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佳文 李治 魯長亮
(長江大學城市建設學院,湖北 荊州 434000)
“三生共贏”是指生產、生活與生態的共贏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準則和判斷準則,三者相互聯系、密不可分[1]。“三生共贏”不僅需要“三生”的協調發展,還要在時間與空間尺度上實現共同,轉變觀念,建立長效機制,形成合理統一的整體發展戰略。
大畈村位于湖北省黃石市陽新縣楓林鎮中部,分別與坡山、楊橋、宋新、劉沖等村交界,村域控制面積為21.02km2。大畈村交通便利,東距江西九江70km,西距陽新縣城30km,北接富池長江航運10km。規劃總面積2102.46hm2,其中耕地面積249.68hm2,林地1461.04hm2,占村域范圍面積約70%,現狀建設用地面積93.74hm2。
“三生空間”的研究主要為了國土空間開發建設與生態保護相協調,同時從多個方面依托生態文明理念展開研究[2]。從“三生”入手識別區域特征,從生產、生態、生活3個維度研究分析全域土地資源,嚴格落實國土空間剛性與約束性指標數據,分析大畈村“三生空間”與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的疊合沖突情況,結合村域現狀調研資料,綜合得出“三生”系統現狀研判并提出“三生空間”優化措施。
以第三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為基礎,以村界、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作為限定因子,統籌全域土地資源配置。運用GIS地理信息系統空間技術手段,根據大畈村土地利用現狀圖,在現狀的基礎上進行“三生空間”劃定,將三調、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湖泊管理范圍等基礎數據通過ArcGIS 10.2軟件,對各類數據進行空間疊加和轉換分析[3]。對大畈村三生空間現狀圖、現狀耕地與永久基本農田對比圖等圖紙進一步分析,見圖1。

圖1 三生空間現狀圖
大畈村農業生產呈現多樣化,特色農業具備一定基礎水稻、小麥等是主導,特色農業正在興起,主要為雜柑、苧麻、水產養殖等。大畈村旱地面積102.67hm2,水田面積131.87hm2,耕地面積249.68hm2,僅占村域國土面積的11.15%。2020年全村戶籍人口3034人,人均耕地僅為0.082hm2,耕地占有量較少。大畈村劃定永久基本農田面積300hm2,三調現狀耕地僅為249.68hm2,缺口約50.32hm2。現狀園地面積10.84hm2,占流失耕地的9.18%,如圖2、圖3所示。第二產業規模較小,吸納就業能力偏弱,但具有“能人經濟”的潛力。工業企業有4家,產業類型包括農副產品加工、服裝加工、金屬制品產業,規模較小,發展分散。自然景觀資源以溶洞、湖景、濕地為主,歷史人文資源以古軍事、古文學為主,旅游資源較豐富,有地心大峽谷、石田古驛、半壁山古戰場等旅游資源。

圖2 現狀耕地與永久基本農田對比圖

圖3 永久基本農田劃定不實圖斑現狀圖
2020年全村戶籍人口3034人,常住人口為1200人,空心化率較高。其中,60歲以上人口為376人,占總人口的12.4%;村內務工人口為925人,占總人口的30.5%,人均建設用地面積達到309m2,遠超指標109m2。大畈村北側下李沖及上李沖現狀居民點涉及生態紅線范圍,村灣整體位于生態紅線內,且南北兩側都有省級生態公益林分布,建設用地受生態本底條件制約,如圖4所示。整體建設成規模,居住條件一般,住宅空心化程度高,主要以磚木結構為主。交通條件良好,公共服務設施基礎一般,廣場眾多但利用率低。

