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星 王 盛
湖北省漢川市婦幼保健院 431600
輪狀病毒腸炎(RVE)是小兒臨床上最常見的疾病,主要發生在嬰兒期,其病因比較復雜,具有易變性,主要與菌群失調、免疫功能低下、感染及炎癥有關[1]。在嬰幼兒中, RVE的發病率高達30%~50%[2]。小兒 RVE的主要表現為腹瀉、嘔吐、發熱等,隨著時間的推移,病情會逐漸惡化,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處理,容易引起酸中毒和代謝紊亂,從而威脅幼兒的生命健康。對于RVE,目前主要采用的是果糖二磷酸鈉,它是一種心肌代謝酶活性劑,對RVE患兒癥狀有緩解作用;但對某些患兒的炎癥因子和免疫系統的調整作用不明顯,因此需要結合其他治療方法來改善其免疫功能。基于此,本文納入RVE患兒100例,旨在探討布拉氏酵母菌散與果糖二磷酸鈉聯合對RVE患兒胃腸激素、炎癥因子、免疫功能的影響,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本院診治的RVE患兒100例為觀察對象,隨機數表法分兩組,各50例。納入標準:確診為RVE;年齡6個月~3歲;病程≤3d;首次治療;資料完整;監護人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合并腸道功能不全;存在免疫功能缺陷;對研究藥物過敏。研究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7~18個月,平均年齡(1.06±0.21)歲;發病至就診時間1~2d,平均發病至就診時間(1.32±0.47)d。對照組男24例,女26例;年齡7~17個月,平均年齡(1.03±0.24)歲;發病至就診時間1~2d,平均發病至就診時間(1.38±0.49)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果糖二磷酸鈉(北京華靳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0353)治療,6個月~2周歲,口服5ml/次,2次/d。2~3周歲,10ml/次,3次/d。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布拉氏酵母菌散(BIOCODEX,國藥準字SJ20150051)治療,口服0.25g/次,1次/d。兩組治療時間均為3d。
1.3 觀察指標 (1)總有效率:患兒腹瀉減輕到2次/d,糞便常規檢查未見異常,糞便成型或軟便,臨床癥狀已完全消除為顯效。患兒腹瀉控制在3次/d以內,糞便常規檢查未見異常,臨床癥狀已基本消除為有效。患兒病情未改善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2)癥狀停止時間:比較兩組患兒發熱、嘔吐、腹瀉癥狀停止時間。(3)胃腸激素:在治療前和治療3d后,取小兒空腹靜脈血,以3 000r/min的速度離心10min,采用ELISA法檢測MOT、GAS、VIP水平。(4)炎癥因子:在治療前和治療3d后,取小兒空腹靜脈血,以3 000r/min的速度離心10min,采用ELISA法檢測IL-12、IL-8水平。(5)免疫功能:用流式細胞儀檢測CD4+、CD8+,計算CD4+/CD8+。

2.1 療效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4.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00,P=0.046<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n(%)]
2.2 癥狀停止時間 研究組發熱、腹瀉、嘔吐癥狀停止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癥狀停止時間比較
2.3 胃腸激素 治療前,兩組MOT、GAS、VI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MOT、GAS、VIP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且研究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胃腸激素比較
2.4 炎癥因子、免疫功能 治療前,兩組IL-12、IL-8、CD4+、CD4+/CD8+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IL-12、IL-8水平較治療前降低,CD4+、CD4+/CD8+水平較治療前上升,且研究組IL-12、IL-8水平低于對照組,CD4+、CD4+/CD8+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炎癥因子、免疫功能比較
輪狀病毒(RV)是小兒秋季腹瀉的主要致病原因, RV病毒可侵襲腸道微絨毛的頂端,使其細胞出現空泡性壞死,發生重吸收水分和電解質紊亂,腸腔中積聚大量液體,導致腹瀉。與此同時,腸道上皮細胞的機能紊亂,導致雙糖酶的釋放和活力下降,乳糖在腸道內停留,造成滲透性腹瀉[3]。RV一方面會造成腸黏膜炎癥,另一方面亦會造成循環系統、呼吸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肝臟、腎臟等多器官發生損害,嚴重時可危及患兒性命。
果糖二磷酸鈉是 RVE患兒常見的治療藥物,其可通過調整糖代謝和能量代謝的酶活性,提高葡萄糖利用率,促進細胞的活力[4]。另外,其作用機制是阻斷氧自由基的釋放,從而降低心肌活性,保護心肌細胞,以幫助康復。本文結果發現,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發熱、嘔吐、腹瀉癥狀停止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說明果糖二磷酸鈉聯合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療RVE患兒具有較好的療效,能明顯縮短患兒病情好轉時間。其主要的原因是:布拉氏酵母菌散是一種真菌類微生態制劑,對病菌的生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保持腸道的正常機能和完整,并阻止病菌的遷移,同時也可以分泌亞精胺和精胺,促進細胞內雙糖酶的活力,促進機體水鈉的重新分配,從而使機體腸道菌群和糞便含水量平衡,有效地控制病菌的生長[5]。因此,二者結合,能有效地改善患兒的治療效果,減輕其臨床癥狀,加快患兒康復。
胃腸激素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調節腸道物質。MOT能刺激腸道運動,加速消化道清空,提高 MOT的濃度可以加快腸道的排空率。GAS是一種肽類激素,能促進胃的消化和胃酸的產生,引起腸胃的蠕動,造成腹瀉。VIP是一種堿基多肽,能有效地改善腸道的平滑肌及控制腸道的運動,還可引起腸內應激的臨界點,增加腸內應激,引起腹瀉[6]。本文結果發現,治療后,兩組MOT、GAS、VIP水平較治療前降低,且研究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布拉氏酵母菌散聯合果糖二磷酸鈉治療有利于降低患兒胃腸激素水平,抑制消化道過量活動,從而達到控制腹瀉的目的。CD4+作為一種輔助 T細胞,對B細胞的免疫力有增強作用;CD8+是抑制T細胞,可以抑制B細胞的激活和T細胞的增生,保持人體的免疫反應,而CD4+/CD8+水平降低說明機體的免疫力下降。IL-12、IL-8都屬于促炎因子,IL-12能誘導機體的免疫應答,誘導細胞增殖,損傷的內皮細胞與炎性細胞發生聯系,從而引起炎癥;IL-8能促進各種炎性細胞產生,加重機體的損害[7]。本文結果發現,治療后,兩組IL-12、IL-8水平較治療前降低,CD4+、CD4+/CD8+水平較治療前上升,且研究組IL-12、IL-8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CD4+、CD4+/CD8+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聯合治療方案對RVE患兒的炎癥反應有明顯抑制作用,并增強免疫力。猜測可能為聯合治療方案可切斷NF-κB信號,從而達到抗炎的目的,并增加IgA水平,調節人體免疫功能。
綜上所述,布拉氏酵母菌散聯合果糖二磷酸鈉治療RVE患兒療效優于果糖二磷酸鈉單獨治療,有利于縮短其不良癥狀停止時間,降低胃腸激素和炎癥因子水平,提高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