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銅鏡既是生活實用器也是藝術品,其紋飾和工藝等包含著大量的時代信息,反映出各個朝代的社會風俗和審美意趣。臨沂市博物館收藏的銅鏡類型豐富、覆蓋面廣,其中不乏各個時代的代表性精品。而銅鏡鑒賞,不僅是文物研究利用的必然需要,也能給人以美的感受。
關鍵詞:臨沂市博物館;銅鏡;鑒賞
銅鏡是古代先民用以照面修容的用具,正面磨礪光潔,背面有鈕可以穿系。在我國,銅鏡最早出現于4000多年前的齊家文化時期,戰國中期開始盛行,后經漢代和隋唐的兩度繁盛,宋元以后鑄鏡技術逐漸衰退,明清時期被玻璃鏡所取代。
銅鏡講究生活實用和藝術欣賞并舉,且富有時代特色,反映了中國各個朝代的社會風俗和審美意趣。臨沂地區出土和收藏的銅鏡,數量多,品種豐富,年代跨度從戰國至明代,其中不乏各個時代的精品。現選取臨沂市博物館館藏的銅鏡精品,與大家共賞。
一、以銅為鑒,以妝爾容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楚辭九辯》云:“合修飾而窺鏡兮”,銅鏡的基本功能就是照面修容。在銅鏡未出現之前,人們用銅鑒盛水照面,故鏡又稱“鑒”。“鑒”的初文是“監”,“監”是會意字,字形像人跪或立在器皿旁邊自鑒其容。
戰國變形龍紋銅鏡(圖1),圓形,三弦鈕,圓鈕座。以素帶寬紋為界分為內外兩區:內區依次為云雷紋、凸弦紋、繩紋;外區龍紋為主紋,騰龍蒼勁有力,線條古樸大方、細膩流暢。主紋之外,以精細的云雷紋作為地紋,形成多層重疊的效果。窄卷緣,直徑17.3、緣厚0.6厘米。該銅鏡造型精巧細致,完美地展示了戰國鑄鏡技術的發達。戰國時期是銅鏡發展歷史中的第一個高潮,戰國龍紋鏡則為中國古代銅鏡中的一大主要類型。
漢代昭明銅鏡(圖2),圓形,圓鈕,柿蒂紋鈕座。鈕座外一圈內向八連弧紋,再外為兩周櫛齒紋,其間銘文為“內而青而□而□而明而光而□而□而日而月而出而□而□”。素寬緣,直徑14、緣厚0.9厘米。中央連弧紋配合鏡鈕,像炎炎烈日,而兩圈櫛齒紋則像太陽光輝照亮了整個銅鏡,這與“昭明”的含義、與鏡子反光照物的功能相呼應。古人很早就突破了鏡子照面修容的單純意義,有的甚至上升至歷史興亡的高度,如《舊唐書》有云:“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①唐太宗將魏征視為自己的鏡子以自檢自省,成為一段歷史佳話。
二、方寸之間,氣象萬千
著名古器物學家羅振玉曾說:“刻畫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辭旨之溫雅,一器而三善備焉者,莫若鏡也。”②恰如其分地道出了銅鏡的獨特藝術魅力。
在中國古代,銅鏡還被用來裝飾和祈福。由于承載的文化內涵豐富,部分銅鏡的紋飾格外紛繁復雜。圖紋華麗、銘文豐富的圓形銅鏡,是花好月圓的象征,更有圓滿、團圓、吉祥之意,帶給人們祥和與幸福;方正平直的規矩紋,代表了凡事有度的人生智慧;四虺、海獸等紋飾,充滿著瑰麗的想象和驅兇辟邪的愿望;人物故事紋和植物果實紋,是人們對幸福美滿生活的向往。“視爾前,慮爾后”,小小銅鏡于方寸之間包羅大千世界,每一種形狀、每一道紋飾都飽含歷史與文化。
