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婷婷
【摘要】大班“我們的城市”主題活動中有上海說唱這一素材點,根據主題素材以及園本特色,通過從滬語到鄉土文化感知,生成集體教學活動;從課堂實施到文化體驗,反思集體教學活動;總結實踐,推廣新的歌唱模式三方面開展兒童視角下的上海說唱活動。
【關鍵詞】兒童視角;上海說唱;滬語
《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指出喜歡藝術活動并大膽表現,要營造安全的心理氛圍,讓幼兒敢于并樂于表達表現。本次說唱活動的靈感源自于大班“我們的城市”主題活動中上海說唱這一素材點,活動選材來源于本園“古鎮情韻”特色課程《嘗古鎮美食》讀本內容。隨著每周“古鎮十分鐘”的開展,幼兒對于古鎮美食有了一定的了解。以有趣的上海說唱形式開展集體教學活動,激發幼兒愛古鎮、愛家鄉、愛祖國的美好情感,初步了解上海特有的非遺文化—上海說唱。
一、從滬語到鄉土文化感知,生成集體教學活動
1.基于兒童視角,引出滬語風,成為“真正的”上海人
又到了周五“古鎮十分鐘”的時間了,這次筆者選擇童謠讀本里的《阿拉新場》這一童謠。先讓孩子聽音頻,教師用普通話來解釋意思,再加上動作,孩子們很快就理解涵義。雖然念得有點 “洋涇浜”,但是對滬語的興趣非常濃厚。漸漸地孩子們早上會說“弄好”,晚上回家會說“再會”,能力強的會說“鬧絲,再會”,孩子們的交流開始出現“弄勒組撒?”“阿拉一道呀!”這些簡單的用語。有的時候孩子們說的不準確,本地孩子會笑著糾正他們。
上海說唱的前提是要會說滬語。上海作為孩子們日常生活的城市,不僅要了解地標建筑,體會社會發展,還要了解所生活城市的語言文化。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為幼兒創造說話的機會并體驗語言交往的樂趣。”因此筆者認為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可以逐漸融入滬語教學,為孩子創造機會,形成良好的滬語氛圍,建立幼兒對滬語的敏感性,使其聽得懂、能開口、愿意說。
在兒童視角理念倡導下,教師要尊重幼兒的發展需要,發現孩子感興趣的內容,給予鼓勵和支持。例如:每周開展一次幼兒滬語教學。請幼兒來做小老師,教其他孩子學說滬語。通過生生互動的方式鼓勵孩子用滬語表達,考慮兒童語言背景的基礎上引導兒童同時使用上海話和普通話進行交流。另一方面,要注意方法和細節,特別是在日常生活或活動中,教師要適當采用滬語,讓孩子們在良好的環境中接受并潛移默化地學習滬語,漸漸地引起滬語風潮。
2.基于滬語風潮,欣賞上海說唱,感受曲藝文化
根據大班學習教參“上海說唱”這一素材,筆者截選了《金陵塔》片段讓孩子們欣賞,提問:“孩子們這段音樂與平時聽的樂曲有什么不同?”有的說像在唱戲,有的說沒聽懂,但是應該是上海話吧,還有的說像rap。教師總結有說有唱,而且用的還是上海話,這種唱歌方式就是上海特有的說唱。
經歷這樣一次碰撞,自由活動時會聽見孩子們在哼唱《金陵塔》。根據幼兒的情況以及家長的反饋,筆者開始根據“古鎮情韻”特色課程《嘗古鎮美食》讀本內容,以《金陵塔》的音樂為基礎,設計上海說唱:《新場美食》。
上海說唱是一種曲藝。很多教師對上海說唱不了解,加上孩子們都是新上海人,對于滬語了解不透徹。日常的上海說唱孩子們也聽不懂,可操作性不強,孩子們學不明白,教師便忽略了這一素材點。其實上海說唱作為上海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距今歷史悠久。讓孩子們了解上海說唱其實是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延續歷史文脈、堅定人民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認同感的重要舉措。對于曲藝類的素材,可以通過欣賞的方式,豐富幼兒的情感和想象,初步了解曲藝文化。音樂欣賞的重點是引導幼兒對音樂進行感知與體驗,從而豐富幼兒的情感與想象,提升幼兒對音樂的審美感知力。
作為欣賞活動,首先樂曲的風格要鮮明,與幼兒的生活經驗和身心發展相契合,這樣才能激發孩子的興趣和情感。其次樂曲的節奏變化要明確,有助于幼兒理解樂曲內容。例如上網搜索《金陵塔》的音樂在說和唱的段落方面,內容不清晰。教師可以采用真人錄音的方式錄唱的地方,并將說的地方利用木魚敲擊打節奏的方式呈現,讓孩子們更好地分清楚唱和說,了解上海說唱特點,初步感受曲藝文化。
二、從課堂實施到文化體驗,反思集體教學活動
1.基于幼兒實際,調整教學活動目標
