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軍
【摘要】小學數學核心素養下的空間觀念培養,是學生發展空間想象力的基礎,是義務階段小學數學核心素養內涵中數學眼光的主要表現之一。新課標強調,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推理能力,使學生初步建立幾何直觀,將空間觀念作為數學核心素養的“核心詞”,是小學生發展數學核心素養的關鍵因素之一。
【關鍵詞】核心素養;空間觀念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指出:“在數學教學中,要教會學生對現實圖形及幾何的認識,初步建立學生的空間觀念,從而發展好奇心、想象力和創新思維。”在義務教育階段,圖形與幾何內容越來越受到重視,所選內容也越來越生活化,符合學生的心理認知能力。這些都明確體現出,在“圖形與幾何”學習領域中,小學數學核心素養下的空間觀念是一項重要內容。
一、以積累的經驗,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
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一直是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主要表現和內涵。它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培養空間想象力,而且也為當前和今后研究與之相關的數學知識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對于空間觀念,學齡前兒童對一些簡單圖形的初步理解是在游戲和生活中積累的,而小學生沒有充分發展抽象思維,只是在學習幾何知識的過程中積累形成的。因此,他們的空間觀念在小學階段只能算作是“初步的”。
1.能正確再現有關圖形的表象
小學生學習幾何是從物(實物)到圖(圖形),由表象掌握其名稱。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低年級學生的特點,充分利用學生在幼兒園積累的有關圖形的經驗,以直觀感知為主。如當聽到某個圖形的名稱,就可以立馬在腦海里想象出來,并與實物相聯系,把它最常見、最顯著的特點具體地呈現出來。例如一年級數學上冊“物體的形狀”教學(滬教版試用本),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從他們積累的生活經驗中,從籃球、網球、乒乓球等許多實物中逐步概括、認識球體,并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球體”,如足球、皮球、玻璃球等。當以后一提起“球體”,立即就能在腦海中浮現出生動的形象,這樣就已初步具有球體、圓柱體的表象了。
2.能正確識別并分類圖形表象
教學一年級數學上冊“物體的形狀”(滬教版試用本),可以選用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素材,讓他們動手描、畫、比、識,在觀察圖形形狀的過程中對平面圖形的特點深入感知;教學二年級數學上冊“正方體、長方體的初步認識”(滬教版試用本),用紙做正方體的模型,感知立體圖形的特點,引導學生在抽象的過程中豐富生活經驗的積累,將圖形表象進行分類。
通過學生的操作活動,識別立體圖形與相應平面圖形之間的聯系與分類,從而對其特征形成積累經驗,進而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
3.能充分發揮圖形表象的作用
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是以表象為基礎,其發展水平以表象的豐富程度為轉移,教師要充分利用表象這個中間環節,引導學生從“感知—表象—抽象”培養空間觀念。二年級下冊“三角形與四邊形”(滬教版試用本)中,對于三角形的概念,老師可以先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的積累,舉例生活中有哪些物體的面是三角形的:如紅領巾、三角形尺、衣架等物體,再讓學生把橡皮筋箍在自己任意三根手指上,拉開成各種形狀的三角形,加深學生的感知,以觀察建表象,進而引導學生表述出三角形的概念并掌握相關知識點。使學生初步學會比較、判斷、抽象、概括等邏輯思維方法,從而使空間觀念得到培養。
二、能根據生活常見之現象,培養空間觀念
生活是一個巨大的數學課堂,初步的空間觀念培養除了自身知識經驗的積累,很大程度上來源于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圖形與幾何的數學現象,它們更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源泉。
1.生活中的“上中下、左中右”現象
一年級第二學期“上中下、左中右”的教學中(滬教版試用本),學生已經掌握了左與右的內容(一維空間),而這節課是在一維空間的基礎上,上升到二維空間,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哪怕有一定的生活經驗積累,還是有點困難的。教師可以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中提取有意義的素材。如小區家庭住戶位置圖,以找鄰居的游戲活動為主線,讓學生在玩中學、在樂中悟。借助“左與右”的認識,從而知道“上、中、下”的位置, 既鞏固“左與右”的含義,又讓學生會用“上、中、下、左、中、右”來描述鄰居所在的位置,既培養了學生有序觀察的能力,又讓學生在積極的活動中獲得情感體驗,深刻體會到知識積累的重要性,從側面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2.生活中不同角度觀察物體的現象