漢代八乳規矩紋銅鏡(圖3),1973年臨沂河東大范莊出土,圓形,圓鈕,圓鈕座。座外以短線與弦紋相連,雙線方欄四角內飾豎點紋間以卷云紋,方欄外為規矩紋間以帶座八乳釘與鳥獸紋,其外飾射線紋一周。外區依次為鋸齒紋、兩弦紋間飾雙線波折紋。窄素緣,直徑11、緣厚0.5厘米。
漢代四乳四虺紋銅鏡(圖4),1984年臨沂南壇出土,圓形,圓鈕,圓鈕座。座外以短線與寬帶紋相連,其外兩斜線紋之間飾帶座乳釘及四虺。素寬緣,直徑13.2、緣厚0.7厘米。“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③,傳說虺為幼年期的龍,是以蛇為原型想象出來的一種動物。虺紋流行于西漢中晚期到新莽時期。
唐代海獸葡萄紋銅鏡(圖5),圓形,圓鈕,圓鈕座。以雙線高圈為界分為內外兩區:內區以葡萄枝蔓為地,上浮雕四神獸,其外為兩周鋸齒紋;外區為葡萄枝蔓、葉及果實,間飾六只祥禽瑞獸,以外飾兩周鋸齒紋。窄高緣,直徑12、緣厚0.9厘米。海獸又稱“海馬”,有人認為是神獸天馬,也有人認為是西方文化符號的變體。由于金屬工藝水平的提高,唐代銅鏡做工優良、紋飾優美,因添加錫等成分,從而形成鏡面均凈如銀的獨特風格。縱觀唐代,海獸葡萄鏡最具特色,呈現異域人文色彩,反映了盛唐兼收并蓄的文化風范。
三、見日之光,長毋相忘
作為禮品用來饋贈,是銅鏡的另一重要功能。銅鏡本身在造型上多為圓形,有團團圓圓、美滿幸福之意,而鏡背有表達各種情感的銘文,如“長相思,勿相忘”等,見證了甜蜜的愛情。有的銅鏡鑄造得富麗堂皇,被皇帝用來賞賜臣屬,唐玄宗就曾寫下詩作《千秋節賜群臣鏡》:“鑄得千秋鏡,光生百煉金。分將賜群后,遇象見清心。臺上冰華澈,窗中月影臨。更銜長綬帶,留意感人深。”④而“明鏡高懸”這個成語,以鏡象征官員的清正廉潔、慧眼如鏡,掛在堂前,告誡群臣頭頂有明鏡,所作所為都將纖毫畢現,對徇私枉法者具有震懾作用。
漢代長毋相忘草葉連弧紋銅鏡(圖6),1976年臨沂金雀山出土。圓形,圓鈕,柿蒂紋座。內外區以寬帶式紋與凸弦紋方欄為間隔:內區雙線方欄外為“見日之光,長毋相忘”八字銘文,四角處飾三角形紋;外區為草葉紋間以帶座四乳。直徑13.9、緣厚0.4厘米。精心打造一枚這樣的銅鏡送給心上人,訴說著天長地久的浪漫。
唐代菱花禽鳥紋銅鏡(圖7),1984年臨沂南坊出土。八瓣菱花形,圓鈕,鈕外四只禽鳥,間飾四折枝花,禽鳥兩只呈飛翔狀,兩只靜立,菱花內飾四只蝴蝶與四折枝花間隔分置。菱花形窄緣,直徑9.9、緣厚0.6厘米。在唐代,銅鏡突破之前以圓為主的形式,出現菱花形、葵花形、六角形、亞字形等造型。蝴蝶飛舞于盛開的鮮花之間,人們謂之“蝶戀花”,用來象征柔情。
金代雙魚銅鏡(圖8),圓形,半圓鈕,鈕兩側各一魚。雙魚體大寬肥,首尾相對,呈搖頭擺尾姿態,刻畫清晰逼真。近緣處水波回旋形成一周帶波紋。寬素緣,直徑12、緣厚0.4厘米。此鏡外區窄紋帶為水草,內區為雙魚紋,兩條鯉魚在鈕兩側浪層起伏的水波紋中,魚鰭展開,同向洄游,作追逐嬉戲狀。在女真人的生活中,有以鯉魚祭祀的風俗;女真王公大臣喜佩戴鯉魚掛飾,雌雄環繞,和諧共生;鯉魚也被視為祥瑞之兆,代表 “富貴吉祥”“ 多子多孫”,深受人們的喜愛。
四、亭臺瑤閣,仙境人間
道教、佛教等宗教在中國流傳時間長、范圍廣,因此,宗教故事、神仙形象等題材被大量運用到銅鏡的紋飾上。同時,人們也刻畫日常生活的場景,希望能過上幸福平靜的日子,飽含著人們的美好愿望。