起初筆者的教學活動設計技能目標是為欣賞了解上海說唱,學習用填詞的方法唱出古鎮美食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欣賞完音樂后,筆者說:“《金陵塔》這首歌夸的是上海中心地區的龍華塔。我也想用上海說唱的方式來夸一夸我們的新場,你聽我怎么夸。新場好,新場妙,小吃特產真不少。第一種,臭豆腐香香臭臭米道贊。新場古鎮,歡迎儂來逛一逛。”
唱完后,筆者問孩子們:“剛才的說唱中,夸了新場的什么東西?我是怎么夸的?”孩子們都能回答出,也能學唱。但是到了后續填詞的地方就比較困難了,在分小組創編時,孩子們只顧擺弄操作板,沒有對美食的優點進行四字填詞說唱。
其實孩子們對古鎮美食并不陌生,學校每周會安排一次古鎮美食作為孩子的下午點心。讓孩子們用普通話說出美食的特點不是難事,但用滬語來說就非常困難。筆者預設孩子們能用四字疊詞的方式,跟著音樂嘗試上海說唱。但畢竟大部分孩子是新上海人,能用滬語說出美食的名字有難度,用滬語表達美食特點就更難了,導致幼兒到活動后期,連用滬語說美食名稱也不敢了,就怕說錯。
于是筆者將《新場美食》的歌詞和目標作了修改。調整為:欣賞了解上海說唱,學習用上海說唱的方法唱出古鎮美食。活動環節加入了小組合作,幼兒隨意選取4種美食,填進歌曲中,用雙響筒演奏表演上海說唱。
2.活動形式多樣,鼓勵幼兒大膽表現
活動中,教師清唱上海說唱中“說”的部分后提問“我夸了新場的什么東西?”“我聽到了臭豆腐”軒軒說。筆者鼓勵他說:“那你能用上海話說他的名字嗎?”軒軒不好意思地說了句:“臭(còu)豆(dóu)腐(fù)。”筆者立馬說:“來,我們一起跟著軒軒說說看,臭(còu)豆(dóu)腐(fù)。”
當孩子們逐漸大膽用洋涇浜的上海話說出一種美食名字的時候,筆者順勢敲擊貝殼板引領孩子一起跟著用滬語學說美食名稱,體現生生互動,將幼兒的個別經驗轉化為集體經驗,以幼兒為主。
在“說”和“唱”的部分,筆者采用集體說唱和師生輪流唱的方式,讓幼兒更好地區分“說”和“唱”,為后續仿編做鋪墊。孩子們明確要求后,在分組排練中也就更加大膽自信了。
三、總結實踐,推廣新的歌唱模式
1.方言是文化的基礎
教師提倡家長在家庭、社區中和孩子一起傳唱滬語童謠。通過對滬語活動的提倡,在幼兒園教育中運用滬語的方式,能在接納、吸收世界多元文化的同時,保留民族、地區優秀傳統文化,進而發展自己的文化。同時,通過幼兒園和幼兒家庭的密切配合,不僅使幼兒從小接受和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而且大大拓展了他們的視野,提高了幼兒的綜合素養和語言能力。
堅持將滬語與幼兒的一日活動融合,獲取滬語經驗、學習滬語表達、感受上海城市的歷史文化,激發幼兒對祖國和家鄉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2.曲藝源于生活
根據班級孩子實際情況,適當調整教學難度,有些經典的名曲,可以采用欣賞的方式讓孩子去了解曲藝藝術表現形式,又或者截取片段讓幼兒嘗試學習。“新場美食”這一活動,筆者先讓孩子們聽,了解上海說唱。大膽運用《金陵塔》的部分音樂,讓孩子替換歌詞唱兩句,然后用貝殼板伴奏鼓勵孩子說童謠,在說唱結合中讓孩子初步學習上海說唱。當然上海說唱里面的內容要有敘事性,能讓孩子學習方法,并愛上上海說唱,這樣上海說唱才能繼續被更多人了解和傳承。
上海說唱的內容源于生活,這種唱歌方式可以培養孩子的想象力、記憶力和思維能力。對上海說唱來說,語言、表演、音樂三者都是不可缺少的要素和組成部分。上海說唱活動是一種新穎有趣、歌詞可以加入童謠內容、通俗易懂的音樂活動,可以在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中進行嘗試。因此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多嘗試上海說唱活動,為幼兒園音樂活動提供一種嶄新的歌唱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朱永鳳,季玥.兒童視角下的幼兒園音樂欣賞活動現狀研究[J].教育導刊,2020(11).
[2]徐開麟,章燕.讓曲藝傳承跟著時代走—上海少兒曲藝傳承發展述談[J].曲藝,2020(05).
[3]褚半農.上海方言現狀及思考—兼論滬語傳承中的媒體責任[J].上海廣播電視研究,2021(05).
[4]閆芷玥.新媒體視域下上海非遺曲藝的傳播與傳承路徑研究—以上海說唱為例[J].今古文創,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