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玉薇 劉雨寒 龍云 祁璇
摘要:在瑰麗燦爛的世界文化寶庫中,陶瓷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中日兩國的陶瓷發展各有千秋、相互影響。文章以美學為切入點,在了解同一時期歷史背景的前提下,通過舉例的方式,小中見大,對比中日兩國在陶瓷領域所體現出的不同審美特征,進而闡釋中日兩國陶瓷的文化內核與發展前景。
關鍵詞:中國陶瓷;日本陶瓷;美學;審美差異;文化交流
對中日兩國陶瓷的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的歷史和文化意義,有利于推動兩國文化交流,促進共同發展。我們基于對中日陶瓷文化的熱愛,通過對比研究同一時期中日陶瓷發展情況,探索兩國是如何巧妙互學互鑒并融合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從而開創全新陶瓷美學發展道路的。而這些內容,對當下中日兩國陶瓷文化的大眾傳播與前景展望無疑具有重要的價值。
一、中國明清時期的陶瓷發展
(一)明清時期中國陶瓷發展背景
1.明代
明代是中國陶瓷史上一個至關重要的發展階段,并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筆。明代在工商業方面頒布的政策有利于手工業發展,城市經濟繁榮亦促進了人們對手工業產品需求增加。此外,明代瓷器大量出口,暢銷歐洲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明代中晚期,資本主義萌芽開始在中國出現,手工業發展迅速,新興文化誕生,市民階層精神文化需求發生改變,直接帶動了瓷器制造業的發展,并深刻影響著陶瓷創作美學。
2.清代
清順治年間,國家仍實行海禁政策,瓷器外銷困難,國內民窯衰敗。進入“康乾盛世”后,陶瓷發展達到一個歷史的巔峰時期。此外,中國瓷器遠銷海外,備受各國人民的青睞。
乾隆末期,朝廷實行閉關鎖國,抑制手工業發展,阻礙商品出口。嘉慶朝后,清政府無暇顧及手工業發展,陶瓷業也由盛轉衰。
(二)以斗彩為例簡述明清時期中國陶瓷風格特征
斗彩是一種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相結合的彩瓷品種,始見于明宣德年間,真正的斗彩則成熟于明成化年間。它是以青花料在瓷坯上雙勾出花鳥、禽獸、人物的輪廓線,施透明釉,入窯高溫燒成后,在釉上填入彩料,再入窯經低溫燒成。其特點總結起來如下:
1.色彩繁多精美
成化釉上彩一般有三四種,多則達六種以上,色彩較鮮艷。斗彩在成化年間的成熟,正好迎合當時的審美需要,極受追捧。如明成化斗彩葡萄紋高足杯選取葡萄作為表現對象,取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深綠葡萄葉多為三四片,莖葉脈絡呈濃郁的深黑色,藤蔓纏繞,葡萄粒以紅、黃等色彩呈現出層次豐富的碩果累累景象。此杯明艷卻不驕奢,紋飾精美,柔和自然。此種式樣的高足杯為明代成化官窯首創,明代人稱之為“五彩葡萄撇口扁肚把杯”。在其出現之前,人們一直以為明代宣德官窯高足杯最美,此杯問世后,更受世人喜愛。明末谷泰撰《博物要覽》曰:“成窯上品無過五彩葡萄撇口扁肚把杯,式較宣杯妙甚。”
再如明成化斗彩夔龍瓜瓞紋天字罐(圖1),圓口豐肩,腹部渾圓,線條張弛有度,外壁滿繪青花夔龍紋,獨角四足,卷草尾,三爪鋒利,點綴以纏枝瓜果紋,造型俊逸,分別以黃、綠、紅彩點染瓜果、枝葉及上下蓮瓣,黃綠相間,清新明麗。
而到了清乾隆、雍正時期,斗彩則盡顯雍容華貴之感。如雍正斗彩群仙祝壽紋碗,南極仙翁駕鶴,八仙神態惟妙惟肖,或笑意滿面,或鎮定自若,或雙眼微閉,或全神貫注等。粉紅的壽桃、紅色的云、淡綠色的浪花以及人物的各色衣裳等,相融之后別有一番韻味。
2.觀賞性強烈
