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葉 楊 丹 唐桂旺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人民醫院 528200
食管癌患者營養不良癥狀較為普遍,手術與化療干預可加重營養不良程度。營養不良可增加術后食管癌患者并發癥風險,對后續治療也產生負面影響,降低化療實施安全性及效果,因此食管癌患者的營養管理十分必要。為進一步規范食管癌患者術后飲食管理方案,本文構建術后早期專項飲食管理方案,以提升營養學指標、免疫功能及生活質量,降低并發癥發生率,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納入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入院的食管癌手術患者40例為觀察對象,按照數字表法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20例。納入標準:(1)經臨床診斷確診為食管癌,并實施食管癌根治術;(2)患者無胃食管發育異常、食管瘺等情況;(3)患者精神狀況、智力、理解力、溝通能力正常;(4)患者依從性好。排除標準:(1)患者合并其他類型惡性腫瘤;(2)患者存在已知的代謝性疾病;(3)患者合并免疫系統疾病;(4)患者存在重要器官功能障礙。對照組男12例,女8例;年齡39~67歲,平均年齡(56.97±11.42)歲;腫瘤分期:Ⅰ期15例,Ⅱ期5例。觀察組男13例,女7例;年齡40~68歲,平均年齡(57.13±11.45)歲;腫瘤分期:Ⅰ期 14例,Ⅱ期 6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實施腔鏡下食管癌根治術。對照組:由營養科與腫瘤科聯合制定《手術飲食健康指導手冊》,告知患者與家屬飲食注意事項,主要包括食管癌患者的飲食要求、食物搭配、飲食禁忌等內容。對患者發生的飲食相關問題,可通過門診咨詢、電話詢問或者微信咨詢獲得解答。觀察組:在常規干預基礎上構建早期專項飲食管理方案,具體如下:
1.2.1 組建管理團隊:納入護士長、高年資主管護師、管床醫生、營養師、康復理療師共同組建管理團隊,護士長負責飲食管理方案的制定、工作安排,管床醫生與營養師進行具體的飲食計劃業務指導,康復理療師負責實施吞咽功能評估及訓練指導,高年資護師負責飲食管理計劃的具體實施。
1.2.2 飲食營養方案制定:(1)營養評估:患者入院后48h內安排營養專科護士進行訪視,依據病情、入院檢查結果及NRS量表進行初步的營養學評估,當NRS<3分時,認為患者暫無營養不良風險,實施營養學健康宣教+飲食指導+免疫治療;當NRS≥3分時,認為患者存在營養不良風險,此時使用PG-SGA工具再次實施評估,PG-SGA<3分認為患者無或存在可疑營養不良情況,營養師依據患者平素飲食結構與偏好設計飲食干預方案,明確飲食營養搭配與每日攝入量,治療期間每周實施1次評估,患者的飲食執行情況收集整理后歸于個人營養檔案中。PG-SGA評分2~8分時,提示患者存在輕中度的營養不良,營養支持在“五階梯模式”原則下與患者與家屬溝通,依據患者的營養攝入情況,通過口服、鼻飼或者腸內營養、腸胃營養結合的模式實施干預。營養目標:整體目標100~120kJ/(kg·d),脂肪能量占比全天攝入量20%~30%,同時均衡補充必要的微量元素。但同時考慮患者的體重指數(BMI),依據患者術前BMI制定食譜,標準BMI(18.5~23.9kg/m2)患者,依據患者病情狀況搭配蛋白質、維生素、脂肪與糖類,超重患者(BMI≥24kg/m2)減少脂肪與糖類攝入,低體重患者(BMI<18.5kg/m2)增加脂肪與糖類攝入,使患者獲得充足能量。(2)飲食原則:坐位進食,小口咀嚼,緩慢吞咽,進食后30min活動,避免臥位。禁油炸、硬質、刺激性食物,預防穿孔與疼痛發生。
1.2.3 階段飲食管理:(1)術后第1周:腸內營養期。嚴密管道管理。營養液(百普力,紐迪希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0285)輸注溫度37~42℃,初始輸注時盡量放緩速度,劑量由40~50ml/h開始,患者使用后的腹脹、大便情況作為增量標準,逐漸增加至100~120ml/h,1 000ml/d,其間口腔護理2次/d,氯己定漱口液常規口腔護理。(2)術后第2周:經口進食嘗試期。患者術后禁食6~7d,第7天開始嘗試經口飲水,如未發生發熱、感染等癥狀,第8天起指導患者食用少量流食,如牛奶、米湯、豆漿等,使用量從少至多,由50ml 逐漸增量,過渡至半流質飲食。(3)術后第3周及以后:正常飲食恢復期。半流質持續3d未見異常癥狀后嘗試軟質固體食物,如熱軟饅頭、面包、蛋糕等。但患者須嚴格遵守飲食原則。
1.2.4 飲食計劃的制定:患者參與飲食方案制定,首先實施多方法飲食宣教以提高其認知度、重視度及依從性,在符合要求的條件下,患者參與主食、制作方法、攝入量、進食時間等的制定。觀察內容包括:進食后的癥狀。管理目標:提早患者普食恢復時間,盡量在術后4周內恢復。
1.2.5 并發癥管理:通過電話/微信隨訪途徑了解患者的飲食情況,詢問進食后的癥狀、程度以及處理措施及處理效果。患者飯后胸悶、腹脹,則考慮是否進食過多、進食油膩或豆制品等容易產氣的食物;腹瀉、腹痛則考慮是否食物過冷、過熱、辛辣刺激等;出現燒心(反酸、噯氣等癥狀)則為反流性食管炎可能,患者餐后勿立即平臥休息,可活動30min,避免睡前2h進食,休息時將頭部抬高30°以減少反流,癥狀嚴重者由管床醫生制定給藥方案。
1.3 評價指標
1.3.1 營養學狀況:使用PG-SGA法評估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營養狀況,PG-SGA包括自我測評與醫師檢查2個部分,自我測評包括癥狀、體重、活動能力、攝食情況,醫生檢查包括體格、代謝、疾病狀態與疾病營養需求關系3個方面。2個部分的分數相加獲得總分,0~1分提示患者營養正常,2~8分提示輕中度營養不良,≥9分提示重度營養不良。得分越高營養狀況越差。監測兩組干預前后BMI。
1.3.2 血清學指標:干預前及干預4周后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3ml測定血清白蛋白、血紅蛋白、轉鐵蛋白、總蛋白指標水平。
1.3.3 護理指標:記錄兩組患者的排氣、排便、住院及腸鳴音恢復時間。
