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雨菡 楊紅 張越
(新疆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2)
農業保險是分散農業風險,穩定農民收入的正規保險制度。當前我國農業保險還處在相對初級的發展階段,為進一步加快農業保險高質量轉型發展,兼顧市場需求、產品創新、科技賦能、制度完善,要求從供給側與需求側雙向進行改革[1],使農業保險服務于三農,促進鄉村振興[2]。然而我國農業保險存在覆蓋面偏低,風險保障水平也偏低,補貼品種偏少的狀況,尚不能完全滿足我國農業產業和農戶的風險保障需求,基于此,有學者提出要提高農業保險覆蓋面,郭亮璽從政策角度提出推動浙江新時代政策性農業保險[3];蔡鍵提出要推進耕地規?;蜕鐣找幠;l展推動農業保險覆蓋面[4];崔佳寧和安石提出均衡保費分攤比例,調整農業保險組織制度能夠有效緩解村保險覆蓋題[5];張燕媛建議加大保障政府補貼力度,設置差異化保險產品,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有利于促進保險覆蓋面[6]。目前我國學者從宏、中、微觀角度提出提高農業保險覆蓋面[6],但從農戶需求角度研究仍然較少[7-12]。
本文通過調研新疆巴州焉耆縣、博湖縣2個縣市的4個村鎮當地農戶的農業保險基本情況及購買意愿情況,基于研究假設,將農戶風險感知分為政策、經營、財務、市場、自然等5方面的風險感知,以農戶風險偏好為中介變量,構建結構方程模型,對影響當地農民購買農業保險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揭示不同風險感知因素和農民風險偏好對農業保險購買意愿的影響,發現農業保險主要存在所需險種不足,農業保險公司營業站較少,農業保險制度不完善,農業保險知識不了解4個問題,提出增強農民農業保險購買意愿的針對性建議,為進一步促進農業保險的完善和發展,提高農民在當地投保過程中參與農業保險的積極性和風險抵御能力。
農戶作為參與農業保險的直接主體,風險感知是參保行為的起點,其行為及意愿在一定風險感知下展開。一般認為,農民對風險的感知越多,采取應對措施的可能性就越大,購買農業保險的意愿也就越強,其中農戶對風險感知主要體現在對政策風險、經營風險、財務風險、自然風險以及市場風險上,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H1a:農戶對政策風險的感知程度越高,就越愿意購買。H1b:農戶在購買農業保險時,對經營風險的積極影響,有一定的認知能力。H1c:農民在購買農業保險時,會感覺到金融風險對購買意愿的影響。H1d:農民在購買農業保險時,對市場風險的正向影響,對自己的購買意愿有一定的感知作用。H1e:購買農業保險時,農戶感知自然風險正向影響購買意愿。
農戶具有經濟基礎薄弱,受教育程度不高的特征,因此,農戶的風險偏好往往和他們生產生活中遇到的風險感知有關[7]。據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設。H2a:農戶感知政策風險越大,農戶風險偏好越強。H2b:農戶感知經營風險正向影響農戶風險偏好。H2c:農戶感知財務風險正向影響農戶風險偏好。H2d:農戶感知市場風險正向影響農戶風險偏好。H2e:農戶感知自然風險正向影響農戶風險偏好。
農戶作為理性經濟人,為了規避風險對其帶來的嚴重負面影響,會主動尋求有效的解決措施,農戶極有可能通過購買保險這一方式來規避風險,主動增加對保險的認知。本文提出以下假設。H3:風險厭惡型農戶對農業保險的購買意愿更強烈。H4a:農戶風險偏好在農戶對政策感知與農業保險購買意愿之間具有中介效應。H4b:農戶風險偏好在農戶對經營感知與農業保險購買意愿之間具有中介效應。H4c:農戶風險偏好在農戶對財務感知與農業保險購買意愿之間具有中介效應。H4d:農戶風險偏好在農戶對市場感知與農業保險購買意愿之間具有中介效應。H4e:農戶風險偏好在農戶對自然感知與農業保險購買意愿之間具有中介效應。
本研究調查時間為2022年1—3月,前往新疆巴州地區,通過調查問卷、訪談等方式,針對焉耆縣、博湖縣2個縣市的鄉、村,涉及永寧鎮上岔河村、永寧鎮馬蓮灘村、塔溫覺肯鄉本布圖鎮、烏蘭再格森鄉烏蘭再格村等4個村鎮,共回收調查問卷610份,其中有效問卷573份,有效回收率為94.1%。
基于農戶風險感知理論及前人研究,構建了影響農戶農業保險購買意愿的分析框架,如圖1所示。

