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初期,軍政委員會作為中央政府的代表機關和地方政權的最高機關納入新中國大區行政建制,在中共政權建設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維持過渡時期軍政的臨時機構
早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即在紅軍、八路軍和新四軍部隊中設立軍政委員會,作為軍隊黨組織的最高領導機關。然而,紅軍、八路軍和新四軍部隊中的軍政委員會是中共黨組織在軍隊中的領導機關而非政權組織機構。
解放戰爭時期,軍政委員會成為新中國部分省份建政之初的政權組織機構。1949年8月4日,程潛、陳明仁領銜發出長沙起義通電,宣布正式脫離國民黨廣州政府。毛澤東、朱德在次日的復電中表示,贊同程潛所提設立湖南人民臨時軍政委員會及湖南人民解放軍司令部兩項臨時機構。8月29日,湖南人民軍政委員會正式成立,程潛任主任,黃克誠任副主任。湖南人民軍政委員會是中共聯合其他各方愛國人士組成的維持過渡時期湖南地方軍政的政權機構,其基本職能是領導完成支援解放戰爭,整編起義部隊,正式建立人民政府。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后,中共中央即設想以更為和緩與寬讓的方式解決綏遠問題。7月25日,中共中央考慮成立綏遠軍政委員會,擬由傅作義任主任,鄧寶珊、高克林任副主任,以便統一解決綏遠問題。時至8月下旬,湖南程潛、陳明仁的起義已經走在綏遠前面。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亦開幕在即。值此緊要關頭,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決定委托傅作義親赴綏遠解決有關問題,以盡快實施中共的方針。9月19日,董其武領銜發出起義通電,宣告綏遠和平解放。中共中央華北局初步提議了綏遠軍政委員會的組成人員,主任傅作義,副主任高克林、董其武、孫蘭峰,委員傅作義、董其武方面10人,中共方面7人。9月27日,綏遠軍政委員會正式宣告成立。
類似湖南和綏遠解放初期的政權組織形式,1949年9月,青海省人民軍政委員會成立;12月,云南省人民臨時軍政委員會成立。
具有較大權力的政權機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尚未解放的地區除臺灣省外,還有華東的福建、浙江兩省的一部分,中南的廣東、廣西兩省的全部和湖北、湖南兩省的一部分,西北的陜西、甘肅兩省的南部部分地區,以及西南的四川、貴州、云南、西康、西藏五省的全部。
中國境內既有老根據地,又有新解放區,還有軍事行動仍在進行的地區,而且新解放的廣大地區的各級地方政權尚未建立。鑒于全國軍事、政治發展不平衡的態勢,中央人民政府行政建制確立后,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擬議,以軍政委員會作為大解放區過渡性的政權組織形式。
1949年10月31日,毛澤東在給林彪等的電報中指出,華中須準備成立以我黨為中心的統一戰線的軍政委員會,以為管轄六省(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軍事、政治、財經、文化等項工作的過渡時期的最高權力機關。11月6日,中共中央致電華東局提出,暫時不建立華東人民政府,而建立華東軍政委員會以為過渡時期的政權機關。
在軍政委員會的人員組成上,中共中央和毛澤東非常注意吸納黨內黨外重要人物,特別是國民黨愛國軍政人員和民主黨派人士參與政權建設,并要求軍政委員會成員構成為黨員占半數多一點,黨外民主人士占比較少數,從而使各方面的人士均為中共新政權服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共面臨的任務端緒繁多,各種社會矛盾錯綜復雜,全國各地的情況千差萬別。當東北已經開始經濟建設的時候,華東、中南、西北正在進行土地改革,而西南則進行著剿匪反霸運動。在這種情況下,建立一個具有較大權力的政權機構,并能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因地制宜地獨立處理一個大行政區范圍內的各種事宜,具體貫徹中央人民政府統一的方針和政策,是十分必要的。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討論并通過了政務院提議的華東、中南、西北、西南軍政委員會主要負責人員的任命名單。根據中央人民政府的決定,新解放區的大行政區軍政委員會相繼成立。1950年1月19日,在原陜甘寧邊區政府的基礎上,西北軍政委員會在西安成立,下轄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五個省和西安市的人民政府。 1月29日,華東軍政委員會在上海成立,管轄地區,除臺灣省外,有山東、浙江、福建三個省,蘇北、蘇南、皖北、皖南四個行政區和南京、上海兩個市。2月5日,在中原臨時人民政府的基礎上,中南軍政委員會在武漢成立,下轄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六個省的人民政府。7月27日,西南軍政委員會在重慶成立,管轄川南、川北、川東、川西四個行署區,云南、貴州、西康三個省和重慶市的人民政府。
從大行政區軍政委員會的性質、職能、機構設置來看,其行政權力之大、管轄地域之廣,是以前的解放區政府所無法比擬的,而且大行政區軍政委員會的主席大多是由中共方面統率一方、獨當一面的軍事將領擔任,集黨、政、軍大權于一身。
軍政委員會完成歷史使命
根據《大行政區人民政府委員會組織通則》的規定,凡軍事行動已經結束,土地改革已經徹底實現,各界人民已有充分組織的大行政區,即應實行普選,召開大行政區的人民代表大會,正式選舉大行政區人民政府委員會。在大行政區人民政府委員會成立以后,軍政委員會即宣告結束。
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了《關于改變大行政區人民政府委員會(軍政委員會)機構與任務的決定》,決定取消各大行政區人民政府委員會和軍政委員會,將其一律改為行政委員會,不再作為地方最高政權機關。
12月2日,華東行政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定于1953年1月1日以華東行政委員會名義對外行文,同日華東軍政委員會撤銷。
1953年1月21日,中南行政委員會成立,中南軍政委員會隨之撤銷。1月27日,西北軍政委員會撤銷,成立西北行政委員會。2月28日,西南行政委員會成立,西南軍政委員會完成其歷史使命。
大區行政委員會的組織機構基本上與大區軍政委員會或人民政府時期相同,只是將原來所設各部一律改為局(處),將一部分分局(處)交中央主管部門直接領導,成為中央各部門設在該地區的專業管理局(處),但仍受大區行政委員會有關指導性委員會的指導與監督。
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為了進一步加強對國家計劃經濟建設的集中統一領導,直接加強對省、市、自治區的人民政府的領導,減少組織層次和提高工作效率,決定撤銷各大區行政委員會。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三十二次會議通過《關于撤銷大區一級行政機構和合并若干省、市建制的決定》。
在大區一級機構撤銷之后,為了便于中央對省、市的領導,有必要合并一些省市,減少中央直接領導的行政單位數,因此決定撤銷遼東、遼西兩個省的建制,合并改為遼寧省;松江省建制撤銷,與黑龍江省合并;沈陽、旅大、鞍山、撫順、本溪、哈爾濱、長春、武漢、廣州、西安、重慶十一個中央直轄市,均改為省轄市。11月,六個大區的行政委員會全部撤銷。
(摘自《中共黨史研究》王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