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鎮鴻
中風是一種常見腦血管疾病,2007—2017年我國中風發病率持續上升,年均增長率為2.16% ,其中缺血性中風發病率年均增長率為3.39%,成為威脅我國居民健康的首要病因[1]。偏癱又稱半身不遂,是中風常見的后遺癥之一,主要是由于中樞神經系統受損所致,臨床表現為面部麻木、口角歪斜等,嚴重影響病人日常生活[2]。以往傳統康復訓練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中風后偏癱病癥,但單一訓練周期較漫長,病人依從性并不高,難以達到理想康復效果[3]。隨著中醫學的發展,中醫技術在中風偏癱康復治療中的應用越來越受到臨床青睞。循經拍打與經穴推拿均是常見的中醫外治技術,前者主要根據經絡循行路線來選取相應的穴位,通過對穴位進行有節奏的拍打來達到疏經通絡、調和氣血的目的,后者主要以經絡腧穴學說為基礎,通過按法、點法、推法等多種手法作用于人體體表的特定部位或穴位來達到疏通經絡、平衡陰陽、扶正祛邪的目的[4-5]。循經拍打聯合經穴推拿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的應用價值已得到一致證實,有效改善病人的神經病變癥候[6],但其在中風偏癱中的應用較少見,本研究旨在探討循經拍打、經穴推拿配合康復鍛煉對氣虛血瘀型中風偏癱病人運動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采用方便抽樣法選取海安市中醫院2021年12月—2022年10月接收的90例氣虛血瘀型中風偏癱病人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5例。納入標準: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7]中的西醫診斷標準;符合《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8]中的中醫診斷標準,證型為氣虛血瘀型,以“半身不遂,頭暈”為主癥,結合“舌淡紫,苔薄白,脈細澀”,四診合參;均為單側偏癱;Brunnstrom偏癱分期為Ⅱ、Ⅲ期;住院時間≥4周;病情穩定,思維清楚;言語功能及吞咽功能正常。排除標準:其他原因所致的偏癱;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使用影響療效藥物;合并有骨關節病、自身免疫缺陷疾病、腦外傷、顱內占位性病變、嚴重內科疾病;既往精神類疾病。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要求,所有研究對象均知情同意。
1.2.1 對照組干預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康復鍛煉。1)體位訓練:責任護士幫助病人做好良肢體位擺放,以便發揮肢體的最佳功能狀態,防止或對抗痙攣模式出現。此外,臥床期間需每隔2 h協助病人被動進行體位改變,避免長時間處于同一體位而導致關節僵化。2)關節活動維持訓練:病情較穩定后鼓勵病人早期進行關節主被動活動訓練,根據病人偏癱癥狀進行肩、肘、腕、髖、踝等各個關節活動,為防止和減輕關節水腫,訓練時需在絕對無痛狀態下進行,若伴有關節疼痛,可給予熱敷或藥物止痛,以免加重痙攣。3)直立性低血壓適應性訓練:對癥狀較輕病人,可指導其進行體位變化的適應性訓練,病床由傾斜45°開始逐漸加大至80°,維持時間由5 min逐漸延長至30 min。4)床上動作訓練:可維持坐位30 min后指導病人依次進行雙手交叉上舉訓練、雙手交叉擺動訓練、利用健側下肢輔助抬腿訓練、翻身訓練、上下肢隨意運動易化訓練、下肢控制訓練、床上移動訓練、搭橋訓練、臥位下肢分離運動強化訓練、坐位平衡訓練、膝手位平衡訓練、跪位平衡訓練、坐位上肢分離運動誘發訓練、從仰臥位到坐位訓練、從坐位到立位訓練等。5)步行準備訓練:病人具備立位平衡能力后可指導病人進行步行準備訓練,包含立位平衡訓練、平衡杠內重心轉移訓練、單腿站立訓練、髖關節與踝關節控制模式誘發訓練、立位下肢分離運動易化訓練等。6)步行訓練:步行準備訓練完畢后指導病人進行平行杠內步行訓練、拄拐步行訓練、控制雙肩與骨盆步行訓練、特殊步行訓練、上下階梯訓練等。7)回歸社會后訓練:病人具備步行能力后指導病人進行輪椅輔助水平訓練、輪椅自理水平訓練及步行水平訓練,指導病人進行更衣、進食、洗浴等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訓練4周后評價康復效果。
1.2.2 觀察組干預方法
觀察組在常規康復鍛煉同時又安排經過專業培訓的操作者給予循經拍打聯合經穴推拿干預,于病人生命體征平穩后開始。1)循經拍打:囑病人排凈二便,協助病人取平臥位或健側臥位,操作者站其患側,選取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等穴位有節奏地重復多次拍打。手陽明大腸經從食指橈側端沿上肢外側前緣上行,經肩頸上顏面,在人中溝交叉到對側,在鼻翼旁與足陽明胃經相接。足陽明胃經一支脈從胃口分出,沿腹內下行,至氣沖部與直行經脈相會合,由此經髀關、伏兔穴下行,至膝關節中,再沿脛骨外側前緣下行,經足背到第2足趾外側端(厲兌穴)。拍打時一手呈空心掌,另一手穩定病人肢體,力度均勻、柔和,以病人能耐受為度,密切觀察病人拍打部位皮膚情況,注意與病人溝通,適時詢問病人感受,如有不適及時調整手法或暫停拍打,每次拍打20~30 min,每日1次,每周6次,持續4周。2)經穴推拿:協助病人取仰臥位,運用按法、點法、推法、叩擊法等對內關、手三里、三陰交等穴位進行刺激,其中內關穴位于手厥陰心包經上,手三里位于手陽明大腸經上,三陰交位于足太陰脾經上,推拿時用力均勻、柔和、持久,以病人能耐受為宜,每次推拿20~30 min,每日1次,每周6次,持續4周。
1.3.1 運動功能
采用簡化的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量表(Fugl-Meyer Motor Function Assessment,FMA)[9]進行評價,量表包含上下肢功能(54分)、平衡功能(10分)、感覺功能(10分)、關節活動度(16分) 4個維度,總分90分,總分<50表示嚴重功能性障礙,50~74分表示明顯功能性障礙,75~84分表示中度功能性障礙,85~90分表示輕度功能性障礙,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5,適用于中風病人。
1.3.2 生活質量
采用中風專用生活質量量表(the Strok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SS-QOL)[10]進行評價,量表共49個條目,涉及家庭角色、語言、活動能力、情緒、個性、自理等多方面內容,每個條目1~5分,總分49~245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高,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大于0.76,適用于中風病人。
干預前、干預4周后責任護士均協助醫生采用FMA量表及SS-QOL量表對病人的運動功能及生活質量進行評價,評價時間分別控制在10、15 min內,詳細記錄評價結果,并對相關數據進行匯總、分析。