圖1 模型設計
因變量為農戶農業保險購買意愿,自變量為農戶風險感知,中介變量為農戶風險偏好,控制變量為農戶基本特征,具體變量設置及說明見表1。

表1 變量名及屬性
調研數據中從調查樣本的個人和家庭特征來看,受訪者大多屬于小農戶經營,受教育程度偏低,家庭年收入在15萬元以上的僅占總樣本的16.2%,調研地區農戶總體收入水平一般。從農戶種植特征來看,農戶個體持有土地規模不大,且大部分農戶的土地進行了土地流轉,其中選擇“合作社+農戶”形式的占較大比例,人數為335人,占樣本的58.5%。調查區域內大部分農戶愿意購買農業保險,然而與此同時大部分農戶認為該地區農業保險市場不夠完善,農業保險類型不夠豐富。總體來說,本次調查樣本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農戶經營類型、種植規模等方面不同層級均有所覆蓋,因此數據具有一定的普適性。
3.1.1 信度分析
利用SPSS軟件對農戶情況調查問卷做信度分析得Cronbach’s alpha系數表見表2。

表2 Cronbach’s alpha 系數表
由表2可知,農戶調查問卷的Cronbach’s alpha系數是0.919>0.7,說明問卷的總體設計較為合理,問卷較為可靠和真實。
3.1.2 效度分析
由表3結果可知,總體問卷的KMO值為0.934,Bartlett球形度檢驗的P值小于0.05的顯著性水平,說明這篇調查問卷也可以更加準確地反映出被調查者的真實水平。

表3 KMO和巴特利特檢驗
3.2.1 模擬路徑擬合
本文利用AMOS 26.0軟件來進行模型檢驗,根據前文所述的結構模型繪制模型路徑圖,將處理好的樣本數據導入AMOS數據文件,運行AMOS可得到模型標準化路徑圖,如圖2所示。

圖2 標準化路徑圖
利用AMOS 26.0執行計算,得到模型路徑分析結果,如圖3所示。

圖3 模擬路徑分析結果
3.2.2 結構方程模型適配度檢驗
模型擬合指數見表4。各項指標能夠達到適配標準要求,模型較好地擬合了樣本數據,可以用于檢驗前文所述的理論假設。

表4 模型適配度分析
由表5可知,農戶風險感知與農戶農業保險購買意愿顯著且呈正相關,與本文前述對H1a、H1b、H1c、H1d、H1e的假設一致,即農戶對風險感知的越強烈,對農業保險的購買意愿越強。農戶經營風險感知與自然風險感知對農戶風險偏好顯著呈負相關,效應分別為-0.31和-0.19,與前文對H2b、H2e的假設不一致;農戶政策、財務和市場風險感知對農戶風險偏好顯著呈正相關,效應為0.36、0.28和0.25,與前文對H2a、H2c、H2d的假設一致。農戶風險偏好對農戶農業保險的購買意愿的效應為-0.44,說明農戶風險偏好對農戶的農業保險購買意愿產生負向影響,因而,假設H3成立。

表5 模型回歸結果
由表5可知,當加入中介變量農戶風險偏好后,政策風險、財務風險、市場風險感知對農戶農業保險購買意愿影響的效應明顯上升,農戶經營風險感知與自然風險感知對農戶農業保險購買意愿影響的效應明顯下降,中介效應分別為0.39、-0.33、0.21、0.27、-0.21,即風險偏好會負向影響農戶經營風險感知與自然風險感知對農戶農業保險購買意愿起到作用,而政策風險、財務風險、市場風險感知對農戶農業保險購買意愿起到正向影響作用作用。假設H4部分成立。
由表6可知,不同風險感知因素對購買意愿的影響因子大小不同,其中,經營風險感知對農戶購買意愿影響因子最高為0.84,財務風險為0.70和市場風險0.66,其次是自然風險0.43和政策風險0.43,由于本次調研的農戶中小農戶占了大多數,因而農戶資本實力較為薄弱,風險承受能力弱,其購買農業保險的主要因素為分散生產經營中遇到的風險。