漢代尚方十二辰規矩紋銅鏡(圖9),圓形,乳狀鈕,柿蒂紋座。內中區以雙線方欄為界,內區為十二地支銘文與十二帶座乳釘;中區為八雙座乳釘,鳥獸紋以規矩紋相間,其外依次為銘文帶、射線紋帶;外區由內向外依次為兩鋸齒紋,之間飾雙線波折紋。窄素緣,直徑21.8、緣厚0.6厘米。銘文為“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饑食棗,浮游天下敖四海,興國保”,生動刻畫出仙人長生不老、逍遙自在的狀態,同時也包含著希望仙人遨游四海、體察民情,盼望國泰民安的祈愿。
宋代迎賓人物銅鏡(圖10),八瓣菱花形,橋形鈕。菱花緣,直徑17.4、緣厚0.7厘米。鈕右上方半露閣樓,扇形門、屋瓦、斗拱、祥云,雖是人間屋舍,卻如仙境瑤臺;鈕一側有一株大樹,枝葉繁茂,其下小橋流水,蟬鳴伴著潺潺流水聲;橋右樓下三人,中間一人端坐,兩側各一使者,橋上一人站立,橋左一人彎腰拱手呈作揖狀,好友前來即將促膝長談。整體生動刻畫出一幅“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的生活圖卷。
明代六仙聚寶紋銅鏡(圖11),1980年臨沂涑河出土,圓形,銀錠鈕。鈕上方中心為一座兩層仙閣,左側飾一仙鶴,右側飾祥云,下飾寶幾,寶幾兩側飾各樣寶物,鈕兩側各二仙人,手中執物,鈕下香爐,兩側各一仙人及雜寶,仙人兩手捧物,下有三神獸。高窄緣,直徑16.9、厚0.8厘米。元明清時期流行的八仙鏡和八寶鏡,均與道教八仙有關。天上仙閣,是中國人“得道成仙”的執念;仙鶴隨云,為品格高潔、延年益壽的象征;青煙繚繞、珍寶滿堂,則寓示著富足和高貴。
宋代鐘形銅鏡(圖12),長方形鏤空鈕,通高20、通寬13厘米。正面飾鼎形爐與火焰寶珠紋,下部有“李道人造”四字鈐印,兩側各有一未出鞘的寶劍,如意劍首,柄上配劍環,云紋劍體,外側銘文為“匪鑒斯鏡,以妝爾容”。鐘是一種極富宗教色彩的器物,以鐘為形,以鏡為用,可謂完美融合了宗教功能和實用功能。
古人不見今時鏡,今鏡曾經照古人。這些精美的銅鏡走過千年的時光,至今仍神采奕奕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注釋:
①出自后晉劉昫著作《舊唐書》卷七十一,列傳第二十一。
②出自羅振玉(1866—1940)著作《古鏡圖錄》。
③出自南朝時期著作《述異記》:“虺,蛇屬,細頸大頭,色如綬文,大者長七八尺。”
④唐玄宗李隆基(685—762),“開元盛世”締造者,后期也引發了“安史之亂”。此為《千秋節賜群臣鏡》詩的前四句。
參考文獻:
[1]孔祥星,劉一曼.中國古代銅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2]張東.中國古代銅鏡[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11.
[3]陳羽珊.古銅鏡文化意象闡釋[J].集寧師范學院學報,2017,39(01):11-16.
[4]劉藝.鏡與中國傳統文化[M].成都:巴蜀書社,2004.
作者簡介:
孫波(1983—),漢族,山東聊城人。碩士研究生,中國古代史專業,文博館員,研究方向:古文字學、青銅器、博物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