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北朝時期著名的文藝理論家劉勰有云:“文之英蕤,有秀有隱。隱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獨拔者也。隱以復意為工,秀以卓絕為巧。”隱秀之間,是石雕創作的有余意之韻的生動寫實,也是韻者美之極的悠遠寫意。
薄意雕刻,以“重典雅、工精微、近畫理”而著稱,比淺浮雕更淺、雕線更薄,也更重意境,即“層薄而富有畫意”,故稱薄意。清末民初,著名雕刻藝人林清卿先生吸收中國畫藝術精髓,融雕、畫于一爐,以刀代筆,別開生面地將薄雕藝術提高到新的境界。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在新時代,對于福州壽山石雕藝術家而言,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要讓薄意創作理念跳脫固有模式,更好地把握“意”而非“技”;要讓擁有福州石雕風格的薄意印章,成為向世人展現中國文化精神、弘揚東方審美意趣的藝術時尚。
意在刀先,意法合一
“意”在中國,自古以來都離不開有關“意境”的研究。唐代王維的“意在筆先”,強調不刻意去追求事物表象的真實性,而是深入事物內在,目的便在于更積極地顯現自身的主觀精神,也就是更強調“意”而不是拘泥于表面的“象”。
這個“意”,就是無法用邏輯語言表達的禪意。從“象”到“意”,再到“境”,其實“意”和“境”是不謀而合的關系。清代劉熙載在《藝概》中提出:“石有三面,樹有四枝。蓋筆法須兼陰陽向背也,于司馬子長文往往遇之。”它的意思是,畫家描繪石頭能畫出它的陰陽向背,畫樹能表現出樹杈的高低遠近。所謂“陰陽向背”,就是寫出人物性格的豐富性和復雜性,使之具有“三維立體性”。筆者認為,這就是辯證地處理事物的方式,對繪畫、石雕都是很好的一種借鑒。
劉熙載的《藝概》里面講了很多,有文、賦、詩、詞、曲、書、經,卻唯獨沒有畫。但筆者認為藝術的原理是相通的,相互之間可以借鑒。借鑒的最佳狀態是超越自我、擺脫自我,達到無我境界,然后萬物又是我,即所謂的移情,進而萬法歸一。
這個過程就是修道。雕刻也是一種修道,在不斷追求“道”的過程中,“道”與“法”最終相通、自然了,這就是“天人合一”。于有限中見到無限,又于無限中回歸有限,這就是“道”,也就是中國古典美學的最高范疇——意境。
立意的深遠,離不開學識的積淀。才學的高低決定“意”的高下,然后通過“刀”去實現,這又涉及修養的問題。“意中含法,法中又含意”,所謂的法,即一種技法的概念,“意在刀先,意法合一”。
求工先求刀,雕刻“林泉之心”
在薄意技法中,“求工先求刀”。就像飛翔的鳥兒,必須先有翅膀,才能有所憑依,學會飛翔。鳥兒能飛得多高多遠,除了與生俱來的翅膀以外,還在于它對大自然的追求和向往。
如劉熙載《藝概》中所說:“學書者始由不工求工,繼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極也。”如前面列舉的鳥兒,當它有了飛翔的技能,想要駕馭大自然,就不能只是一味奮力、撲打翅膀,而是要有鯤鵬之意,實現“不飛之飛”。在薄意雕刻的理解中,那就是“既雕既琢,復歸于樸”,實現“不工之工”。
要達到這種境界,返璞歸真,從一開始就要給自己制定目標,不可露俗。哪怕作品不成熟,也不可嫵媚。俗了,那就是無,沒有意境可言。所以,創作的立意是很重要的。藝術的塑造需要一顆“林泉之心”——“看山水亦有體,以林泉之心臨之則價高,以驕侈之目臨之則價低”,這種非功利性的審美態度和澄靜虛懷的審美胸襟,對于藝術審美是至關重要的。
就像蘇東坡在《畫論》中所寫的那樣:“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蘇東坡生活在北宋山水畫盛行的年代,當時比較流行工筆重彩。從畫面表現上來說,不再以畫的相似與否來評價好壞,而是以傳神為第一要義。在薄意中,這種“意”,除了意境之外,還需要更多,包括作品的傳神,以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活在當下,探索藝術“逍遙”
論及薄意的“意在刀先”,筆者覺得這就是個人的審美體驗。在雕刻壽山石時,在薄意上呈現出畫面感和意境感,在自覺與不自覺之間,蘊含著個體對生命的理解和體驗。
筆者想起求學期間,學校開設有藝術鑒賞課,課上講述了唐宋元明清時期的山水、花鳥和人物畫的歷史演變過程。令筆者印象尤深的是北宋時期山水畫呈現出的悠遠意境,這是一種很雄厚的心境,是令人心之向往的感覺。于筆者而言,即“我欲施于物,無欲者莫若施諸心”。
回歸自我,“獨與天地精神之往來”。陶淵明深諳老莊之道,寫下“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他所追逐的這種“不俗”境界,亦是筆者畢生的藝術追求。首先要有感恩的心,活在當下,不斷探索藝術的脈絡和氣息。在雕刻中呈現意義和境界,打破常規,從不設限,給心靈以徹底的自由。這是御風而行的鯤鵬“逍遙”,也是筆者所理解的“意在刀先”之藝術“逍遙”。
鄭世斌簡介
鄭世斌,求學于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現為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壽山石專業委員會委員、高級工藝美術師、福州市非遺傳承人。被授予“福建省民間藝術家”“福州市特級名藝人”等稱號。擔任中國輕工業企業管理協會理事、福建理工大學客座教授、福建省壽山石文化藝術研究會理事、福州市壽山石行業協會副會長。
作品先后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百花獎”、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杭州國際民間手工藝品展覽會、福州市工藝美術“如意杯”大獎賽、福建壽山石藝術家作品展、福建壽山石“國石杯”藝術精品大展、福建省工藝美術精品“爭艷杯”大賽等展覽和賽事金獎(一等獎)。在國內專業期刊發表多篇論文,出版有作品集《壽山石雕大圖解·浮雕》以及個人專著《石情畫意》《藝術薄意》,多件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中國工藝美術館、福建省工藝美術珍品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