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傅廷勛出身清代著名的武職世家——昌邑傅氏家族。傅廷勛墓志為昌邑市博物館近年新入藏文物,由晚清著名學者張昭潛撰文,內容涉及傅氏家族諸多重要人物和部分歷史事件,承載著較為豐富的史料信息。
關鍵詞:傅廷勛;傅廷臣;傅振邦;昌邑傅氏家族
2020年9月底,昌邑市博物館接收了一批社會捐贈石刻文物,其中一件傅廷勛墓志銘頗為引人注目。志主為貤封建威將軍、晉封光祿大夫傅廷勛,是清代國內著名的武職世家——昌邑蟲埠傅氏家族重要成員之一。
一、志文釋讀
傅廷勛墓志銘為青石質,長86、寬86、厚15厘米。其志心75厘米見方,四周有5厘米凹面,用于扣合已缺失的志蓋。志文陰刻楷書31行,滿行35字,釋讀如下:
誥封通議大夫、貤封建威將軍傅君墓志銘
欽加國子監學正銜、廩貢生濰陽張昭潛頓首拜撰;賜進士出身、誥授奉政大夫、掌福建道監察御史、前翰林院編修世愚侄梁文燦頓首拜書丹并篆蓋。
光緒癸卯冬,昌邑傅君文通奉《行狀》一編踵門求見,再拜流涕而言曰:“某不幸遭先本生考大故,今葬有日矣,敢乞先生文,以銘其遂道之石。”昭潛辭不獲命。按狀:君諱廷勛,字治卿,姓傅氏,系出東漢云臺功臣昆陽侯俊,宋時遷濠州鐘離郡,明初再遷至山東萊州,為昌邑巨族。曾祖諱丕承,太學生,曾祖妣氏趙、氏劉。祖諱長慶,邑庠生,妣氏張。父諱振翮,績學早逝,母氏徐。三代皆誥贈建威將軍,妣皆誥贈一品夫人。咸豐、同治間,國家再造,傅氏有起家侍衛,仕至云南、直隸、湖北提督,督辦三省軍務,諱振邦,謚剛勇者,君之從叔父也。君昆弟二人,今湖北宜昌鎮總兵廷臣,其弟也。君少孤家貧,嘗負販為生計以養寡母,家雖貧乏而甘旨無缺。及弟年長,家仍不支,乃棄賈投軍。兄弟皆荷戈即戎,從剛勇公轉戰十有一省。君歷保六品頂戴、五品獎札,因慨然謂弟廷臣曰:“吾母中年多病,左右奉養無人,弟努力戎行,報效國家,我將乞此閑身,以歸養吾母。”昭潛閑嘗讀《詩》至《四牡》《鴇羽》《北山》諸篇,士大夫王事靡盬,每有不遑將父、不遑將母之嘆,而知忠臣孝子,其勢每相間。而生寒素之家,情殷仕宦,其英豪或至絕裾而去。至于伯叔兄弟馳驅王事,業已以身許國,其畏簡書者,往往致嘆于瞻依之靡從、晨昏定省之有缺而不能自已。此馬援之從弟少游,所以欲乘下澤車,御款段馬,優游家居以終老。而《南陔》《白華》之孝子,所由眷念庭帷,心不遑安,而矢以潔白之心,相戒以養也。君既歸,就養無方,光緒十四年八月徐太夫人以壽終。既免喪,廷臣以累年積功,歷保頭品頂戴、記名提督,署理湖北提督、鎮守宜昌鎮總兵,君亦得貤封建威將軍如弟官。嗚呼!君兄弟可謂無忝所生矣。君娶吳氏,前卒,貤贈一品夫人。生男三人:長文德,由天津武備學堂歷保候選知縣,加同知銜;次文運,前卒;次文通,為叔父宜昌君后,以蔭生考授通判,過班知府,分發河南補用;女四人,皆適宦族。繼娶劉氏,貤封一品夫人。生女四人,皆字士族。光緒二十九年八月十四日卒,享年六十九歲,逾年二月葬于蟲埠之原。先是吳夫人卒,子女皆幼,君厲嚴于慈,行己持家以勤儉為先,及是家道漸裕,猶雜奴仆中操作。而性喜施與,凡族黨戚友貧乏者,必竭力周恤之,邑有善舉,則捐巨資無吝容。每誨子弟,雖諄諄至千百言,必以忠孝為歸。今封疆不靖,時勢日棘,君將家子也,將門有將,余于宜昌君及君之子姓有厚望焉,爰為之銘以復之。銘曰:
