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 李 虹 王瀾靜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本文簡稱為新課標)強調勞動的育人價值,首次提出了四項勞動核心素養,同時制定了四項總目標,可簡單概括為: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形成必備的勞動能力;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塑造基本的勞動品質;培育積極的勞動精神,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為各級各類學校開展勞動教育指明方向。
由于學生年齡不同、勞動認識不同,對勞動指導需求也不同。學校充分尊重學生年齡差異,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勞動教育目標的設定、主題內容的選擇、實施策略的建議等,都充分考慮到各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通過勞動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懂得勞動的意義,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引導學生在勞動過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勞動品質,提升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教育學生尊重勞動者和勞動成果。在勞動教育實踐中,重點引導學生尊重勞動,尊重勞動者,尊重勞動成果,使學生明白:勞動最光榮。勞動沒有貴賤之分,職業不分高低。只要是為社會發展和國家建設付出辛勤勞動的人,都是最值得尊重的。
怎樣充分發揮家長的協同育人作用,深度開展“日常生活勞動”領域的勞動任務,讓勞動教育落地生根,是我們重點思考的問題。為此,我們精心設計了《東師附小學生居家勞動教育實施方案》。以日常生活勞動為主、以服務性勞動為輔,圍繞整理與收納、清潔與衛生、烹飪與營養、傳統工藝制作、公益勞動與志愿服務等五大任務群,開展勞動教育,豐富勞動新體驗,初步理解“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價值蘊含。
一、二年級學生年齡小,參與“我是家務小能手”活動,通過整理學習用品,收拾清洗餐具,學習一項日常家務勞動等,體驗勞動的樂趣,體會到勞動給家人及自己帶來的快樂,進而激發勞動熱情,培養自主自立精神。
中年級學生對勞動有了一定認識,掌握了一定的勞動技巧和方法。“我是生活小主人”活動倡導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帶著問題去體驗、去發現、去探究,嘗試歸納勞動新方法和生活小妙招,將探究過程記錄下來,與家人和同伴分享探究的樂趣和勞動的意義,在勞動實踐中進一步鍛煉和提高勞動能力。
考慮到高年級學生對勞動價值的認知需求,“我是服務小達人”主題更能激發學生對勞動的熱愛。鼓勵學生開展項目式學習的實踐探索,有條件的學生可以適當參與志愿服務勞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自主設計創意方案,自立開展勞動實踐,自愿參與志愿服務,自律養成勞動習慣,逐漸成長為勞動小主人、服務小達人。
如何做到不出門也能吃到新鮮的蔬菜呢?這一問題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在家里種植什么蔬菜比較合適”。經過教師、學生和家長的“在線”討論,結合家里的現有條件,大家一致決定栽培蒜苗。基于對三年級學生年齡、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以及新課標的思考,注重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相結合。一方面,引導學生掌握相應的勞動技能和勞動工具的使用方法,初步養成勞動習慣和品質。另一方面,引導學生細心觀察,記錄勞動過程中自己的體會和感受,豐富學生生活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通過栽培蒜苗,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2.學習蒜苗種植與管理的基本知識,學會用“水生法”或“播種法”種植蒜苗,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為掌握種植技術奠定基礎。
3.通過觀看大蒜的發芽成果,使學生養成合作、交流、分享的良好態度和能力,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和“勞動創造幸福美好生活”的道理。
1.明確任務單,規劃勞動內容。
“宅家栽培蒜苗”是一個親子項目式活動設計,分為四項任務:第一,以興趣為切入點,讓學生了解大蒜的相關資料和栽培蒜苗的方法及所用工具;第二,學生栽培蒜苗,觀察與記錄大蒜成長的變化,發現問題后,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培養學生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勞動習慣與品質、勞動精神;第三,分享與交流,同伴、親子間交流觀察和種植蒜苗的小妙招,促進同伴間相互學習,建立良好活動氛圍;第四,收獲與評價,分享成功的經驗,交流失敗的原因及解決問題的辦法,體會勞動的艱辛與光榮。
2.提供資源包,搭建活動支架。
資源型支架指教師為學生提供完成任務所需的各類資源及資源獲取與利用的方法和技巧。本次親子項目式勞動,班主任鼓勵學生自主探索的同時,也將栽培蒜苗所需的材料和方法推送給學生,使學生了解栽培蒜苗的基本流程以及工具使用方法,這些學習資源可以有效幫助學生順利開展勞動實踐活動。順利地種植,能有效促進學生完成后續的兩個任務。
3.綜合性評價,見證成長歷程。
本次活動評價,注重學生自評與家長評價,將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讓評價活動成為學生不斷“內省—修正—進步”的學習過程。評價的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的勞動熱情,而非機械地對學生進行等級的劃分,評價注重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鼓勵學生發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專心致志完成一項勞動的習慣和品質,遇到困難勇于挑戰的勞動精神。
學生在觀看教師發送的視頻后,感受到了勞動的魅力,都會期待在自己的陽臺上也創造出一個“小菜園”,勞動熱情滿滿,內心充滿期待。這一過程,激發了學生的勞動熱情,初步形成了熱愛勞動的觀念,意識到了勞動與美好生活之間的聯系,同時,發展了學生初步的籌劃思維、基本的設計能力。
本次親子項目式活動歷時較長,學生通過選種、栽培、養護等過程,學會了使用勞動工具,養成了規范勞動、有始有終的勞動習慣,通過發現問題,持續探索,與父母共同協商,鍛煉了學生的協作能力,也讓學生感受到了勞動的艱辛,進而促使學生養成吃苦耐勞、持之以恒、責任擔當的品質。
在分享的過程中,有的學生的蒜苗長得郁郁蔥蔥,有的蒜苗短小粗黃,還有的沒有栽培成果。學生們分享了成功的經驗,交流了失敗的原因和解決的策略,并給予同伴鼓勵和正向的肯定。沒有種植成功的學生準備調整策略,重新種植。另外,在線上展示分享后,還有部分家長主動協助孩子把種植的蒜苗做成各種美食在線上持續分享。
通過展示和交流勞動成果,讓學生感受到了勞動的價值。交流時,學生間所產生的共鳴,使學生深刻體會到勞動的不易與收獲的幸福。
學生和家長每日都會根據評價表中的內容,對自己的勞動行為進行及時評價。從中我們能看到孩子的成長與進步,學生通過親身實踐,體會到勞動者的艱辛與快樂,明白了“一分耕耘,一份收獲”“幸福生活來源于辛勤的勞動”的道理,養成了珍惜勞動成果、尊重勞動者的品質,形成了熱愛勞動、尊重勞動、崇尚勞動的勞動觀念。
親子項目式活動是勞動教育有意義的嘗試。親子項目式活動增加了居家生活的多樣性和實踐性。一方面,讓家長通過直接參與的方式,與學生進行有意義的互動、協作、分享,促進了親子關系更加和諧,另一方面,學生通過勞動實踐,深刻體會到了勞動的艱辛、勞動的價值和勞動的意義。這充分說明親子項目式活動是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的有效途徑,為進一步有效推動與落實勞動教育奠定了基礎。
在學習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基礎上,結合新課標傳統工藝制作的任務群,帶領學生以傳統節日為活動主體,共同制作簡單的傳統工藝作品,形成傳承并發揚傳統工藝的意識,讓學生在勞動中感受艱辛、感受快樂。