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組建的中央社會工作部不斷有新消息釋出。
7月21日,中央社會工作部、國家信訪局與浙江省委在浦江縣召開總結推廣“浦江經驗”深入開展領導干部接訪下訪經驗交流會,這是中央社會工作部組建以來首次召開全國性會議。
自新一輪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揭曉,中央社會工作部的組建就格外引發外界關注。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教授宋貴倫曾擔任北京市委社會工作委員會書記、北京市社會建設工作辦公室主任,他指出,中央社會工作部的組建是中國社會建設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也是全面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戰略舉措。
“離群眾最近的黨中央職能部門”
在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何艷玲看來,中央社會工作部作為黨中央的職能部門,其名稱中的“社會工作”應理解為“關于社會發展的工作”,中央社會工作部也是一個關于社會發展有關工作的部門。何艷玲指出,中央社會工作部將對社會發展領域進行整體研判,確定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
宋貴倫建議,應把中央社會工作部簡稱為“中社部”,地方設立的社會工作部門稱為“社會部”,這樣更能概括中央社會工作部的工作職能。
根據《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中央社會工作部負責統籌指導人民信訪工作,指導人民建議征集工作,統籌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和基層政權建設,統一領導全國性行業協會商會黨的工作,協調推動行業協會商會深化改革和轉型發展,指導混合所有制企業、非公有制企業和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黨建工作,指導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等。
蔣敏娟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她對記者總結說,中央社會工作部的職能主要有三個方面,分別是統籌指導信訪、基層治理和社會領域黨建。
“社鄰家”創始人閆加偉曾任共青團上海市委員會社會組織工作部部長,他認為,中央社會工作部將成為一個離群眾最近的黨中央職能部門,其統籌領導的工作無論是信訪、基層治理還是社會領域黨建,都是離老百姓特別近的事。
截至目前,中央社會工作部已經公布4位部領導:
中央社會工作部部長由吳漢圣擔任。吳漢圣生于1963年,二十屆中央委員。出任中央社會工作部部長前,吳漢圣任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書記。
據報道,吳漢圣兼具部委、地方工作經歷,曾在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工作多年,也曾主政地市,還擔任過協調能力要求較高的省委秘書長一職,也熟悉紀檢監察工作。
中央社會工作部公布的3位副部長分別為李文章、趙世堂、柳拯。
李文章生于1963年,曾長期在寧夏任職,2020年任國務院副秘書長、機關黨組成員,國家信訪局黨組書記、局長。李文章現任中央社會工作部副部長,中央信訪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主任,國家信訪局局長、黨組書記。
趙世堂生于1967年,曾擔任國務院國資委副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國務院國資委總會計師、財務監管與運行評價局局長等職,2022年任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
柳拯生于1966年,長期在民政部工作,曾擔任民政部社會工作司司長、部管社會組織綜合黨委書記、社會組織管理局(社會組織執法監督局)局長等職,去年12月升任民政部副部長。
輿論認為,中央社會工作部一正三副共4位部領導中,吳漢圣在黨建、組織、人事、紀檢監察等方面經驗對他執掌中央社會工作部大有裨益;此外,李文章、趙世堂和柳拯在國家信訪局、國資委和民政部的歷練有益于中央社會工作部未來的工作開展。
順應我國現階段社會發展趨勢
多位受訪專家指出,中央社會工作部的組建是適應我國現階段社會發展趨勢的應時之舉。
蔣敏娟指出,面對中國社會結構深刻轉型的背景,中央需要遵循現代社會發展的邏輯和現代化建設的內在需求,在與外部新型環境的復雜互動中作出深層次的結構性調整,構建一種與新型社會形態相契合的社會治理新格局。中央社會工作部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組建的。
2004年,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社會建設”的概念。2007年,黨的十七大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由經濟、政治、文化建設“三位一體”拓展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位一體”建設。2012年,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布局是“五位一體”,即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
宋貴倫說,過去,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唯獨沒有綜合部門來抓社會建設協調工作,而社會建設是五大建設中最基礎、最綜合的一項工作,恰恰需要一個綜合的部門,“中央社會工作部的組建,補上了這個短板”。
何艷玲指出,社會的復雜性以及社會工作的專業性和系統性超出人們的想象,這些年的一些重大社會工作,例如征地拆遷和農民集中居住,都堪稱巨型工程,需要系統謀劃,“只有黨委有這種權威性、這種資源的調動能力以及廣大的群眾基礎來做這件事”。
實際上,中央社會工作部組建之前,地方上已經有了先行先試的經驗。2003年起,上海市、北京市、廣東省等地先后設立地方社會工作委員會,加強黨對社會領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宋貴倫認為,中央社會工作部也是在對過去這些年地方經驗的總結上組建的。
“解決中間環節脫節”
7月21日,總結推廣“浦江經驗”深入開展領導干部接訪下訪經驗交流會在浙江浦江召開,浙江省委書記易煉紅,中央社會工作部副部長、國家信訪局局長李文章出席會議并講話。
李文章在會議講話中指出,要堅持和發展“浦江經驗”,全面推動新時代信訪工作高質量發展,扎實開展領導干部接訪下訪,大力推進源頭治理和積案化解,深入推進信訪工作法治化,著力夯實信訪工作基層基礎。
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把浦江縣作為首次下訪接訪群眾的第一站,此后帶頭堅持每年下訪,開創了省級領導干部下訪接訪的先河,“浦江經驗”由此逐步形成。
多位受訪專家表示,中央社會工作部統一領導國家信訪局、統籌指導信訪工作,將使信訪工作的工作方式發生重大變化。
宋貴倫認為,以往信訪部門像一個傳達室,能夠收集人民群眾的意見,了解群眾的呼聲,但是其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且與社會建設工作不在一個閉環系統。各級社會工作部門組建以后,信訪工作由社會工作部統籌領導,社會工作部作為一個和組織部、宣傳部、統戰部平列的綜合協調部門,可以出面協調、牽頭解決一些問題,就可以形成一個收集群眾意見、反映群眾呼聲、解決突出問題、反饋辦理結果的一個閉環系統。
“隨著中央社會工作部統籌指導信訪工作,未來信訪工作思路有望實現由‘堵到‘疏,由被動應付到主動下訪?!笔Y敏娟表示,中央社會工作部把統籌領導信訪工作納入工作職能,這個改變非常巨大,也非常有必要。這一設置的目的是為了更好解決群眾的問題,對于群眾的信訪,會更多通過基層組織體系來解決,而不是單純用各種行政程序來應對,回歸信訪部門聯系群眾的本質屬性。
宋貴倫認為,把信訪工作納入中央社會工作部是解決中間環節脫節的一個重要的體制改革創新,使制度可以落到基層,也可以使基層群眾的呼聲訴求很好地反映上去,打通中間環節,落實全過程人民民主。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張馨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