明代斗彩瓷器以小件杯、碗、高足杯為主,大件瓷器較少。如大明成化年制款斗彩魚藻碗,高5、口徑12.5厘米,以斗彩技法勾勒出水草、花、鱖魚,使用綠、黃、淡紫、礬紅料填描。其形狀輕盈優雅,敲擊如磬,胎質細膩輕薄。清三代則在仿制明成化的基礎上運用更為艷麗的色彩,除了杯、碗、盞等小型器,還出現了陳設器,如清斗彩加彩云龍紋荸薺瓶,高約23厘米,圓頸斜肩,端莊秀美。外壁繪制云龍紋,青花勾勒外輪廓,入窯燒制后填上斗彩、粉彩,二次燒制而成。祥云設色青花、淡綠、明黃、粉紫等,尤其是粉紫色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得紋飾更具裝飾性。整體布局疏朗清新,畫筆生動流暢,色彩淡雅柔美,迤邐之中有淡雅,彰顯出乾隆朝瓷器的多樣化特點。
3.封建統治者偏好影響瓷器審美
中國明清兩代陶瓷發展的共通性之一在于有多位皇帝酷愛瓷器,且生產出具有自身獨特風格的代表作。例如朱元璋獨愛紅色,因此下令窯廠多燒制釉里紅瓷器;永樂帝對白色情有獨鐘,甜白釉由此誕生。到清三代,斗彩處于極力渲染工藝、著重色彩裝飾的環境之中,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的瓷器,色彩絢麗,雍容華貴。雍正帝十分癡迷斗彩,對瓷器的制作工藝要求嚴格,并親自指示瓷器燒制的造型和圖案等。
二、日本同時期的陶瓷發展
(一)日本同時期陶瓷發展的背景
日本的瓷器制作始于1616年,盡管出現時間較晚,但在歸順于日本的朝鮮陶工幫助下,以及日本地方政府的干預下,其制瓷業吸收了許多中國技術,進步很快,至1650年后便已步入成熟階段,規模上達到了量產,質量上已接近中國。
與中國明清兩代同時期的日本室町時代、戰國時代以及安土桃山時代,日本加大對中國陶瓷制品的引進,這個時期日本一直以仿制中國的陶瓷制品風格為主要目標,日本國內的陶瓷工藝也在穩步發展。其中,室町時代可說是日本陶瓷發展的飛躍時期,其積極廣泛地修建陶窯,日本著名的六大古窯(丹波窯、越前窯、瀨戶窯、信樂窯、備前窯、常滑窯)就出現在這個時代。后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和努力,日本亦逐漸發展成為陶瓷大國。
日本的陶瓷制作經歷了長久的變遷和發展,其間迎來過鼎盛,亦面臨過停滯倒退,但由于日本持續不斷地向周邊先進國家(主要是中國,朝鮮地區亦對日本有相當影響)學習陶藝技術。因此,日本的陶瓷制作技術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始終發展并傳承下來,從而綻放出獨特的魅力和光彩。
(二)以備前燒為例闡述日本同時期陶瓷風格特征
與中國明清兩代同時期,特別是從安土桃山時代開始,日本陶瓷的民族風格特征愈發明顯。在此以山本陶秀的備前燒為例,來闡述這一時期日本陶瓷所特有的審美特點與發展方向。
日本陶瓷文化貫穿“物哀”觀念,“物哀”是日式審美文化的一種專用名詞。而山本陶秀的備前燒與“物哀”美學的融合,主要體現在制作工藝、色彩留白與花紋粗放、造型殘缺破碎等特征上。
山本陶秀的備前燒多采用日本當地的赤松木作為原料,制作時保留遺落在器身的赤松木灰燼和樹油,追求真實狀態。赤松木富含鐵,山本陶秀的備前燒成品大多呈現黃色、褐色、土色、銹紅色,顏色古老深沉有質感。此外不進行施釉和掛彩,重視器物在火中產生的窯變。只有等開爐瞬間才能知道是什么模樣,每件作品都呈現出獨有的質樸粗拙的天然狀態。赤松木燃燒過程極其漫長,耗時耗力,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與耐性,這是一種匠人精神,也是對藝術的坦誠和敬畏。山本陶秀的備前燒的制作過程存在隨機性和偶然性,還帶有神秘和驚喜,體現了日本追求“無常”的觀念。
山本陶秀的備前燒注重色彩留白,是因為日本流傳“物的八分目”的說法。備前燒的花紋極其簡約,以“油滴斑”“窯變斑”“火劃痕”等居多。簡約的花紋配上深沉的底色,大面積留白造成的粗獷古樸質感,帶有一種返璞歸真的味道,契合日本所推崇的“禪”文化。山本陶秀的備前體現出純粹與自然的人生智慧。
由于山本陶秀的備前燒原料質樸,其表面粗糙不平整,成品保留原始狀態,沒有經過打磨,存在很多細小凹凸的氣孔。備前燒器身追求原始和不規則,以殘缺的造型來展示美。山本陶秀的備前燒作品,大多有明顯痕跡,形狀不對稱,風格簡約粗放,燒制過程中的落灰與火痕可遇不可求,給人以自然真實的感受(圖2)。從中反映出日本人珍惜事物,且鐘愛殘缺之美。