圖4 現狀居民點與生態紅線沖突示意圖
大畈村山體較多,處于低山丘陵環抱之中,北部地形“兩山夾一谷”,海拔最高達到了260m左右。現狀山體生態環境保存完整,植被覆蓋率高。村域范圍內森林覆蓋率達到69.46%。采礦用地面積達1.07hm2,規劃范圍北側有廢棄硫磺礦,極易造成開采二次污染。水域特點為水文資源豐富,形成了大湖集中保護,小庫成片利用的水文特點,湖泊面積185.85hm2,占水域總面積的81.81%,坑塘面積29.30hm2,占水域總面積的12.90%;村域水域面積227.20hm2,占村域國土面積的10.81%。
大畈村“三生”系統主要分為5大核心問題,農業基礎薄弱、產業特色不明確,一產以基礎農業為主體,但缺少特色農業,2個農村合作社尚在起步階段,二產規模較小,三產旅游資源待開發、設施待補缺;自然資源空間底線管控壓力大,如大畈村北側下李沖及上李沖現狀居民點涉及生態紅線范圍,村灣整體位于生態紅線內,且南北兩側都有省級生態公益林分布,建設用地受生態本底條件制約;村莊建設過于分散,居民點分布分散,人均指標超標。根據《湖北省土地管理實施辦法》規定,每戶建設用地面積不得超過200m2,而大畈村人均建設用地面積達到309m2,遠超指標109m2;人居環境各類設施有待提升,公共服務設施基礎一般,廣場多但使用效率低,綠化活動設施質量有待加強。
南部特色生態種植區、農旅融合區、西部山林觀光體驗區、北部自然生態農業區、觀光休閑農產品供給站,形成“四區多站”的農業生產格局。保護基礎農業生產空間,采取優質農業空間優先保護原則,落實大畈村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300hm2。提升農業空間生產水平,柑橘種植業,培育成為特色農業生產基地;優化提升畜禽養殖業,建設現代化、標準化畜禽養殖業;轉型升級水產漁業,依托網湖水域,發展生態高端養殖漁業;優化農業空間發展質量:優化村莊布局,引導農村集中居住,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
5.2.1 拆并整合
守住耕地紅線,嚴格規范村莊撤并,助力鄉村振興。將空心化嚴重與過于零星、市政設施不足的房屋建議遷并,如南案下、夏家灣、下港、西沖、上莊;戶均宅基地面積非常大的居民點;整治潛力大的村灣,如夏家灣、毛橋、下莊、豐山、南案下等。
5.2.2 推進城鎮化建設
整合農村資源與社會公共服務設施,吸引周邊分散農戶向中心集聚,通過“村改居”“農轉非”“鎮改街”等手段,變村民為居民、變村莊為社區,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打造高品質生活圈;實施“產城融合”戰略,構建集休閑、體驗、商務、文化為一體的綜合應用場景,加速產業聚集,優化商業布局,打造宜居、宜業、高品質生活圈。
5.2.3 新基建、新科技嵌入鄉村生產生活
鼓勵新基建、新科技嵌入鄉村生產生活。加快提升農村光纖寬帶覆蓋率,不斷擴大4G網絡覆蓋廣度和深度,完善農村偏遠地區網絡覆蓋。加快布局建設5G、人工智能平臺、寬帶基礎網絡、物聯網等設施,進一步推動電商進村、智慧物流進村進程,加快推進農村地區道路電網物流等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轉型[4]。
5.3.1 構建生態格局
基于山形水系本底和生態環境要素分布特征,構建“一湖、兩山、多廊”的生態安全格局,建成林村相融、林水相依、林田縱橫、山湖相連的生態村。大畈村的生態保護紅線覆蓋村域湖區、村域北部湖區兩側山體。保護林地主要分布在村域周邊山體。堅持生態保護優先,挖掘生態資源價值,探索提供高價值生態產品,積極增加全域碳匯,助力碳達峰碳中和。
5.3.2 劃分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區
按照大畈村生態修復區域本底條件,將全域國土空間劃為3大生態修復分區,北部生態保地形為基礎,加強生態廊道建設,提高生態修復能力。
5.3.3 重點問題生態修復
大畈村硫磺礦、露天框、水系質量等對區域生態環境造成較大影響,需要對其重點修復。針對酸化土地治理,通過撒石灰配合復合肥提升土壤肥力。針對礦區內部堆積物進行工程平整,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針對河道渠化、硬化治理,通過實施清淤疏浚、岸坡整治、堤防加固、水系連通、必要的改造等措施,恢復農村河湖生態、防洪排澇、灌溉供水等基本功能[5]。
打造“三生共贏”新格局,推進鄉村振興,可以有效緩解城鄉矛盾。“三生共贏”關鍵在于人與自然、人與生產和諧共生,形成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協同發展。本文通過分析大畈村的“三生”系統現狀研判,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村莊規劃優化策略,旨在打造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生活舒適、農戶滿意度高的宜業、宜居、宜游的美麗鄉村,對推進鄉村振興具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