漢封昆陽,再從蕪湖。終關內侯,以奠厥居。曰昌曰熾,顯名承礽。子孫蕃盛,由蜀徙吳。名卿盍簪,光昭石渠。岳岳剛勇,起東海隅。遭時不造,欃槍掃除。其族滋大,忠孝焉符。南陔有蘭,近在里閭。採而佩之,馨溢襟裾。常(棠)棣之華,并蒂連株。跂望者誰?處士之廬。
志文撰寫者張昭潛(1829—1907),字次陶,清末史學家,濰縣(今濰坊市)東關人。其出身書香門第,少時隨叔父張星瑞讀書,后追隨地方高士于祉研學。同治九年(1870)受山東巡撫丁寶禎之聘,在濟南尚志堂講學。汪鳴鑾任山東學政時以國士禮相待,并奏請加國子監學正銜。光緒十五年(1889)修《山東通志》,山東巡撫張曜邀撰《山東郡縣沿革表》。晚年回濰主講濰陽書院,造就大批人才。張昭潛不僅為傅廷勛撰寫志文,傅氏家族另一位重要人物傅振邦次子恤贈太仆寺卿傅鳳翔墓表①也由其撰文。
志文與志蓋的書丹者梁文燦(1869—1928),字質生,濰縣城里人。光緒十九年(1893)舉人,光緒二十年(1894)聯捷進士,任翰林院編修、御史等職。
二、志文所見傅廷勛家族相關人物考述
傅廷勛家族是東漢云臺二十八將之一、昆陽侯傅俊之后,宋時遷居濠州鐘離縣(今安徽鳳陽縣),明代初年遷居山東省萊州府昌邑縣傅家泊(今名西傅,屬昌邑市柳疃鎮),清代前期十世祖傅登全分遷蟲埠村(今屬昌邑市奎聚街道)。該村北部有一東西狹長土嶺,名臥蠶埠,村莊因此得名。據志文所載,并參考相關文獻,將傅廷勛曾祖傅丕承以下家族相關人物考述如下:
(一)傅廷勛先世三代
1.曾祖傅丕承。志文載:“曾祖諱丕承,太學生,曾祖妣氏趙、氏劉。”據《傅氏二支譜》:“十五世丕承,煥次子,字烈武,太學生,敕贈武略騎尉,誥封建威將軍,誥贈榮祿大夫。配趙氏,生三子,繼劉氏,生一子,敕贈安人,誥贈一品夫人。長清、長慶、長齡、長安。”《昌邑縣續志》載:“傅丕承,監生,以孫振邦貴,封建威將軍。趙氏、劉氏,以孫傅振邦貴,封一品夫人。”
2.祖傅長慶。志文載:“祖諱長慶,邑庠生,妣氏張。”據《傅氏二支譜》:“十六世長慶,丕承次子,字樂三,武庠生。貤封武略騎尉,誥贈武功將軍,晉贈建威將軍,晉贈光祿大夫。配張氏,生四子,誥封夫人,晉封一品太夫人。振龍、振翮、振鷺、振翔。”《昌邑縣續志》載:“傅長慶,武生,以孫廷臣貴,贈建威將軍。張氏,以孫傅廷臣貴,贈一品夫人。”
3.父傅振翮。志文載:“父諱振翮,績學早逝,母氏徐。”據《傅氏二支譜》:“振翮,長慶次子,字云程,績學早逝。誥贈武功將軍,晉贈建威將軍、光祿大夫。配徐氏,誥封夫人,晉封一品太夫人。生二子:廷勛、廷臣。”《昌邑縣續志》載:“傅振翮,以子廷臣貴,封建威將軍。徐氏,以子傅廷臣貴,封一品夫人。”
4.從叔傅振邦。志文載:“仕至云南、直隸、湖北提督,督辦三省軍務,諱振邦,謚剛勇者,君之從叔父也。”傅振邦系傅廷勛祖父傅長慶之兄長清四子,傅氏家族的代表性人物,晚清中興名臣,《清史稿》有傳。據《傅氏二支譜》:“振邦,長清四子,字維屏,號梅村,由武庠生中式道光甲午科舉人,丙申科進士,欽點御前侍衛,乾清門行走。選湖南長沙中軍都司,調綏靖右營都司,調鎮筸前營都司,署游擊三次,升鎮筸中軍游擊,賞戴花翎。升湖南撫標中軍參將,賞給卓克托巴圖魯名號。升貴州定廣協副將,統領川黔楚粵并頭敵官弁兵勇。署理徐宿總鎮,加提督銜,欽差幫辦三省軍務,欽差督辦三省經略,欽差幫辦安徽軍務。補授云南提督軍門,欽差督辦徐宿軍務,督辦登萊青團練事宜,幫辦安徽軍務。總統淄川大營滿漢馬步官軍,總統親王僧大營滿漢馬步全軍,統領炮隊,會籌山東防剿事宜,剿辦直東梟匪,督辦直東團練事宜。欽命直隸全省提督軍門,統領古北口練軍事宜。欽命湖北提督軍門。御賜福字三次,御賜刀子、班指、荷包數次。御賜全葬,御賜碑文,御賜祭文,予謚剛勇,蒙恩在本縣城里建立專祠,春秋地方官致祭。誥授建威將軍,誥封榮祿大夫。同治元年恩蔭長子,光緒元年恩蔭次子。配范氏,誥贈一品夫人,晉贈一品太夫人。繼配張氏,誥封一品夫人,晉封一品太夫人,生一子。側配刁氏、李氏,貤封淑人。嗣子鳳颺、鳳翔。”
