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帶一路”倡議下的西藏文化旅游產業是綜合旅游與文化資源的新興產業,將西藏地區特征性的生態自然旅游與傳統的民族文化相結合,帶動社會與經濟共同發展。西藏文化旅游產業對西藏整體經濟增長作出了不小的貢獻,但隨著西藏經濟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實現西藏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仍存在弱項,應深入挖掘資源優勢,提升融合深度;挖掘市場需求,提高競爭力;健強人才發展機制、提高人員素質。
前言
歷史上的西藏是“南方絲綢之路”“唐蕃古道”“茶馬古道”的重要交會處,也是我國與南亞各國交往的重要接口。在“2019·中國西藏發展論壇”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了西藏地區在黨和國家全局戰略中的重要地位。2010年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把西藏確立為我國最重要的安全、生態屏障,確定為我國戰略資源儲備、高原特色農產品、特色文化保護地和世界旅游目的地(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兩屏四地”)。在“一帶一路”倡議下,西藏要用更開放的態度迎接發展,將其獨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資源與蓬勃發展的旅游產業資源融合,提升西藏地區文化旅游知名度和品牌價值,促進西藏經濟增長。
一、西藏文旅融合發展現狀與成就
青藏高原作為世界屋脊、亞洲水塔、地球第三極,具備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同時具備著悠久的歷史人文資源。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會議指出:“要將地球第三極打造成區域性公共品牌?!贝蛟靺^域公共品牌,意味著要將西藏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
(一)西藏文旅融合政策進一步完善
近年來,西藏文旅融合政策在不斷完善,為西藏文化旅游發展提供了政策保障。2014年以來相繼制定《關于推動唐卡產業加快發展的意見》《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大力推進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加快發展特色文化產業的意見》《西藏自治區文化產業示范基地評選命名管理(暫行)辦法》《西藏自治區合力推進旅游精準脫貧工作的意見》《高原濕地景區評定規范》《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總體規劃》《西藏自治區“十四五”時期發展規劃》等,明確了文旅融合發展總體思路,提出了推進文化、生態、旅游融合發展;把西藏建設成為世界級文化旅游目的地;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區域經濟支柱性產業;推進文化資源向旅游產品轉化等發展目標和具體措施。在2017年發布的重點任務中,更是提到促進文化旅游相結合,推進文化資源向旅游產品轉化,培育一批具有西藏特色的文化旅游精品景區、景點和線路,布局一批民族文化體驗消費場所,加快文化與旅游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等;這些政策指明了西藏文旅融合發展的方向。
2022年作為深入貫徹落實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精神的開局之年、全面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重要之年,以及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西藏持續推進優化一產、壯大二產、提升三產政策,加快文旅融合發展步伐,推動“旅游+”“+旅游”模式,發展壯游、高原體驗游等新業態,提升品牌影響力,促進文旅深度融合,確保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均實現超過兩位數增長、文化產業產值同比增長超過14%。
