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城 劉克軍 聶國輝



[關鍵詞] 翻耕除草;割草除草;氮;磷;徑流;梨園
[摘 要] 為闡明自然降雨條件下不同除草方式對梨園徑流中氮、磷和泥沙流失的影響,設置標準徑流小區(翻耕除草和割草除草),對不同處理氮、磷、泥沙流失特征進行了為期2 a的定位監測。結果表明:①2 a間共產生徑流52次,翻耕除草和割草除草梨園徑流中總氮濃度分別為0.33~6.37、0.29~6.14 mg/L,總磷濃度分別為0.02~0.30、0.02~0.37 mg/L;②與割草除草相比,翻耕除草處理的梨園徑流總氮、總磷的平均濃度分別提高了30.90%、50.00%;③與割草除草相比,翻耕除草處理氮、磷流失量分別增加了68.39%、85.71%,泥沙流失量則增加了16.79倍;④徑流氨氮、總氮、總磷、化學需氧量與降雨量之間呈顯著性負相關(P<0.05)。梨園土壤管理宜采用割除雜草的方式進行除草,以減少面源污染風險。
[中圖分類號] S157.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0-0941(2023)09-0046-04
經濟林生產過程中肥料的施用和林下植被雜草的去除,往往導致氮、磷和泥沙的大量流失,進而造成湖泊富營養化。經濟林種植對流域水環境總氮、總磷的貢獻率分別達47.6%和49.6%[1]。坡地土壤氮素通過徑流攜帶進入水體,占總流失量的80%以上[2],磷素則以泥沙吸附態形態發生流失。植物種類與覆蓋、施肥、耕作等因素顯著影響著坡地氮、磷徑流的發生[3]。已有研究表明,與割草覆蓋相比,耕作除草顯著增加了氮、磷流失[4],翻耕除草也顯著增大了紫色土不同形態氮、磷的流失量[3],而保留林下雜草減少了方山柿林地氮、磷徑流流失[5],秸稈覆蓋也顯著降低了農田的氮、磷徑流流失量[6]。種植綠肥后梨園總氮流失量減少23.57%[7],桃園總氮流失量減少了18.71%~55.22%[8]。目前,除草方式對梨園養分流失的影響鮮有人進行研究。
本研究以浙江省安吉縣某梨園為研究對象,通過標準徑流場,連續監測分析2個水文年內自然降雨條件下翻耕除草對氮、磷徑流流失的影響,以全面掌握梨園氮、磷養分流失規律,為梨園土壤管理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1 研究區概況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研究區位于浙江省安吉縣遞鋪鎮凈土社區,地理位置119°34′01″E、30°37′12″N。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均氣溫16.1 ℃,年均日照時數1 771.7 h,年均降水量1 423.4 mm。土壤類型為紅壤。2020年,不同處理0~20 cm土壤基本理化性質見表1。
1.2 試驗設計與方法
1.2.1 試驗設計
2008年,建立長20 m、寬5 m,面積為100 m2的徑流小區2個,坡度20°,西南坡向。在徑流小區的上邊坡與兩長邊用水泥預制板砌成擋水墻(高出地表15 cm),每個徑流小區下設3級集流池,集流池尺寸為1.0 m×1.0 m×1.0 m,池上設有蓋板,地表徑流通過集水槽和導水管流入集流池中。在每個徑流小區種植梨樹5株,設翻耕除草和割草除草2個處理,其中翻耕除草采用人工挖去雜草的方式每年除草13次,而割草除草每年僅2次。每年的3月15日,采用環溝法施復合肥1 kg/株(N、P2O5、K2O各占15%)。2020年不同處理植被特征見表2。
1.2.2 采樣與分析方法
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每次降雨產生徑流后,測量徑流深,再將池中的水攪拌均勻,取水樣1 000 mL;采樣后放干池中水并洗凈水池,用于下一次降雨時收集徑流。研究期間共采樣分析52次。
將采集的水樣及時帶回實驗室進行分析,總氮采用堿性過硫酸鉀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氨氮采用流動分析儀法,總磷采用鉬酸銨比色法,化學需氧量采用重鉻酸鹽法,pH值采用酸度計法。
2 結果與分析
2.1 研究區產流降雨量
研究區產流降雨量見圖1。降雨主要集中于每年5—9月份,2019、2020年產生徑流的累積降雨量分別為1 666.0和1 222.5 mm。
2.2 徑流中氨氮濃度的變化
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梨園徑流中氨氮濃度的變化如圖2所示。由圖2可知,在自然降雨條件下,2種除草方式梨園徑流中氨氮濃度隨時間的變化規律基本一致,但翻耕除草處理的徑流中氨氮濃度均高于割草除草處理,2種處理徑流中氨氮濃度分別為0.16~1.96、0.15~1.39 mg/L,均值分別為0.60、0.44 mg/L,翻耕除草比割草除草增加36.36%。
2.3 徑流中總氮濃度的變化