(二)傅廷勛及其家人
1.傅廷勛。由志文可知志主傅廷勛一生大致經歷。據《傅氏二支譜》:“廷勛,振翮長子,字治卿,軍功保五品銜,貤封建威將軍,晉封光祿大夫。配吳氏,貤封一品夫人,晉封正一品太夫人,生三子。繼配劉氏,晉封正一品太夫人。文德、文運、文通。”《昌邑縣續志》載:“傅廷勛,以弟廷臣貴,貤封建威將軍,以子文通貴,贈中議大夫。吳氏,以夫弟傅廷臣貴,貤封一品夫人。”該志刊成于光緒三十三年(1907),系以當時所得封典入志,故記載與修成于1917年的族譜有所不同。志文載傅廷勛于“光緒二十九年八月十四日卒,享年六十九歲,逾年二月葬于蟲埠之原”,可知其生年在道光十五年(1835),光緒三十年(1904)下葬。
關于傅廷勛生平,據筆者實地了解,當地村民又有以下說法:傅廷勛出身貧寒,父親去世時其年十七,弟廷臣年十三,為生活所迫,兄弟二人到幾十里外的富國鹽場販鹽,兄推弟拉,齊心奉母治家。咸豐元年(1851),時任參將的從叔傅振邦回籍養傷,因還愿倡建關帝廟,傅廷勛兄弟從微薄收入中捐出數拾串銅錢用于建廟且不愿聲張,受到村人贊譽與傅振邦的青睞。此后不久,兄弟二人投奔傅振邦從戎。傅廷勛辭職回籍后,生活依然窘迫,后因其弟傅廷臣協助左寶貴開辦金礦,并有部分股份,給予傅廷勛及家庭較大資助,后其二子也均發達,傅廷勛因此成為村中大戶。他平素樂于助人,邑內公益也盡力捐贈,他家丫環出嫁,均當女兒一樣陪送,丫環出嫁回門,都是先回傅廷勛家,再回娘家,至今仍傳為佳話。②
2.胞弟傅廷臣。志文記載:“廷臣以累年積功,歷保頭品頂戴、記名提督,署理湖北提督、鎮守宜昌鎮總兵。”據《傅氏二支譜》:“廷臣,振翮次子,字弼卿,由武童投效大營,剿辦捻匪,保六品軍功。嗣因平發逆出力,歷保外委把總、藍翎千總,奏調至古北口,歷充前后營馬步隊哨官,剿平口外馬賊,保以守備并換花翎。因弓馬嫻熟,考拔朝陽營中軍千總,幫帶后營馬隊兼充馬小隊,管帶古北口右營步隊,因奉省大東溝、大西山各處督隊打仗尤為出力,保免補都、游,以參將補用并加副將銜。歷年督隊挑青龍灣河工、運河大役工程,倡辦蘆臺放賑,鄉民德之,上憲剡薦,借補古北口城守都司,剿辦熱河叛匪,保免補參將,以總兵記名簡放并加提督銜,賞精勇把(巴)圖魯。因辦口外善后,庶民口碑,遐邇謳歌,上憲聞之,奏補湖北宜昌總兵,賞三代正一品封典。署湖北全省提督軍門,督辦江蘇轉運,總統宜防操防各營,兼統峽江救生紅船。奉派出使日本,閱特別大操,得頭等寶星,欽賞頭品頂戴。恩賜壽字、福字三次,恩賜三鑲如意、袍料、帽緯、小刀、荷包、班指,記名提督軍門。太后萬壽,恩蔭嗣子,宣統元年恩蔭侄孫。配宋氏,誥封一品夫人,晉封一品太夫人。側張氏,誥封一品夫人,晉封一品太夫人。嗣子文通。”
3.長子傅文德。志文載:“長文德,由天津武備學堂歷保候選知縣,加同知銜。”1917年修撰的《傅氏二支譜》即由傅文德主修。據《傅氏二支譜》:“文德,廷勛長子,字潤生,由文童考取天津武備學堂肄業,歷年考列上等,北洋大臣賞一等執照并保六品、五品軍功。因遂(隨)營挑青龍灣河工,奏保縣丞,賞戴花翎,幫帶襄陽先鋒左營。口外熱河教匪肅清,榮保知縣,加同知銜。遂(隨)營出力五年,例獎保以知府用,加三品銜,貤封光祿大夫。配魏氏,貤封一品夫人。于氏、趙氏、韓氏。生子忠武。”《昌邑縣續志》載:“傅文德,功保知縣,以弟文通貴,貤封中議大夫。”