(二)文化旅游產品開發日益多元
文旅融合還可以商業化或者產業化為具體產品。在國家和自治區一系列政策引導下,西藏推出了大量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文化產品。如《文成公主》實景劇、5A級景區、國家級旅游度假區,濕地溫泉、藏醫藥浴、城郊農業觀光、生態游等。《文成公主》實景劇是以傳播民族團結文化為核心的精品文旅產品,自2013年首演以來,該劇演出已突破1200場,接待游客近300萬人次,累計收入7.7億元。西藏地區文旅產業版圖的擴張與空間結構及功能的擴展,為形成有知名度與影響力的文旅產品和文化品牌奠定了基礎。自治區近些年通過打造“人間圣地·天上西藏”文化旅游品牌,搶抓機會、重點發展社會經濟,頻繁參加國內外旅游宣傳展銷會,將西藏文旅產品推廣到世界舞臺,提升了西藏地區文旅產業在世界范圍的影響力,擴充了客源市場。伴隨西藏文旅產業體系的日益完善,各種文化旅游產品和特色線路也更加主旨清晰、特色明顯、相互支撐,針對性的定制開發與產業分工可充分滿足顧客的多元需求。
(三)文旅融合產業化進一步加深
通過發展文化旅游產業,西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大幅提升。截至2020年1月,西藏地區總人口、就業人口、地區生產總值、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速度相較于2015年分別提升110.4%、136.5%、153.7%、106.1%。西藏地區文旅產業在經濟發展中占比逐步加重,完善了高原經濟體系。國內外大量的市場需求對西藏地區的公共服務設施、自然人文景觀、交通基礎設施提出了新要求,幫助傳統的西藏文旅產業轉型高起點、高標準的產業系統,發掘具有西藏地區民族特色、符合時代特征的新業態。西藏地區全域化文旅產業結構協助地市區域資源整合、實現平臺共享,逐漸凸顯文化旅游產業在西藏高原經濟體系中的綠色先導性地位。
二、西藏文旅融合發展存在的問題
西藏文化旅游產業對西藏整體經濟增長的貢獻是很明顯的,但隨著西藏經濟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實現西藏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仍存在弱項。
(一)有融合趨勢,但深度不夠
西藏地區的主要自然特點是高原生態資源,因此發展地區旅游產業的核心是樹立生態旅游品牌,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生態特點,構建“生態旅游目的地”概念。但許多城市在文旅產業發展過程中缺乏特色化與品牌理念,自然景觀景點建設模式與風格過于單一,本地區獨特的生態、人文文化沒有得到突出展示。受制于高原氣候環境與市場管理的陳舊觀念,旅游景點常出現規模小的粗放經營,文化旅游產品質量不高,無法滿足游客的市場需求,無法挖掘游客的消費潛力而造成收益不足。
(二)有基礎設施,但不完備
西藏地區寶貴的文化旅游資源來源于藏文化發源地人文要素與特殊的高原地理情況,但交通設施建設的不完善使開發文化旅游產業的相關配套設施無法滿足發展要求,高原醫療、酒店接待、道路等設施仍需優化。例如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內基礎設施完備,但到達該景點途經的公路狀況不佳。景區內部的自然、人文景觀能吸引游客,但文旅價值因未充分開發市場而缺乏更好的展現形式,制約了游客的二次乃至多次的消費需求。
(三)有整體規劃,但局部規劃不合理
“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雖已廣泛落實,但在實施過程中許多地市的文旅項目欠缺科學設計,資源融合度明顯不足,文化旅游產業相關項目過度單一化。文旅產業的發展模式、文化IP同化嚴重,例如文成公主進藏文化IP應用于多個文旅景點,雖有優質內容且符合游客消費需求,但缺乏規范的指導,市場、商業無序開發,使游客產生消費疲憊情緒,嚴重影響西藏地區文旅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四)從業人員多,但專業性不夠
