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1月29日,長期在共產國際工作的王明和康生、陳云乘蘇聯運輸機經迪化(今烏魯木齊)回到延安。由于王明帶回了共產國際的指示,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召開一次會議,聽取王明對共產國際指示的傳達,討論抗戰形勢和國共關系等問題。
王明的抗日主張與毛澤東不同
會議于12月9日召開,12月14日結束(史稱“十二月會議”)。出席會議的中央政治局成員有張聞天(洛甫)、毛澤東、王明(陳紹禹)、康生、陳云、周恩來、博古、彭德懷、凱豐(何克全)、劉少奇、項英、張國燾。不是政治局委員的林伯渠列席了會議。政治局委員朱德、任弼時在山西抗日前線,王稼祥在莫斯科主持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工作,鄧發在迪化接替陳云任中共駐新疆代表,故而他們未參加會議。
會議首先由張聞天作《關于目前政治形勢和黨的任務》的政治報告,接著由王明作《如何繼續全國抗戰與爭取抗戰勝利呢》的報告。王明首先講的是怎樣實現黨的策略問題,接下來講到了四個月以來抗戰的經驗教訓,主要論述統一戰線即國共關系問題。王明說,目前的中心問題是如何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如何鞏固統一戰線,即如何鞏固國共合作問題。
對于統一戰線中兩黨誰是主要力量問題,王明說,在全國政權與軍事力量上,要承認國民黨是領導的優勢力量。我們不能提出要國民黨提高共產黨的地位,共產黨也不能投降國民黨,兩黨誰也不能投降誰。現在不能空喊資產階級領導無產階級或無產階級領導資產階級問題,將來看力量,沒有力量,空喊無產階級領導是不行的。空喊領導只有嚇走同盟軍。
全面抗戰爆發之后,毛澤東曾提出中國存在兩條不同的抗戰路線,一條是全國人民總動員的完全的民族革命戰爭的全面抗戰路線,一條是不要人民群眾參加的單純政府抗戰的片面抗戰路線;并且認為,全面抗戰還是片面抗戰,“這是共產黨的抗戰主張和現時國民黨的抗戰主張的原則分歧”。王明并不認同毛澤東關于全面抗戰和片面抗戰的觀點,認為不要使用“片面抗戰”這樣的提法,以免刺激國民黨。
從王明上述發言可以看出,他的抗日主張特別是關于統一戰線的主張,與毛澤東有明顯的不同。王明的很多主張,很大程度不是來自于中國革命經驗教訓的總結,而是來自于共產國際政策的轉變,而共產國際所代表的實際上是蘇聯的利益。斯大林支持中國抗戰,主要還是從蘇聯的國家利益出發,目的是為了讓蔣介石能夠拖住日本。為此,斯大林認為中共必須遷就和服從國民黨。
唯毛澤東作了抵制王明錯誤的發言
在聽取張聞天的報告和王明的發言后,會議進行討論,“討論中,許多同志在一時難以分辨是非的情況下,不同程度地同意和擁護了王明的主張”。與王明一起回國的康生在發言中說,現在要內部團結。關于片面抗戰與全面抗戰,今后最好不用,現在最好都用反日民族自衛戰爭,不用反日民族革命戰爭。也有一些同志從局部情況出發,認為由于沒有實行抗日高于一切的原則,而把獨立自主提得太高,所以,黨內、軍內和各地都有不利于抗戰、不利于統一戰線的思想、言論及行動。
由于王明在報告中點了劉少奇的名,說他的“小冊子提得太多”,所以,劉少奇“在會上受到了許多人點名或不點名的批評”。劉少奇在會上先后三次發言,只得就有關問題進行辯解。劉少奇承認自己“抗戰以來對國民黨本質上的轉變估計不足”,認為現在的政府、軍隊不改造不能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因此,產生把片面抗戰與全面抗戰對立起來”的思想,“同時由于大革命的痛苦教訓,怕上國民黨的當,因此,便強調獨立自主”。
12月12日,張聞天作了總結性發言,就“對國民黨轉變估計不足”等缺點作了“檢討”,“承認了王明所指摘的某些所謂‘錯誤”,但他同時又認為,對于統一戰線問題,自“西安事變”以來,基本上是正確的,并獲得了許多成績。
在這次會議上,“唯有毛澤東作了實質上抵制王明錯誤的發言”。不過,毛澤東對王明的一些觀點雖然持不同意見,但由于王明的共產國際背景與當時的會議氣氛,也不可能明確提出反對意見,只能作基本的辯白和正面的闡述。
毛澤東在發言中強調:“國民黨與共產黨誰吸引誰這個問題是有的,不是說要將國民黨吸引到共產黨,而是要國民黨接受共產黨的政治影響。”“如果沒有共產黨的獨立性,便會使共產黨低到國民黨方面去。”
12月12日,毛澤東在會上再次作了發言,重點講戰略問題。他說,抗日戰爭總的方針是持久戰;紅軍的戰略方針是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在有利條件下打運動戰,集中優勢兵力消滅敵人一部。
后來,毛澤東在談到這次政治局會議時說,“十二月會議上有老實人受欺騙,作了自我批評,以為自己錯了”“而我是孤立的。當時,我別的都承認,只有持久戰、游擊戰、統戰原則下的獨立自主等原則問題,我是堅持到底的”。
(摘自《黨的文獻》羅平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