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磊 宋憲捷 陳力
摘?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國防科技成果轉化是提高我國軍事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手段,統籌利用好專項基金是促進國防科技成果向戰斗力轉化的重中之重。文章從頂層設計、規章制定、評審及專家建設、項目延續性和多元化資助5個方面總結分析了世界主要國家或地區包括美國、中國、德國、日本、歐盟的科學基金運營模式,結合成功經驗從規章制度、資金分配、扶持方式、團隊服務、評價機制5個方面為我國國防科技成果轉化專用基金建設工作提供啟示建議。
關鍵詞:國防科技;成果轉化;專用基金;運行模式
中圖分類號:F1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432(2023)25-0037-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3.25.037
1?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實施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重大工程,加速科技向戰斗力轉化。隨著國防科技發展,如何更好地將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推動軍隊現代化進程加速,成為軍隊建設的重中之重。當前,我國國防科技成果轉化處于“四低”狀態,面臨“四不”難題。“四低”指的是成果轉化解密率低、轉化率低、成功率低、市場化率低;“四不”指的是不能轉、不愿轉、不敢轉、不會轉的四大難題[1]。有數據表明,我國航空和兵器工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15%~20%,航天工業為10%,而西歐發達國家一般為50%~60%,美國則高達80%[2]。我國國防科技成果轉化不暢,其主要原因是國防科技成果轉化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轉化過程又面臨技術、市場、法律、保密等風險,投入高、風險大,其面臨的巨大投資不確定性導致對資本的吸引力不足,加強專用基金的建設成為破解國防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手段。
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專用基金,優先進行非營利性扶持,在形成資金領域的小循環基礎上,帶動市場大循環,繼而打通完整的資金鏈條,這也符合馬克思的資本循環和周轉理論。為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加快推進我國國防科技成果轉化專用基金建設,文章選取美國、中國、德國、日本、歐盟5個世界主要國家或地區的科學基金,歸納總結其運營管理模式,提出相關啟示建議。
2?國防科技成果轉化專用基金的來源
國防科技成果轉化是指為提高戰斗力水平而對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所產生的具有實用價值的科技成果所進行的后續試驗、開發、應用、推廣直至形成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發展新產業等活動,具有新穎、先進、實用、重復等特性。國防科技成果轉化是國防科技創新全過程的“最后一公里”,是加強科技與國防和軍隊建設緊密結合的關鍵環節。
“專用基金”一詞來源于《事業單位財務規則》(財政部令第108號)第六章“專用基金管理”[3],其中由財政部和科技部印發的《科學事業單位財務制度》(財教第502號)第二十七條對于專用基金的定義是:科學事業單位按照規定提取或者設置的具有專門用途的金錢。基金用途中提到科技成果轉化基金的建設,并將其定義為單位按照事業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在業務費中列支,以及在經營收支結余中提取轉入,用于科技成果轉化的資金[4]。各國成立的科學基金均由財政部撥款,是科學研究的主要資金來源,不僅支持研究,而且可以促進知識的交流和分享,有利于形成跨學科的合作與推動科學創新。文章所指國防專用基金的經費來源主要有國家財政撥款和各單位從成果轉化收益中提取轉入。
3?世界主要國家科學基金運行模式
美、中、德、日、歐盟的專用基金在科研項目成果轉化資助管理的過程中,分別形成了一整套獨特的風格和特色,同時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積累了優秀的經驗。從科研計劃、規章制度、科研管理、項目管理、資金投向5個維度梳理歸納國內外主要國家科學基金建設的運行模式和先進經驗。
3.1?資助項目的頂層設計
