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男
7月12日,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與希臘總理米佐塔基斯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舉行的北約峰會期間會晤,雙方就“激活雙邊溝通渠道”“在各層級開展更頻繁的接觸”達成共識。土希這一對毗鄰的“宿敵”在相互指責和對抗了16個月后,又一次默契地向彼此伸出了橄欖枝。
此番和解來得似乎有些突然,卻并非無跡可循。今年2月6日,土耳其接連發生強烈地震,希臘第一時間派出救援人員,兩國關系便開始在相互試探中“破冰”。但若把歷史鏡頭拉遠,就會發現,在“冰火交替”的土希關系中,像這樣堪稱“和諧”的場景并不罕見:過去數十年,土希之間的建設性對話啟動過63次,但均以失敗告終。如今的第64次嘗試究竟是否有望成為兩國關系轉折的里程碑,無人能預知。
土希之間的糾纏與紛爭可追溯到15世紀。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滅亡。原本被拜占庭帝國統治、信仰東正教的希臘人被納入奧斯曼帝國版圖。奧斯曼帝國尊伊斯蘭教為國教,希臘人因此長期遭排擠歧視。18世紀,奧斯曼帝國日漸衰落,希臘民族主義蓬勃興起,反抗運動綿延不絕。1821年,希臘獨立戰爭爆發,遭到奧斯曼帝國血腥鎮壓。1832年,在法、俄、英等列強干預下,希臘人宣告獨立。此后,雙方為爭奪土地和人口又多次兵戎相見,結下“血海深仇”。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希臘和奧斯曼帝國分別加入對立陣營,勢同水火。奧斯曼帝國戰敗后,希臘急于瓜分其領土,在1919年引爆了第二次希土戰爭,也刺激了土耳其民族運動興起。1923年,現代土耳其共和國在奧斯曼帝國的廢墟上建立,并通過《洛桑條約》確定了主權邊界,土希由此步入新的歷史階段。但兩國相互敵視的歷史太久,仇恨已成雙方民族主義敘事和民族身份認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為現代土希關系奠定了復雜基調。
當前,土希兩國的矛盾聚焦在一系列糾纏著歷史因素和現實利益的問題上。一是愛琴海島嶼爭端。愛琴海有2500多個島嶼,其中90%以上在兩次世界大戰前后依國際條約劃歸希臘,條件是希臘需確保靠近土邊境的島嶼“非軍事化”。但土指責希臘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陸續在土海岸線附近的18個島嶼上裝備武器或開辟軍事基地,希臘則稱這是行使“自衛權”。二是愛琴海劃界問題。長期以來,雙方在領海、大陸架、領空、飛行情報區和海洋專屬經濟區的劃定方面存在爭議。土指責希臘試圖將愛琴海變成“內湖”,希臘則指責土侵犯其主權。2009年以來,東地中海區域陸續探明巨量天然氣礦藏,進一步激化了雙方對海洋權利的爭奪。三是塞浦路斯的分裂和對峙。塞浦路斯人口由希臘族和土耳其族兩大主體民族構成,自1960年獨立以來,該國這兩大族裔關系緊張,多次發生沖突。1974年后,土族塞人逐漸向北遷移,并被認為在土的支持下先后成立“塞浦路斯土族邦”和“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國”,與被認為由希臘支持的塞浦路斯希族政府形成南北分治局面。四是宗教意識形態對立。兩國相互指責對方歧視、迫害境內宗教少數群體。1971年,土關閉伊斯坦布爾東正教哈爾基神學院;2020年,又將東正教“圣地”圣索菲亞教堂由博物館改為清真寺,均招致希臘強烈抗議。

2023年7月12日,希臘總理米佐塔基斯在立陶宛維爾紐斯北約峰會期間會見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
在“新仇舊恨”交織下,土希能展現出“雙向奔赴”的友好姿態,實為形勢所迫。
2022年2月,烏克蘭危機升級后,歐洲急于擺脫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東地中海的天然氣成為其較為理想的替代選擇之一。此前,希臘曾與塞浦路斯、埃及、以色列、意大利、約旦、巴勒斯坦等國聯手籌建東地中海天然氣論壇,欲將土擋在合作圈外。但土扼守歐洲“南大門”,天然氣入歐的陸海運輸管道都很難繞開其勢力范圍。此外,土還通過與利比亞民族團結政府簽訂海事條約,擴大了在近海大陸架勘探開發的活動范圍,并派出海空軍力量為勘探船保駕護航,為此幾度與希臘摩擦碰撞,瀕臨戰爭邊緣。若土希兩國在東地中海的對立態勢不能緩解,區域能源開發進程將會受到影響。近年來,土已設法與埃及、以色列等國改善關系,這將令希臘在東地中海能源合作中面臨更多變數。此外,烏克蘭危機給整個歐洲帶來巨大安全壓力,北約對內部團結的需求達到冷戰后最迫切程度。希臘作為歐盟和北約成員,不得不對同為北約成員的土軟化立場。今年4月,希臘表示愿邀請土加入東地中海天然氣論壇,對土參與能源合作項目持開放態度。
對土而言,恢復與希臘的對話則是其推動與周邊國家緩和關系、改善戰略環境的關鍵環節。一是有助于土構建國際能源樞紐,提升國際影響。俄受美西方制裁后,將土視為能源出口的關鍵通道之一,明確提出要在土建設歐洲最大天然氣樞紐,經土向歐洲和國際市場供應能源。同時,土抓住歐亞地緣震蕩、俄對中亞控制力減弱的時機,與里海沿岸資源國達成“東氣西輸”協議,有意拓寬從里海到歐洲的能源通道。鑒于希臘是土與西歐市場聯通的重要關卡,來自俄與里海的天然氣想要順利經土入歐,都少不了希臘的配合。二是有助于土修復與西方關系,平衡其戰略布局。當前,土貨幣貶值、通貨膨脹嚴重,經濟面臨衰退,亟需尋找外資和產品市場,恢復并拓寬與美歐的傳統經貿合作對土意義重大;與此同時,大國博弈局勢日趨緊張,土不愿在東西方之間選邊站隊,希望以第三方身份居中取利,因此需扭轉此前與美歐關系一路下滑的趨勢。無論從哪方面考慮,希臘都不失為一個便捷抓手。
雖有現實利益驅動,但土希本輪和解能走多遠尚難預計。從現實層面看,海洋劃界、東地中海能源爭端、塞浦路斯分裂、宗教意識形態對峙等問題盤根錯節,短期內難以解決。從技術層面看,希臘更關心如何有效阻斷土對愛琴海大陸架和專屬經濟區的權利主張,土則希望優先解決近海島嶼“非軍事化”問題。從趨勢發展看,兩國國內民族主義思潮都在抬頭,雙方相互仇怨的歷史和民族敘事恐被加工利用,壓縮外交妥協空間;土還奉行“藍色家園”主義,日益重視海洋權益和海軍力量建設,未來土希在海上的碰撞摩擦恐難減少。因此,雙方的第64次握手固然傳遞了積極信息,但目前也僅意味著兩國各自從危機邊緣退后了一步,土希通往和平與合作的道路仍隱藏在重重迷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