表1 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

表2 兩組病人運動功能評分比較 單位:分

表3 兩組病人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單位:分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病人運動功能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循經拍打聯合經穴推拿能有效改善中風偏癱病人的運動功能。中風在中醫學中又稱“偏枯”“風痱”“厥”等,氣虛血瘀是中風偏癱的主要證型,臟腑虧虛、氣血不足、氣虛不能運血、血行不暢、氣血瘀滯而發病,病因為氣血不足,病位在腦,與脾相關,病機為氣虛血瘀,病性屬本虛標實,氣虛為本,血瘀為實,故治療需以益氣活血、通經活絡為主[11]。中醫認為中風與腦部血流不暢、瘀血堆積有關,拍打刺激穴位可起到通經活絡的作用[12]。《黃帝內經·靈樞》記載太陽為開,陽明為合,太陽為樞,合折則無止息而痿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陽明[13]。陽明經是多氣多血經脈,研究中操作者選取病人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兩穴有節奏地重復多次拍打,充分發揮疏經通絡、活血化瘀、調和氣血等功效,從而改善肢體運動功能。《經絡腧穴學》[14]記載內關穴是八脈交會穴之一,對此穴位進行刺激能夠發揮通經活血、消炎止痛等功效;手三里是手陽明大腸經腧穴,對此穴位進行刺激能夠發揮舒筋通絡、清腸利腑等功效;三陰交為足太陰脾經常用腧穴之一,對此穴位進行刺激能夠發揮活血通絡、扶正祛邪等功效,研究中操作者在循經拍打同時以經絡腧穴學說為基礎,對內關、手三里、三陰交等穴位進行推拿,能夠達到不同中醫機制的協同和疊加作用,進一步調整人體的機能,舒展肢體筋脈,從而改善肢體功能。
中風偏癱病人由于肢體運動功能受限,生活質量普遍較低下[15]。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中風偏癱病人的生活質量越來越受到臨床的關注,本研究對觀察組病人給予循經拍打聯合經穴推拿干預后,觀察組病人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循經拍打聯合經穴推拿對中風偏癱病人的生活質量同樣有明顯改善作用。究其原因認為:1)以往常規康復護理側重于對病人的功能康復,而忽略了對病人的心理康復,難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16]。對中風偏癱病人給予以經筋理論為基礎的中醫護理,不但有助于病人神經功能的恢復,而且還能夠使病人不良心情得到舒緩,有效改善病人生理及心理狀態,從而提高病人生活質量[17]。2)循經拍打聯合經穴推拿能夠彌補機體功能性缺失,幫助機體逐步恢復運動功能,從而堅定病人康復信念,改善病人生活質量。3)疲乏是中風病人生活質量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嚴重疲乏可致病人活動耐力減弱,康復進程減緩,進而降低病人生活質量[18]。研究中操作者在常規康復鍛煉同時對病人給予經穴推拿,能明顯促進機體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增加肌肉氧和營養物的供應,提高神經末梢的遞質儲備,從而減輕疲乏癥狀,降低疲乏對生活質量造成的不利影響[19]。
綜上所述,對氣虛血瘀型中風偏癱病人在常規康復鍛煉同時給予循經拍打聯合經穴推拿干預,能明顯改善病人運動功能,提高病人生活質量,且此干預方法安全、易操作。需注意的是,中醫學博大精深,發展至今已形成多種行之有效的干預技術,除了循經拍打及經穴推拿外,針刺、藥物罐療法、艾鹽包熱熨等其他中醫技術在中風偏癱治療中同樣能夠發揮一定療效,未來可以查閱更多資料,進一步探討更多中醫技術聯合使用對中風偏癱病人康復效果的影響,以便最大限度發揮中醫技術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