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 鑫 謝仁古麗·皮孜 迪麗白爾·塔力甫江 艾比不拉·衣明 宋青山 陶劍芳 王德全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蘇州路院區疼痛診療中心,新疆烏魯木齊市 830000
帶狀皰疹(HZ)是臨床較為常見皮膚疾病,由長期潛伏在患者脊髓后根神經節或者顱神經節內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經再激活引起的感染性皮膚病,臨床較為多見[1]。該病除了損傷患者皮膚外,還伴隨神經生理性疼痛,常常并發帶狀皰疹后神經痛(PHN),多見于高齡、免疫功能缺陷、長期服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劑等人群,對患者造成嚴重影響[2]。有研究指出,單純脈沖射頻(RF)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取得顯著臨床效果,相關報道較多,為了提升臨床治療效果,本文通過選取60例診斷為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的患者,在單純脈沖射頻治療的基礎上結合阿霉素(ADM)治療,分組探究阿霉素介入治療可能的作用機制及影響,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1—12月就診于我中心的60例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成兩組,各30例。對照組:女16例,男14例,年齡49~77歲,平均年齡(64.34±2.23)歲,病程2~15個月,平均病程(5.11±1.25)個月。觀察組:女17例,男13例,年齡47~77歲,平均年齡(64.37±2.27)歲,病程3~15個月,平均病程(5.15±1.21)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診斷標準 參照《帶狀皰疹后神經痛診療中國專家共識》[3]診斷:患者明顯帶狀皰疹病史,伴隨神經痛癥狀,觸覺異常,局部麻木、瘙癢等癥狀。
1.3 選擇標準 納入標準:(1)年滿18周歲的患者。(2)所患皮疹愈合后疼痛仍存在且持續1個月的患者。(3)介入部位無繼發感染的患者。(4)了解該次研究且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5)對于本次研究藥物無過敏史的患者。(6)經規范化藥物治療1個月以上疼痛緩解仍不佳(VAS≥3分)或無法耐受藥物副作用的患者。(7)倫理會批準研究進行(阿霉素介入治療技術于2018年3月14日已通過新疆自治區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排除標準:(1)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婦女。(2)合并凝血功能障礙或出血傾向的患者。(3)合并全身其他部位嚴重感染或其他系統嚴重疾病的患者。(4)合并脊柱嚴重畸形或嚴重脊髓、腦組織損傷。(5)合并嚴重精神障礙或無法配合介入手術的患者。剔除標準:(1)在實驗過程中發生嚴重疾病如:腫瘤、結核、嚴重的腦卒中等不可預知的情況而被迫終止實驗。(2)研究者從患者安全角度考慮而終止實驗。(3)患者自行退出。
1.4 治療方法 入組患者均取臥位,消毒術區皮膚,鋪巾,常規心電圖監護,對照患者皰疹的分布和脊神經的皮膚感覺階段分布圖,確定受累脊神經。在CT 機引導下確定3支皰疹支配區脊神經,旁開4~5cm進針,以1%利多卡因局麻,穿刺后在CT下確定針尖位置,于椎間孔分別予1%利多卡因1ml為試驗劑量,觀察有無不良反應。對照組患者采取單純脈沖射頻治療,CT確認穿刺后,以50Hz頻率激誘發患者異常感覺,電壓為0.1~0.5V,朝各個方向微調整針尖位置,操作時詢問患者情況,患者感受麻刺感與發生的區域和手術前相似時,行RF(42℃,360s)后拔出射頻電極,拔出穿刺針后,穿刺點敷用創可貼。觀察組患者行脈沖射頻治療后,回抽無血、腦脊液、空氣,每個椎間孔分別給予阿霉素(多柔比星注射液10mg溶于3ml生理鹽水濃度為0.33%)1ml,注畢拔針,穿刺點敷以創可貼,術畢。術后間斷冰敷穿刺部位1h,保持手術側向上,側臥位2~4h。
1.5 觀察指標 (1)治療效果:完全緩解:患者無痛感,無須鎮痛藥;明顯緩解:患者疼痛感顯著減輕(75%以上),可正常生活及睡眠;部分緩解:患者疼痛有所緩解(減少25%~50%),生活及睡眠受到一定影響;未緩解:患者疼痛依舊(減少25%以下),無法正常生活[4]。有效緩解率=完全緩解率+明顯緩解率+部分緩解率。(2)記錄兩組患者止痛起效時間以及疼痛消失時間。(3)癥狀積分[5]:包括疼痛、瘙癢、燒灼感等癥狀積分,各項積分0~3分,分值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4)視覺模擬疼痛(VAS)評分[6]:評分0~10分,分值越高疼痛越劇烈。(5)睡眠率評分[7]:記錄患者夜間睡眠時間,計算睡眠效率。根據國際標準睡眠效率值計算公式,睡眠率將睡眠效率分為5個等級,Ⅰ級患者睡眠尚可,記1分;Ⅱ級患者睡眠困難,記2分;Ⅲ級患者輕度睡眠障礙,記3分; Ⅳ級患者中度睡眠障礙,記4分;Ⅴ級患者嚴重睡眠障礙,記5分。(6)QLS評分[8]:評估患者睡眠、起居、工作及社會活動、一般活動、飲食等情況,各項積分0~4分,分值越高表示受限程度越高,患者生活質量越差,總分5~20分,總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差。(7)不良反應情況:包括口干、頭暈、便秘等。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有效緩解率較對照組更高(χ2=4.043 1,P=0.044 4<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止痛起效時間、疼痛消失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止痛起效時間、疼痛消失時間均比對照組短(P<0.05)。見表2。

表2 兩組止痛起效時間、疼痛消失時間比較
2.3 兩組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癥狀積分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各癥狀積分均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癥狀積分比較分)
2.4 兩組VAS評分、睡眠率評分、QL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VAS評分、睡眠率評分、QLS評分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VAS評分、睡眠率評分、QLS評分均改善,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VAS評分、睡眠率評分、QLS評分對比分)
2.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5。

表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帶狀皰疹疾病在國外及國內均有發病,PHN在各并發癥發生率中位居首位,其發病率不斷上升,給患者造成嚴重影響,給社會帶來嚴重經濟負擔[9]。脈沖射頻用于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效果良好,該方法主要憑借對疼痛責任神經產生一定的射頻刺激,以酥麻感替代原有區域的痛感,反饋性地調整神經遞質與神經傳導通路,從而消除患者不適癥狀。
微創介入治療指在借助超聲、CT、X線等可視化操作下將藥物或者醫療裝置植入靶標器官或組織,并在對患者最小傷害的前提下,進行生物、化學、物理等治療,主要包括神經調控治療、嗎啡泵治療、感覺神經毀損治療等。感覺神經毀損是指對責任感覺神經通過手術去除、半去除或以苯酚、甘油、阿霉素或以射頻脈沖、激光、冷凍等阻斷患者腦、脊神經、交感神經等的傳導,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其中,ADM治療PHN效果更顯著,安全可靠,相關報道較多[10]。
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有效緩解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ADM治療PHN療效佳。觀察組患者止痛起始時間及痛感消除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提示ADM介入可促進PHN患者疼痛更快緩解。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癥狀積分、VAS分值、睡眠率評分、QLS評分顯著改善,且優于對照組(P<0.05),提示ADM介入可改PHN臨床癥狀及睡眠質量、生活質量。兩組不良反應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提示阿霉素介入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患者安全可靠。
綜上所述,阿霉素介入治療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療效佳,臨床使用安全性高,患者滿意度較高,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