當前,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需求牽引、應用導向的基礎研究戰略意義凸顯。專用基金指具有專門指定用途或者特殊用途的資金,更加強調戰略部署及頂層設計。例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長期發展規劃(2020—2050年)》,面向科技發展中未來10年甚至30年可能面臨的“卡脖子”問題提前布局[5]。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Science?Foundation,NSF)在選題立項前即組建最高層面的專家委員會,統籌安排優先資助領域及相應預算分配,其他再由各項目組“自下而上”申請。同樣,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每年的1月發布項目指南,提前部署、把握當年項目研究整體方向,充分發揮支撐與引領作用。
3.2?專用基金的章程制定
多個國家在科學基金建立初期即根據戰略需要和科技的發展制定了相應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并逐年不斷進行優化和完善,形成了功能完備、架構合理的運營體系和管理模式。例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自1986年成立以來,根據中國實際情況,制定了一整套科學基金管理辦法,包括組織管理規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章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監督委員會章程》等5個,程序管理規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管理辦法》等16個,資金管理規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資金管理辦法》等5個,監督保障規章7個以及其他規范性文件4個。美國NSF在專家建設方面制定了《專家咨詢委員會工作辦法》《監督委員會章程》等,對專家來源、遴選機制、任職期限、任務和權限、利益沖突機制、內設機構構成等做了詳細規定。
3.3?評審標準及專家隊伍的建立
評審標準及專家隊伍建設為項目資助的持續性提供了優質保障。科研管理包含課題選擇、項目申請、立項論證、組織實施、檢查評估、驗收結題等,其中最主要的兩個環節是評審標準和專家隊伍建設工作,體現出整個項目環節的規范化、科學化,即整個項目是否能夠將成果轉化的靈魂。美國NSF在項目評審方面設置“專家評審+項目官員評審”串聯式評審制度,項目評估模塊采用項目評級工具。我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項目評審環節,嚴格遵循“依靠專家,發揚民主,擇優支持,公正合理”的評審原則,采用同行專家通信評審和會議評審兩級評審制度:對已受理的基金資助項目申請,先從同行專家庫中隨機選擇3名以上專家進行通信評審,再組織專家進行會議評審。此外,日本學術振興會(Japan?Science?Promotion?Society,JSPS)設置了智囊機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設有科學部專家咨詢委員會。
3.4?注重項目資助的延續性
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強調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目前我國的科研項目從立項開始便強調轉化能力以及價值導向,越是接近終點、臨近末端,往往越有難度和深度,越需要全力以赴。歐盟研究理事會(European?Research?Council,ERC)專門成立概念驗證中心(Proof?of?Concept,PoC),對前沿研究項目延續資助,專門用于支持科研人員加速從概念向市場科研成果的轉化。2018年3月《概念驗證基金實證評估報告》表明:與沒有受到PoC基金資助的項目相比,PoC項目無論在知識產權、公司衍生或是吸引資金支持等方面都表現出優勢。例如,在專利申請和授權方面,超過42%的概念驗證基金項目至少申請過一項專利,而其他項目只有17%;在吸引資金方面,PoC項目中有17.3%憑借研究成果簽署技術許可協議,而其他項目則僅有9.3%[6]。
3.5?多元化創新項目的資助
多個科學基金機構采用靈活的項目資助方式激勵創新項目并于恰當時機資助高風險研究的探索。一是激勵原始創新,例如美國NSF瞄準科學與工程前沿的未來資助10個“大思路”(Big?Idea)提倡科學創新,鼓勵各領域的科學和工程交叉融合及領域團隊間的合作,設立“量子飛躍挑戰研究所項目”“量子思想孵化器以促進量子系統變革進步項目”等項目,還舉辦創意大賽“The?NSF?2026?Idea?Machine”,等等。德國于2018年設立的跨越式創新促進署,專門資助能給市場帶來革命性變化、具有重大社會效益的成果。二是探索資助高風險研究項目,歷史告訴人們,重大科學突破的成果往往來自變革性、創新性、顛覆性的研究。例如,德國科學基金會(German?Research?Foundation,DFG)成立的“高風險探索性研究項目”(Reinhart?Koselleck?Project,RKP)以期為風險研究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但在申請上設置了比較高的門檻,需要研究經歷中具有超常創造力和巨大創新潛力的研究人員;日本JSPS的“高風險探索性研究”(Challenging?Exploratory?Research,CER)項目同樣是堅持類似的高標準要求。不管是德國的RKP項目還是日本的CER項目,均給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4?專用基金建設的啟示建議