二年級數學上冊“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滬教版試用本)中的教學內容是“各人眼中的壺”,雖然只是觀察形象實物圖,是個半直觀的觀察,但對二年級的學生而言略有難度,所以可以運用學生比較容易接受的實物,進行直觀的觀察。因而教師在教學時,可以讓學生以前后小組合作的形式,分組觀察同一個物體,讓學生通過不同方向的觀察從而感知物體。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空間觀念,又發展了學生的推理意識。
3.生活中存在的數對現象
“位置的表示方法”是滬教版四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學生在低段學習中了解數字的位置可以根據行和列來確定,還能借助“左、中、右、上、中、下”來表示位置。本節課則從二維圖形來看,一個點用兩個數的組合來表示,理解坐標的意義,其實就是平面直角坐標系,為后續系統學習解析幾何、數形結合,奠定基礎,發展了空間觀念和推理意識,形成“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的核心素養。
三、借助活動經驗,培養空間觀念,發展空間想象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指出:“教學中盡可能選擇簡單圖形,讓學生基于方格紙感知圖形的特征,借助方格紙引導學生畫出簡單平面圖形平移、旋轉后的圖形,動手操作,動腦想象,增強空間觀念,增強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1.細觀察,抓特征,培養空間觀念
幾何圖形來自豐富的社會生活現象,學會仔細觀察物體圖形的特征,是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獲得空間觀念的重要途徑,也是發展空間想象力的主要方式。
三年級上冊“軸對稱圖形”(滬教版試用本)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情,組織剪紙活動,引導學生了解圖案中的基本圖形及其變化規律,在欣賞自然界和生活中美的同時,既能感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又能感受到數學美,還從中體驗到空間觀念的學習價值。
2.熟操作,重感知,培養空間觀念
教學二年級上冊“正方體和長方體的初步認識”(滬教版試用本)時,課上除了讓學生對實物摸一摸、數一數、量一量的實踐操作,教師還讓學生運用8個小球和12根小棒等學具熟練地搭各種正方體和長方體的立體圖形框架。在實踐操作過程中,觀察它們的特征、比較兩者之間的不同、分析并驗證自己的猜測、從小組交流中加深對它們特征的認識,從具體到抽象,慢慢地建立起正方體和長方體的空間觀念。以此來體驗幾何圖形的特征,進而積累空間感知,最終達到初步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目的。
在教學立體圖形的表面積時,可以讓學生動手設計折一個長方體的盒子,打開之后摸一摸長方體的展開圖,并畫一畫,讓學生經歷折、摸、看、畫等過程,積累經驗,明白長方體圖形的展開圖是怎樣的,建立三維圖形與二維圖形之間的聯系,以此讓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力得到發展。
3.能想象,會推理,培養空間觀念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指出:“不同的圖形有不同的維度,不同維度之間的圖形也存在著相應的關系,將這些不同的圖形勾連起來的過程,就是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的過程。”而這些過程都是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和想象力的提升過程。
在二年級上冊“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滬教版試用本)第二課時“各人眼中的積木圖”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合作,動手操作,用4個完全相同的小正方體搭成組合體,然后從組合體的正面、側面、上面觀察物體,想象觀察的圖形,最后畫出推導的圖形。運用猜想、設計等手段,把直觀的圖形反饋到大腦,經過推理勾連出圖形的過程,就是形成空間想象建立的過程,也是加深對數學的理解過程,有助于學生空間推理能力的發展和新問題的發現與創造。
總之,要想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要以學生積累的經驗為基礎,經歷不斷完善、反復循環的過程,充分發揮圖形的表象作用,運用邏輯思維能力,勾連出各種圖形的空間觀念,從而促進學生空間觀念及其想象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