1.3.4 并發癥情況:記錄兩組患者發生腹瀉、反流性食管炎、胃排空障礙、吻合口狹窄的情況。
1.3.5 生活質量:干預前及干預4周后使用健康狀況量表(SF-36)量表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量表包括生理與精神健康2個領域,8個維度(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社會功能、活力、情感職能、精神健康、總體健康),36個條目,每個維度0~100分,得分越高則功能狀況越好,將2個領域涉及的維度總分相加,取平均值,得到領域得分,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1.3.6 滿意度:采取自主評分法進行評價,分值范圍1~10分,得分越高則滿意度越高。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營養狀況對比 干預前兩組PG-SGA營養評分及BMI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PG-SGA營養評分低于對照組,BMI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營養狀況對比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清營養學指標對比 干預前兩組患者血清白蛋白、血紅蛋白、轉鐵蛋白與總蛋白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上述指標表達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清營養學指標對比
2.3 兩組患者護理指標對比 觀察組患者排氣、排便、腸鳴音恢復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指標對比
2.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患者腹瀉率與反流性食管炎率均較對照組低(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2.5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 干預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得分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生活質量得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分)
2.6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對比 觀察組患者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8.09±0.67)分VS(7.13±0.63)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668,P<0.05)。
3.1 早期專項飲食管理對食管癌術后患者護理指標差異的影響 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排氣、排便、腸鳴音恢復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表明早期專項飲食管理有助于縮短患者的康復進程。本次飲食干預方案盡早為患者實施早期腸內營養,可促進患者術后胃腸蠕動,加快胃腸功能恢復,增加胃腸道系統血液流量,從而縮短胃腸道恢復時間。而術后3d開始實施經口進食訓練,邀請營養師參與制定更有針對性的營養學干預計劃,能夠提升患者的術后康復效果,縮短住院時間。陳葉等[1]的研究認為,實施系統飲食干預有助于縮短患者的排氣、排便、腸鳴音恢復及住院時間,與本文結果具有一致性。
3.2 早期專項飲食管理對食管癌術后患者營養學指標及并發癥率的影響 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營養學狀況優于對照組,并發癥少于對照組。表明早期專項飲食管理有助于改善食管癌術后患者營養狀況并降低并發癥風險。劉海榮等[2]的研究認為,飲食指導能夠加快老年胸腔鏡食管癌根治術后患者炎癥因子水平的恢復,從而縮短住院時間。本文對患者實施的飲食管理方案結合患者需求與喜好、營養師與管床醫生的判斷,既能夠滿足臨床術后康復的營養需求,又能夠與患者的喜好與實際需求契合,提升患者的飲食管理依從性,故而可獲得滿意的飲食管理效果。分階段的飲食管理與食管癌根治術恢復進程相互配合,不增加患者術后并發癥風險,且因營養學指標的改善及患者進食能力的提升,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吳艷等[3]的研究也發現,營養干預有助于降低食管癌根治術后患者化療不良反應發生率,提升總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與本文結果一致。
3.3 早期專項飲食管理對食管癌術后患者生活質量及滿意度的影響 本文結果發現,觀察組患者擁有更高的生活質量水平與滿意度評價,表明早期專項飲食管理可提高食管癌術后患者生活質量、滿意度。在優質飲食管理下,食管癌術后患者的營養狀況提升,營養正常率提升,胃腸道功能恢復更快,住院時間更短,因此患者生活質量更高。加上飲食管理方案的制定患者也參與其中,因此飲食干預計劃更符合患者實際需求與喜好,依從性更好,故而護理滿意度更高。
綜上所述,早期專項飲食管理對食管癌術后患者具有提升營養狀況、降低并發癥率、加快術后康復的效果,且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與護理滿意度。但本文存在一定局限性,受到食管癌術后患者住院時間限制,患者離院后的飲食自我管理質量不能較好控制,因此未來還需進一步增加飲食管理方面的延續性護理,以獲得更好的飲食管理效果,提高患者的飲食恢復正常率。且本文納入樣本量較少,不能完全排除結果的偶然性,未來還需進一步擴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