4.次子傅文運。志文載:“次文運,前卒”。據《傅氏二支譜》:“文運,廷勛次子,字際唐,五品藍翎,候選州吏目。配王氏,奉旨旌表節孝,貤封正一品夫人。嗣子志武。”
5.三子傅文通。志文記載:“次文通,為叔父宜昌君后,以蔭生考授通判、過班知府,分發河南補用。”據《傅氏二支譜》:“文通,廷臣嗣子,字達泉,以覃恩承蔭正二品蔭生,考授通判,分省河南,歷保知府,署理歸德篆務并加鹽運使銜。以剿曹匪出力,免補知府,以道員用,賞加二品銜,蒞辦河南開封府發審局兵備處提調陸軍正執法官。奉調廣東,蒞差督煉公所參謀處總辦兼充速成測量測繪學堂總辦、兵備教練兩處總辦,兼理參議事宜。奉調兩江,蒞差陸軍糧餉局兼軍械局、陸軍馬炮標工程局總辦、采購軍馬總辦、陸軍餉械局總辦、水陸各營軍械局總辦、制造火藥局總辦、陸軍財政局總辦。誥授光祿大夫。配姜氏,誥封一品夫人。側配朱氏、林氏、丁氏。”《昌邑縣續志》載:“傅文通,廷臣子,二品蔭生,現廣東候補道加鹽運司銜。”
三、志文所載相關史實解讀
(一)兄弟皆荷戈即戎,從剛勇公轉戰十有一省
傅振邦(謚號剛勇)一生主要與太平軍、捻軍作戰,身歷戎行26年之久,任職湖南、廣西、貴州、湖北、河南、安徽、直隸、山東等11省,血戰數百,收復大小城池十余座。志文稱:“及弟年長,家仍不支,乃棄賈投軍。兄弟皆荷戈即戎,從剛勇公轉戰十有一省。”可見傅廷勛的從軍經歷幾乎與傅振邦相始終。傅振邦于光緒九年(1883)回鄉去世,傅廷勛辭職回鄉侍母也應該在此時段。
(二)邑有善舉,則捐巨資無吝容
志文載:“邑有善舉,則捐巨資無吝容。”結合傅廷勛生卒年月及其生平實際,有能力捐助昌邑縣境內所發生的災患至少應含《昌邑縣續志》所載以下數起:一是“(光緒)七年閏七月,濰大水,堤皆決,漂沒田舍,府憲福率邑令捐廉撫恤”;二是“(光緒)十四年秋,大水,歉收”;三是“(光緒)十六年五月,濰決泛濫,秋歉收”;四是“(光緒)十八年六月,飛蝗過境”;五是“(光緒)十八年十月,海水漫溢,沿海壞廬舍,田成鹵”。
(三)今封疆不靖,時勢日棘
志文載:“今封疆不靖,時勢日棘。”清朝后期處于內憂外患的境地,而撰寫志文的光緒二十九年(1903),又爆發了“拒法運動”和“拒俄運動”。在這種大環境下,故張昭潛表示:“君將家子也,將門有將,余于宜昌君(宜昌鎮總兵傅廷臣)及君之子姓有厚望焉。”
傅廷勛墓志銘體量厚重、時代明晰、雕工精細,志文內容細膩感人,書法撰寫規整嚴謹,是難得的古代碑刻藝術珍品。它的出現,與相關家族史、地方史相互佐證,為后續深入研究傅氏家族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注釋:
①原碑現存昌邑市博物館。
②據當地村民姜愛國采訪內容。
參考文獻:
[1]傅文德修.傅氏二支譜[M].民國六年(1917)抄本.
[2]陳嘉楷修,尹聘三纂.昌邑縣續志·封贈[M].光緒三十三年(1907)刻本.
作者簡介:
王偉濤(1975—),男,漢族,山東昌邑人。大學本科,文博館員,研究方向:文物、博物館及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