梨園徑流中總氮濃度的變化與徑流中氨氮濃度的變化規律相似(見圖3)。由圖3可知,翻耕除草處理徑流中總氮濃度總體上高于割草除草處理,2種處理徑流中總氮濃度分別為 0.33~6.37、0.29~6.14 mg/L,均值分別為2.33、1.78 mg/L,翻耕除草處理比割草除草處理增加30.90%。
2.4 徑流中總磷濃度的變化
梨園徑流中總磷濃度的變化如圖4所示。2種除草方式梨園徑流中總磷濃度的變化規律基本一致,但翻耕除草處理的徑流中總磷濃度均高于割草除草處理,2種處理徑流中總磷濃度分別為 0.02~0.30、0.02~0.37 mg/L,均值分別為0.12、0.08 mg/L,翻耕除草處理比割草除草處理增加50%。
2.5 徑流化學需氧量濃度的變化
梨園徑流化學需氧量濃度的變化如圖5所示。2種除草方式梨園徑流中化學需氧量濃度的變化規律基本一致,割草除草處理與翻耕除草處理徑流化學需氧量濃度分別為3.00~35.00、4.00~49.00 mg/L,均值分別為16.96、19.06 mg/L,不同除草方式間的差異并不顯著(P>0.05)。
2.6 徑流pH值的變化
梨園徑流pH值的變化見圖6。由圖6可知,2種除草方式梨園徑流pH值的變化規律基本一致,割草除草處理與翻耕除草處理徑流pH值分別為6.86~8.07、6.61~7.97,均值分別為7.37、7.38,不同處理間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
2.7 梨園總氮、總磷和泥沙流失量
表3為不同除草方式梨園總氮、總磷和泥沙流失量統計。由表3可知,割草除草處理梨園徑流中總氮、總磷流失量分別為4.05、0.21 kg/hm2,翻耕除草梨園徑流中總氮、總磷流失量分別為10.87、0.60 kg/hm2,翻耕除草梨園徑流中總氮、總磷流失量分別是割草除草處理的2.68和2.86倍。翻耕除草處理梨園泥沙流失量是割草除草處理的17.79倍。
2.8 徑流中總氮、總磷等指標與降雨量間的相關性
徑流中總氮、總磷等指標間與降雨量的相關系數見表4。由表4可知,降雨量與徑流中相關指標間均為負相關,其中徑流中氨氮、總氮、總磷、化學需氧量與降雨量的負相關關系達顯著性水平(P<0.05),徑流的pH值與降雨量沒有顯著性相關。
3 討論
本研究結果表明,與割草除草處理相比,翻耕除草處理顯著增加了梨園泥沙流失量,這主要是因為頻繁的翻耕除草會破壞梨園地表的土壤結構,造成土壤的抗蝕性下降,在雨滴和雨水的沖刷下,增強徑流對土壤顆粒的分散和搬運,這與郭曉朦等[9]的研究結果相似;在梨園中采用割草等土壤管理措施不會傷及雜草根系,雜草根系的生長和代謝可為土壤補充足夠的有機源和分泌物,增強土壤的抗蝕能力[10];梨園中雜草的生長和覆蓋可以明顯降低雨滴動能,增加地表的粗糙度,使坡面流水動力學特征和產沙侵蝕過程發生明顯改變[11],從而使得梨園的泥沙流失量顯著減小。律可心等[12]研究表明,植被覆蓋度與控制土壤侵蝕具有顯著正相關關系,翻耕降低了梨園草本層的覆蓋度,從而造成土壤流失量顯著增加。
本研究發現,翻耕除草處理在顯著增加梨園泥沙流失量的同時,也顯著增加了氮、磷流失量。這主要是由于翻耕除草造成梨園土壤破碎和分離,增加了土壤養分流失概率。這與川中丘陵區果園氮、磷流失量顯著高于灌從、林地的結果相似[13-14],也與黃河仙等[15]的研究結果一致,即農事耕作顯著增加了養分流失。而割草除草處理可消減降雨動能,減少土壤侵蝕,進而減少梨園養分流失,這與林下植被覆蓋可以有效降低徑流中氮、磷濃度,攔蓄徑流,減少養分流失量的結果相似[16-17]。郭智等[18]研究也表明,生草栽培顯著降低了桃園氮、磷流失量。此外,有研究報道黑麥草種植使梨園總氮流失量顯著減少23.57%[7];俞巧鋼等[8]發現,桃園種植綠肥后,總氮流失量減少了18.71%~55.22%;張杰等[19]研究也表明,百喜草覆蓋可顯著減少徑流磷素的流失。
4 結論
1)在52次的徑流監測中,翻耕除草和割草除草處理的梨園徑流中總氮濃度分別為0.33~6.37、0.29~6.14 mg/L,總磷濃度分別為0.02~0.30、0.02~0.37 mg/L;與割草除草處理相比,翻耕除草處理徑流中氨氮、總氮、總磷的平均濃度分別增加了36.36%、30.90%、50.00%。
2)割草除草處理梨園徑流總氮、總磷、泥沙流失量分別為4.05、0.21、133.29 kg/hm2,與割草除草相比,翻耕除草梨園氮、磷、泥沙流失量分別增加了1.68、1.86和16.79倍。
3)徑流pH值和化學需氧量濃度在2種除草方式梨園間沒有顯著性差異,割草除草和翻耕除草處理梨園徑流平均pH值分別為7.37、7.38,平均化學需氧量濃度分別為16.96、19.06 mg/L。
4)與割草除草相比,翻耕除草處理顯著增加了氮、磷和泥沙流失風險。因此,采取留根割草并覆蓋于園地地表的經濟林生產方式,既可以減少生產成本,又可以保護土地生產力的可持續性,是一種值得推廣的園地土地管理方式。
[參考文獻]
[1] 孫海軍,吳家森,姜培坤,等.浙北山區典型小流域農村面源污染現狀調查與治理對策[J].中國農學通報,2011,27(20):258-264.