結合我國國防科技成果轉化存在的資金鏈問題,借鑒世界主要國家在科學基金建設中的運行模式,為我國國防領域科技成果轉化專用基金建設工作從規章制度、資金分配、扶持方式、團隊服務四個方面提出以下幾點策略建議。
4.1?健全規章制度體系,為成果轉化保駕護航
規章制度既是規范指令也是保障措施,規范作用主要體現在對項目的人、財、物等資源的規范化管理,以及對項目全流程的規范化管理,保障措施是對資源的有效實施提供有利條件[7]。國防科技成果轉化專用基金管理辦法在制定過程中應注重權屬問題,明確科技成果知識產權、法律授權,盡快建立完善的國防知識產權代表主體制度,加快做到管理政策統一、成果標準統一,為國防科技成果轉化保駕護航;理順運行機制,縮短辦證、審核周期,簡化解密、降密手續,構建多渠道信息共享平臺,提高社會資本對國防科技成果的了解;保障利益分享,從某種程度上提高國防領域科技成果完成人的物質獎勵、精神獎勵等。除此之外,在規章制度制定過程中還應側重考慮以下四點:一是對基金扶持項目進行分類管理,建立不同申報條件、申報維度、評選標準等;二是縮短審批流程,加快出資速度,支持鼓勵基金早資助、早見效、早收獲;三是強化監督管理,完善驗收機制,對專用基金實施全過程自動化質量管理,對不同類型的項目制定差異化的驗收指標;四是健全風險評估及預防體系,可邀請第三方專業機構參與風險管理,提升風險管控的專業化水平。總之,通過制定健全的規章制度,形成體系化管理,能夠高效、規范地管理各項資源,實現責任管控到位、資金管控到位等,從而有效推進科技成果轉化。
4.2?強化基金統籌作用,保障資金合理分配
專用基金建設初期要強化專用基金的統籌作用,合理規范使用,避免資金使用“碎片化”,把“零錢”化為“整錢”,不斷加強資金分配的科學性、規范性和有效性,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研究發現,專用基金的長效循環離不開信息互通共享、內部激勵機制、外部監督約束和利益協同協調,需要通過完善的治理結構、匹配的制度改革和科學的預算編制來實現[8]。專用基金可考慮由各單位科研管理部門集中統籌資金,確保統一協調、統一分配。科研管理部門定期組織專家庫成員研討選題,并根據國防現狀制定項目申報指南,通過公開競爭的形式,撥款立項,由項目經理負責項目的管理,包括立項、執行等環節。科研管理部門既要統籌安排當年預算資金,也要加快分配歷年結轉結余資金,保障專用基金的正向循環[9]。?專項基金的扶持也可按照國際通行的成果產出、中試和產業化的經費投入比例1∶10∶100[10]分配,解決因轉化過程中需要更長時間的試驗和改造所增加的科研成本、時間成本和資金問題等,盡可能跨越“死亡之谷”。
4.3?豐富基金扶持方式,釋放更大成果潛能
探索對科技成果轉化不同階段的差異化資金支持方式,加大對成果轉化和專業服務團隊的資金支持力度,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向實向深發展。前期可優先考慮專用基金的資金循環問題,國防領域專用基金可優先扶持國防需求明確、社會效益良好和重大應用潛力三類項目,國防需求明確指的是國防需求強烈,以維護國家安全和國防為首要目的,實現國防轉化運用的難度比較大,且民用市場容量比較小,地方企業有些較為難承接的項目;社會效益良好指的是市場潛力大,能夠解決現存社會問題,轉化后既能保障國防又能實現經濟效益的項目;重大應用潛力是指具有戰略性、前沿性、顛覆性、創新性的項目,這三類項目均應處在或將要處在中試或產業化過程中,且已取得自主知識產權,具有技術含量高、創新性強的優勢。國防需求明確的項目可考慮給予前置資金支持,在立項開始時,資金即可使用;社會效益良好的項目考慮補助+補償的形式,可參考各政府的成果轉化專項扶持資金管理辦法;重大應用潛力類項目采用激勵方式,在科技成果順利轉化后,給予相應項目比例的鼓勵。在專用基金工作進入正軌后,科技成果轉化專用基金不僅可以資助項目,還能資助成果轉化相關的推介活動、組織研討、科技創新大賽等,為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提供更多的平臺和橋接,同時也為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工作者爭取更多的收益和榮譽。
4.4?培養專業服務團隊,落地優質轉化項目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資金端和項目端是否密切配合,人力、財力能否有效投入等都會直接影響轉化效果。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的《2022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顯示,48.7%的受訪企業專利權人反映,“缺少專業服務人才”是制約企業專利產業化的最主要原因。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流程長、環節多,落地優質轉化項目既懂技術又懂知識產權、法律、財務的專業人才不可或缺,同時還要掌握應用專業知識和實務經驗促進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商業化和產業化[11]。可考慮在各國防科研單位設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機構,組建專用基金專家委員會,培養集財務、法務、市場、資本于一身的專業化專用基金扶持服務團隊,提供全方位的成果評估、政策咨詢、轉化指導和供求對接等服務。