表6 風險感知對購買意愿的影響因子
本研究根據調查問卷內容,設計結構方程模型,根據當地農民的個體、家庭特點和種植特點,對影響農民購買農業保險意愿的因素進行分析,利用573戶新疆巴州農民的實地調研數據,得出如下研究結論。
從當地農戶特征視角看,新疆農戶總體收入較低,農戶家庭年收入在5~10萬元較多,其經營方式多為綜合經營,即“農戶+個體”經營;生產組織形式多為“村集體+農戶”,農業龍頭企業在當地極少,農業合作社形式也未完全覆蓋;農戶具有強烈的農業保險購買意愿但當地存在險種不足、農業保險公司營業站較少、農業保險制度不完善、農業保險知識不了解等4個方面的問題。
從農民購買需求看,由于農民對未來風險的認知程度、農民對購買意愿的積極影響、農民對保險重要性的認知程度等因素,導致農民購買農業保險的意愿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主要由于目前保險產品設計不合理、保險內容與農民需求不匹配、保險理賠效果不佳等原因,農民對保險內容的了解程度對其購買保險意愿的抑制作用明顯,而對保險內容的了解程度越高,則會降低其購買意愿。因此,要充分發揮中介作用,通過保險偏好的農戶,同時,農業保險公司在經營過程中,一定要降低農戶的風險偏好,增強農戶的感知風險,通過合理有效的宣傳提高農戶購買農業保險的意愿。
從農戶對不同風險感知的程度視角看,農戶對風險感知從大到小的排序為經營風險、財務風險、市場風險、自然風險、政策風險,即在農作物生產過程中,農戶更擔心經營風險、財務風險和市場風險,其次是自然風險和政策風險,這一研究結論意味著政府要提升農戶的感知風險的程度,農業保險公司可以針對農戶的風險感知情況,增加農業保險的購買量。
現階段,為充分發揮農業保險在分散農戶種植、銷售方面的風險,使得農戶獲得最大的收益,進一步加快農業保險高質量轉型發展,推動農業保險在農業風險管理中發揮更大作用,需要農業保險公司針對當地實際情況進行轉型發展。但不同經營方式、經營規模的農戶風險承擔能力不同,對農業保險的需求程度不同。因此,政府在采取政策鼓勵農戶購買農業保險時要有一定的政策區分度。根據以上結論,本文提出以下4點建議。
4.2.1 提升農戶風險感知水平
利用當地農業農村局、合作社、技術推廣站等基層組織,定期對農戶進行培訓,確保農戶掌握農業生產經營知識,掌握經營風險、財務風險、市場風險、自然風險、政策風險知識,使農戶充分認識到農業保險在抵御風險方面的重要性和參與保險的優越性。
4.2.2 提高農戶的風險抵御能力
新疆農戶資產實力薄弱,風險承受能力弱,農業龍頭企業較少,大農戶的比例較少,政府加快新型農業主體建設,鼓勵農戶進行規?;洜I,擴大農業種植規模,提高農戶的風險抵御能力,從而提高農戶的收益。
4.2.3 健全農戶資金獲得渠道
農戶種植農作物時的經營風險是影響農戶風險偏好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應在農產品價格市場上,提升政府干預來增加農民的收入,健全農民的資產核算貸款體系,拓寬農民收入來源以提高農戶的風險承擔能力,改善風險偏好對農戶購買農業保險意愿的影響;厭惡損失是農戶購買農業保險的重要原因,因此可根據農戶針對各類風險感知的程度,設計不同類型的農業保險,確保在農業生產周期內得到全方位保障,并積極探索農業種植貸款、農業保險補貼等機制,使得農戶的資產獲得最大的收益。
4.2.4 農業保險公司完善農業保險制度
本文發現,風險感知對農戶參保意愿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農業保險公司可以針對特定風險感知程度大的農戶發送營銷推廣信息,增加農戶的風險感知水平從而提升農業保險購買率;結合最新的農作物種植風險發生率及農戶支付意愿,設計更為合理的保費及費率,增加農戶參與農業保險的賠付,增加農業保險產品種類,提高信息公開程度,提高農戶參與農業保險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