教育水平的不足使文旅產業普遍缺乏人才,導致服務水平與創新能力薄弱。目前相關文化旅游從業人員大專以下學歷人員占全部從業人員的一半以上,缺乏系統的管理學習、培訓。從業人員的素質和服務理念認識不足,整體服務質量的提升成為文化旅游發展的重點。一些城市積極利用自然資源規劃文化旅游產業這一綠色產業,重點開發藏文化、高原山地戶外體驗、特色村落等有地方特色的文旅產品,卻受到整體從業人員文化水平制約,阻礙深層次開展特色文化旅游產品的研發,降低實現規?;l展的速度。
三、西藏文旅融合發展對策
高原絲綢之路交會縱橫,干道與支線經緯相通,不但擁有與中原地區聯通的官路,還有密集的民間通道與商道;不但有方便交易的小路,還有中亞、南亞的朝圣之路。應深入挖掘西藏地區文旅產業的內在消費潛力,實施符合新時代要求的文旅產業發展的應對措施。
(一)深入挖掘資源優勢,提升融合深度
資源要素包括旅游資源、文化資源、資本資源、人力資源等,這些要素關系著文旅產業發展,是西藏地區文化旅游業發展的基礎,是旅游活動與相關產品的載體,其豐富性和層次性對文旅項目的版圖有著重要的影響。西藏地區文化旅游自然資源富足,境內山脈、河谷、草原地形復雜,地勢變化突出,地貌多樣,擁有許多自然地理地貌,有“地球第三極”“世界屋脊”的美譽。西藏地區氣候特點主要為東南地區溫暖潤澤,西北地區干燥寒冷,天然的自然資源為開展文旅項目提供了便捷,并進一步提升西藏地區文化旅游的吸引力。人文景觀也別具一格,有藏文化起源、獨特的前、后藏文化,江孜、拉薩、日喀則等著名文化歷史古城。經過時間的沉淀,著名的古道周邊留下了諸多歷史故事與風俗文化,強化了西藏文化旅游產業的黃金軟實力。一些文化旅游項目、文創產品使旅游者能夠擁有沉浸式的體驗,創造西藏特色的旅游品牌,使游客感受、參與到藏文化的傳承中去。
信息化時代加速了資本的流動性,大量的資金流入西藏地區,為文旅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通過信息化技術平臺多方向籌措資金以開發新型文旅項目,打造“天上西藏”文旅品牌,努力培育多方位的市場主體,突破對文旅產業發展的不利壁壘。重點開發人文、自然資源,融合故事、文化IP營銷,促進西藏文旅產業成為高原經濟體系中的“綠色產業”。因此,在2021年西藏旅游啟動的增發融資計劃中明確指出,終止雅魯藏布大峽谷、苯日神山、魯朗花海牧場景區酒店及娛樂設備擴建項目,變更用于雅魯藏布大峽谷、魯朗花海牧場提升改造項目及阿里神山圣湖景區創建國家5A景區前期基礎設施改建項目和數字化綜合運營平臺建設。
(二)挖掘市場需求,提高競爭力
市場的需求規模是旅游行業競爭力的重要指標,需求規模突出,競爭主體隨之增多,最終提升旅游競爭力。伴隨國內經濟水平的提升,游客對追求自然、探尋文化的需求逐步攀升,西藏地區文旅產業模式也逐步完善。為了擴充國內外客源市場,西藏地區仍需要進一步完善交通設施。西藏地區的文化旅游產業系統性地將第一、第二、第三產業進行融合,為帶動本地區經濟水平提高、結構調整、完善經濟體系起到重要作用。2021年以來,西藏不斷提高資源開發利用水平,推出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旅活動和產品,著重加大推廣“紅色旅游”“西藏人游西藏”等特色旅游線路,有效提升、擴大“地球第三極”旅游品牌影響力,推動西藏旅游市場穩定向好。站在互聯網發展的風口,西藏地區應借助電子商務交易的活躍性,逐步提升信息化水平,利用信息化平臺推廣西藏地區優質的文旅項目與產品,達到宣傳和推廣的作用。鞏固西藏地區的國家定位與文化特點,將高原生態文明建設與文旅產業結合,繼而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
(三)加強人才發展機制、提高人員素質
為培育文旅產業專業技能人才,西藏各大高校應設立針對性院系、專業,加速文旅產業專業型人才儲備,匯集文旅行業服務技能、文旅產業管理、文旅產業專業技術等多方位人才,完善人力資源儲備。雖然人才儲備舉措的實施見效緩慢,但西藏地區從可持續產業發展支撐拉動經濟的角度上看,文旅產業從業人員文化水平總體不達標,導致人力資源分配不穩定,這是制約西藏文旅產業發展與產業競爭力提升的桎梏之一。文化旅游資源整合轉型,文旅競爭力提升,都依托于管理水平的提升。專業化、綜合化的文旅產業管理需要管理型人才、資本和技術的加持,優質的管理能提升產業規模與競爭實力,可高效規范產業中的個人、實體,促進其有序競爭。自治區旅游發展廳可聯合自治區發改委等單位出臺相關措施,高成本投資文旅產業,擴增文旅產業規模和相關就業窗口,通過西藏特色的文旅資源,創造多樣就業形式、擴充就業容量,提高西藏地區文旅產業的競爭實力。
