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術的迭代,引領新的潮流,正在改變人們對人工智能的認知和想象,回答問題、生成文本、創作圖畫、演唱歌曲……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作為人工智能領域的新熱點正在激起社會各行各業的高度關注。
賦能文藝創作技巧卻無法擁有人類的靈魂
生成式人工智能進行文藝創作如作畫、寫作、演唱等,是通過深度學習大量著名藝術家的經典作品,分析其創作風格、技巧特點,再由人工標注數據進行人類主觀偏好下的有監督學習,從而為新內容的生成打下基礎,以實現對人類作品的模擬。
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出的文藝作品質量如何?在國外的社交媒體上,常有令人驚嘆的人工智能繪畫作品流傳,例如以愛因斯坦、馬丁·路德·金等已故名人自拍視角生成的圖片,效果能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可見,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實現深度介入文藝創作。
文藝作品是文藝家以文字、音樂、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通過自身的創作行為形成的作品,是文藝家情感與思想的外在表達形式。而人工智能創造的文藝作品,從本質上來說是基于算法模型和海量數據的創造,憑借積累得到的語法規則和程序進行的模仿。我們常說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可見無論科技如何發展,文藝創作都必須扎根于現實生活,這樣才能產出意義深刻、有情感共鳴的優秀作品。
無論是在東方還是西方,“文學藝術是情感表現的藝術”這一觀點貫穿始終。文藝家有著真實的生活體驗,收獲了獨特的感受,激發了不同的想法,才能對社會和時代深刻剖析和洞察,產出偉大的文藝作品,并對人類的審美教育產生作用。與人工智能不同,人類具有主觀能動性,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又改造自己的社會實踐,在創造的文藝作品中融入文藝家個人的理想、個性、才智、品德等。
因此,人與人工智能文藝創作有著根本的區別。人工智能作為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產物,其功能是對人類行為的模擬、物化和延伸。從本質上來說,人工智能只是物質世界范疇的概念,不具備感性思維。因此,人工智能產出的作品并非結合人的個體經歷,也缺乏通過作品與欣賞者進行的情感交流,人工智能無法實現與人的情感、意志、情緒、經驗等方面的自然交互,有匠人之“行”卻無匠人之“神”。
但同時,人工智能有著其非凡的優勢,我們也不能一味否定這項技術在文藝領域產生的積極作用。人工智能可以根據輸入的指令迅速生成畫作或文本,其內容細節豐富且風格多變,也沒有明顯的技術痕跡,反而還可以輔助修正文藝作品中隱藏的缺陷和不足。這使得文藝家能從重復性、程序化的勞動中解放出來,讓他們有更多時間和精力開展設計、策劃、創作等“高級”活動,從而提高文藝作品的創作效率和創作質量。
為文藝評價提供技術性標準但無法產生審美與共情
幾年前,央視播出的大型中國故事主題音樂競演節目《渴望現場》,引入智能評分機器人“小渴”擔任音樂評審。“小渴”通過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算法和海量音樂專家的評分數據,從音準、音域、調性、節奏、語感、樂感六個維度對演唱者進行評分,兼顧了音樂欣賞的維度和量化的難度。此外,“小渴”能通過海量樣本進行分析和學習,并能隨著樣本量的擴大進行自主學習、更新和提升。
基于網絡共享數據進行分析,以“小渴”為代表的智能機器通過神經網絡模型學習專業的評判標準和音樂欣賞維度之間的內在關聯,從而形成了一套較為客觀的評判系統。人工智能的評判準則影響藝術家的創作主題、藝術風格和作品傾向,同時也對大眾的審美標準和評價尺度產生影響,進而對社會的審美觀念產生重要作用。
人工智能應用于文藝評價,是將評價的主體由人變成了智能機器。通過對技術層面的全面分析,人工智能可以為人類進行文藝評價提供更多元的參考。然而,這并不代表著人工智能比人類評論家更專業、更權威。人工智能分析總結數據獲得的審美判斷并不是唯一的評判標準,也不是唯一有效的參考要素。
人類情感可以通過文藝作品這一載體得以表達和延續,就是因為人與人之間有相互共情和理解的能力。文藝家擁有更敏銳的感知力,能捕捉到轉瞬即逝的情感,他們的共情力也更強,能使得大眾跟隨文藝作品進入他們塑造的情景和環境中,獲得另一番情感體驗。人是一個有身體、情感、心理、精神的完整存在,審美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人的感覺和認知必須和人所處的身體和環境相結合,這構成審美判斷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不是一種對數據的整理和分析能力。我們應當認識到,人工智能進行的文藝評價是機器根據人類以往文藝作品的學習而產生的評判標準,尚且還無法像人類一樣依照個人經驗,從整體意識層面來評價和鑒賞文藝作品。
(摘自《光明日報》徐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