4.5?建立有效評價機制,促進成果可持續發展
為了更好地將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加速軍隊現代化進程,需要建立有效的評價機制評估科技成果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科學基金通常會建立完善的評價機制對研究成果進行評價,確定服務對象、資助金額、服務時長和服務領域等內容。這樣可以更好地保證科學基金資助的高效性和針對性。在國防科技成果轉化專用基金建設中,也應該注重評價機制的建立。建立有效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評價科技成果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評估項目的可行性和成效,以便將投入和成果的對接效果做到最佳,為科技成果的轉化和實際應用提供依據。同時,可以建立公共評估系統,可以讓科技項目的效果和成效得到公眾的實時評估,有助于發現更多的問題和改進的空間。例如推廣新的評估工具,引入新穎的評估思路,激勵創新并跟進新科技的發展趨勢等,以適應國防領域對于技術應用和發展要求的不斷提高。這對于國防科技成果的轉化和實際應用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推動科技創新和軍隊現代化進程的加速。
5?結論
作為國家科技成果最密集、最尖端、最活躍的部分,國防科技在研究、中試、產品化和產業化的整個過程中都有著巨大的資金需求,沒有政策扶持、資金投入、科學管理、人才培養、評價機制等頂層設計,很難保證國防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實現。因此,建立國防科技成果轉化專項基金,健全規章制度體系、強化基金統籌作用、豐富資金扶持方式、培養專業服務團隊、建立有效評價機制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我國國防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促進國防工業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崔興毅,蔡金曼,劉慶豐.國防科工局:學史力行?破解成果轉化難題[N].光明日報,2021-10-08(3).
[2]晉煜.國防科技成果轉化若干問題與建議[J].中國軍轉民,2018(9):25-26.
[3]國務院.事業單位財務規則[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22(11):22-28.
[4]財政部,科技部.財政部?科技部關于印發《科學事業單位財務制度》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文告,2022(10):39-49.
[5]汪壽陽,陶睿,王玨.優化科學基金資助政策,助力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1,36(12):1434-61440.
[6]張志剛.歐盟對科研人員項目資助的新動向[J].中國人才,2020(10):32-34.
[7]王帥帥.我國中試基地的發展建言[J].科技導報,2012,30(15):11.
[8]彭超.財政資金統籌使用長效機制構建研究[D].北京:中央財經大學,2019.
[9]國務院印發推進財政資金統籌使用方案[J].預算管理與會計,2015(9):2-5.
[10]馬俊杰,單巍,劉小勇,等.國防科技成果轉化經驗及啟示研究[J].航天工業管理,2021(11):65-67.
[11]尹巖青,李杏軍.國防科技成果轉化的現狀與問題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7,35(5):26-29.
[作者簡介]左磊(1991—),男,安徽人,碩士學位,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國防科技成果轉化;宋憲捷(1991—),女,天津人,碩士學位,科研助理,研究方向:國防科技成果轉化;通訊作者:陳力(1982—),男,山東人,博士學位,副研究員,研究方向:國防科技成果轉化。
更正
《中國市場》2023年2月(第4期)作者王倩的《企業總賬會計稽核現狀與優化策略措施分析研究》一文,作者單位“陜建絲路福建建設發展有限公司"改為"福州外語外貿學院”。
特此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