十分重要的,將古樹資源利用好為后續科學與綠色可持續性發展、文化建設及鄉村旅游助力。2 結果與討論
2.1 樹種類型概況

2.2 古樹空間分布特征分析

2.3 影響古樹分布的生態文化內涵探討

3 總結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