[2] 袁東海,王兆騫,陳欣,等.不同農作方式紅壤坡耕地土壤氮素流失特征[J].應用生態學報,2002,13(7):863-866.
[3] 梁珂,賀小容,何丙輝,等.翻耕除草對不同坡長下紫色土氮磷流失的影響[J].水土保持學報,2020,34(4):7-13.
[4] 閔安民,郭亨孝,李紅霞,等.不同除草處理對經濟林果園地水土保持作用的初步研究[J].水土保持學報,2005,19(2):49-52.
[5] 劉俏,張麗萍,胡響明,等.紅壤丘陵區經濟林坡地氮磷流失特征[J].水土保持學報,2014,28(3):185-190.
[6] 劉紅江,鄭建初,陳留根,等.秸稈還田對農田周年地表徑流氮、磷、鉀流失的影響[J].生態環境學報,2012,21(6):1031-1036.
[7] 張慧敏,徐秋桐,章明奎.水土保持措施降低河網平原區果園地表氮磷銅流失[J].農業工程學報,2014,30(2):132-138.
[8] 俞巧鋼,葉靜,馬軍偉,等.山地果園套種綠肥對氮磷徑流流失的影響[J].水土保持學報,2012,26(2):6-10,20.
[9] 郭曉朦,何丙輝,姚云,等.擾動地表下不同長度坡面土壤物理性質及水分入滲特征[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45(7):57-65.
[10] 龔偉,胡庭興,王景燕,等.川南天然常綠闊葉林人工更新后土壤微團聚體分形特征研究[J].土壤學報,2007,44(3):571-575.
[11] 潘成忠,上官周平.牧草對坡面侵蝕動力參數的影響[J].水利學報,2005,36(3):371-377.
[12] 律可心,王子曄,姜群鷗,等.媯水河流域植被覆蓋變化對土壤侵蝕控制效率的影響[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21,19(4):69-77.
[13] 李會,周運超,劉娟,等.喀斯特土壤抗蝕性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響應[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15,13(5):16-23.
[14] 張曉艷,李琴書.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壤侵蝕及養分流失的影響[J].水土保持研究,2018,25(5):12-17.
[15] 黃河仙,謝小立,王凱榮,等.不同覆被下紅壤坡地地表徑流及其養分流失特征[J].生態環境,2008,17(4):1645-1649.
[16] 左繼超,鄭海金,奚同行,等.自然降雨條件下紅壤坡地磷素隨徑流垂向分層輸出特征[J].環境科學,2017,38(10):4178-4186.
[17] 陸榮杰,王鶯,吳家森,等.不同經營方式毛竹林氮流失年動態規律[J].自然資源學報,2019,34(6):1296-1305.
[18] 郭智,劉紅江,陳留根,等.太湖流域典型桃園土壤氮素徑流流失特征[J].水土保持學報,2017,31(4):1-5.
[19] 張杰,謝頌華,莫明浩,等.不同覆蓋紅壤坡地磷素隨徑流分層輸出的特征[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17,15(4):68-77.
收稿日期: 2022-09-02
基金項目:浙江省水利廳項目(RB1916)
第一作者:鄭城(1970—),男,浙江岱山人,高級工程師,學士,研究方向為水土保持監測與管理。
通信作者:聶國輝(1975—),男,遼寧朝陽人,高級工程師,學士,研究方向為水土保持監測與管理。
E-mail:3020968005@qq.com
(責任編輯 楊傲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