山本陶秀的備前燒反映出日本陶瓷器物中所蘊含的自然觀與審美觀:燒制過程順應天道,是對自然和人生的敬畏;燒制好的器物不進行過度裝飾,這是人類與自然美的坦誠相待;器物造型上的殘缺,傳達出一種真實的感情,不刻意追求完美,更有親切之感,而這些都集中體現了“物哀”美學。
三、中日陶瓷審美差異性的對比與啟示
(一)差異性對比
明清時期,手工業發展迅速,中國陶瓷在造型、釉色、紋飾等方面都比前朝顯著提高。除了技術愈發純熟的青花瓷,還誕生了許多彩瓷的新品種,如明代的五彩、斗彩,清代的粉彩、琺瑯彩等,爭奇斗艷、美不勝收。這一時期,中國陶瓷文化強調極致的對稱美學和色彩構成,與此同時,統治者引領審美風尚。如清康熙時期,尚武精神影響瓷器紋飾的產生和發展,于是描繪戰爭的圖案——“刀馬人”頻繁地出現在青花瓷上。可以說,明清時期的陶瓷藝術與瓷器制作承襲傳統,并在技術與裝飾風格上取得新的突破與發展,在世界范圍內享有盛譽,被譽為“中國陶瓷的黃金時代”。
同一時期,日本陶瓷文化在外來文化中進行了吸收和借鑒,并融合自己的民族文化,從而形成了獨特的審美意識。日本極力追求純真,彰顯其對大自然的熱愛,強調“天人合一”的審美特征。其陶瓷作品更加追求本真風格,器物質感粗獷,不加雕琢,伴有裂痕等,這表現出其并不追求刻意工整與對稱的特點,這與同時期中國陶瓷藝術的追求大相徑庭。
(二)啟示
明清時期是中國古代瓷器發展中一個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無論是瓷器燒造技術還是裝飾藝術均形成了獨特的時代風貌。陶瓷藝術在傳承過程中不斷跨越、創新,從而成就了中國陶瓷史上的又一繁盛時期。而這一時期中國陶瓷藝術亦深刻影響著日本陶瓷藝術的發展。日本在借鑒中國陶瓷發展成就的基礎上,融入“物哀”美學并加以創新突破,最終形成了自身獨有的陶瓷藝術。
當然也要看到,日本陶瓷美學當中的“物哀”美學所透露出的對藝術的坦誠、對自然的敬畏,還是我們值得思考和學習的。中國陶瓷匠人應當在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時,互學互鑒,以更好地推動中國陶瓷藝術的發展。
四、結語
中日陶瓷同根同源,但因兩國不同的文化內涵和審美觀念,致使各自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文化之間的流動性和互通性加深了兩國之間的聯系,同時也印證了美學的發展并不局限于時間和空間的變遷。不同的人文信仰濫觴了不同的美學,而不同的美學爭相競妍,能夠幫助人類更好地走向未來。
參考文獻:
[1][英]威廉·科斯莫·蒙克豪斯,卜士禮.中國瓷器史[M].北京:華文出版社,2021:159.
[2]辛婷,朱俊,劉惠之等.斗彩陶瓷技藝及其傳承與創新研究[J].中國陶瓷,2022,58(02):89-95.
[3]王旭.淺談明清斗彩瓷器[J].江蘇陶瓷,2022,55(04):8+11.
[4]史樹青.明清瓷器鑒定三十講[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6:11.
[5]房萌.中日陶瓷交流與審美差異研究[D].魯迅美術學院,2018:21-40.
[6]江明蔚.淺談日本物哀美學[J].文教資料,2021(12):47-49.
作者簡介:
史玉薇(2001—),漢族,江蘇南京人。蘇州科技大學天平學院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陶瓷美學。
劉雨寒(2003—),漢族,江蘇徐州人。蘇州科技大學天平學院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陶瓷美學。
龍云(2001—),漢族,四川瀘州人。蘇州科技大學天平學院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陶瓷美學。
祁璇(2002—),漢族,江蘇連云港人。蘇州科技大學天平學院在讀本科生,研究方向:陶瓷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