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培勝
所謂探究性學習是指以問題解決為中心,仿照科學家探究未知知識領域的途徑,使學生通過自主地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加深對知識的體驗,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時,形成成認識自然的基礎-科學概念和規律,進而培養探索世界的積極態度和創新能力。
探究性學習的特點: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引導者、組織者和共同探究者。學生之間是自主活動與合作活動相結合的關系,在學習過程中相互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特別重視合作關系。
科學家在探究中花費大量的精力收集證據。并以此為基礎解釋自然界的運行機制,在學科課堂的探究中,證據有著同等的重要作用。
探究性學習對評價要求較高,如它要求評價每個學生理解了哪些概念,哪些還模糊不清或不知道,是否能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是否能提出問題,是否能設計并實施探究計劃。
探究性學習是培養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的一種重要方式,而對物理現象、規律進行探究是物理學科本身的內在要求。所以,“探究性學習”對于物理教學顯得尤為重要。
探究性學習應用于物理實驗教學中有其必然性和可行性
物理是以研究自然現象,發現自然規律為主的自然科學。他通過對“物”觀察、實驗,歸納、抽象、概括出其中蘊含的“理”。而從學習的本質來看是學習者不斷構建自己的認識結構、技能結構和經驗結構體系的過程,是將外在的知識技能內化為自身的素質的過程,能否真正理解,能否將學習內容都轉化為知識,通過理解達到掌握,這是學習者獲得知識的關鍵。因此把探究性學習融人物理實驗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自己動腦、動手真正理解和掌握運用這些物理規律,不僅是“以人為本”、“發展為本”的教育需要,也是物理教學的真正體現。因為物理知識在生產技術中有廣泛應用,與社會生活有密切聯系,所以也為探究性學習活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內容。把探究性學習融人物理實驗教學過程,實質也是物理教學改革的過程。在“教”與“學”雙邊改革過程中,學生不僅能理解物理知識,掌握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科學素質,創新意識,而且學會學習方法,可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教師在參與指導學生研究性實驗過程中也會受到新的啟發,吸納新知識,更新教育理念,適應新課程改革,適應教育改革新形勢的要求。
抓住學科特點,以趣味性實驗激發學生探究熱情
學習動力源于學習動機,學習動機源于自我發展的內在需求。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理論強調培育學生旺盛的學習動機和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進行能動地學習,即主動地自覺自愿的學習,而不是被動地或不情愿地學習。古希臘學者亞里土多德說過:“思維是從驚訝和問題開始的。學生的創新想法、創造活動往往來自對某個問題的興趣和好奇心?!钡聡逃业谒苟嗷菀舱f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勵?!币虼藶槊總€學生都能更好地發展,為培養學生的探究熱情。我們教師可以把一些具有鮮明趣味的實驗作為突破口,有意識地設疑,讓學生因“疑”而“奇”,因“奇”生“趣”去積極探索創新。如在初二剛接觸物理的序言課上,我們就可以給學生做一些簡單有趣的實驗。例如:1、讓兩張紙自然下垂,中間留有2厘米-3厘米的間隙,然后從上方往兩張紙片中間吹氣,觀察兩紙片發生的現象。2、表演偽氣功師所謂的特異功能--“空手吸盆”3、用鋼筆帽立在紙條上,用鉛筆迅速將紙條打出,觀察鋼筆帽的運動。4、將氣球放在釘板上,氣球上再隔著木板放上砝碼,而氣球不會被攻破,用以提示“滾釘板”、“腹上開石”等雜技的奧秘……通過這些有趣物理實驗,一定會激起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
讓學生隨時走進實驗室進行探究性學習
探究性學習是“在解決問題來學習”或“在問題解決中學習”。教師應針對所要學習的內容設計出具有思考價值的問題,通過對問題的思考與討論,去嘗試對問題的解決。在解決問題中,學生要綜合運用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查閱有關資料,從而做出合理的分析、綜合與判斷,形成自己的假設和解決問題的方案。為了讓學生能更好的驗證自己的假設,學校應開放實驗室。因為學校是個教育、學習的場所,也是研究問題的場所,而實驗室就是搞研究的主要陣地。我們老師可以隨時出人實驗室,可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是最需要動手、動腦思考問題的。進行物理教學光憑幾個學生實驗是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研究問題需要的。尤其是在探究性學習中,必須讓學生多開展一些實驗操作。當然教師要做好紀律教育和必要的輔導。這樣,學生通過自己分析、討論、假設、實驗驗證將問題解決后,對所學概念、規律及其相互之間的聯系以及日常生活經驗會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總之,生動形象的物理實驗和物理現象能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和神秘感,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創新欲望,能夠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在探究實驗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不斷探究的情境中,主動進行實驗,認真操作,仔細觀察,積極思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潛能,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培養了對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還使學生學會了分享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