結語
從歷史上看,西藏地區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毗鄰青藏高原地區的高原絲綢之路是古代絲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現實看,西藏地區是國家確定的沿邊地區開放的重點地域,有與國內的四川、云南、新疆、青海以及周邊國家不丹、印度、尼泊爾、緬甸相接壤的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有富足的土壤和文旅產業發展的基礎。合理科學的規劃是發展文旅產業的前提,應抓住地區特色進一步擇優發展,堅持可持續、有序性的開發策略,推動西藏文化旅游產業從區域資源的開發利用、合理規劃、人才培育、交通設施及文旅產品的開發等多方面總體布局,堅持開放合作,共享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成果。應掌握開發以年齡段分類的相應市場需求的產品,推動各區域三大產業的融合,開創“互聯網+文化旅游產業”的新格局,形成文旅市場良性循環。
西藏地區文化旅游產品開發必須遵循可持續發展的路徑,應推出滿足西藏人文、自然資源特色、符合市場需要的文化旅游產品。在西藏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本地區文旅資源的特點及優勢,融合本地區自然風光與人文特色,防止文化輸出單一化;要強調品牌效應,充分探究文旅產品的潛在文化價值,協調統籌生態、社會、經濟效益。依托西藏地區的歷史、地理、文化,在擴大開放的基礎上堅持共建共享原則,促進國際國內文旅市場積極合作,提升文化旅游知名度。鼓勵西藏地區文化旅游產業相關的企業創新發展,打造品類多樣、質量過關的文旅項目。保護自然環境、鞏固基礎設施建設、保障優質的營商環境、合理規劃人才發展模式、依托自身需要和產業情況,提升文旅產品開發的層次,是西藏地區文旅產業應著重把控的方向。
參考文獻:
[1]索林.西藏旅游文化發展報告[M].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20.
[2]九毛措,王暖.西藏對外貿易發展及對接“一帶一路”倡議的研究[J].西藏大學學報,2019(1):131-139.
[3]徐翠榮,趙玉宗,高潔.國內外文旅融合研究進展與啟示:一個文獻綜述[J].旅游學刊,2020(8):94-103.
[4]程燕,拉姆德吉.西藏文旅業發展分析[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9(16):92-93.
[5]張世雯,鐘一博.鉆石模型視角下的西藏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分析研究[J].阿壩師范學院學報,2020,37(2):61-67.
[6]呂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旅游資源國際合作路徑研究[J].中國旅游評論,2021(4):40-48.
[7]黎紫涵,梁育民,梁宇紅.“一帶一路”沿線國際文化旅游合作現狀研究[J].今日財富(中國知識產權),2021(1):44-46.
[8]王友文.伊犁特色文化開發與“旅游興疆”戰略互動模式研究——以“一帶一路”文旅融合為視角[J].中共伊犁州委黨校學報,2020(4):52-56.
[9]賈祎,喬慶智.洞悉融合文化之魂,彰顯絲路名城之品——“一帶一路”視域下呼和浩特文旅融合發展探討[J].大陸橋視野,2019(11):83-86.
[10]韋美玉.論“一帶一路”下的文旅融合趨勢及發展展望[J].當代旅游(高爾夫旅行),2018(1):59.
本文為西藏大學《“一帶一路”建設與南亞國別研究》課題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旦增卓嘎,西藏大學尼泊爾研究中心,西藏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辦公室副主任。
摘自《新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